《学校管理心理学》(第二版)案例分析
程正方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第一章 结论
案例:抵制听课说明了什么?
分析:在学校管理中应慎用经济人假设。李校长采取“突击听课”的方式来检查教学的做法受到教师的抵制,管理方法上的行不通,反映了学校管理措施的心理依据有误。
(1)李校长提高教学质量的愿望是好的,但他对教师却采取了不信任的态度,对教师的基本估计和假设,是经济人假设,这是错误的。尤其对全体教师都进行不打招呼的听课,这种管理方式是不妥的。这种不尊重人的做法会引起教师的反感和抵触。
(2)李校长渴望提高教学质量,但他关注得多的是教师的责任和组织的有效性,而并没有关注教师工作是否称心、工作环境是否满意、工作本身是否能体现教师自身价值等。
(3)李校长必须认识到信任教师、尊重教师对决策的重要意义。改变对教师经济人的假设,对教师采取信任、尊重和支持的态度,体现人本关怀,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
第二章 个性心理与管理
案例1:教务副主任与总任主任
分析:教学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实现教师职业化,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管理教学更应如此。赵老师文化知识基础差,缺少专业基础,负责教学工作肯定是不合适的。(1)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要明确每个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只有当这个人的能力与他的工作环境及要求相匹配时,才会在管理活动中取得高的效率,同时也会使个人具有较高的成就感。(2)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人的优势,用其所长,避其所短。(3)案例中的姚校长将赵老师调离教学岗位,提任他做了总务主任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总务主任的岗位更适合赵老师。
案例2:翘起尾巴做人
分析:本题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1)从个性理论的角度分析:冯老师教学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王校长应给予充分的信任,对冯老师流露出的一些傲气,给予适当引导。(2)依据教师成长不同阶段的特点,对冯老师这样高水平的专家型教师,应采取支持的工作方式,给予他更多的工作自主性。
案例3:对自我的认知
自我认知的途径:(1)通过自己的行为。通过自己的外在行为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态度以及真实的内心感受。(2)通过内省。通过内省向自己内部寻求答案。(3)通过他人的反馈。他人的反馈就象一面镜子,我们从他人的眼中看到了自我,了解了自我。
第三章教师积极性的激励
案例1:管理信条
分析:总的说这位校长在管理活动中对教师的人性假设是积极的,对教师需要的分析是准确的,因此所采取的措施对教师行为的影响也是积极的,这点非常重要,是管理的前提。具体讲: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条,第九条,可以用需要层次理论及期望理论来分析,每一们教师都具有成就动机,愿意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同时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和回报。即使在被辞退时也希望给予应有的尊重和指导。第四、第五条也可以用双因素理论分析,教师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健康的保障、良好的工作环境、福利措施等是教师的基本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可以减少和消除教师对工作的不满因素。而真正提高教师满意程度的是教师因工作努力而得到的奖励,即激励因素。
案例2:满勤奖
分析:(1)“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对教师不适合。
(2)主要理由:不符合教师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教师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教师工作有松散化和弹性化的特点。以全勤奖激励教师,不会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3)激励教师应关注教师对职业成就的需要,也就是鼓励教师搞好教学工作本身,而出全勤的教师并不能说明教学工作就是优秀,激励方式要适合教师工作的性质。
(4)本案例是实际应用型的案例,分析思路可以是开放性的。以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等)或学校组织等分析都是可以的。但以上的答案要点要包括进去。
案例3:遭受挫折以后
分析:(1)从个体方面讲,小王老师没有尽快去摆脱挫折后的消极反应,而是在其阴影下“越陷越深”。小王老师“秋游事帮”后有一种失败感,产生了自尊受损、丧失信心等情绪体验,这是可以理解的,他应该尽快的调节自己的心理,看到自己以往的成绩,正确分析事故的原因,将挫折变成前进的动力。但是他没有,而是长时间陷入不良的情绪之中,而且影响了以后的教学效果。
(2)从管理的角度讲,学校领导应正确看待遭受挫折的人,可以帮助他分析这次秋游事故的原因,正确看待自己,以积极情绪对待挫折。
第四章教师心理与管理
案例1:
分析:(1)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环境的适当支持手个人的努力,但就教师个人而言,发展和成长的关键还在于自身的努力。我们从于漪的案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她作为杰出教师的成长历程:于老师任教之初,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备好课、上好课;接下来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应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并开始考虑形成个人的教育、教学风格问题;然后形成个人的教育、教学风格成为她思考的重点。此后,她关注的焦点在形成和保持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及因材施教等方面。
(2)反思与更新是教师成长的机制。于漪老师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反思与更新的过程。
案例2:
分析:(1)环境对教师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在社会、社区、学校应试教育盛行的时候,作为社会一员的“我”不可避免地与大多数采取了一致的行为方式。
(2)态度的核心是价值,在以“三率”为价值的学校教育活动中,“我”不可避免地围绕“三率”来组织信息,解释经验,采取行动。
(3)应试教育摧残学生的身心,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案例3:
分析:(1)有效
(2)心理依据:A、说服信息要求的态度与原有态度之间有差距,但差距不大。绝大多数烟民对吸烟的危害性是有相当认识的。B、信息唤起了中等程度的恐惧,效果最好。C、采用单面说明,在信息要求与原有态度方向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能达到好的效果。
第五章学校中的群体心理
案例1:一切为了学生考个好学校
分析:(1)这个文科教学组称不上是一个团队。
(2)团队是由一小群技能互补的成员组成的人群结构,团队的成员致力于共同的宗旨、绩效目标和通用方法,并且共同承担责任。团队的主要特点是:目标明确;沟通便捷;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思维模式与工作方法;成员在个性、技能、背景、年龄、性别等方面合理搭配;规模适度。
(3)这个文科教学组的成员,来自同一个部门,具有相同的背景及相同的技能,是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在一起工作的人。因此,这个文科教学组不是一个团队,而是一个工作群体。
案例2:搞“非组织活动”的“小集团”
分析:(1)这个教师中的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原因是:①利益一致,都是“提级”范围内的而不“提级“。②态度一致,都认为”领导不按政策办事,不公平“。
(2)调整工资这个件事,关系到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比较敏感,最容易出问题。作为学校领导,应该严格按政策办事。在处理案例中的事件时,学校领导首先应该检讨自己本身的工作是否有严重的缺陷,有则改之,无则向教师尤其是李老师作好解释工作。其次要采取措施,团结、争取改造好这个所谓的“小集团“。
第六章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案例1:听他说完,你会发现、、、、、、
分析:(1)人际沟通中经常会出现障碍。案例中,讲者与听者都产生了沟通障碍。“小朋友“由于年龄、教育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原因,对自己的思想表达得不清楚,引起现场观众理解的错误。现场观众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有选择地听取信息,是产生误解的重要原因。
(2)得到的启发:教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要热爱、尊重信任、了解、理解学生,尤其要善于倾听。
案例2:四块糖
分析:(1)陶行知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他的教育机智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2)案例体现出:
①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手段。
②尊重信任学生是核心。当学生犯错时,应以平等、尊重的态度理智地加以处理,而不能采用体罚、训斥、辱骂、讽刺的方式方法。
③了解和理解学生是前提。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另一方面要了解事情的经过,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和处理。
④真诚的欣赏和善意的批评是教育学生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表现由衷的赞美。对学生进行批评时,态度要诚恳,口气要平静,不含讽刺意味,使学生体会到批评背后的善意和友情。
案例3:该不该鼓励竞争
分析:该案例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1)竞争的优缺点及如何运用竞争(略)
(2)教师应增强自身吸引力,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提高学科成绩。
作为教师,除注意外表吸引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身修养,增强内在吸引力。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尤其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对学生的热爱。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受其教。
第七章学生心理与管理
案例1:道德是怎样被学会的?
分析:(1)孩子变成这个样子,原因是教师实施惩罚的攻击性态度给学生作出了不好的示范。
(2)惩罚是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对学生施加影响最经常使用的、也是最重要的强化手段之一。惩罚不但使教师能控制学生的行为,从而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
(3)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起行为与结果的相依关系的信念,从而对自己的学习有信心,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承担后果。
(4)惩罚要对事不对人,应就事论事,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要伤害自尊心。惩罚要以教育为主,同时一定要指出方向。
(5)教师对学生的不当态度和行为,会造成学生师源性的心理问题“。
案例2:闹将
(1)对这个学生问题的处理极不成功,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而激起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事情走向了反面。
(2)对这个学生问题的处理,违背了惩罚的以下原则:
①惩罚标准要一致。本案例惩罚前后不一致,朝令夕改。同时没能做到“一视同仁”,因人而异的惩罚,使学生心存怨恨。
②惩罚要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要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对胆汁质的学生,不能采用过激的惩罚方式。
③惩罚要对事不对人,应就事论事。不能“老账”、“新账”一齐算,以免使学生认为不是为了帮助他,而是抓住机会打击他。
④惩罚要以教育为主,同时一定要指出方向。
第八章学校领导心理
案例1:选谁做校长合适
分析:(1)费德勒的权变理论认为,个人的领导风格是一生经历的结晶,因而改变起来很比较困难。任何个人的领导风格都只在某种具体的情境中有效。领导情境类型与领导行为取向匹配,便得到最佳的领导效果,即在组织情境极有利或极不利时,任务取向行为是有效的领导形态;在组织情境善一般或中等时,人际关系取向行为是有效的领导形态。
(2)根据费德勒的权变理论,如果学校处在初创阶段,选择任务型的校长来任职效果较好;学校处在成熟发展阶段,则人际关系型的校长较称职。
(3)因此,在筹建附属中学时,选拔B做校长合适。
案例2:两种管理风格两种效果
分析:(1)A学校属于专制型领导作风,B学校属于民主型领导作风。
(2)专制型只注意工作目标、任务与效率,不关心成员;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很大,存有戒心与对立情绪;下属成员易产生挫折感与机械行为倾向。
(3)民主型领导关心并满足群员的需要,鼓励成员工作;上下级社会距离很近,人际关系民主、平等、融洽;成员有较强的工作动机、责任心、参与感,工作效率高。
第九章学校组织心理
案例:发生在幼儿园的惨案
分析:(1)案例反映出该幼儿园在危机管理上存在以下问题:①事前预防漏洞大。首先是缺乏对环境中危机因素的感知能力,对即将下岗的患有抑郁症的临时工,没有及时地进行关注与疏导,更没有预警。其次是未发动全员参与危机管理,造成事发时仅男职工与想邻饭店老板二人与歹徒搏斗。②事发时,无良好的沟通、一致的行动信号,危机应对资源未处于利用状态。
(2)该幼儿园应制订一个好的危机管理办法
①搞好事前预防
探查危机的信号,提高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能力。
设立应对小组。
发动全员参与危机管理。
对装备进行随时检查,置其于随时可用的状态。
聘请一位兼职法律顾问。
②提高事发应变能力
危机发生后,应对小组立刻启动,所有危机应对资源应处于利用状态。有良好的沟通和一致的信号。
召开必要的会议,讨论危机及其应对方式,积极寻求外部力量的各种支持。
③事后重建和防止再度发生
危机结束后,成立评估小组。
校长主动检讨。
对受伤害者进行安抚和进行危机干预以及心理健康辅导。
平息外界各种议论与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