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一中无锡市第一中学 无锡市第一中学国际部

  一百年的历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在无锡市第一中学的发展史上,却是极为重要、最具历史意义的时期。百年的梦想,百年的追求,她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民族独立解放和国家建设改革的奋进历程,也见证了中国教育事业迅速崛起的发展历程。辛亥革命的历史,催发了一中人不甘屈辱、奋斗自强的求进精神;抗日的烽火,赋予了一中人抵御外辱、抗击侵略的民族气节;新中国的诞生,燃起了一中人发愤图强、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改革开放的春风,焕发了一中人勇攀高峰、争创一流的奋斗精神。回顾一中百年的历史,必将激励新一代一中人继承发扬光荣传统,再创新的辉煌。

实业救国:率先创办职业学校1911—1926年)

  鸦片战争爆发后,民族危机日重,中国开始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梦魇,同时也唤醒了一批卓有远见的爱国人士。他们“睁眼看世界”,提倡兴办实业,举办新学,启迪民智。无锡市第一中学就诞生于清末民初的民族危亡之际。
辛亥革命前后,实业救国的呼声日隆。无锡作为较早接受西方文化熏染的城市,清宣统三年正月二十四日(于1911年2月22日)创立无锡县立初等工业学堂,聘请陶守恒为堂长。1911年至1927年,学校先后更名为“乙种工业学校”、“乙种实业学校”、“商业学校”。学校虽几经变化,但始终重视培养学生实业救国的爱国热情与职业素养。在16年中,学校共培养了工科毕业生9届59人,商科毕业生9届438人。作为无锡地区第一所公办职业学校,我校不仅为无锡工商业的发展培养了急需的人才,还率先在附属工厂采用织布机、织袜机等新式机器,在无锡近代工业的发展中发挥了启蒙和示范作用。

  实业救国(1911—1926年)

  (一)建校缘由

  无锡市第一中学前身为无锡县立初等工业学堂。(清宣统元年1909年),无锡金匮县教谕署决定兴办工业学堂,聘用陶守恒(字达三)负责筹办事宜,校址在无锡崇安寺小学(寺后门1号,晋代王羲之故宅)。清宣统三年正月二十四日(1911年2月22日)正式开学,陶守恒为堂长,最初设染织专科。

  (二)迁址学宫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府,次年民国建立,第一届无锡县国民议会作出决议,把初等工业学堂迁入学宫,1913年春正式迁入,按新制改校名为乙种工业学校。学宫为历代学府官署所在地,而今改为学校,可见当时民国政府对新学校的高度重视。乙种工业学校迁入学宫,为学校后来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1952届校友包耀法回忆:“回忆起母校,她的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思念。原来学校(学前街的旧址)校门口有两棵高高的银杏树每年结实累累;进贤亭两旁的荷池,夏季荷花盛开;明伦堂前的松柏四季长青;校园里的桃李杏梅春天艳丽争妍;教室旁的梧桐、桂花,秋来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体育场上四周的垂杨柳丝依依随风飘荡;校长室前的腊梅迎着霜雪含苞待放;那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和实验众多的化学物理仪器室,曾给我们以难忘的知识;还有那悠扬的钢琴声,教会我们歌唱新时代的嘹亮歌谱。”

  (三)改工为商

  当时社会重视传统农业,倡导工商教育十分困难。1911年2月22日初等工业学堂开办时,前来报名的仅有2名学生,后经陶守恒多方努力,学生方才达到80余人。

  但到了1916年生源又发生了困难,此时陶守恒已不在校,有人建议请陶守恒复出,重新执掌校务,陶守恒力荐染织部主任诸文绮为校长,自己从旁协助,同时针对教师中重工轻商思想努力做说服工作,使学校添办商科的设想得以实现,值邹家麟所办私立商业学校停办,二、三年级学生悉数并入本校,学校因此更名为“乙种实业学校”。

  1919年附属工厂所用棉纱因抵制日货失去来源,被迫停办。学校另办临时贩卖所,后改名为“勤信商店”,供商科学生实习之用。1922年工科无人应考。

  1925年1月1日,学校改名为“商业学校”,遵照新制,添办中学部,附设后期小学,直至1927年。

  (四)笑数桃李

  无锡市第一中学在职业学校时代有一批在工商学科方面颇有造诣的专业教师,这为培养各学科人才创造了条件。
在这一时期,学校共培养了497名毕业生,而在此期间曾在校就读的学生远不止此数。这些校友为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年代久远,具体情况已不可考,仅从徐佩赓校友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写“自述”中,略可窥见一斑。原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钱临照,世界当代杰出美籍华裔水彩画家、美国国家艺术院终身院士程及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畢業同學之經歷談

  
(畢業生)佩賡
  徑啟者。賡自從母校畢業後回裏。迄今已達十四載。現忽接調查畢業生狀況書。不勝欣喜。故將所過履歷書明奉告。至祈查閱。賡自離校後。即任處州府龍泉縣貧民習藝所教授一年。翌年任所長兼教授職。於民國八年轉入溫州府里安縣廣明無限總公司及分公司染織部主任。越二年。任永嘉甌海染織工廠主任。于十二年任處州利用公司紋工主任。十五年春間因抵制日貨發生。賡即有鑒於此。乃發起創辦鹿城染織股份有限公司。擔任紋工及工廠主任。迄今已屆五載。同時並開設虞揚絲綿紋工製作廠。該時溫台處三屬共計有百餘處。所用紋板。均向鄙處購者為多。現已停止。因提花機之出品。不能暢銷。以致鹿城減少薪金等事發生。賡故辭職出廠。擔任美術印刷公司圖畫股主任。兼理鹿城公司工廠一切事務。據此情形函奉並存有各廠照片。如欲查閱祈示知當即寄奉可也。但未悉本校今日狀況如何。及教職員校長等有否更換。便乞示下藉資通信。端此敬請諸同學兄惠鑒。
徐佩賡謹上

科学救国:在烽火中艰难办学1927-1949年)

  旷日持久的战事使祖国大地满目疮痍,人们开始意识到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挽救中华。1927年8月,荣氏公益工商中学停办,学生全部转入我校中学部,学校遂改名为无锡县立初级中学。至此,我校告别职业学校时代,纳入了普通中学的行列。

  1937年10月,日寇攻占无锡,学校被迫宣布停课。1938年2月,无锡县伪政府出面续办县初中,日寇推行奴化教育,遭到师生的抵制。1944年秋,县初中开始正式招收高中生,并将校名改为无锡县立中学。1945年抗战胜利,11月“省高工”解散,机械科、染织科和普通科学生合为一班、正凤中学等几所私立中学学生合为另一班,一同并入县中,这两班学生于1946年秋毕业,成为县中第一届高中毕业生。

  在战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我校师生心怀科学救国之志,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为国培养人才,很多人学有所成,成为国家栋梁。

  (一)建章立制
1、行政管理
1928年11月,秦冕钧先生担任我校校长后着手对学校管理进行梳理整顿,建立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学校各方面工作步入正轨,效果明显。

  2、训育标准
1927年,我校提出的训育标准为:“第一,指导学生活动发展自治之真精神;第二,本训育之精神养成学生的创造的能力;第三,锻炼体魄养成身心健全之个人;第四,培养进取互助团结的精神;第五,陶冶优美和乐的感情。”

  3、教学设置
县立初中建立后,除设党义、公民、国文、英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物理、化学、卫生)、手工、图画、音乐、体育、书法等必修课外,还选修商业簿记、商业英语、珠算、银行学、国语、应用文等选修课。
民国24年,县立初中各年级每周教育36课时,自习12课时。

  4、增设高中
1944年秋县初中开始招收高中生,并把学校改名为无锡县立中学。1945年抗战胜利,11月“省高工”解散,机械科、染织科和普通科学生合为一班,正风中学等几所私立中学的学生合为另一班一起并入县中,这两班学生1946年毕业,成为县中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生。

  5、学生评价
1934年(民国23年),县初中将学生操行分为甲、乙、丙、丁四等(丁等不及格),评判项目为言语、思想、态度、整洁、服务等五项。

  (二)强调自治
1、学生自治会
县初中十分重视学生自治能力的培养。从1930年起,学校就成立了学生自治会组织,每年一届,分风纪股、学术股、游艺股、总务股开展工作,各股在每届结束时都要写出总结报告并发表在会刊上。学生们把学校作为一个社会单位,以“明伦市”为虚拟城市命名,在老师的指导下组成社会行政管理机构,在校内实践学生自治管理。

  2、学生活动:
县初中时的课外活动比较丰富,学生课外读书、体育锻炼等活动都受到重视。
30年代初,学校着意于对学生进行读书指导,并调查学生课外阅读状况,提供给各科教师指导毕业生升学或就业。这一传统发展到抗战后,一些进步学生自发组织了“读书研究会”,学习科学和文化知识,了解进步思想,“读书研究会”成为我校学生自主学习的校园社团组织。
1930年(民国19年)初,县初中兴起篮球运动。县初中依据卫生原理:在体育教学中养护与锻炼并重,努力养成学生的运动爱好,“不以培养一、二特异人才为目的”,并设立学校体育委员会,制订体育成绩考查标准和课外运动指导方法。1947年无锡举行“球鹤杯”篮球赛,“县中红队”打败了由军人组成的实力雄厚的“太湖队”夺得冠军,在锡城引起轰动,校长在明伦堂设宴为队员们庆功。后来从我校的篮球队里走出了“八一”篮球队教练唐民生、南京体院国家级教练李方膺、上海篮球队教练邵冠群等,他们驰骋球场几十年,多次率队出国比赛,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三)修改校训
1934年7月李公威接任县初中校长。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他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办学首要目标,聘用思想进步教师到校任教,1935年他领导全校师生修改校训为“服从,行动合乎纪律;牺牲,努力不计报酬;创造,不绝地求进取;独立,做事不依赖人”,并把“以谋我民族复振,以谋我国权重伸”写进校歌;他治校以严、治教以严,教育质量稳步提高。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后,学校被迫停办。1938年,日伪政权请李公威出面续办县初中,李公威严加拒绝,避走他乡,蓄须以明志。日伪政权又请学校首任校长陶守恒出任校长,也遭到拒绝。

  (四)校园星火
无锡县中师生以思想活跃而闻名,他们有着强烈的民族尊严感和社会责任感,即使是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年代,也心系祖国,关心社会,走在追求光明的前列。
1、“九一八”时期,我校师生就以传唱抗日歌曲、印刷抗日刊物等各种形式积极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

  2、抗战爆发,民族危亡,我校1937届校友项远、苏广义、朱祖武等三人参军抗日,过锡骥、杨光辉等同学则通过中共地下党组织参加了各地的抗日救亡活动。

  1937届校友项远回忆:
“我在校生涯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毕业典礼上唱的《毕业歌》。我们所处的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我们这一批学生的确有一种使命感。毕业歌我已经唱不全了,可是时时记得那几句——“要做社会的栋梁”,“担负着民族的兴亡”。这些都是母校教给我的。我作为一个老校友,现在想对母校的学生讲几句,希望你们都能成为社会的栋梁,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要纪念钱伟长,他确实是我们学校培养出的优秀人才。但是这样的国家精英是极少数的,我们学校应该培养出大批在社会各方面各领域都能做出贡献、起骨干作用的栋梁。”

  3、民国35年(1946年),县中学生为反对美帝国主义在北平的暴行发表“抗暴宣言”。

  4、1947年,县中歌咏队联合兄弟学校歌咏队多次在城里公演《黄河大合唱》,当年5月的上海《文汇报》还发表无锡县中学生参加进步活动的相关报道。

  5、1948年上半年,无锡县中高三同学蒋成智、钱璞、胡庆生等同学以复习功课、迎接高考的名义,发起组织成立“无锡县中读书研究会”。“读书研究会”的成立,加强了同学间的联系与友谊,把复习功课与传播进步思想的活动结合起来,为团结和联系一批思想进步的积极分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读书研究会”的成员毕业后有的参军,有的入党,解放后均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五)人才辈出
县初中、县中时代,我校人才辈出。当时我校不仅有如杨荫浏、钱松喦等一批才华横溢的优秀教师,同时也培养了大批的优秀毕业生。我校很多学生毕业后学有所成,成为国家栋梁。

知识立国:百废待兴谋发展1949—1976年)

  1949年4月,无锡解放后不久,我校更名为无锡市立中学。1952年,正式定名为无锡市第一中学。1953年,经教育部批准,江苏省教育厅确定我校为全省十七所(包括三所师范)首先办好的重点学校之一。1954年1月,无锡市政府拨款并在在锡山东麓购地,为无锡一中建造新校区。同年12月12日我校迁入新址。
1949年至1966年,新中国百废待兴,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人才,知识立国成为时代的呼唤。这期间,无锡市一中涌现了一批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他们弘文励教,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这些学生后来大多成为新中国建设中的骨干力量。始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浩劫,无锡一中也遭到破坏,但还是有一部分优秀人才从学校走上了社会。

  (一)历史转折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我校的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4月29日,市军管会接管学校。从7月1日起我校改名为“无锡市立中学”。9月正式成立党支部;9月8日,成立学校校务委员会;11月18日召开“无锡市立中学第一次学代会”,并成立了我校第一届学生会。1950年12月25日,我校召开“无锡市立中学第一次工会会员大会”,并成立“无锡市立中学教育工会”。
1950年,学校被指定为苏南重点校,率先试行《新课程标准》、《中学课程暂行标准》。
1951年1月15日,学校改名为无锡市中学。1952年10月定名为“无锡市第一中学”。

  51届校友钱中文回忆建团时情景
关于建团工作的回忆
炳照:我就你的回忆做些补充。暑期青年学园是西南干部培训班,我们一些人是半中间插进去的,不算培训班学员,但有党员管我们,主要联系人是孙希民。……我记得我们在青年学园主要听大报告,……让我难忘的是冯仲云将军战斗在白山黑水间的报告,参加培训班唱的歌是国际歌,我一听这庄严勇进的曲子就情绪激动,热泪而眶,好像就要为穷人去奋斗了。直到现在我用中文、俄文唱着这支歌,都会如此……那年大约6、7月,苏南大水,好像是溧阳一带,受灾很重,学园布置我们募捐寒衣,主要是做宣传,“节约救灾”,遂有我们在城里中山路的书院弄南端到公园西门北端的什么桥北的那张照片——我打横幅你打鼓,不知谁打钹,还有人喊口号,讲述苏南大水,号召居民给灾民捐献寒衣过冬。……
……我记得我们是在8月27日入团的,你记的是28日,可能你对。那天孙希民在省锡师的操场边的走廊里通知了我。
9月开学,3日(不知是不是星期天)我们团员聚会,在省锡师附小操场边照了相……第6张是在校门口照的,校名已改为无锡市立中学……
开学后团组织尚未公开,如何联系上了陈忠、陈潜,具体情况我已不很清楚,大约是党支部通知我们的;我与张仲行、陈钟祥联系很少。49年底,团组织公开,这前后我们常去隔壁孔庙侧厢的陈忠、陈潜那里商量问题,谈群众思想,提出发展团员对象。那时苏南区教育局设在孔庙内,陈潜母亲是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家就安在孔庙内。我大致记得团支书是陈忠、陈潜是宣教委员,强锡康、张仲行主要搞学生会工作,我当过短期组织委员。具体情况是我记得那年冬天在楼上高一丙班西隔壁教室里开团支部会议,其中一项议程是,要我报告发展团员的计划。天气很冷,我穿了长袍,我那时不会说话,讲了几句就讲完了,下了台很是惭愧。这年发展了团员有堵耀庭、林建亚、范广勤、朱耀全、苏之雄、巫凤道等,全凭记忆,不知对不对。
……

  (二)发展机遇
1953年,经教育部批准,江苏省教育厅确定我校为全省十七所(包括三所师范)首先办好的重点学校之一。1954年2月市教育局派副局长黄宗宪到校任校长。我校根据“整顿巩固,稳步前进”的方针,提出“教学工作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的口号,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教育理论,领导干部亲自抓学科教学研究。与此同时,我校成为无锡市第一批对外开放单位,也是接待外宾和接受侨生的学校之一。1956年起开始招收女生,我校从一所男校成为一所男女兼收的学校。

  (三)校园搬迁
无锡市第一中学被确定为省重点学校后,原来占地不满20亩的学前街校园已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市政府先后共拨款40亿元(旧币),征地120亩,把无锡一中校园搬往锡山东麓,建造了八角红楼等校园建筑和运动场所。1954年12月12日,无锡一中正式迁入新址。我校校园面积最大时约有180亩左右,后因开凿运河,修建大桥、公路,校园面积缩减至70亩左右。

  (四)杏坛名流
解放以后,由于从无锡县中到无锡市中时期我校的教育质量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许多优秀教师逐步汇集我校。当时全市的一级、二级教师(相当于如今的特级教师和名教师)大多在我校执教,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我校教师还由于工作出色受到中央领导亲切接见。
百年一中(无锡市第一中学) 无锡市第一中学国际部
其中部分优秀教师有:

  (五)桃李满园
解放后17年我校共培养初中、高中毕业生7525人,他们绝大多数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很多人后来成为我们国家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
其中的部分著名校友有:

  (六)暴风骤雨
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风暴席卷而来。学校行政陷于瘫痪,学校财产损失严重。在文革期间,我校教职员工中有很多人受到迫害。

  1968年9月,无锡市纺织机械厂派出“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无锡市第一中学。11月,成立无锡市第一中学革命委员会。1969年3月,1966、1967、1968三届高中毕业生全部被动员上山下乡,同年,学校开始招收初中新生。

  (七)一缕春色
文革期间,尽管极左思潮泛滥,但广大教师曾为搞好教学作过不懈的努力。1971年“9?13”事件发生后,学校曾经出现过一段较为平静的可以集中力量抓教育质量的时期。1973年全市实行统考,我校语文成绩名列前茅,语文教研组因此被评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我校曾在环湖大队创办农村分校,在纺机厂创办了工厂分校,全校师生分批轮流到分校“学习”(在养猪场、养鸡场和农田以及工厂车间参加劳动)。此外,外事工作也有所进展,1973年接待法中友协访华团,1975年接待美国和比利时代表团。1975年,学校为改善办学条件而新建了图书馆楼。这一时期,学校教学秩序逐步有所恢复,校园的教学气氛也日益浓厚。

  (八)风雨桃李
文革期间,无锡市第一中学培养的绝大多数初、高中毕业生直接参加了工农业生产,为国家建设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有些人后来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深造。


科教兴国:开创办学新纪元1977—2000年)

  1978年1月,江苏省教育厅恢复无锡市第一中学为省属重点中学(全省共18所)。我校抓住恢复重点中学的契机,以“科教兴国”为旗帜,从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等方面推进学校的整体改革。
1983年我校被评为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集体,1986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厅、无锡市政府号召全省、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学习推广无锡一中的改革经验。1988年,我校又被评为全国德育先进学校,被誉为江苏省重点中学的五朵金花之一。1990年,无锡市调整教育布局,我校由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改为全日制高级中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不久,无锡市开始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在市政府的支持下,我校对校园环境进行了全面改造,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全校高举“科研兴校”的旗帜,实施“教育创新”工程,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在我校得到普及。1999年,我校顺利通过国家级示范高中的省级验收,为在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高歌奋进
1978年1月,江苏省教育厅恢复无锡市第一中学为18所省属重点中学之一。为把学校办成一所具有实验性和示范性的省重点中学,我校于1978年暑假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明确提出了办学思想的三大转变:一、从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变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遵循按教育规律办事的正确道路上来;二、从偏重抓智育的双基转变为狠抓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来;三、从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转变到着眼未来,对学校工作的目标不断有新的追求上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校党支部的积极倡导下,学校开展了“一风带三风”活动:党风带教风,教风带学风,共同建设好校风。“一风带三风”的核心是党风。在学校管理体制上,我校长期坚持实施党支部(1988年后为党总支)、校行政、校工会的三结合,群众形象地称之为“三驾马车”式的学校管理。

  经过全校师生的努力实践,学校教育质量持续稳步提高,为祖国培养高素质人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铸造了无锡市第一中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辉煌。

  (二)师资建设
推进学校整体改革,必须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我校十分重视师德建设,同时打破常规用人机制,采用“在下放教师中觅宝,在老三届中选贤,在毕业生中培养”的方法,坚持用“识才、用才、爱才、育才”的八字方针抓好队伍建设。

  无锡一中在教学上实行横向“团体赛”、纵向“接力赛”。所谓“团体赛”就是一门学科教师之间、一个年级各科教师之间、学校各部门之间,要通力协作。所谓“接力赛”就是每个年级都要不折不扣完成大纲和教材提出的任务,为下一年级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根据“两赛”要求,学校基本上均衡配置教学力量,把骨干教师分散到各个年级,分头把关、引路,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同时,千方百计为教师解除后顾之忧,做到“待遇留人”,是无锡一中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又一条重要经验。早在1979年学校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学校就用校办工厂积累的20万元资金为教师建造了一幢宿舍楼,使许多无房教师解决了住房,少数教师改善了住房条件。1989年经济条件有了好转,又花260万元建造了第二幢教工宿舍楼,解决了全校教师的住房问题。

  1990年至2000年,我校老教师进入退休高峰期。学校未雨绸缪,每年有计划地从高校引进一定数量的优秀毕业生,尽心培养,给教师队伍增添了朝气和活力。同时我校实施“名师骨干教师工程”,涌现出一批优秀模范人物,成为推动学校改革的中坚力量。

  (三)德育探索
我校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针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刀切”、“一个调”,教育形式偏重“说教式”、“保姆式”的弊端,我校不断探索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创造了“理想教育”、“班集体建设”、“点题班会”、“人人有岗位制”、“学生干部轮换制”等一系列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好经验,形成了德育工作的“四化”。
1、坚持党旗、团旗、队旗“三旗”教育——思想教育系列化

  2、无所不在、无微不至、落到实处——理想教育具体化

  3、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成气质——行为教育规范化

  4、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德育工作的规范——自我教育制度化

  我校德育工作的突出成果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与肯定,全国各地各级教育部门和许多学校到我校学习德育工作经验,学校被评为“全国德育先进校”。

  (四)教学改革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校开始探索实现教学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第一,狠抓教改试验,以科研促改革;第二,狠抓规章制度建设,以管理促改革;第三,狠抓学科建设,扩大改革成果。学校形成“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特色。
在教学改革实验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孙宏杰老师的“语文教学六步法”、胡玉泉老师的“边实验边教学”化学教学法、季雨青老师的“研读英语原版读物”英语教学法、黄宇麟老师的“设景诱思”生物教学法、郑文千老师的“欣赏入手,自主创作”音乐教学法、蔡剑秋老师的“思维训练”教学法、张如德老师的历史教学分析法等等。除此之外,我校还有王平南、纪斌建、胡慰愉等很多老师也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多方面自觉地进行教改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1980年起,“轻负担高质量”就开始显露它的巨大威力,中考成绩稳居全市第一,高考升学率也达到或接近100%,名列江苏省前茅。张宏文、黄立新同学获得全国高考理科状元。

  1986年起我校与清华大学合办教育改革实验班(少科班),学校为他们安排了与普通班不同的课程结构,组织他们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打开他们的视野,激励他们的创新思维。2001年,清华教改实验班改名为“清华大学-无锡一中成志班”,并一直持续至今。

  (五)校办工厂
我校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创办了两个金工车间,1976年学校利用原有基础办起了精密铸造厂。1984年,精密铸造厂搬迁到惠山石门下。在当时的形势下,校办工厂为改善学校办学和教工生活条件、同时也为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提供了较大的支持。

  (六)喜获殊荣
1986年9月,我校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1988年又被授予全国勤工俭学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教育部长何东昌,副部长王明达、柳斌,中宣部长王忍之,全国政协副主席谷牧,江苏省省长顾秀莲相继视察我校,高度肯定了我校办学成果。

  进入90年代初,无锡一中有三喜:第一1993年学校被评为第一批江苏省模范中学;第二,1993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到校视察,给师生极大鼓舞;第三,1991年和1994年世界奥林匹克中学生化学竞赛我校学生两次获得银牌,标志学校的教育质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90年代中后期,学校领导提出了“发展教育”的办学思路和“为了学生的明天”的育人目标,实施“培基工程”“创新工程”“名师骨干教师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学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1998年,面对新世纪到来的挑战,领导班子发动全校教职员工在总结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无锡市第一中学2000-2004年发展规划》。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省市领导多次视察我校,对我校发展给予悉心指导和全力支持。

  (七)对外交流
我校的国际交流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进入八十年代,学校先后与日本的丰桥市羽田中学、鹿本町鹿本高中、大阪府泉北高中,法国的吕纳国际学校,德国的博霍尔特圣乔治学校等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

  与此同时,我校与国内著名中学的交流也得到了加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无锡一中和北京四中、北师大二附中、天津一中、天津新华中学、苏州中学、扬州中学、昆明八中、厦门双十中学等十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九十年代,这种关系扩大到十五所学校。2000年,为了在国家实施西部开发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带动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我校又和延安中学结为友好学校,两校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我校还接收延安学生来校学习高中课程,直至毕业,高考后进入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学习。

  (八)加强科研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轻负担高质量”教学特色的基础上,我校在九十年代确立了“科研兴校”的基本指导方针,提出构建“发展教育”体系的目标,1995年学校成立教科室,加强科研情报的收集,系统总结学校经验,制定科研规划,确定科研课题,加强科研管理。几年中完成了“个性化自我教育模式”、“多媒体电教环境中的学科教育”和“语文美感教育”的研究,以课程结构改革和学分制管理为特色的新课程整体改革方案被列入中央教科所国家级“创新教育研究”课题。

  纪元
(1977年—2000年)

  (九)校园建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校利用校办厂的经济收入,再加部分政府拨款,兴建了教工宿舍楼和部分校园建筑,使学校的教学和生活用房紧张状况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从1995年起,无锡市政府投资3000万元,全面改造无锡一中校园。1996年建成3700平方米的师生宿舍楼,1998年建成了13000多平方米的综合教育大楼,1999年建成面向大运河的新校门。
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也相应得到整治和更新,建成了5个多媒体教室和3个电脑网络教室,开通了千兆校园网,安装了双向智能闭路电视系统和音乐播放系统,加入了江苏名校网,实施远程教育、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初步实现了教育手段现代化。

  

教育强国:继往开来争一流2001—2011年)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
无锡一中在新的世纪,紧握住时代的脉搏,将“素质的全面化与个性化和谐发展”作为育人目标,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构建多元学校课程,把综合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具体环节。与此同时,无锡一中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开拓了发展领域;各具特色的学生社团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在这十年中,国家、省、市领导人多次到我校视察,对学校的发展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国务委员陈至立称赞我校为“素质教育典范,优秀人才摇篮”。

  (一)党建带动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的优质发展必须要有一支出色的教师队伍。无锡市第一中学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首要条件之一。学校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以加强党建为主动力,带动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党员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发挥表率作用。学校师德师风好,受到各级领导高度评价。

  学校实施“青蓝工程”,以老带新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实施“名师工程”,大力培养各级骨干教师;实施“引优工程”,积极设法引进各地名、特、优教师……迅速壮大了我校的优秀教师队伍。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我校重视发挥示范性学校的辐射作用,为兄弟学校和落后地区学校培养行政领导、管理干部和学科教师。

  (二)德育工作创新特色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学校坚持把“培养身心健康、举止文明、志向高远、务实开拓、会学习、能创造的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育人目标,坚持把德育放在育人工作的首要位置,不断探索创新,逐步形成了我校德育工作的“五引领”特色。
1、引领学生走向书籍,在知识的海洋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读书”作为校风特色,在我校校园内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浓厚的氛围。一年年的读书节不仅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学校文化传统薪火相传的重要方式。学生们组成二泉文学社,出版自己的文学刊物《泉》,举办“泉韵?心声”诗歌朗诵会,掀起学校读书热潮,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2、引领学生走向社会,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培养坚韧的品格和高度的责任心。学校组织成立了青年学生志愿者协会,带领学生从事社会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带领学生到边远农村、大山深沟体验生活的艰辛,学习生存的本领。为学生搭建一个个超越自我的平台,鼓励学生向自己的极限挑战。

  3、引领学生走向舞台,在五彩缤纷的活动中展示自我,培养才能。学校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才华的舞台。校园里成立了各种形式的学生社团,定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锻炼了学生的全面能力。学校开辟“学生论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发现,培养自己的发展潜力。

  4、引领学生走向“阳光”,在全方位展开的心育课堂里获得温暖和信心。我校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阳光心态。学校专门建造了“心天地”、“活动坊”、“导航室”、“心视窗”、“感悟吧”等心理教育专用教室,创办了市内首屈一指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省“十一?五”立项课题“心育个案研究与班级现代化管理”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5、引领学生走向世界,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增强爱国热情。在中外文化的交融中,学生开阔了视野,开拓了胸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得到了培养。走向世界的无锡市一中学生凭着不卑不亢的气度、多才多艺的形象赢得中外人士的赞誉。

  德育工作成败的关键是班主任队伍建设,我校的班主任敬业爱岗,为学校“轻负担高质量”传统的形成,学生“五自”精神的落实,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学校以“梯队建设,学习研讨,工作例会,评价激励”四项制度为抓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研修,促进了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培养了班主任的现代班集体管理的能力。

  德育工作的成功离不开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在办好家长学校、对全体家长进行辅导培训的同时,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听取家长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建立校内外沟通的良好渠道。学校还聘邀请社会各界的人士来校为学生作法律、安全、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讲座报告,同时充分利用校外德育基地的教育资源开展各具特色的德育活动。

  学校的德育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怀、家庭和社会的配合、校友们的支持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被评为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三)教学工作全面开花
进入新世纪,我校教学工作在继承“轻负担高质量”传统的基础上,始终把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全面提升教学工作的质量水平,取得了全面的大丰收。
1、加强课程培训。我校率先从观念上走进新课程,实施“观念先导,培训保障”的策略,学校教务处、教科室围绕“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一主题内容,积极创新课程培训和教研活动方式,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有效地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2、改革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校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内化理念,驾驭新课程”“加强常规管理,落实三维目标”“交流探讨,智慧碰撞”“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新型模式”“反思提高,开拓创新”“提供舞台,展示成果”等途径,推动教师不断在教学实践的行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加强质量监控。我校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反馈,定期由备课组、学科组进行教学情况统计分析,由领导和老师们共同参加年级质量分析会,了解情况,落实对策。学校每学期还组织对教师教学常规、教学能力、作业量等方面的调查,听取学生意见,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力度,既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4、强化课程整体建设。我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保障必修课程教学,大力开发选修课程,积极开拓各种课程资源,逐步形成了课程特色,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学校每年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达到100多门,并且在全市率先开设了陶艺、心理学、DIS实验、作曲、轮滑、健美操、双语教学等富有校本特色的课程。学校精心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和校园科技文化、文艺体育等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5、举行主题教研活动。学校每年围绕一个主题,举办至少一次对外公开的教学研讨活动。从教学形式的更新到生命课堂的构建,从有效课堂的聚焦到多元课程的开设,这些活动主题,彰显着我校教学的创新追求。
近五年来我校举行的大型主题教研公开课交流活动
时间主题
2005年4月8日“对话?互动?生成”开放教学研究活动
2006年4月7日“思索孕育创造,互动彰显活力”大型公开课交流活动
2007年11月9日“创生的场所,精神的家园” 大型公开课交流活动
2008年10月17日“多元的课程,有效的课堂”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2009年10月23日“多元的课程,互动的平台”教研公开课和家长开放日活动
2010年10月22日“互动生成,教学相长”课堂教学研究暨家长开放日活动

  6、探索特色教学。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型特色人才,我校在上世纪80年代开办“清华大学—无锡一中少科班”的基础上,2001年再一次和清华大学联手创办了“清华大学—无锡一中成志班”。我校按照清华大学对于优秀人才的要求,为成志班配备了由省特级教师、名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组成的强大的师资队伍,在优良的教育环境浸润中,一中学子如破土春笋,隽秀蔚起。成志班毕业生的良好品格和巨大潜力深受各大名校的青睐。2006年起,我校还和美术特色学校湖滨中学共同创办美术特色班,每年有一批美术人才进入全国一流高校的美术专业继续深造。

  (四)教育科研实现校本化
在校本科研方面,我校实施了“十个一”工程,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提升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层次。
①确立一个目标:以研促教,科研兴校。②打造一支梯队:第一层次是学科组骨干,他们是各学科教科研积极分子;第二层次是教科研骨干,一般是教育科研的领头人,市级以上课题负责人;第三层次是教科室成员,他们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核心人物。③完善一套制度:教育科研活动制度(包括课题研究指导与管理、学校教科研活动、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等)。④研读一本书籍:每年都开展“求进杯”教师主题读书活动。⑤培养一种习惯:通过“科研沙龙”交流思想,以教科研的眼光审视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掘科研的增长点。⑥整理一份档案:为每位教师建立教科研档案,记录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以及教科研成果。⑦做好一组课题:根据学校办学目标,确定学校工作重点,以高级别的重点课题为核心,统领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子课题研究。⑧编辑一份杂志:每季度编辑一份《求进学刊》(原名《教研动态》)。⑨举行一次大会:每年一次教科研大会,确定一个主题,形成发展系列,不断推动深入。⑩营造一种文化:“教研一体、以研促教”,从专家的理论引领,走向广大教师的实践探索,在学校整体工作中,创造以“求进”精神为核心的校本教科研氛围。

近五年来我校举行的教科研大会
时间主题
2005年在交流中激活,在对话中超越
2006年科研——引领教学走向内涵发展之路
2007年行动研究,让实践在理性思考中前行
2008年教学科研:让教师的专业发展更精彩
2009年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校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将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科研与教研紧密结合,从而使学校的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目前,全校有一个统领全局的国家级核心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我校传统特色‘轻负担高质量’的研究与实践”,另有五个省“十一五”规划课题,两个省教研室课题以及多个教师个人专项课题,形成一个覆盖全面、中心突出、层次丰富、指向明确的课题群。

  (五)教育国际化不断拓展

  在新世纪我校将教育国际化作为学校办学的一个突破口,实施了自内而外的“三步走”策略,极大地推动了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第一步是巩固“交流互访”。接待国外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教育界人士到我校参观讲学,同时也和国外的友好学校保持长期的交往,互派师生访问团,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锻炼了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第二步是扩大“引进联合”。2007年夏季,我校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夏季学院建立协作关系,我校学生进过严格测试赴美国参加康奈尔大学的预备学习,由此开辟了我校优秀学生从高中直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深造的新通道。从2008年起,我校引进了剑桥国际高中课程体系(A-level),并从国外聘请了一流的教师,创办了我校的剑桥国际课程班。同时,我校教师也在中西教学的碰撞与交流中,探索如何将中西方教学的优势结合,追寻着教学发展的新领域和新高度。剑桥国际课程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10年首批32名毕业生全部被牛津大学、康奈尔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录取。

  第三步是推进“对外发展”。2003年,我校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2007年,我校被国家汉办指定为江苏省六所国家级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学校之一,正式承担起对外汉语推广的任务。我校每年接待国外学生来校学习汉语课程,我校教师也参加大型国际汉推展示活动。2008年,我校选派了两名教师分别在美国的四所中小学开设“孔子课堂”,帮助那里的中学生学习汉语,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学校师生的极大欢迎。目前,我校正在筹备到国外开办无锡市第一中学海外孔子学堂。

  (六)办学体制的创新之路

  2000年9月,我校和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合作,在无锡新区创办了国有民办性质的无锡市第一中学实验分校。2003年3月,我校和大桥实验中学、金桥双语实验小学联合组成“无锡市一中教育集团”。2003年9月,我校负责无锡国际学校高中部的教育教学工作。2005年5月,由无锡市教育局批准,无锡外国语学校由原无锡市教育局举办变更为无锡市第一中学举办。

  (七)学校理事会发挥作用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我校在2008年建立了学校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教育行政部门、政府地区机构、社区协作单位、校外教育基地、社会知名企事业单位、学生家长代表、学校领导、师生和校友代表等组成。学校定期召开理事会成员会议,既介绍学校教育发展情况和成果,也提出办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请理事会成员对学校办学进行社会监督,或提供咨询和支持。对学校优化社会形象,提高整体办学水平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与保障作用。

  (八)不断优化办学条件

  进入新世纪的十年中,我校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改扩建工程。2002年,无锡市政府拨款1.4亿元,用于我校建造现代化的科技实验楼(后定名为“钱伟长楼”,由我校校友钱伟长先生亲自题名并为大楼落成揭牌)、艺术楼、体育馆和标准田径场,校园面积拓展到152亩。2009年,无锡市政府再次把我校二期改扩建工程列入市政府年度重大工作项目之一,投资3.8亿元用于我校全面整修改造八角红楼,建造校史纪念馆和国际教育中心,重新装修和更新改造图书馆大楼、行政办公大楼和科技楼的部分实验室、演播厅,新建师生食堂和宿舍大楼,建造游泳馆和网球场,并全面美化校园文化景观,学校整体面积扩大到168亩。经过这两次改扩建,我校的现代化教育条件大为优化,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九)陈氏奖助学金激励一代代学子

  2001年8月,香港长江制衣集团陈氏家族陈瑞球先生、陈永棋先生等关心祖国教育事业,经过多方考察,决定捐资500万人民币在我校设立“陈荫川奖学助学金”以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此后,我校定期在每年元旦前邀请家长来校和学生一起参加隆重的迎新文艺联欢和陈氏奖学金颁奖仪式。陈氏奖助学金是我校百年历史上数额最大的奖学金项目。

    (十)声誉卓著得到海内外重视

  无锡市第一中学全体师生在新世纪的十年中,继承和发扬了学校的优秀文化传统,进一步发展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赢得了海内外教育界的重视和赞誉,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的高度评价。

  (十一)历届校友关心母校发展

  长期以来,我校各届校友时刻关心母校发展,关心母校的百年华诞,纷纷回母校看望或组织集体活动,追忆青春年华,回顾人生历程,交流校友信息,并以各种形式为母校发展献计献策、捐款捐物,以报答老师的教导之情,表示对母校的感恩之心。

  1911-2011,我们的祖国山河巨变,我们的学校风雨沧桑。回眸无锡市第一中学所走过的百年历程,不由人心中涌起一种骄傲与自豪。创建者筚路蓝缕,师生们沐风栉雨,百年一中历经变迁,但百年积聚的优秀文化传统绵延不绝。无锡市一中最早建校于王羲之故居之地,又迁址到旧日无锡的文化圣地学宫,最后来到江南文化荟萃的锡惠山麓。从书圣的墨池边承沐千年文化的熏陶,到孔庙的大殿里汲取儒家经典的精华,在锡山的龙光塔下领略百家宗祠的遗风,聆听《二泉映月》的余韵——无锡市一中的文化土壤丰腴深厚。正因为有了祖国与家乡的文化滋养,一中学子世世代代以天下为己任,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知识立国、科教兴国、教育强国,无锡市一中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中学子投身社会、献身国家、服务人民的成长历史,一中校园也日渐形成以“求进”为核心的文化精神,培育出一批批国家的栋梁之才。
如今,锡惠山麓、大运河畔,绿树红墙,书声琅琅。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兴学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铸就了无锡一中特有的气质——独立、协作、创造,它书写在我们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铭刻在我们一中人的心灵深处。我们将秉承这一传统,坚定地继续前行,去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31443.html

更多阅读

佛山一中与石门中学 佛山石门高级中学

佛山一中与石门中学在办学理念上有什么不同?近几年社会上就有很多传言,比较形象的讲法,或者说比较贴切的讲法是石门中学割草喂羊,而佛山一中则是放羊吃草。大体可以这样理解,佛山一中比较重视学生学习自觉性的培养,如果不能有效管理自己,不

风景篇-如诗如画的百年老校连州中学 何处风景如画 林笛儿

广东清远连州市连州中学是我毕业后工作的第一个地方,一个美得令人惊叹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古老得令人忘记一切烦恼和城市喧闹的地方,但是正如硬币有正反面一样,这样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也有其不足之处,在这里呆久的人会变得和这所百年老校

声明:《百年一中无锡市第一中学 无锡市第一中学国际部》为网友能笑就绝不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