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
施一公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4月25日美国人文和科学院公布的外籍院士名单中出现了施一公的名字,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的院士名单中也有他的名字。施一公的入选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只有那些做出过杰出贡献和持续的原创研究成果的科学家才能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美国科学院140年历史中拥有此项头衔的中港台科学家只有20位,6位已故去,14位健在,其中两人来自港台。然而,中国科学院并不这么看,施一公在去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中落选。施一公本人对此事反映平淡,他说自己的首要工作是育人。
虽然施一公自己看淡这件事,但不少媒体替他不平,认为施一公是因为对国家研究基金的分配制度有不同意见,才没能入选中科院院士,并认为在中国科学院选拔院士的制度有问题。美国是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科技也领先于世界,能成为美国院士的外国人是非常少的,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按理说美国科学院对院士的资历和水平要求应高于中国,在中国没有多少人能获得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头衔,既然施一公能获得这个头衔,他怎么就当不上中国院士呢?我并不是想说,美国的标准是唯一的标准,但这件事的确值得我们思考。
【袁隆平】
说起落选中科院院士,就不得不提起袁隆平。袁隆平只读过4年农学院,1953年毕业后在湖南某农校教书,并在农校的试验田中一泡14年。虽然农校只是个相当于中专之类的学校,但他在60年代里成功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虽然如此,袁隆平三次申请中科院院士都失败了。批评者认为袁隆平并非一个科学家,他的主要贡献也不是理论方面的。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推翻了原有的生物学理论,即“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还有些人认为他培育的水稻产量虽然高,但口感很差,而且严重影响土质等等。
就算以上的说法就算属实,也不奇怪,这好像说第一个用火烤食物吃的人烤出来的东西不好吃一样,虽然这个人可能不是一个好厨师,但他发现了火能烤东西吃。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也许真的没那么好,但是由此衍生出来的一系列转基因食物却养活了很多人,而他就是迈出第一步的那个人。一般上认为袁隆平是中科院落选院士中最“冤”的一个,但换个角度看,施一公可能更冤一些,因为对袁隆平的这些指责无法应用在施一公身上,如果不是他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得罪了某些人,恐怕也不会落选。
【李爱珍】
![美国院士中的3位中国籍落选院士 冯夏庭 院士落选](http://img.aihuau.com/images/30101030/30093445t011d5d57a17cac6782.jpg)
健在的12位中国籍美国科学院院士中,有3位不是中科院院士,除了施一公和袁隆平,还有一位叫李爱珍的女材料学家,她也是这12名建在的中国籍美国院士中唯一的女性,比施一公要早6年获得美国院士头衔。据说李爱珍每次申请中科院院士,都是第一批被刷下来的,知情人透露中美评选标准不同,而李爱珍研究领域比较狭窄,导致她的成果受到局限,因此总是落选。虽然评价标准可能有差异,但人类对科学贡献的价值应该有着相似的标准,不能说李爱珍的研究在美国是了不起的科学成就,在中国就成了第一轮遭淘汰的对象吧。
有些人可能认为,美国科学院这么做是有另目的。从中国落选院士中挑选出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一方面对方会很珍惜这份荣誉,另一方面也算是帮中国查漏补缺了,同时还可以奚落一下中国僵化的体制。也许会有科学家怀着这样的一种心态,但美国科学家的主体上应该还是有道德底线的,选择时还是本着科学的精神进行选择的,毕竟这不是诺贝尔和平奖,而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而且,凡事都应该想想自己有哪些不对的地方,不是吗?如果中国科学院的评选制度真的“光荣、伟大、正确”,我们就不会没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了。
走过的162个国家和地区 花了多少钱和时间 孤独川陵是谁 关注我的微博 按国家地区分类的图片 背包入门
欧洲44国游记 大洋洲14国游记 中美南美洲19国 北美洲16国游记 非洲20国游记 独行杂文 独立影评
中亚中东16国 新加坡15年印象 南亚东南亚17国 南极洲极限运动 东亚5国游记小小小说 股票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