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大厦是一座美国想象的碉堡 想象自己变成一座青山

相关链接:中国成为新一代奢侈品大国,您的资金准备好了吗

东方早报:“9·11”那天你在干什么?
双子大厦是一座美国想象的碉堡 想象自己变成一座青山
  麦凯恩:当时我在家写作,我岳父正在双子大厦1号楼里,但他活着逃了出来,全身灰尘来到我家。所以我对“9·11”有直接感受。当时,我就知道自己一定会写一部关于“9·11”和纽约的小说,但动笔是在5年之后。起先我只是感到愤怒,但愤怒不是小说好的立足点,如果当时马上写,基本不可能。因此我等了几年,让故事孕育、弥漫,变得清晰。
  

东方早报:前几天本·拉丹死了,你怎么听到这个消息的?你怎么看本·拉丹的这个结局?
  麦凯恩:早上起来,我在网上看到他被击毙的新闻。然后我到家旁边的中央公园走了一圈,这是一个美好的早晨。但我不会为此庆祝,拉丹的死只会让我再次记起那些悲痛往事。

  东方早报:《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与双子大厦有关,你觉得这是部“9·11”小说吗?
  麦凯恩:标签对我无所谓。这只是个故事,写的是人心。现在这部小说中文版放在我面前,如果20年前有人跟我说,“有一天,你会坐在纽约的一家咖啡馆,和一个中国记者交谈,你的名字会印成中文”,我一定会说:“你真疯了!”

  东方早报:你是都柏林人,小说从主角科里根故乡都柏林郊外桑迪蒙特开始,从都柏林海岸边的圆形碉堡开始,桑迪蒙特的一个圆形碉堡现在是乔伊斯博物馆,《尤利西斯》也是从那里开头的,这算是对乔伊斯的致敬吗?
  麦凯恩:我的家离桑迪蒙特很近,那个地方有些神秘气息,乔伊斯就是从那里出来的。我这么写,确实有对《尤利西斯》回应的意思,在我看来,乔伊斯高高在上,我的地位不过尔尔,我们得记住这一点。

  东方早报:《尤利西斯》和你的小说都提到了爱尔兰特色的圆形碉堡,有何特殊隐喻?
  麦凯恩:小说里的双子大厦可以看作另一座碉堡,一座资本主义的碉堡、一座美国想象的碉堡。

  东方早报:在你小说出版之前,拍摄了菲利普·珀蒂1974年走钢丝的纪录片《走钢丝的人》也问世,你看过吗?这是巧合吗?
  麦凯恩:写完小说初稿之后,我看到了这部电影。时事会以特定的原因进入文化领域,珀蒂进入过童书、纪录片。这不算是个原创的想法,但它是个具有煽动性的想法。约翰·伯格说过:“一个故事没法说出独一无二的感觉来。”换言之,一个故事可以用一百个不同的角度来叙述。但我觉得语言比电影更有力量,电影的受众当然较广,但想象的作用无可替代。作家创造性地写、读者创造性地读,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在头脑中把握事物,而不是任凭事物往你的头脑中灌输。阅读来自内部,影像来自外部。

  东方早报:小说是关于纽约的,但故事从爱尔兰开始,在爱尔兰结束,是因为你的爱尔兰身份吗?
  麦凯恩:是的。在写作的时候,我想回家,想谈论家里的事;我也想谈论“9·11”,它如何影响了世界。在我看来,纽约包含了不同地域的元素。如果去布鲁克林,你就会看见乌兹别克斯坦人、中国人、爱尔兰人,那真是一口大锅。就这一点来说,我很喜欢纽约。也正因如此,我不想这部小说的故事只发生在纽约,只跟纽约有关。我是爱尔兰裔的纽约客。我现在有两本护照,一本爱尔兰的,一本美国的。我孩子也是,我有三个孩子,分别是7岁、11岁、14岁,他们也都有爱尔兰和美国两本护照。但我认为我是爱尔兰人。你要是用一把枪指着我的脑袋问我是哪里人,我会说我是爱尔兰人。

  东方早报:小说最成功的地方之一是其结构,小说从桑迪蒙特开始,在桑迪蒙特结束,形成一个环。在这个环内,多个声部此起彼伏,终于在珀蒂走钢丝那里汇合。
  麦凯恩:小说里的人物科里根和爵士琳在第一章就倒下了,然后我通过12个人物来重构他们的经历,好比是12个声部。从许多方面来看,这都像在写一部音乐作品,像交响乐,有钢琴、有提琴、有合奏、有独奏。主人公死去时,双塔也倒了。

  东方早报:这是你精心设计的吗?
  麦凯恩:结构是我在写作过程中形成的。如果在下笔前就有了结构,那就很难再自由地创作了,因为你会被束缚。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想得太清楚就是生病。”你要是对什么事情思考过度,就会让这件事带上病态。“没有经过反思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可是,反思过度的人生也是不好的。我知道这个结构对读者是一个挑战,但我喜欢挑战读者。

  东方早报:小说的每个部分都是一部短篇小说,是吗?
  麦凯恩:几乎就是这样,但它们还是融合了起来,我不想称每个章节是短篇小说。我目前正和《Lost》编剧J.J.Abrams合作写剧本,我们把小说拆成了一个个部分。编剧的时候才发现,天哪!怎么这么混乱?要先拆开,然后重组,才能拍成电影,很难。

  东方早报:另一位“9·11”作家约瑟夫·奥尼尔是爱尔兰科克人,你来自都柏林,你们各自写了两部非常成功的“9·11”小说,这非常值得爱尔兰人自豪吧?
  麦凯恩:爱尔兰不缺作家,讲故事是我们爱尔兰人最拿手的事情。我生长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离开那里仅仅因为我对世界好奇。我先去美国,骑自行车在美国游荡了两年,一共走了18000公里。从波士顿出发,南下纽约、佛罗里达,穿过新奥尔良,到达得克萨斯,一直进入墨西哥。然后,北上加拿大,最后在旧金山结束。那是1986年,当时的我21岁。我们为什么要说故事?有时是为了让人给我们钱花,有时是为了让人爱上我们,有时是为了参加战争。叙事的原因五花八门,而叙事是每个人都持有的通货。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叙事是最民主的一件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31799.html

更多阅读

父爱是一座山 父爱是一座山微电影

   (2013-06-16 00:01:06) 转载▼标签: 身子知音让我人在江湖真爱分类: 家庭教育父爱是一座山,高大威严;父爱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爱更是一双手,抚摸着我们走过春夏秋冬;而父爱更是一滴泪,一滴饱含温度的泪水。有一种爱,它是无言的,是严肃的,

声明:《双子大厦是一座美国想象的碉堡 想象自己变成一座青山》为网友无间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