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中国石门坎-王志纲故乡行-13(组图) 胡结续故乡行

原文地址:中国石门坎-王志纲故乡行-13(组图)作者:王志纲严晓霖/文  木木/图
[转载]中国石门坎-王志纲故乡行-13(组图) 胡结续故乡行
远远望见十字尖顶,远远听见圣诗唱和。下车,高坡上,教堂里,男女老幼满座。有些穿着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缠着头巾。老人垂首默念,神情专注;孩子们则睁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我们,还有些正在熟睡。人们手里捧着圣经,有的是汉语,有的是英文,而有的则是未见过的古怪文字。4月8日,考察的最后一天,黔西北的西北边缘,一个要在五十万分之一的贵州省地图上才能标出名字的叫做“石门坎”的小山村,再往前行便是云南昭通。

在生态版图上,这里本是洪荒之地,古时被称作乌撒蛮,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石门乡,距县城140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最高处薄刀岭2762米,最低河谷1218米。土地贫瘠,稼樯艰难,许多人死于饥馑。又是古来瘴疠之地,一年中半数是今天这样浓雾不散的天,天花、麻风、伤寒等瘟疫肆虐,患者无可救治往往被抛弃山野甚至残酷烧死。

在文化版图上,这里曾是蒙昧之所,居住着西迁到最西的苗族一支,称为“大花苗”,我们此前在织金恐龙谷见到过的花背苗便属于此系。他们栖身在彝族土目的土地上,刀耕火种,结绳记事,处于半农奴半奴隶境地,是汉字文盲、汉语语盲和数字数盲。在汉、彝、苗的千年斗争中,他们是最落魄的失败者,没有土地,蜷缩在群山顶部,忍受着汉族和彝族的双重压迫。

但,这里也是川、滇、黔交界之处,秦始皇开辟的“五尺道”便从此经过,马帮活跃,当地人现在仍靠此古道在乌蒙腹地、三省之间往来。这里倚群山,面深谷,居高临下,气象大方,宛若空中之城,人间圣域。这里紧邻水源,生存得以保障。这里煤炭资源丰富,可以渡过漫长的严冬。

且,这里的苗民渴望物质温饱不再愁苦,渴望精神安栖之所,渴望从外族桎梏之下解脱,渴望读书明理,渴望解除病痛,渴望尊重,渴望沟通,渴望走出去,他们渴望的太多。他们不敢见人,不能进城,连识字都不被允许,传说有位十多岁的少年因给彝族土目公子伴读识得了汉字,竟被苗人奉为“读书爷爷”,但很快便被彝人毒死。知识是危险的工具,这朴素的愚民政策延续数百年。这苦难太深,这压抑太久,这里翻涌着暗流,找不到出口。

这些,英国循道工会的传教士柏格理看到了。他已在云南昭通传道多年,面对汉族和彝族频频受阻,只得诉诸教育,寄希望于孩童。1903,苗人在昭通遇到了柏格理,遇到了第一个待他们如兄弟,教他们识字,给他们食物的人。

英国传教士柏格理

与柏格理一起开创石门民族学校的杨雅各(右一)和他的父母亲

这个人是个“洋人”,当地人传为“羊人”,是怪物,是异类,排斥非常,但他们不惧。他们受了太多同类的苦,反而轻易超越了东西民族的芥蒂。从不敢进城的他们顾不得生死,徒步好几天的山路,潮水一般涌入昭通城,来到这位洋大人的住所。官府吓坏了,以为苗人要造反,可这些苗人可能连造反的概念都没有,上千年的积怨山洪一样爆发了,为了却是,求学。

这群迷失于山野的羔羊,正是柏格理苦苦寻觅的上帝的花朵,对于基督福音几乎是无抵触地全盘接受。他和被他感化的两位汉族秀才,沿着羊肠小道在山中反复勘探,终于选中了石门坎,这里是化外生民苟活的无人管辖区,这里最接近他理想中的“上帝之城”,他要在这里独辟一片“海外天国”,他要给这些凄苦的人们以“应许之地”。这简直是《圣经》中出埃及式的宏大叙事,史诗可以在他的手里谱写,我相信柏格理的心中有无限的憧憬和激动,这支持他走过漫长年月的困苦凶险。但他走得更远,他背负着“化中国”的使命而来,浸泡在苗族久远的历史源流里,说苗语,创苗文,吃苗食,穿苗衣,比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更了解这一支民族,比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更受他们爱戴敬仰,他不知不觉“中国化”、“苗族化”了,这支苗人也终于开化了。

70年代修通的机动车道,不过是会车需要避让的碎石土路,这里是贵州公路网的末端,与云南公路网不接。大雾阴雨,泥泞坎坷,赶早出发的越野车队,到达时已过午时。

远远望见十字尖顶,远远听见圣诗唱和。下车,高坡上,教堂里,男女老幼满座。有些穿着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缠着头巾。老人垂首默念,神情专注;孩子们则睁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我们,还有些正在熟睡。人们手里捧着圣经,有的是汉语,有的是英文,而有的则是未见过的古怪文字。

唱诗

若是旅途中突然撞见此情此景,我或许恍然若梦不知身在何方。但我当然是知道的,来到毕节近十天,每天都会听人讲到这里的故事。来时路上,同行的《贵州日报》资深记者杨大德也已滔滔不绝阐述了近三小时,而昨日我便已拿到他据说经十年写就的,以这里的故事为原型的小说《中国石门坎》。甚而再之前,我曾在“支农网”上读到过向总理进言的乡村实践先锋李昌平发表的《扶贫日记》,那是他作为香港乐施会顾问来这里考察的思考和记录,其中他提到乐施会西南区曾经的一位澳大利亚籍扶贫官,生前在这穷乡僻壤奔走,过世后将其部分骨灰葬于此处。

第一次听到石门坎的故事,是在偏僻乡野参加乡村建设的志愿活动,有宗教团体的工作人员向我发送讲述石门故事的手册,并郑重将一本《圣经》交到我手上。于是我读到了,柏格理和他的同志们,在这里修教堂,以石门坎为中心向四面八方铺展教堂;建学校,创办第一所苗民小学,也是第一所男女同校的新式教育学校,兴建西南苗疆的第一所中学,周边川滇黔十多个县的苗、彝、汉族的孩子奔赴这“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求学,培养出了苗族历史上第一位博士,发育出二十世纪上半叶西南最大的基础教育网络,管辖周边100多所学校和机构;创制苗文,苗人不懂汉语,不识汉字,便向他们学习苗语,总结出音律特点,根据苗人衣服上的图案和古歌中的故事,发明出只需十多天便能学会的好记易用的文字,这种文字结束了苗族无母语文字的历史,并成为滇东北方言区的标准音,在川滇黔苗族中广泛传播,最远传道滇南文山红河地区,民间称“老苗文”,学术界称“柏格理苗文”,英语世界称“坡拉字母”。用这种文字编撰教材、翻译书籍、教学汉语和英语,苗人们受用于柏格理的用心良苦;设邮局,地址只要写明“中国石门坎”,信件就可以直接寄到;办医院,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乌蒙山区第一个西医医院,第一个接种牛痘疫苗预防天花的地方,首次发现和报告地氟病的地点,第一所苗民医院,都在石门坎,但这些柏格理没有看到。1915年,石门坎地区流行伤寒病,学生村民纷纷撤离,柏格理却留下护理病患,受到传染,不幸死去。石门千人痛哭,倾囊安葬,守候多日不愿离去……

柏格理就葬在石门槛,偶尔会有海外来客专程前来祭扫.这个山村虽然偏远落后,却连接着世界,所以是为——中国石门槛。

山村小教堂

70年前教会修的"石房子"现在仍然是这个闭塞的山村里最好的建筑.

撰写"中国石门槛"一书的作者在柏格理亲手栽种的松树林旁讲石门槛的故事

当我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对周围的亲人朋友们讲起,无人知晓竟有这样一处所在。他们有些很惊异,感慨被隔离于中国儒释道各家教化之外的停留在奴隶时代的苗人,却在一位英国人的帮助下,在教堂的风琴声中找回生而为人的尊严和一个古老民族的自信;有些很感愤,柏格理们使一个民族的历史有案可考,使乌蒙山区三分之二的苗族扫盲,走出去的学子们纷纷回来报效,而如今老苗文临近失传,一段非凡的历史眼见就要被汹涌而至的后浪消解;还有些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宗教侵略,是政治。

亲身来到石门坎之前,我有疑惑,不会评判,但这里对我的冲击,覆盖了过去的认知。

我走在如今的石门民族学校,过去的光华小学旧址上,踩在柏格理与苗人一起建造的造价仅五英镑的房屋地基上,站在柏格理从英国带回种子的洋槐树下和洋芋田边,绕过游泳池,遥看足球场,还有孤儿院、宿舍、食堂、供水设施、药房,这里曾有大小建筑42座,传到英国的照片令当地报章惊呼“海外天国”,背景便是柏格理在他的日记里津津乐道的“五磅屋”和长眠之地背靠的薄刀岭,石门坎的海拔最高处。从石门乡政府党政办公室主任张国辉的讲述中,我得知柏格理毫无洋人架子,穿粗麻布衣和草鞋,说地道苗话,走乡串寨不坐轿,与苗家同吃洋芋和荞麦饭同宿麦草堆,路遇苗民,就像遇到长者一样谦让。苗人称他“拉蒙”(苗王)。曾由于为苗族主持公道,遭彝族土司暗杀,被毒打致残幸免一死。民间流传的《苗族救星》中记述道:“宁愿自己以性命相拼,都不愿苗民受土目的蹂躏。”从威宁民族中学校长杨忠信口里,我们得知曾有一位在此长大的英籍女士,晚年不幸身患癌症,写来言情款款的信件,寄来照片,并坚持回到这里故地重游以了心愿。而葬在柏格理身旁的高志华牧师,受柏格理精神感召,从英国前来,却在30年代遭土匪杀害而长眠于此。许许多多外国游客来此拜祭柏格理,这位与约翰?卫斯理并列于五大传教士的隐藏于历史尘埃的人心的巨人,而国内却仅有少数学者来此,一些NGO的志愿者来此,此外少有人知。

当年老学校教工办公室.

当年柏格理的住所,俯瞰群山.

柏格理当年在山上修建的游泳池.石门槛的孩子

石门槛就是由于通往外界的小路口这座石门而名,当年这里不通公路,这是大山中苗民的唯一出路.

社科院研究员沈红博士曾多次来此调研,并写就著作《石门坎文化百年兴衰》。她认为“这位英国传教士独立于官府与土目,愿意为弱势族群鸣不平,不顾生命安危,以心传心。”贵阳学者王大卫在其《中国石门坎》一书的扉页上这样写道:“中国贵州威宁石门,埋葬着、行走着许多伟大的灵魂,写他们,呈现他们,既不是为了宗教,也不是为了政治,而是展示人类文明之旅的艰辛与悲壮”,“从宗教角度看宗教,宗教就是宗教;从文化角度看宗教,宗教就是文化;从政度骄傲度看宗教,宗教就是政治——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譬如基督教,是不能用政治眼光去看的。用政治眼光去看真正能够意义上的宗教,是对宗教的亵渎。”

我一直困惑,为何几千年来中国的儒家、道家、佛教做不到的事情,基督教却做到了,英国人做到了,而且做得这样彻底?王志纲说,可能苗族与基督教的先民犹太人有着诸多相似之处,驱逐、迁徙、为奴隶、被压迫,他们也渴望有摩西带领他们去找寻流淌着蜂蜜和牛奶的应许之地。正是这种貌离神合冥冥之中连接着原本远隔重洋的人和文明。

在柏格理带领石门坎学校全体师生,在1914年高等小学教学楼落成时立下的“溯源”碑上,我找到了答案:

“天荒未破,畴咨冒棘批荆,古径云封,遑恤残山剩水。访桃源于世外,四千年莫与问津。探芝圃于莽中,百劫始为说法。则有无有乎尔,然而岂谓是哉?原天野地花丛,难邀赏鉴,尔乃葛天苗裔,谁肯是携?回徒本墨守宗风,孔教且素持外攘,禅宗既穷起生之路,道派更绝换骨之丹,惟之莠骄骄,慨苗田之无佃,恒溪勃勃,惕矛塞其谁开?幸耶和华撒母耳还来旧雨,霑从秦汉衣冠,俾彼明星,映到羲皇人物。花既溷而复起,苗则槁而勃兴。始亚当克惠黔黎,初开草昧,更百木能支大厦,独辟石门,愿它野橄榄枝,接我真葡萄树。十年灌溉偕良方,刨字译经,两度梯航与细君,分班授课。故叫万花齐放,遂使良苗一新。叱石成羊,亚伯拉罕之孙子,攀门附骥,衍马丁路德之藕传。天父恩何等昭彰,圣神力不可思议。四起栋宇,非斗糜而夸多,别具炉锤,愿超凡以入化。时闻山鸣谷应,牧热赓赞美之歌,竚见户诵家泣,子妇解颂扬之谱。文章机杼操实业经论,道德森林饶有民生主义。盖琅环福地,化鴃舌为莺声;是风雨名山,由人间而天上,彝族引领汉族皈依。忆当年披星戴月,看此日飞云卷雨,喜值满兰,敬勒贵珉。伏望渔人得鱼共矢丹悃。待修纪念,赞以粹言。”

当年学校规模

柏格理与苗族学生

柏格理与苗族村民

柏格理仍然留在石门槛,守护这这个小山村,守护着这里的苗族村民,也许这一段传奇故事会为这个偏僻的山村带来好运,带来命运的转变。祝福这个大山中的小村——中国石门槛,相信这一天不远了。

穿越乌蒙,体验神奇—王志纲故乡行(专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32096.html

更多阅读

中国版《歌舞青春》的三大亮点(组图) 歌舞青春2

中国版《歌舞青春》的三大亮点(组图)中国版《歌舞青春》已经于8.10号上映,和有些大片一样,几乎未映先热,亮点不少,在我看来,择其要者,至少有三:首先,强强联合,中美合拍。据悉,中国版《歌舞青春》是由迪士尼、上海东方传媒集团和华谊兄弟联

王志纲工作室 王志纲工作室怎么样

目录简介 工作室使命 发展历程 主要特色 社会作用编辑本段简介中国著名的战略策划咨询机构,主要从事城市运营和城市新区综合开发、大型住宅及商业不动产项目开发运营和旅游、休闲产业及项目等方面的策划和咨询。自1995年创立以来,王志

转载 王志成作品《富贵山居图》被企业收藏 富春山居图真迹

原文地址:王志成作品《富贵山居图》被企业收藏作者:王志成王志成的山水画以仿中国古典绘画为主。实际上,中国古典山水画所蕴涵的精神,大致可以用温克尔曼形容古典希腊雕塑的“高贵的简洁和宁静之壮美”来形容。当然,希腊雕塑的简洁似乎在

王志纲:富人榜体现了酒场规则

10年前作为记者的王志纲推出《广州人经历了三次冲击波》、《中国走势采访录》、《风帆起珠江》等力透纸背的大作。10年后,作为策划人的王志纲向本报独家贡献其“中国富豪观”。王志纲是解答“广东为什么没有全国首富?”命题的最佳人

声明:《转载 中国石门坎-王志纲故乡行-13(组图) 胡结续故乡行》为网友说谎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