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隐退——《荷马史诗》与电影《特洛伊》比较 荷马史诗——特洛伊

公元前十三世纪的特洛伊战争成就了西方文学的源头作品——《荷马史诗》,三千年以后这个故事被好莱坞搬上影幕,再度绽放光彩。电影《特洛伊》将荷马排在第一编剧的位置,足可以看出《荷马史诗》对电影《特洛伊》的直接影响。但三千年过去了,人类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使得现代人眼中的《荷马史诗》已然与三千年以前大为不同。

一、 情节取舍:分与合

《荷马史诗》由《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组成,前者讲述了特洛伊10年战争中的51天,从阿基琉斯的愤怒讲到赫克托耳的葬礼。后者讲述了战争结束后俄底修斯的10年漂泊经历以及回家后惩罚求婚者的故事。可以说,这两部作品都没有完整地呈现特洛伊战争的全貌。甚至著名的木马计也没有涉及,仅在《奥德赛》中一笔带过。

而在电影里,故事被重新梳理。特洛伊的小王子帕里斯带走了斯巴达国王麦尼劳斯美丽的王后海伦,恼怒的麦尼劳斯和他的兄弟迈西尼国王阿伽门农兴兵讨伐特洛伊。战争中阿基琉斯因为阿伽门农抢了她心爱的女俘克鲁塞伊丝而罢战,后来又因表弟被赫克托尔所杀又出战,并杀死后者。再后来俄底修斯用木马计攻占特洛伊,阿基琉斯被帕里斯射死,俄底修斯为他举行了庄严的葬礼。

《荷马史诗》的“分”与《特洛伊》的“合”其实有着各自原则。就《何马史诗》的主题而言,《伊利亚特》讲得是“英勇”,《奥德赛》讲得则是“智慧”。就题材而论,前者是“战争”,后者是“漂泊”。就主人公而言,前者是赫克托耳和阿基琉斯,后者是俄底修斯。有了上述三重规定,便导致这样一种结果,即使是特洛伊战争的最高潮部分“木马计”也可以忽略不写,哪怕它可以很好的突出俄底修斯的“智慧”主题。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对于高明的作家,并不在于他知道写什么,而在于知道不需要什么。”可以说这一点,早在三千年前在《荷马史诗》中就已经做到了。

三千年以后,《特洛伊》作为现代商业社会的一部大制作的商业片,制作方必须考虑大众所能接受的一个故事的完整性。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都要有所交待。所以结果电影《特洛伊》就在《荷马史诗》的基础上增添了故事的缘起和更为精彩的“木马计”,呈现出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式的故事面貌。

二、 神的在场与隐退

在《荷马史诗》中,特洛伊战争是因神而起(众所周知金苹果的故事),战争双方又有各自的神的支持(如雅典娜支持阿开亚人,赫拉支持特洛伊人,宙斯支持阿基琉斯等),甚至主人公本身就有神的血统(如阿基琉斯的母亲是海洋女神塞提丝,她为了平息儿子的愤怒曾求宙斯设计报复阿伽门农),可以说《荷马史诗》是一部神人共在的作品,其中保留了大量远古文化的神话传说。

而在《特洛伊》中,似乎神话变成了历史,传说变成了现实,再也难觅神的踪影。甚至一度出现了对神的亵渎的情节。阿基琉斯登岸后就砍下了特洛伊人的保护神阿波罗雕塑的头颅,捣毁了神庙,表现了对神的大不敬。赫克托耳也被塑造成不信神的人,信神的人反倒被塑造成迷信者。由于神的隐退观众便无法深刻解读作品的多层次内涵。比如观众无法明白为什么最后阿基琉斯为什么是会被射死,而且一定是先射在后脚跟上。(史诗背景:阿基琉斯出生后被母亲握住脚踵倒浸在冥河水中,除未沾到冥河水的脚踵外,周身刀枪不入。在特洛伊战争中杀死特洛伊主将赫克托尔,使希腊军转败为胜。后被太阳神阿波罗的暗箭射中脚踵而死。)

可以说,三千年前的神性世界到了三千年后已经彻底改变。这是一个无神的世界,诸神隐退,人性得到高度张扬。原来认为真实的东西,现在已经无法接受它的真实性。于是电影只能去其神性,尽最大努力表现其现实性。

三、 道德中立与道德判断

《荷马史诗》虽然是讲阿开亚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战争,但读者很难找到支持一方反对另一方的理由。(这可以与中国人看《三国》形成鲜明对比。)也就是说在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方面,《荷马史诗》是没有道德判断的。写到阿开亚人的惨败,人们会一边同情被杀害的阿开亚人,一边赞叹赫克托尔的英勇;写到特洛伊人惨败,人们又会一边同情被杀害的特洛伊人,一边赞叹阿基琉斯的英勇。即使有道德判断,那也是普遍人性意义上的判断。死亡总是可怕的(如屡次提到的“黝黑的死亡”),英勇是值得赞美的等等。

而电影《特洛伊》中,阿伽门农被塑造成一个强权的侵略者,于是特洛伊便成了保家卫国正义一方。赫克托尔因此成为一名民族英雄——他为国家而战;而为了避免阿基琉斯成为侵略方的主凶,只能被塑造成为一名独立自由的战士——他为荣誉而战。但电影最终还是没能兼顾到另一位英雄欧底西斯,他虽然也足智多谋,但似乎最终没有摆脱给人留下侵略者的帮凶的印象。他力劝阿基琉斯参加战斗的理由竟然只是因为“没有人能与阿伽门侬的力量抗衡”,让人难以信服这就是传说中伟大的俄底修斯。

而造成上述差别的是,《荷马史诗》相信战争本就是因神之间的争端而起,所以两方之间的战争就像两个孩子之间的打架,不再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而由于电影《特洛伊》中神的隐退导致这个前提的缺失,影片只能给人一种侵略与被侵略的战争关系,从而便有了道德判断。

四、 赫克托耳的骄傲与完美

在电影《特洛伊》中,其实有一段情节是与《荷马史诗》完全相反的。就是在特洛伊人取得第一次防卫胜利后,是该乘胜追击,还是退城防守的问题上,赫克托耳与祭司的态度发生了分歧。在《荷马史诗》中,赫克托耳是坚决主张乘胜追击的,而祭司坚持认为得到神启应该退守。可以说退守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因为特洛伊的城墙十年来从来未被攻破,而离开了箭的范围去进攻则容易招致失败。但国王采纳了赫克托耳的意见,特洛伊人因此失败,赫克托耳也命丧阿基琉斯之手。可以说赫克托耳死于他自己的骄傲自大。

而电影《特洛伊》中赫克托耳的建议正好相反,他变成了主张退守的一派,而祭司们则主张乘胜追击。理由是阿基琉斯捣毁神庙遭到了报应,所以特洛伊人才赢得了胜利。结果国王采取了乘胜追击,赫尔托耳误杀了阿基琉斯的表弟(在史诗中是朋友),阿基琉斯愤然出战,单独挑战赫克托尔并杀死了后者。

这一变化至少可以佐证上面论述过的两个观点——神的隐退与道德判断。因为电影《特洛伊》不再表现神的存在,原著中祭司得到神启认为应该退守,这一正确的建议在电影里一半给了赫克托耳,一半给了迷信。同时再次烘托出赫克托耳作为为国而战的民族英雄形象,既决策正确,又不迷信神灵。它不能死于骄傲自大和错误的决定,而应该接受阿基里斯的挑战英勇地死去。于是通过情节的逆转,电影完成了对一个完美的民族英雄的塑造。

五、阿基琉斯的愤怒与为荣誉而战

《伊利亚特》可以看作是“一场愤怒引起的战争”,阿伽门侬占据了阿基琉斯的女俘,为了泄愤后者央求其母亲海洋女神塞提丝为其报复,塞提丝向宙斯求救,宙斯派梦幻托梦给阿伽门侬骗他攻打特洛伊会取得胜利,结果战争就爆发了。虽然后来阿伽门侬为此遭到惨败,不得不回过头来向阿基琉斯求助,但事情已经超出了预期,阿基琉斯的好朋友牺牲了,他不得不出战杀死了赫克托耳,并愤怒的拉着后者的尸体离开。可以说整个《伊利亚特》贯穿了阿基琉斯的愤怒,一开始是为失去心爱的女俘而愤怒,后来为失去心爱的伙伴而愤怒。在某种程度上这与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底浦斯王》有些想像。本来一心想平息或避开的东西,结果仍然难逃它的纠缠。对于俄底浦斯是“杀父娶母”,而对于阿基琉斯则是“一腔怒火”。

阿基琉斯的愤怒在电影中被很多因素消解掉了。首先战争的原因不再是因为他的愤怒,而是因为一个叫海伦的女人,可以说是“一个女人引起的战争”;其次,他先前的英勇作战和愤怒无关,他也不是像赫克托耳那样为国家而战,他是“为荣誉而战”。即便是后来赫克托耳杀了他的表弟,他的出战有愤怒的因素,但更像是对“为荣誉而战”的一种精神延续。于是,原来《伊利亚特》中的“愤怒”到了电影《特洛伊》中就被转换成了“荣誉”,用来支撑阿基琉斯的英雄地位。本来单纯的有点孩子气的英雄到了现代被冠以了高贵的品质,可以看成是现代电影对远古史诗的重新阐释。

而这种重新阐释的深层原因仍可归结为神的隐退,史诗中因为一切都是因神而起,没有对错之分,没有正义非正义之分,战争就是战争,打起来了,各为其主,看的是英勇,拼的是力量。阿基琉斯可以参战也可以不参战,全凭他的喜好。当他愤怒的时候他就罢战,哪怕战火烧到了自己的领地。而电影中由于神的隐退,传说神话被当作历史来看,一切都变得要符合人间的规则。正义、道德、荣誉等概念便油然而生,这也更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因为现在本来就是一个神性丧失的年代。

六、女性地位:由女俘到爱情

《荷马史诗》可以看作是男权社会的产物,书中无论人间还是神界,女人的地位都是比较低的。宙斯可以对赫拉随意责骂,女人被作为战利品抢来抢去。阿基琉斯的战利品——那个叫克鲁塞伊丝的女俘——就是因为被阿伽门侬占去而愤怒不止的。史诗中关于女俘没有详细的描述,是一个很平面化的人物,像其他女性一样(如同中国的《水浒传》中对女性的态度),她更像一个工具,用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一会阿伽门家被抢走,一会儿又被赏给士兵,然后又回到阿基琉斯手里。

在电影《特洛伊》中,克鲁塞伊丝的形象饱满,个性鲜明,且贯穿始终。被阿基琉斯俘了以后,不依不饶,拼命反抗,还试图说服后者放弃战争,说服不成几欲杀了对方。但后来她发现阿基琉斯和其他来犯的士兵不太一样,便喜欢上了他。阿基琉斯也对她颇为欣赏,就就样他们彼此爱上了对方。在俄底修斯用木马计破城之后,在屠城之际,他们二人互相寻找。最后阿基琉斯被帕里斯射中,临死前对克鲁塞伊丝说:“我征战一生,是你让我平静。”足可以看出他们是真的是彼此相爱的。

3000年前的一个女俘到了现代被塑造成一段爱情故事的主人公,明显地表明了现代世界对女性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女性不再只是作为战利品而对待,在现代人看来,她们一样可以拥有和男人同样的感情。无疑,这种改写是成功的,因为爱情自始至终是存在的,只是它一度被遮蔽了。而且这也更能表明为什么当克鲁塞伊丝被阿伽门侬占据之后,阿基琉斯如此愤怒的原因。

七、 共同点:巨人的时代

作为对《荷马史诗》致敬的电影,《特洛伊》最终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崇敬,就像结尾中那段著名的话外音所说的那样(可以看作是俄底修斯或者任何一位当世人心声):

如果讲起我的故事,

就说,我生活在巨人的时代,

人类像冬麦一样起起落落,

而他们的名字却与世长存,

就说我生活在驯马人赫克托尔的时代,

就说我生活在阿基里斯的时代。

承认三千年的人类生活面貌,是一个崇尚英勇和智慧的巨人时代,这或许是电影最终要表达的主题。但同时遗憾的是,电影只看到了人,而忽视了神。这也同时可以看作是这个诸神隐退,信奉科学的时代的一种反映。

PS:

陈中梅编选:《荷马精选集》(《伊利亚特》、《奥德赛》),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版。

电影:《特洛伊》,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Wolfgang Petersen,编剧:荷马 Homer...(poem TheIliad);大卫·贝尼奥夫 David Benioff...(screenplay);2004年。

——2009-9-10于南宁相思湖畔

神的隐退——《荷马史诗》与电影《特洛伊》比较 荷马史诗——特洛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33184.html

更多阅读

《荷马史诗》的精神魅力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的精神魅力——中央电视台文化片《荷马史诗》撰稿    时间的重量往往凝聚在史诗的叙述中,它所启迪的不是一代人,而是无数代人的心智,并且成为他们的集体无意识。  谁能想到,二枚桃子就能轻松杀死了三名伏狮降虎的

《狗神的小骨头》 狗神小说怎么不更了

《狗神的小骨头》狗神的小骨头 BY:冬虫文案:传说东敖神州的白骨山下正在闹精怪,狗神君獒便寻着气味找了过去,却在山下发现了正在哭天喊地的小白骨精宝儿,不料,宝儿在看到他的第一眼就晕了过去,无奈之余,狗神君只好先将宝儿叼回狗神殿去。宝

声明:《神的隐退——《荷马史诗》与电影《特洛伊》比较 荷马史诗——特洛伊》为网友凉云暮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