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汉字的音韵美 韵母是an的汉字

很多外国朋友都说,中国人说话就像唱歌似的。为什么汉语有这样神奇的音感效果呢?原因之一就是汉语的声调。不同声调的语汇组合排列起来,就会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中国诗人便可借此奏出或激越高亢、或低昂沉郁、或简淡清亮、或重浊宏迈的乐章。其音韵之美变化无端,可使人闻之变色,或喜上心头,或泣下沾襟。汉字音韵美除了受惠于汉字的声调、音节特点外,还得助于它的音义同构现象。据研究发现,许多汉语单字的发音与其所代表的含义具有某种契合。就是说,凡意义相对昂扬奋发、时空关系及含义指向都呈正向扩张型的字,其读音多响亮、厚壮,发音时的双唇开口度都相对较大,这类音为阳性音。反之,凡意思相对收缩、压抑、呈负向退降的字,其读音多沉钝、拘谨,发音时双唇开口度都相对较小,这类音为阴性音。。

音义同构现象极大地强化了汉诗的音象美。请看下面这几行诗: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

没有人不会为此诗所描绘的宏伟壮观的景象所震撼。但除了视象美之外,我们感到一种更强有力的东西回荡在我们的耳鼓,这就是它那响亮、强壮、甚至带有一种威压感的阳性音。由于它们在含义上表现了廓大的空间关系,语音上也响亮、开口度大,声威赫赫,因此,这是典型的音义同构现象,非常圆满贴切地传达了诗人想要为我们描绘出的万里长空的宏伟视象。

既然描绘宏伟场面的作品宜于使用具有阳性音的阳性字眼,那么,不言而喻,描写低沉、压抑的情绪的作品就宜于使用具有阴性音的阴性字眼了。我们来看一首在情调上与李白那种豪放诗篇完全相反的作品,即情绪压抑、低沉的作品:

声 声 慢

李清照

探寻汉字的音韵美 韵母是an的汉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鱼,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一首极度促迫愁苦之作。正如所料,作者使用了大量具有阴性音的阴性字。尤其是韵脚/i/音,是典型的阴性音,开口度最小,因而也最宜于传达负性信息。大量的双声、迭字全都是阴性字。全词共97个字,有76个字是阴性字!这是极为罕见的文字构成。阴性音/i/音在这首词里特别突出,它通常包含大量的舌音和齿音,这就把诗人那种近乎咬牙切齿、欲说还休、愁肠百结的情状极微妙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是阴性字用得最精致的典范之作。

另外,汉字可以重叠使用构成迭音词,它读音清晰,节奏明朗,用在诗文中,能使语句铿锵悦耳,富于乐感,充满韵味。如“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杜甫《兵车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中私语”(自居易《琵琵行》)、“寒生更点当当里”(杨万里)。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连,取其宛转。其实,双声叠韵词、叠音词的音韵,除了具有和谐悦耳的功能以外,还因其直接表现了描写对象的声响特征——拟声,使读者可以越过语词的概念意义仅凭其语音就获得了对诗句全部或局部意蕴的理解。这种拟声达意的表现方式在后来以口语的大量运用见长的元曲中,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当然,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美远非限于对拟声词的频繁运用,即使诗歌中一般语言的音韵也几乎都具有象征的功能,举凡情景物象、人物情态、情感意蕴,几乎无不从诗歌语言的音韵中投射出来。

如《诗经·小雅·采薇》中的一节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先看“昔”、“今”两个时间副词。“昔”发音时气流从从合并的两齿之间向外流出,且带拖延音,与“昔”之过去或历史的悠长历久之义相吻合;“今”由短而清的前鼻音发出,且气流驻留于口腔而不外延,恰似“今”之现在时和短暂的意义。再看“往”、“来”两个动词。“往”发音时口型由嘬而微闭再张开,气息随之一拥而出,似门由闭而开,人从屋内走出离去;“来”发音时口型预显慌开,舌尖离开上颚而下落,并稍稍往后(回)抽动,恰似将门打开,人从门外走进屋内。再看“杨柳”两个名词。“杨”发音洪亮且用上声,正如杨树高大挺拔的形象;“柳”发音清澈宛转细腻,正如垂柳的柔条细枝。至于“依依”、“霏霏”,前者发音时舌尖紧抵合并的双齿,气息往外流而受阻,只能发出细细的声音,好象互相依恋,不得不离,但感情难舍的情形;后者发音时由上齿抵下唇继而在气息的暴破中抬升,发出虚而飘的声音,正如细雨迷朦、雪花飞扬的情形。这里,不仅“我”往昔离开和今曰归来的不同情态、不同的环境气氛、不同的心情,在音韵上获得了奇妙的象征,甚至象时间这样的抽象概念也赋予了恰如其意的音韵特征。

岳飞的《满江红》更是一首用词音综合象征人物情态、环境特点甚至抽象情感的优秀词作,:“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词中直接表现人物情感意志的语词如“怒”、“壮怀”、“恨”的词音都从喉咙深处流出,伴随一定程度的胸腔共鸣,与忧愁悲愤的情感寓藏并发自心灵深处之情之意相符;“激烈”突出情感的强烈,故发音时气息虽有双齿的合并抗阻,但仍然用力挤出;“空悲切”之“悲”,发音轻弱而短促,正如人因悲痛而几乎说不出话来。“潇潇雨歇”中“潇潇”状风雨交加,“歇”音微而短,状事物的运动渐渐停息。由“潇潇”而“歇”的词音流动,使人感受到风雨交加到渐渐停息的过程。而最能表征词音象征功能的是表现人物情态动作的语词音韵。如读“冲”时,气流从口中用力喷出,使人感到怒气冲天,仿佛要把帽子都掀掉。人凭依时的身体重量主要靠地面支撑,对凭依之物只是稍稍依偎,故“凭”音轻盈。“抬”、“仰”是向上的动作,且要克服一定的下沉阻力,所以音量宏大,声调上扬。“望”的视野辽阔,故发音时口型大,口腔内空无阻拦。总之,通过对以上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词音韵的诵读体会,不仅使我们对诗人所处的骤雨初歇后的亭台环境、凭栏远望仰天长啸的情态形象、以及重愁叠恨悲愤交加的浓郁情感,获得了一般意义上的更深刻的体会;而且因诵读伴随气息、口腔、喉咙、胸腔、面部表情等多种生理体能上的运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诵读的过程就是对作者创作时的特定时空背景、他的一喜一怒、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乃至他的心跳、呼吸、哽咽等内在细微的情感涌动所作的身临其境的重新体验。这种体验之深刻、真切,对读者心灵的震撼力量,是诗歌词语一般概念意义所引起的联想体验所无法比似的。

这种基于词音、韵脚特征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具有不同风格的音韵旋律,与音乐中的不同调式和曲式具有相似的风格和功能。有的洪亮、强劲、欢快,如音乐中的C大调,适宜于象征诗人激昂、奋发、达观的思想情感(如上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有的舒缓、沉郁、幽深,如音乐中的小调,适宜于象征思古的幽情和缠绵悱恻的情思(如上引《黄鹤楼》);有的轻柔、细微、空灵,如音乐中的小夜曲,适宜于象征清新、明丽的环境和诗人恬淡的情趣(王维《山居秋瞑》);有的雄浑、开阔、悠长,如音乐中的交响曲,适宜于象征阔大的气象或迷朦深远的境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中国古典诗歌就是以这种音义同构的音律形象,声情并茂地阐发诗意的。这就使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符号系统的汉语具有了双重的表意功能:既通过语言的一般概念意义写物抒情,又通过词音的象征功能隐喻对象的情景意韵特征,使人对诗意的把握领会既可以通过词语概念由抽象到具体的转换想像而获得,又可以通过对词语音韵的直接感知而获得。

很多外国朋友都说,中国人说话就像唱歌似的。为什么汉语有这样神奇的音感效果呢?原因之一就是汉语的声调。不同声调的语汇组合排列起来,就会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中国诗人便可借此奏出或激越高亢、或低昂沉郁、或简淡清亮、或重浊宏迈的乐章。其音韵之美变化无端,可使人闻之变色,或喜上心头,或泣下沾襟。汉字音韵美除了受惠于汉字的声调、音节特点外,还得助于它的音义同构现象。据研究发现,许多汉语单字的发音与其所代表的含义具有某种契合。就是说,凡意义相对昂扬奋发、时空关系及含义指向都呈正向扩张型的字,其读音多响亮、厚壮,发音时的双唇开口度都相对较大,这类音为阳性音。反之,凡意思相对收缩、压抑、呈负向退降的字,其读音多沉钝、拘谨,发音时双唇开口度都相对较小,这类音为阴性音。。

音义同构现象极大地强化了汉诗的音象美。请看下面这几行诗: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

没有人不会为此诗所描绘的宏伟壮观的景象所震撼。但除了视象美之外,我们感到一种更强有力的东西回荡在我们的耳鼓,这就是它那响亮、强壮、甚至带有一种威压感的阳性音。由于它们在含义上表现了廓大的空间关系,语音上也响亮、开口度大,声威赫赫,因此,这是典型的音义同构现象,非常圆满贴切地传达了诗人想要为我们描绘出的万里长空的宏伟视象。

既然描绘宏伟场面的作品宜于使用具有阳性音的阳性字眼,那么,不言而喻,描写低沉、压抑的情绪的作品就宜于使用具有阴性音的阴性字眼了。我们来看一首在情调上与李白那种豪放诗篇完全相反的作品,即情绪压抑、低沉的作品:

声 声 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鱼,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一首极度促迫愁苦之作。正如所料,作者使用了大量具有阴性音的阴性字。尤其是韵脚/i/音,是典型的阴性音,开口度最小,因而也最宜于传达负性信息。大量的双声、迭字全都是阴性字。全词共97个字,有76个字是阴性字!这是极为罕见的文字构成。阴性音/i/音在这首词里特别突出,它通常包含大量的舌音和齿音,这就把诗人那种近乎咬牙切齿、欲说还休、愁肠百结的情状极微妙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是阴性字用得最精致的典范之作。

另外,汉字可以重叠使用构成迭音词,它读音清晰,节奏明朗,用在诗文中,能使语句铿锵悦耳,富于乐感,充满韵味。如“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杜甫《兵车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中私语”(自居易《琵琵行》)、“寒生更点当当里”(杨万里)。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连,取其宛转。其实,双声叠韵词、叠音词的音韵,除了具有和谐悦耳的功能以外,还因其直接表现了描写对象的声响特征——拟声,使读者可以越过语词的概念意义仅凭其语音就获得了对诗句全部或局部意蕴的理解。这种拟声达意的表现方式在后来以口语的大量运用见长的元曲中,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当然,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美远非限于对拟声词的频繁运用,即使诗歌中一般语言的音韵也几乎都具有象征的功能,举凡情景物象、人物情态、情感意蕴,几乎无不从诗歌语言的音韵中投射出来。

如《诗经·小雅·采薇》中的一节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先看“昔”、“今”两个时间副词。“昔”发音时气流从从合并的两齿之间向外流出,且带拖延音,与“昔”之过去或历史的悠长历久之义相吻合;“今”由短而清的前鼻音发出,且气流驻留于口腔而不外延,恰似“今”之现在时和短暂的意义。再看“往”、“来”两个动词。“往”发音时口型由嘬而微闭再张开,气息随之一拥而出,似门由闭而开,人从屋内走出离去;“来”发音时口型预显慌开,舌尖离开上颚而下落,并稍稍往后(回)抽动,恰似将门打开,人从门外走进屋内。再看“杨柳”两个名词。“杨”发音洪亮且用上声,正如杨树高大挺拔的形象;“柳”发音清澈宛转细腻,正如垂柳的柔条细枝。至于“依依”、“霏霏”,前者发音时舌尖紧抵合并的双齿,气息往外流而受阻,只能发出细细的声音,好象互相依恋,不得不离,但感情难舍的情形;后者发音时由上齿抵下唇继而在气息的暴破中抬升,发出虚而飘的声音,正如细雨迷朦、雪花飞扬的情形。这里,不仅“我”往昔离开和今曰归来的不同情态、不同的环境气氛、不同的心情,在音韵上获得了奇妙的象征,甚至象时间这样的抽象概念也赋予了恰如其意的音韵特征。

岳飞的《满江红》更是一首用词音综合象征人物情态、环境特点甚至抽象情感的优秀词作,:“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词中直接表现人物情感意志的语词如“怒”、“壮怀”、“恨”的词音都从喉咙深处流出,伴随一定程度的胸腔共鸣,与忧愁悲愤的情感寓藏并发自心灵深处之情之意相符;“激烈”突出情感的强烈,故发音时气息虽有双齿的合并抗阻,但仍然用力挤出;“空悲切”之“悲”,发音轻弱而短促,正如人因悲痛而几乎说不出话来。“潇潇雨歇”中“潇潇”状风雨交加,“歇”音微而短,状事物的运动渐渐停息。由“潇潇”而“歇”的词音流动,使人感受到风雨交加到渐渐停息的过程。而最能表征词音象征功能的是表现人物情态动作的语词音韵。如读“冲”时,气流从口中用力喷出,使人感到怒气冲天,仿佛要把帽子都掀掉。人凭依时的身体重量主要靠地面支撑,对凭依之物只是稍稍依偎,故“凭”音轻盈。“抬”、“仰”是向上的动作,且要克服一定的下沉阻力,所以音量宏大,声调上扬。“望”的视野辽阔,故发音时口型大,口腔内空无阻拦。总之,通过对以上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词音韵的诵读体会,不仅使我们对诗人所处的骤雨初歇后的亭台环境、凭栏远望仰天长啸的情态形象、以及重愁叠恨悲愤交加的浓郁情感,获得了一般意义上的更深刻的体会;而且因诵读伴随气息、口腔、喉咙、胸腔、面部表情等多种生理体能上的运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诵读的过程就是对作者创作时的特定时空背景、他的一喜一怒、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乃至他的心跳、呼吸、哽咽等内在细微的情感涌动所作的身临其境的重新体验。这种体验之深刻、真切,对读者心灵的震撼力量,是诗歌词语一般概念意义所引起的联想体验所无法比似的。

这种基于词音、韵脚特征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具有不同风格的音韵旋律,与音乐中的不同调式和曲式具有相似的风格和功能。有的洪亮、强劲、欢快,如音乐中的C大调,适宜于象征诗人激昂、奋发、达观的思想情感(如上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有的舒缓、沉郁、幽深,如音乐中的小调,适宜于象征思古的幽情和缠绵悱恻的情思(如上引《黄鹤楼》);有的轻柔、细微、空灵,如音乐中的小夜曲,适宜于象征清新、明丽的环境和诗人恬淡的情趣(王维《山居秋瞑》);有的雄浑、开阔、悠长,如音乐中的交响曲,适宜于象征阔大的气象或迷朦深远的境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中国古典诗歌就是以这种音义同构的音律形象,声情并茂地阐发诗意的。这就使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符号系统的汉语具有了双重的表意功能:既通过语言的一般概念意义写物抒情,又通过词音的象征功能隐喻对象的情景意韵特征,使人对诗意的把握领会既可以通过词语概念由抽象到具体的转换想像而获得,又可以通过对词语音韵的直接感知而获得。

很多外国朋友都说,中国人说话就像唱歌似的。为什么汉语有这样神奇的音感效果呢?原因之一就是汉语的声调。不同声调的语汇组合排列起来,就会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中国诗人便可借此奏出或激越高亢、或低昂沉郁、或简淡清亮、或重浊宏迈的乐章。其音韵之美变化无端,可使人闻之变色,或喜上心头,或泣下沾襟。汉字音韵美除了受惠于汉字的声调、音节特点外,还得助于它的音义同构现象。据研究发现,许多汉语单字的发音与其所代表的含义具有某种契合。就是说,凡意义相对昂扬奋发、时空关系及含义指向都呈正向扩张型的字,其读音多响亮、厚壮,发音时的双唇开口度都相对较大,这类音为阳性音。反之,凡意思相对收缩、压抑、呈负向退降的字,其读音多沉钝、拘谨,发音时双唇开口度都相对较小,这类音为阴性音。。

音义同构现象极大地强化了汉诗的音象美。请看下面这几行诗: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

没有人不会为此诗所描绘的宏伟壮观的景象所震撼。但除了视象美之外,我们感到一种更强有力的东西回荡在我们的耳鼓,这就是它那响亮、强壮、甚至带有一种威压感的阳性音。由于它们在含义上表现了廓大的空间关系,语音上也响亮、开口度大,声威赫赫,因此,这是典型的音义同构现象,非常圆满贴切地传达了诗人想要为我们描绘出的万里长空的宏伟视象。

既然描绘宏伟场面的作品宜于使用具有阳性音的阳性字眼,那么,不言而喻,描写低沉、压抑的情绪的作品就宜于使用具有阴性音的阴性字眼了。我们来看一首在情调上与李白那种豪放诗篇完全相反的作品,即情绪压抑、低沉的作品:

声 声 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鱼,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一首极度促迫愁苦之作。正如所料,作者使用了大量具有阴性音的阴性字。尤其是韵脚/i/音,是典型的阴性音,开口度最小,因而也最宜于传达负性信息。大量的双声、迭字全都是阴性字。全词共97个字,有76个字是阴性字!这是极为罕见的文字构成。阴性音/i/音在这首词里特别突出,它通常包含大量的舌音和齿音,这就把诗人那种近乎咬牙切齿、欲说还休、愁肠百结的情状极微妙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是阴性字用得最精致的典范之作。

另外,汉字可以重叠使用构成迭音词,它读音清晰,节奏明朗,用在诗文中,能使语句铿锵悦耳,富于乐感,充满韵味。如“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杜甫《兵车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中私语”(自居易《琵琵行》)、“寒生更点当当里”(杨万里)。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连,取其宛转。其实,双声叠韵词、叠音词的音韵,除了具有和谐悦耳的功能以外,还因其直接表现了描写对象的声响特征——拟声,使读者可以越过语词的概念意义仅凭其语音就获得了对诗句全部或局部意蕴的理解。这种拟声达意的表现方式在后来以口语的大量运用见长的元曲中,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当然,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美远非限于对拟声词的频繁运用,即使诗歌中一般语言的音韵也几乎都具有象征的功能,举凡情景物象、人物情态、情感意蕴,几乎无不从诗歌语言的音韵中投射出来。

如《诗经·小雅·采薇》中的一节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先看“昔”、“今”两个时间副词。“昔”发音时气流从从合并的两齿之间向外流出,且带拖延音,与“昔”之过去或历史的悠长历久之义相吻合;“今”由短而清的前鼻音发出,且气流驻留于口腔而不外延,恰似“今”之现在时和短暂的意义。再看“往”、“来”两个动词。“往”发音时口型由嘬而微闭再张开,气息随之一拥而出,似门由闭而开,人从屋内走出离去;“来”发音时口型预显慌开,舌尖离开上颚而下落,并稍稍往后(回)抽动,恰似将门打开,人从门外走进屋内。再看“杨柳”两个名词。“杨”发音洪亮且用上声,正如杨树高大挺拔的形象;“柳”发音清澈宛转细腻,正如垂柳的柔条细枝。至于“依依”、“霏霏”,前者发音时舌尖紧抵合并的双齿,气息往外流而受阻,只能发出细细的声音,好象互相依恋,不得不离,但感情难舍的情形;后者发音时由上齿抵下唇继而在气息的暴破中抬升,发出虚而飘的声音,正如细雨迷朦、雪花飞扬的情形。这里,不仅“我”往昔离开和今曰归来的不同情态、不同的环境气氛、不同的心情,在音韵上获得了奇妙的象征,甚至象时间这样的抽象概念也赋予了恰如其意的音韵特征。

岳飞的《满江红》更是一首用词音综合象征人物情态、环境特点甚至抽象情感的优秀词作,:“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词中直接表现人物情感意志的语词如“怒”、“壮怀”、“恨”的词音都从喉咙深处流出,伴随一定程度的胸腔共鸣,与忧愁悲愤的情感寓藏并发自心灵深处之情之意相符;“激烈”突出情感的强烈,故发音时气息虽有双齿的合并抗阻,但仍然用力挤出;“空悲切”之“悲”,发音轻弱而短促,正如人因悲痛而几乎说不出话来。“潇潇雨歇”中“潇潇”状风雨交加,“歇”音微而短,状事物的运动渐渐停息。由“潇潇”而“歇”的词音流动,使人感受到风雨交加到渐渐停息的过程。而最能表征词音象征功能的是表现人物情态动作的语词音韵。如读“冲”时,气流从口中用力喷出,使人感到怒气冲天,仿佛要把帽子都掀掉。人凭依时的身体重量主要靠地面支撑,对凭依之物只是稍稍依偎,故“凭”音轻盈。“抬”、“仰”是向上的动作,且要克服一定的下沉阻力,所以音量宏大,声调上扬。“望”的视野辽阔,故发音时口型大,口腔内空无阻拦。总之,通过对以上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词音韵的诵读体会,不仅使我们对诗人所处的骤雨初歇后的亭台环境、凭栏远望仰天长啸的情态形象、以及重愁叠恨悲愤交加的浓郁情感,获得了一般意义上的更深刻的体会;而且因诵读伴随气息、口腔、喉咙、胸腔、面部表情等多种生理体能上的运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诵读的过程就是对作者创作时的特定时空背景、他的一喜一怒、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乃至他的心跳、呼吸、哽咽等内在细微的情感涌动所作的身临其境的重新体验。这种体验之深刻、真切,对读者心灵的震撼力量,是诗歌词语一般概念意义所引起的联想体验所无法比似的。

这种基于词音、韵脚特征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具有不同风格的音韵旋律,与音乐中的不同调式和曲式具有相似的风格和功能。有的洪亮、强劲、欢快,如音乐中的C大调,适宜于象征诗人激昂、奋发、达观的思想情感(如上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有的舒缓、沉郁、幽深,如音乐中的小调,适宜于象征思古的幽情和缠绵悱恻的情思(如上引《黄鹤楼》);有的轻柔、细微、空灵,如音乐中的小夜曲,适宜于象征清新、明丽的环境和诗人恬淡的情趣(王维《山居秋瞑》);有的雄浑、开阔、悠长,如音乐中的交响曲,适宜于象征阔大的气象或迷朦深远的境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中国古典诗歌就是以这种音义同构的音律形象,声情并茂地阐发诗意的。这就使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符号系统的汉语具有了双重的表意功能:既通过语言的一般概念意义写物抒情,又通过词音的象征功能隐喻对象的情景意韵特征,使人对诗意的把握领会既可以通过词语概念由抽象到具体的转换想像而获得,又可以通过对词语音韵的直接感知而获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33429.html

更多阅读

美瞳是什么,美瞳怎么戴 眼睛小怎么戴美瞳

美瞳是什么,美瞳怎么戴——简介 美瞳是一款可以让眼睛呈现出蓝色、绿色、紫色、粉色、棕色等多种色彩的护眼产品,可以利用折射原理,让眼睛变得明亮。那么美瞳怎么戴呢?笔者有一些相关经验,今天分享给大家~美瞳是什么,美瞳怎么戴——方法/

陈世美 真的是负心汉吗? 陈世美是什么样的人

作者:吉米看过《秦香莲》或《铡美案》的人,无不对那个喜新厌旧的驸马陈世美切齿痛骂,以致后来“陈世美”三字成了负心汉的代名词,但凡某人发达后抛弃糟糠,就会被骂作“陈世美”。那么,历史上是否真有陈世美?他又是怎样一个人呢?陈世美的真

声明:《探寻汉字的音韵美 韵母是an的汉字》为网友楠木可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