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组部分主创相聚 舞剧红色娘子军视频
本报记者 彭立昭 文/摄
《红色娘子军》是我国第一部民族芭蕾舞剧作品,以此为标志,中国芭蕾舞真正迈开了创建民族风格进程的一步。这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自己的芭蕾舞剧,它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短军裤”的娘子军形象,还留下了很多经典的音乐与舞蹈段落,成为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与电影相比,舞剧并不擅长叙事,因此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剧本上删繁就简,浓缩剧情,最终主要人物只保留了六个:吴琼花、洪常青、连长、老四、南霸天、小庞。2010年11月14日,记者来到北京西四新华书店,参加了彩色电影连环画《红色娘子军》签售暨回顾恳谈会。本次活动是由连趣网策划并筹办,参加这次活动的嘉宾有五位老艺术家,都是当年《红色娘子军》的编剧、演员,其中有南霸天、老四万琪武(60年代老四)、、连长宋琛琛(60年代连长)等饰演者。难得的聚会,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语,回忆不尽的往事。虽然他们已经不再年轻,但在风华正茂时都为中国的芭蕾事业奉献了青春。
“连长”宋琛琛:当年穿着足尖鞋下部队军训中国第一代芭蕾舞演员、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电影版连长的扮演者宋琛琛,她与第一代琼花扮演者白淑湘、薛菁华同台并肩,共同创造并见证了中国芭蕾从无到有的历史。虽已年逾六旬,却表演了一段当年的动作,每一个动作都把饱受欺凌后的愤怒反抗演绎得淋漓尽致,交代了的坚强个性,跳起自己的角色时依然是当年的投入、当年的激情。宋琛琛走上芭蕾之路,是很偶然的。“我那会儿想搞音乐,因为身体条件并不是很理想。不过,正赶上苏联专家到上海挑选学生,我从小比较活泼、好动,于是就试了试,结果考上了,那是1954年,我12岁。在北京舞蹈学校上三年级时,我主攻芭蕾,六年级毕业后成为中国第一代芭蕾舞演员。”1959年底,中国第一个芭蕾舞团——中央芭蕾舞团成立。到1964年,中国的芭蕾事业已经走过初创阶段,即将迎来它的辉煌。“周总理很关心芭蕾的发展,提出能不能‘洋为中用’。新中国的芭蕾事业迫切需要有我们民族特色的东西,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我们原来演的都是外国的才子佳人、公主贵妇,突然演革命军人形象,不仅需要深入生活,而且要在技术上有所创新。一开始立着脚尖儿看齐、稍息,很不适应。穿脚尖鞋走路,特别难受,攥拳头,软软的,手使不上劲。排完之后,部队首长看了,觉得娘子军像娘子不像‘军’,动作软绵绵,走路飘飘然。后来我们就到大连军训,待了一个多月,练打靶,卧姿、跪姿、站姿,晚上紧急集合……经过部队生活的磨炼,大家再跳起舞来,都感到非常过瘾。”在那个火红的年代,由于主演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宋琛琛和她的同伴一道领受过“红色荣誉”。宋琛琛对周总理的随和尤其印象深刻。“当年,毛主席看过《红色娘子军》后,给我们的评价是:方向是对的,革命是成功的,艺术也是好的。这部舞剧接待了当时几乎所有访华的外国政要。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特别嘱咐我们要好好演,排练时还来看望我们。我们有时在小礼堂演出,周总理从宴会厅出来,经常过来看。总理对我们的生活也很关心。比如:他知道我们舞蹈演员穿得单薄,经常出大汗,关节怕冷,就派人给我们的宿舍铺上木地板,用的材料和人民大会堂的一样。我们当时的地位比较特殊,许多中央首长都认识我们,周总理经常开玩笑说:宋琛琛,怎么不叫宋‘深深’啊?那时,北京饭店常有舞会,我们经常去参加。”后来,她一直在从事芭蕾教学,每天练功不辍。如今退休在家的宋琛琛,把生活安排得有滋有味、劳逸结合,只不过,看她的外表和精气神儿,你很难把她与退休生活联系在一起。
“南霸天”李承祥 :把“娘子”变成“军”的设计师 1964年,当33岁的李承祥带领中央芭蕾舞团的一众年轻人开始创作《红色娘子军》时,他们无论如何也料想不到这部剧将会在中国历史上扮演那么重要的角色。当时,李承祥是中国芭蕾舞团的年轻编导,作为苏联专家的助理学习芭蕾。他在《天鹅湖》中扮演“恶魔”一角。从如梦似幻的欧洲古典《天鹅湖》到中国农村残酷的阶级斗争与武装革命,完全是天差地别两个世界。他和留苏学成归来的编导蒋祖慧、王锡贤只是响应周恩来的号召,尝试迈出芭蕾舞民族化的第一步。到了实排中,问题一个个地出现。演员们发现从过去训练一直坚持的半踮脚尖地走路,转变为平脚走路,脚后跟都适应不了;编导们则苦恼于传统手法的失效:原本表现男女之间爱意的双人舞动作用来表现琼花和南霸天之间的冲突,结果自然啼笑皆非。关键是早已习惯了高傲地昂着头、扮演优雅贵族的女演员们,突然要变成苦大仇深的粗丫头,怎么也找不到感觉:握个拳头劲使不出来,脚跺不下去,眼睛瞪起来缺乏神采。虽然他们也听劳动人民受压迫的报告培养情绪,每天对着镜子练习怎样使眼睛瞪得更有神,终究仍是芭蕾舞的柔性大于军人的威严,也难怪军区领导看完初排后给出了“太像娘子,不像军”的评判。于是,整个芭蕾舞团拉到山西大同军营,进入部队接受了近一个月严格的军事训练。硬是把温婉柔和的舞蹈演员改造成了英姿飒爽的准女兵。李承祥说,芭蕾舞剧《红军娘子军》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电影原作,梁信的剧本,谢晋的导演,黄准的娘子军连连歌等等,为芭蕾舞剧的创作者们提供了坚实的创作依据。1964年9月底,《红色娘子军》经过半年的排练在天桥剧场首演,这台彻头彻尾的民族化芭蕾令周恩来十分惊喜,演出结束后,他上台第一句话是:“我的思想比你们保守了。”10月6日夜里,剧组接到来自中央的紧急电话,让他们连夜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装台准备10月8日演出。直到大幕拉开,他们才知道这一次台下的观众是毛泽东和十几位中央高层领导。李承祥回忆起当初的情形:“毛主席上台与演员们握手时,整个礼堂回荡着‘毛主席万岁!’的高声欢呼。我扮演南霸天,不敢站到前面,也不敢痛痛快快地欢呼,只好暗地里鼓励扮演洪常青的演员替我多喊几声。”就是在这次演出中,毛泽东留下了著名的三句话:“革命是成功的,艺术是好的,方向是对的。”由此给《红色娘子军》定了性。10月8日,也被确立为这台芭蕾舞剧的生日。得到了毛泽东的充分肯定后,周恩来决定用这台舞剧招待外国元首。起初外事办表示反对,他们觉得《红色娘子军》不中不洋,风格古怪,担心遭致非议。但在周恩来的指示下,剧组首先为西哈努克表演,良好的反响打消了方方面面的疑虑。从此,《红色娘子军》便成为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六七十年代,这些芭蕾舞演员也同时是中国外交史的见证人,他们的演出在那些特殊的历史时刻充当着奇妙的“润滑剂”。人民大会堂小礼堂的舞台二十年不变地上演着同一出戏,幕起幕落间台下走过的是一拨拨世界各国政要。 《红色娘子军》的芭蕾舞显然比《红灯记》的京剧更容易为外宾所接受,而颠覆芭蕾传统风格的民族化改造又彰显了“中国”特色,每每令外宾们备感新鲜。1972年尼克松访华期间,周恩来非常重视,特地抽出时间视察排练情况,叮嘱演员们务求发挥最佳水平。尼克松在回忆录中称赞《红色娘子军》“令人眼花缭乱的精湛表演艺术和技巧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他还评价这部戏是“一个兼有歌剧、小歌剧、音乐喜剧、古典芭蕾舞、现代舞剧和体操等因素的大杂烩”。 后来一批美国艺术家创作了一出名为《尼克松在中国》的歌剧,这段插曲也被他们排入戏中——众美国演员模仿《红色娘子军》的造型和舞蹈,效果十分滑稽。《红色娘子军》被定为样板戏后,一时间,中芭成为各地舞剧团学习的基地。前来学习的人员太多,只好分批进行,一次只能接纳十个团体。中芭的院子里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经常可以见到十个吴琼花、十个洪常青、十个南霸天在一起跳舞。此时,中央芭蕾舞团的名字也改成了“工农兵芭蕾舞团”,成立流动演出队,下乡、下工厂,为工农兵演出。正是下乡,成就了中芭最宏大的一次演出。地点在山东的沂水县,观众达四万多。他们就着大山坡搭起土台子作舞台,台上没有木板,只铺了一层卡车用的大苫布。山坡斜着上去,刚好作为观众席。山里的人民根本没看过芭蕾,都直接称之为脚尖舞。演出时,黑压压的人头,满山坡。演出结束后,演员们就住在老乡家。李承祥问一位老大娘:“看到演出了吗,看到脚尖了吗?”大娘回答:“什么脚尖啊,连个头尖都没看到。”因为人太多了,老大娘根本没挤进去。1976年后,李承祥担任了中央芭蕾舞团长,并且创作了新芭蕾舞《林黛玉》,让《红楼梦》中的林妹妹跳起了芭蕾。1993年李承祥退休,但仍经常出现在芭蕾舞台上。
编导蒋祖慧:遍访当年的娘子军连战士
编导蒋祖慧是丁玲的女儿。剧组在创作过程中,深入到海南岛琼海县,遍访当年的娘子军连战士,收集关于当年“娘子军”的种种故事和人物原型的命运经历。到达海南岛的那一天,刚好是大年初一。住的是椰林公社的木头房子。屋顶只搭着茅草,半夜鸟啸不断。椰林,除了偶有一点天空的蓝色,整个椰林一片漆黑。黑黢黢的椰林夜色,瞬间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他们感觉《红色娘子军》的第一场,就应该是这样的场景。蒋祖慧就让吴琼花从大椰树后探身出场,在椰树前第一次亮相。团丁手提灯笼,宛如黑夜中巨蟒的两只眼睛,烘托出阴森的气氛第二幕是娘子军的诞生,对应的背景是解放区的蓝天白云。蒋祖慧和马运鸿把目光投向了高大粗壮的英雄树和树上茂密火红的花朵。英雄树上的每一朵花都像一颗火种,落花在地上铺成了红色的毯子,映衬在蓝天白云下,鲜明、亮丽。这个场面如果出现在第二场,一定能振奋人心,尤其是与第一场的暗淡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更加强烈。蓝天白云,隐约可见的五指山,粗壮的英雄树,硕大的红花,天幕喷白,灯光一律用白光,稍微加一点蓝光以示清洁,演出时将所有的大灯全部打开,舞台从第一场压抑的黑暗中突然转向一片明亮……这个舞剧继承了芭蕾的优秀传统,但又不拘泥于过去芭蕾舞的传统程式,独舞、双人舞、性格舞的处理完全从戏剧发展和人物塑造出发。《常青指路》中的双、三人舞和性格舞《五寸钢刀》都是很精彩的舞段。“浓厚的生活气息”是这个时期艺术创作的一个基本要素。这就要求艺术作品把现实生活的典型化元素,有机地植入艺术作品。舞蹈方面的例证如娘子军战士的“射击舞、投弹舞、刺杀舞”,赤卫队员的“五寸刀舞”等。都是直接来自现实的军队生活。这在以往的中外芭蕾舞剧中是绝无仅有的。“鲜明的人物形象”是该剧创作在舞蹈人物塑造方面的一个特点。创作群体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意识地按照“三突出”这个原则进行。剧中的“正面人物”中。英雄人物与普通群众之间又有所区别。洪常青、吴琼花、连长等英雄人物是全剧的核心。他们的舞蹈时空设计十分突出,音乐主题更是统领全剧的“主导动机”。“英雄人物”中,洪常青无疑是“主要英雄人物”,舞蹈与音乐的篇幅最长,分量也最重。通过主次层次的逐级区分,“正面人物形象”也就相对“鲜明”,“英雄人物形象”也就相对“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形象”也就更为“丰满”。蒋祖慧1970年被打成“手上抓着帽子的反革命”,意即没有最后定性的现行反革命,但随时可以扣上这顶“帽子”。“我当过菜农,果农,一年什么时候该种什么菜从此了解得清清楚楚。在稻田割麦子,我割得很快,大概因为学舞蹈的人协调感比较好。”在那样苦闷的岁月里她只能自我安慰“这也是一种阅历,一种收获”。蒋祖慧从干校出来后先被分配到文学艺术研究所做资料整理的工作,也就是看报、剪报、领墨水。呆了一年多终于回归芭蕾舞团,雄心勃勃地和老搭档王锡贤一起编导了《巴黎公社》,但仍因政治原因这部戏不了了之。后来她坚持编导中国原创芭蕾舞剧,推出了《祝福》等剧,却始终未能达到《红色娘子军》的影响力。后来她担任了中央芭蕾舞团编导兼副团长,中国舞协第四、五届理事。编导舞剧《西班牙女儿》、《巴黎圣母院》等。1995年1月,蒋祖慧从中央芭蕾舞团离休了。
“老四”万琪武:第一个在舞台上看到观众中坐着毛泽东主席
团丁头目老四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恶奴“老四”是他饰演的能载入中国芭蕾舞史册的人物形象。老四带领一群团丁,拿着皮鞭、绳索,追捕吴清华,清华与老四的搏斗舞蹈(“吸腿拉转”)。1964年9月26日,《红色娘子军》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请周总理审查。10月7日,芭蕾舞团突然接到通知:第二天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演出《红色娘子军》。第一个在舞台上看到观众中坐着毛泽东的,是饰演老四的演员万琪武。“因为开幕便是两个女孩被关在牢里。面向吴琼花,琼花被吊在那里。所以严格说来,整个剧老四是第一个出场亮相的。我从台阶上走下来,去找吴琼花。我一站到台阶上,拿着烟卷往下看,一眼就看到毛主席。他正在抽烟,燃烧的烟卷使得他脸上一片红光。回到后台,我立刻告诉大家,主席来了。后台全体都兴奋起来,高兴啊。”在《红色娘子军》中扮演老四的万琪武,上初中二年级时只是因为“跳得比较高”而被选中。而当时,他和那个时代所有的男孩子一样,理想是飞行员、工程师等显得特别神武英气的职业……。中国第一代芭蕾舞演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女孩子大多来自富裕家庭,而男孩子多出身贫苦,看中的是舞蹈学校管吃管住的优越条件。谈起当年如何扮演反派,他说,我当时看了一些京剧,还去天桥看摔交,看了过瘾了,找到了走路的方式等,比如腰上系腰带也是从那里看的,蛮横的出矿的力量也就出来了。比如,金牙也是学来的,感觉俗气没有文化,还有包括蒙古的一些东西,摔交的动作,都办法学会,还有就是武术,这样,就把老四的形象演出来了。近六十的万琪武几十年来始终都活跃在舞台上。
更多阅读
《汉语拼音词汇》专有名词部分 序言 汉语拼音教学视频
《汉语拼音词汇》(专有名词部分)序言 冯志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李志江老师把他们编写的《汉语拼音词汇》专有名词部分寄给我,要我写一个序言,我欣然答应了。本书收录的专有名词,除了地名、人名等大家公认的专有名词之外,还包括
《圈子圈套》第六部分:第二十一章(4)
系列专题:《圈子圈套》科克已经推着行李向外面走来,洪钧冲科克招着手,科克一脸笑容走到洪钧面前,首先向洪钧伸出了手,洪钧握住科克的手,还没来得及问候,科克已经开口说:“Jim,我是专门来北京当面向你宣布一个消息的,你已经是维西尔中国公司的
《圈子圈套》第六部分:第二十一章(3)
系列专题:《圈子圈套》两天前,正月初七,春节长假的最后一天的一大早,洪钧忽然接到了科克打来的电话,他正在新加坡的樟宜机场,等着登机飞上海。洪钧有些意外,他没想到科克会在假期里还打电话来,更没想到科克会突然飞去上海,他和杰森有什么重
《圈子圈套》第六部分:第二十一章(2)
系列专题:《圈子圈套》洪钧立刻表示:“好消息,大好消息,来之不易啊。”又问了一句:“哎,柳副总是怎么转过弯子来的?金总做他工作了吗?” 韩湘回答:“这还不清楚,我觉得金总对柳副总的大转弯儿也有些意外。” 洪钧不打算在电话里就这个
《圈子圈套》第六部分:第二十一章(1)
系列专题:《圈子圈套》俞威走出派出所,早晨的阳光刺得他两眼都睁不开,他上了辆出租车,对司机说了他家的地址,就拿出手机开始拨号。先打柳副总的手机,关机,再打柳副总家里,没人接,俞威紧张了,难道柳副总也被抓了?不可能啊,酒店和派出所都只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