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绝句四首其二 无名氏 杜甫绝句四首
何用通音信?莲花瑇瑁簪。
《古绝句四首》,最早见于南朝梁、陈诗人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卷十。“绝句”之名,始见于南朝宋,到徐陵编《玉台新咏》,五言四句的小诗已很流行,而且有不少已加上“绝句”的题目,因此他把这类诗单独编为一卷,而以《古绝句四首》冠首。这四首诗,大约是汉代民歌,《玉台新咏》的笺注者吴兆宜说它们是“杂曲歌辞”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云:“汉诗载《古绝句四首》,当时规格草创,安得此称?盖歌谣之类,编集者冠以唐题。”“盖歌谣之类”,这是对的;认为题目乃编集者所加,也没有错。但编集者徐陵是南朝人,怎能冠以“唐题”?实际上,徐陵不过认为这四首诗很像当时的“绝句”,而产生的时代较“古”,故称“古绝句”,以见“今”绝句渊源有自罢了。
第二首押平声韵,与近体绝句相合。从平仄看,一、二两句稍有不合,三、四两句,则与近体绝句完全一致。
“日暮秋云阴,江水清且深”两句,只写景,未叙事,亦未言情,而情与事俱含其中。什么情?什么事?必须弄清什么人才能理解,而这里并没有直接写出人来。然而读完三、四句,一、二句中的人就清晰可见了。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女性,她伫立江边,在凝眸远望,在痴心等待。开头的“日暮”,不宜轻易滑过。对于孤独者来说,“日暮”是最感寂寞,最易思念亲友或者情人的时候。这是第一层。但在这里,“日暮”不仅点时间,而且是写景,是借景抒情。按照《说文》的解释:“暮”本作“莫”,日将冥也。秦观《踏莎行》“杜鹃声里斜阳暮”,不少人指责“斜阳”与“暮”重复,正由于不懂“暮”字的确切含意。由“斜阳”而“暮”,表现的是太阳逐渐西移,以至西沉的动景。苏轼的“回首斜阳暮”,周邦彦的“雁背夕阳红欲暮”,都是绝好的例证,不能说都犯了重复的错误。这首诗开头的:“日暮”,正是女主人公独立江边远望、等待之时触目惊心的动景。她于斜阳之时来到江边,甚或更早,自不必说死。但她在这里已经等了很久,眼看太阳逐渐西移、以至西沉,则是毫无疑义的。既然如此,这里就不仅有景,而且有情、有事、有人。人是谁?就是“日暮”的关注者、感受者,即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情是什么?就是她目睹太阳西移、以至西沉而逐渐增加的焦灼、疑虑和怅惘。事是什么?就是她来到江边,不是散步,不是游览,而是等人;而所等的人一直不见踪影。正因为这样,她才不断举头望日(犹如今人不断看表),直到“日暮”。
紧接“日暮”的“秋云阴”,更情景交融,意味深长。先看词儿的搭配:“秋”属季,“暮”属时,按照常规,先季后时,应写为“深秋日暮”。然而第一,这已经用了四个字,下面还要写“云”写“阴”,五字句已无法容纳;如果写为“秋日暮”,又不合五言诗句上二下三的节拍。第二,“日暮”置于“秋”后,就只限于表明时间,前面所讲的那种含情无限的动景没有了。第三,从宋玉悲秋以来,诗人们惯用“秋”来烘染悲凉气氛,对于思念亲人或者情人的孤独者来说,就更像吴文英词中所说的“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见“秋”,愁绪也就同时弥漫无垠。这里既用“日暮”,又用“秋”,其表现悲秋的效果自然更其强烈。然而主人公在等人,牵动她的愁绪的首先是“日暮”,所以便以“日暮”开头。五言诗句的节拍通常是上二下三。“上二”既是“日暮”,那么“秋”字如何安置?作者毫不费力,把“秋”作为“云”的定语,构成“秋云”一词,再加上“阴”,“下三”就完成了,何等自然!试作语法分析:“日暮”是主谓结构,“秋云阴”又是主谓结构。一句诗,等于两个句子,句与句之间的停顿自然十分明显,从而层次分明地表现了前后衔接的两种情境。当然,这和作者的匠心有关;而古汉语词儿搭配组合的灵活性,无疑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日暮”所表现的既然是太阳西移以至西沉的动景,那么,女主人公初来江边之时并非阴天。她在江边等人直到日暮而被等的人还没有来,已经够焦急了。如今,天际乌云翻滚,天全变阴了。日暮天阴,就会落雨,被等的人能来的希望自然减弱。江淹《拟休上人》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表现的便是这种情景。更何况从女主人公视野中涌现的“云”乃是“秋”云!秋天是多雨的季节,“日暮”更易落雨。不妨设身处地想一想:当女主人公等人直至“日暮”,又眼看“秋云”愈聚愈多,以至天气完全变“阴”的时候,她的心中究竟是什么滋味!
首句写高处远处,次句写低处近处。不论是高低远近,其所写之景都是主人公目之所视,心之所系,因而景中寓情,意余象外。“江水清且深”,多么耐人寻味!女主人公期待的那个人,大约是从江上来的,“清”江白帆,老远就能看见,然而一直没有帆影!去找他吗?日暮天阴,江水既清且深,又没有船,简直毫无办法。这真像是张衡《四愁诗》所说:“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江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啊!
第三句是从前两句引发的,又唤起第四句。日暮天阴而人犹未至,去找他又不可能,便想到“通音信”。“何用通音信”呢?回答是“莲花瑇瑁簪”。就事态发展的过程而言,三、四句是一、二句引发的。就诗情诗意而言,三、四句又赋一、二句以灵魂,使之筋摇脉动,通体皆活。要不是三、四两句表明主人公要用“莲花瑇瑁簪”这种女性的首饰“通音信”,我们又凭什么能对一、二两句作那么多解释呢?
第四句乃是全诗的聚焦点。瑇(亦作玳)瑁,海龟的一种,背甲可制工艺品。“莲花瑇瑁簪”,即用玳瑁做的莲花形头簪,女主人公兴冲冲赶到江边,本来打算把它赠给前来赴约的情人,作为爱情的信物,可他没有来!她似乎毫无怨恨,而是痴情更浓,就像眼前的江水,既清澈透明,又深不见底。她心中盘算:人既没有来,能把簪子带给他,岂不同样可以传达爱情的信息吗?然而又有谁能把它带去,交在他的手中呢?
这首诗,乍读似乎很平淡。然而仔细揣摩,便觉诗中有人,低回俯仰,既以情观景,又触景生情。其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换,无一不牵动主人公的情绪,也无一不触动读者们的心弦。其根本原因,在于诗中所写,乃是作者的亲身体验,故能如此真切,如此感人,令人玩味想象于无穷。
(霍松林)
更多阅读
初中常用120个实词|当-中国古诗文网·古文网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首
当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5念窦娥葫芦提
梵蒂冈图书馆9 梵蒂冈图书馆
梵蒂冈图书馆梵蒂冈VATICAN APOSTOLIC LIBRARY本站将陆续发布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米辰峰教授编著、也是该大学的选修课《罗马天主教文明鉴赏》,为此本站对作者表示感谢。梵蒂冈图书馆概况: 梵蒂冈图书馆(BAV,Biblioteca Apostolica Vatic
描写桥的诗词 描写桥的诗句六年级
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帝京篇)李世民渭水长桥今欲渡,葱葱渐见新丰树。(初入秦川路逢寒食)李隆基步黏苔藓龙桥滑,日闭烟罗鸟径迷。(玄都观)徐氏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横吹曲辞·后出塞其二)杜甫春楼不闭葳蕤锁,绿水回通宛转桥。(相和歌辞·江
汉乐府诗《江南》赏析 唐诗江南汉乐府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南》属汉乐府相和歌辞,此题现仅存上面所录的古辞一首,载《宋书·乐志》和《乐府诗集》,是道地的汉代民歌。这是一首优美的江南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其二 绝句江碧鸟逾白ppt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译文] 碧绿的江水,使嬉戏的水鸟显得更白;苍山青翠,鲜花争奇斗艳,似火一般鲜红。[出典] 杜甫 《绝句》(其二)注:1、《绝句》(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2、注释:逾:更多。欲:好象。燃: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