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屋魆黑”想到《红楼梦》首次使用
在《庚辰本》第34回第779页,有文字:
晴雯走进来满屋魆黑并未点灯。
其中“魆”字的写法是:“鬼”+“戌”。但是,在《庚辰本》中被抄成“少一撇、少一勾、少一点的鬼”+“戍”。而且,《己卯本》(497页)、《蒙府本》(1302页)和《戚序本》(1256页)也有相同的抄写。于是,如此“魆”字,引来笔者的“调查研究”,特此向红友汇报一番。
先写下其它6个版本(拥有此回的,下文类似)的类似文字:
晴雯走进来满屋【里】漆黑并未点灯。(杨藏本,394页)
晴雯走进来满屋裡漆黑并未点灯。(列藏本,1416页)
晴雯走进一看满屋漆黑并未点灯。(舒序本,2632页)
晴雯走进来满屋漆黑并未点灯。(甲辰本,1053页)(程高本)
其中【里】表示正文中的“里”被删除了。在如上四个引文中,不难看出小有差异。应当说,《杨藏本》中修改后的文字,与如今读到的《程高本》是一致的,其中“满屋漆黑”是如今普遍使用的词语(至少在北方如此)。本文不关心各版本差异的来源与关系,有兴趣考察何时开始使用“满屋漆黑”的词语。
于是,笔者普查《红楼梦》,又找到两处有“满屋漆黑”词语。现在汇报如下。在第25回中有:
宝玉嗳哟的一声满屋里漆黑众人多唬了一跳。(杨藏本,285页,修改前)
宝玉嗳哟满屋裡漆黑众人都唬一跳。(列藏本,969页)
宝玉嗳哟一声满屋里人多唬了一跳。(杨藏本,285页,修改后,其它各本雷同)
还需指出,此处“满屋漆黑”属于正文中失当的描写,所以在《杨藏本》中被修改了,而且,除《列藏本》以外的抄本,都不见“满屋漆黑”了。细节可参见博文《“满屋漆黑”从何而来》。本文只关心,“满屋漆黑”在《杨藏本》、《列藏本》第25回中,也有“露面”的记录而已。
在第15回中,考察结果如下:
说着一口吹了灯,满屋漆黑,将智能抱到炕上。(杨藏本,166页)(列藏本,526页)(庚辰本,316页)(已卯本,286页)(蒙府本,514页)(甲辰本,457页)(戚序本,512页)(舒序本,2041页)(程甲本)
说着一口吹了灯,满屋漆黑,将智能抱在炕上。(甲戌本,315页)
说着一吹了灯,满屋里漆黑,将智能儿抱到炕上。(程乙本)
第一条引文是最合理的,因为,“满屋漆黑”比“满屋里漆黑”更常用。
如此看来,“魆”字没有再出现,“深入考察”未有新发现。
此时,笔者想到扩大考察范围,了解在明清小说中,“魆黑”与“漆黑”被使用的情况。分两步汇报考察结果。
第一步,察“漆黑”,结果如下:
《金瓶梅》只用“漆黑”1次,而且是形容物的,即,
“小奴才,把我这鞋弄的恁漆黑的”。
《姑妄言》用“漆黑”2次,都是形容物的,举一例:
“漆黑的麦面打那一寸厚的锅盔”。
《儿女英雄传》用“漆黑”8次形容物、3次形容空间,各举一例:
“一只漆黑大粗的胳膊”;“一睁眼,见屋里漆黑”。
《老残游记》只用“漆黑”1次形容物,即,
“面如渥丹,须髯漆黑”。
第二步,察“魆黑”,结果如下:
《姑妄言》用“魆黑”1次形容物、3次形容空间,各举一例:
“斜对过魆黑的那一条廊底下”;“这间黑魆魆的屋里,越发害怕了”。
《儿女英雄传》只用“魆黑”1次形容物,即,
“果见一个人,黑魆魆的作一堆儿”。
从以上考察结果看到,在明中叶的《金瓶梅》中,只出现了一次用于形容物的“漆黑”,此外,在《三国演义》(元末明初)、《水浒传》(元末明初)、《西游记》(明中叶)等名著中,都不见“魆黑”、“漆黑”词语。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红楼梦》以前的名著中,都不见“满屋漆黑”词语!于是,自然怀疑这是首创性的使用。
由此提醒笔者,在另外两篇博文中,也发现在《红楼梦》中有首次使用的词语,不妨简述如下。
在《红楼梦中的母语》(见《中国科学报》,2014年)中,提到五个土语词,是作品使用北京话的标志。(详见余钊的《北京旧事》)。文中考察了这五个词语在多部明清小说中使用情况,特别发现:“给”(作介词用)、“来着”(作助词用)和“别”(作否定动词的副词用)三个词语,都是在《红楼梦》中首次出现的。
在《从一组土语演变看红楼梦的成书年代》(见《红楼梦研究辑刊》第九辑,2014年)中论及到:今儿、明儿、今儿个、明儿个、前儿、大前儿等14个北京方言,文中也有如前文的类似考察,并且发现:“今儿个”和“大前儿”在《红楼梦》中属于首次出现。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了《红楼梦》中首次出现的词语有6个:
“今儿个”:例如“今儿个闹了一天,你去歇歇儿去罢”(第85回)
“大前儿”:例如“到了大前儿晚上,老太太亲口说”(第86回)
“给”(介词):例如“我不给你老人家开门,”(第61回),
“来着”:例如“你妹妹原来有玉来着”(第3回);
“别”(副词):例如“说出来姐姐别恼”(第62回);
“满屋漆黑”:例如“晴雯走进来满屋漆黑”(第34回)。
当然这不是全部,只在于说明,在《红楼梦》中首次使用的词语很多,这不仅表明作者的语汇丰富,贴近生活,还有助于了解作者的经历与成书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