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辛泗州戏
泗州戏20世纪50年代前称“拉魂腔”,它起源于安徽宿州泗县,流行于皖北一带,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板腔体戏曲剧种,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泗洲戏建国前基本上是由民间小班社在农村演出。这种班社多以家族、家庭成员、师承关系为核心组成。泗洲戏的唱腔具有明快、爽朗、委婉的特色。由于它的唱腔优美动人,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深受淮北地区人民的喜爱,听场泗州戏,好像魂被拉去,故被群众誉为“拉魂腔”。泗州戏在唱腔上讲究自由无拘,要求伴奏“跟着演员的演唱走”,艺人们把这种形式名之为“怡心调”。其女腔常常在尾音处突然翻高八度,拖一个小小的、上翘的尾巴,明快野艳、风情万种,“拉魂”也常在此处。因泗县古称泗州,“拉魂腔”又有“泗州调”的叫法,为突出地方戏曲的区域特征,1952年,政府有关部门将“拉魂腔”正式定名为泗州戏。
泗州戏大约在民国初年流入利辛境内。那时候,艺人们只把它作为上门讨生的一种手段。演唱时没有音乐伴奏,没有服装行头,只有两块竹板,或用柳木挖成的梆子相击以掌握拍节。所唱的内容也只是一些乡村俚歌,或是反映农民生活的“小篇子”。说唱的人,多则一家几口,少则一对夫妻,全部家产都放在一辆独轮车上,到处流浪。艺人们把这种演唱生涯叫做“跑坡”或“唱地摊子”。由于是“串门卖唱”,民间又称“拉魂腔”为“走股子”、“肘股子”。他们不仅在生活上饥寒交迫,无以为家,而且在人格上也备受土豪、劣绅、地痞的欺凌和侮辱。因此,艺人们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政治上都一直处于卑贱的地位,以至泗州戏在艺术上得不到较大发展。
尽管成长时期的泗州戏演唱条件原始简陋,剧目也不复杂,但仍然却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那时,农民的文化生活极其贫乏,泗州戏唱腔优美,通俗易懂,拉的是家常呱,演的是农村事,走到哪里都备受欢迎,人们翻山渡水,赶场听看,有的甚至听得废寝忘食,魂不守舍。在皖北大地,民间到处流传着这样的谚语:“从东庄到西庄,要听还是拉魂腔”;“听戏要听走股子,吃肉要吃牛肚子”;“男人听唱拉魂腔,丢了媳妇忘了娘!”泗州戏得到群众的如此厚爱,这就使她有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十年代中期,利辛境内的泗州戏已经由说唱阶段发展为两小戏(小生、小旦)、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出现了职业性班社。班社人数不多,往往一人兼演数角,无专用戏剧服装,只有长衫、礼帽、髯口、腰包等,更换一件衣服就是一个角色,既方便又灵活。后来,经过慢慢发展,泗州戏演员就有粗略的行当之分了,如小头(花旦)、大头(青衣)、大生(须生)以及小花脸(丑)、大花脸和毛腿子(净)等。稍后,他们就演出了一些生活小戏和本戏中的折子戏,如《打干棒》、《小书房》、《三击掌》、《小花园》等。稍后,泗州戏开始进入城市演唱,尽管当时已经有了简单的戏剧服装,但他们的舞台还是土台子、地摊子。这时,艺人们为能在城市里站得住脚,就从兄弟剧种和曲艺中不断汲取精华,并对剧目、唱腔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创造,使泗州戏的唱腔(特别是女声)大大地丰富了。这时,他们积累了不少剧目,各个行当也都有了自己的拿手好戏。如小头行的《四平山》、《八盘山》;青衣的《樊梨花点兵》、《大书观》;老旦的《英台劝嫁》、《小鳌山》等。这时,泗州戏才算从说唱形式发展到“对子戏”、“折子戏”,在艺术上也趋于成熟。
1960年,利辛境内出现了民间泗州戏剧团。该年,原涡阳县泗州剧团精简下放,原任该团导演及业务负责人的郭子贵,邀请下放在江集,闫集的10余名演员,新收艺徒数人,组成闫集区泗州戏剧团,主要演员有孙化兰(艺名小黑妮,青衣)、王学荣(青衣,花旦)、李怀英(文武小生)、葛炳德(老生)、赵慧荃(青衣,花旦)、蔡殿才(红生)、王天成(丑)等。上演剧目有《回龙传》,《罗鞋记》,《杜文学充军》,《三打苏凤英》,《四告李彦明》,《三蜷寒桥》,《金镯玉环记》等,尤以演出四大冤剧(《窦娥冤》、《贤媳冤》、《孝子冤》、《陈三两爬堂》)闻名,同时演出现代戏《打铜锣》,《游乡》、《人欢马叫》、《重要一课》、《两块花布》等剧目。1965年利辛建县后,该剧团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以乌兰牧骑为榜样,活跃在农村,演出区域遍及全县各区社,亦外出到淮南市、太和、蒙城等县。每到一个地方演出,他们都预先与当地联系,搜集好人好事,编成大鼓书,扬琴戏,坠子书,二人转等,人们习称郭子贵剧团。1967年因开展“文化大革命”剧团停办,人员解散。稍后,少数艺人在江集区搭班组成江集泗州戏剧组,演出现代小戏。1977年郭子贵再度组班17人,赶排《十五贯》、《宝莲灯》等剧目,在县城上演,场场爆满,其后酝酿成立县泗州戏剧团,未能如愿。艺人仍处流散状态。另有张村区三里湾乡程岗楼戏班,望疃区张凤田戏班,中疃戏班,蒋疃戏班,西潘楼区陆小楼乡刘洪杰戏班,城郊区董集乡康庄戏班等,均可上演几十出古装戏和现代戏。
新时期,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培养下,泗州戏无论在声腔艺术、表演艺术和剧目的创作、整理工作上,都取得了较显著的进步和发展,它拥有一大批泗州戏著名表演艺术家,剧目演出在市、省乃至国家的多次文艺调演中屡屡获奖。一些剧目相继拍成电影,历史上也曾多次进京参加献礼汇报演出,积极参与社会各项公益活动,受到政府表彰,在安徽的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