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教学反思
香香
一、教学设想
1、文体角度定学习方法内容
从体裁特点看,本文属于叙事散文,又编排于必修1,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最早接触到的散文。如何教学生阅读这类散文,以让其能够在方法上有所收获?这是教师备课中要考虑的问题。
结合单元提示“要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等。”因此我把教学目标1确定为“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质朴语言背后的真挚情感”。为了能够整体把握文章脉络,要抓事件,即“缘事悟情悟理”。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小狗包弟》一文,主要的事件有两个:一群人和一条狗;“我”和小狗包弟。“我”和小狗包弟的事大多是琐事,属于概括叙述。因而,让学生概括了解即可。
在品味语言方面,教师的引导作用在于让学生明白品味什么样的句子,关注什么样的词语,如何分析这些词语。品味词语的方法最常见的有朗读、词义分析可和对比分析等。
2、人文角度定情感态度目标
《小狗包弟》具有丰富而深刻的人文价值,且在高中所有篇目中具有独特性。一方面是所写内容和时代的独特性,另一方面是作者的自省、自我解剖精神。而对于刚入高中的孩子来说,要把握整篇文章的大体情感十分容易,但要深入理解,走进作者的思想世界,让自己内心真正有所触动则不容易。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是确定合理的人文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重要依据。
综合考虑,我把教学目标2确定为“引导学生感知一个正直灵魂的痛苦自审。”同时,把教学难点确定为“领悟‘自觉自审,拷问责任的精神’是人性的光辉,理性的光辉。”我想,这是我在教学中希望学生在思想上有所触动、有所变化的点。这一目标的实现须依托目标1的有效实现。即教师当引领学生深入品析语言文字,并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启发、追问、概括与提升。
3、教学流程
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1、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明显收获
学生在语言品味的具体方法和技巧上有明显进步。为落实目标1“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质朴语言背后的真挚情感”,教学中主要采用指导朗读和辨析词义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重读、停顿的方式品味重点词语,以个别学生的朗读指导为示范。通过对文章末段“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小狗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加点词的重读、强调,在学生的朗读中能感觉到明显的进步。在其他环节的学习中,孩子们能够迁移所学技能,如第1段的学习中能很快把握须重读的词语,并通过朗读加以强调。第10段的品味,用修改原文对照赏析的方法,效果不错,学生能很快看出表达效果的不同,且很快上升到对一类词的概括总结上。
2、学生对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更深入具体
初读文本,学生提出“对真、善、美的呼吁”,而课堂学习中,在主问题“一个人(耄耋老人)为什么如此郑重、勇敢地向一条狗表达怀念与歉意?”的带动下,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革对人的摧残,尤其是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更能体会主问题中的“怀念”的内容和意义所在。
对“忏悔和自省”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有学生能理解到这是一种对责任的自觉承担。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认识到“自省”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令人崇敬、景仰。且由个人的自省上升到对时代悲剧、对民族、社会的反思上。
3、课堂教学对学生有明显的触动
课堂的氛围凝重、严肃,朗读绘声绘色,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心被某些东西抓住了,沉浸于文本的情感中,而我也深受学生感染,投入自己的情感与他们一同品读、交流。
三、不足及改进
1、没能调动所有学生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
在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按教师的要求读书、批注,但在主动思考、积极交流方面,还须想办法关注和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尤其应多关注和鼓励座位靠后的学生,鼓励不善表达的学生积极发言,给他们以机会。
2、语言品析更多地强调品什么,而对怎么品研究不够
语言品味,“品”什么?眼睛往哪看?关注什么样的词句?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形成语言感悟能力的重要方面。这固然很重要,但是找到品析对象后如何“品”,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这是本节课教学中一个不小的遗憾,须进一步探究。
在语言品析中,更多注重朗读突出重点词语,而对一些词义的分析不透,不到位。如第1段中“痛打”“棍棒齐下”,可以从意思上指导学生进行品味;而第10段中“羞耻”“可耻”等词语的品析,可以引导学生从强烈的褒贬色彩方面加以品味。
3、主问题的探究有待深入,预设与生成的偏差
主问题设计为“一个人为什么如此郑重、勇敢地向一条狗表达怀念与歉意?”。教学设计中“怀念”体现作者具有人性美,呼唤美好人性的一面;而“自省”又体现其自觉进行反思,具有“理性”的一面。本想通过两个关键词“怀念”与“歉意”串起全文内容。但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偏差。“歉意”“忏悔”“自省”“自审”几个词的使用上含混、不够严谨。在讨论环节中引导学生认识“无奈者忏悔的意义”时,没能让学生畅所欲言,而很快引到自己的预设上,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4、讨论环节时间需更多时间
讨论环节的时间不够,以致于无法让学生充分交流。在即将形成思想碰撞时,就临近下课。须在之前的环节中再精简内容,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在教师的点拨、追问下形成思想的交锋,让学生表达最真实的想法,在思想的碰撞中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家和文本,真正形成他们自己的理解,而非听别人说到一些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