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两岸》今年第9期关于《知日》苏静前世今生的一文 潘金莲之前世今生诱僧

创立出版媒体的品牌和产品化渠道《书香两岸》2012第九期“2012年,苏静离开文治。”本是以这样一句开头,后来换成“2004年,苏静进入磨铁图书。”有些事,不如从头开始说。
  苏静在进入磨铁图书之前,已积累了一些图书策划、编辑的经验。他做的第一本书,是自己的一本画册《吉姆苏漫画档案》。2003年,苏静离京在家躲避“非典”。因为无聊,随意涂鸦了几百张画作,朋友看到这些意兴之作,建议他付梓出版。后来果真有出版商愿意出版这本画册,苏静还包下了设计、制作部分的工作,找了同学一起设计、排版。如今说起这本画册,苏静笑说,“当时印了七八千册,有没有卖掉就不知道了。不过后来还挺想认识那位书商的。”
  再后来,因为有朋友看中苏静在视觉和文字方面的能力,请他做图书策划,苏静便开始进入出版圈。苏静说自己进入出版的心态“有点像是玩着进来的”。“我是以一个好玩的心态进来的,所以虽然是工作,但基本上还是一个兴趣。不懂的,也会去问,而且很愿意去做一些大家都不愿意去做的事情。那时候觉得市面上的书,我可以做得更好。比如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用特殊工艺去做书封,现在看是很初级的东西,但就是这样的心态,一边学、一边玩,同时还能挣钱,这事儿干得还挺带劲。”这种心态,也使后来的文治呈现出不同其他出版品牌的特质和版图。
  文治,品牌的创立
  文治,是2009年苏静在磨铁图书内部创立的独立品牌。
  创立之初,是一个疯狂的状态。李海鹏《佛祖在一号线》、袁腾飞《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王卯卯《我兔斯基你》、Hans《阿狸·永远站》……文治第一波引起了不小轰动,其中《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四本甚至累积卖到200多万册。“那一波,其实就是在2009年上半年一起爆发的。那些书的销量没有上百万,也有二三十万。其中有一定的运气,但重要的是,前面做的很多工作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很多东西就爆发了。”
  创立文治之前,苏静长期担任磨铁图书的编辑部主任,策划编辑了不少畅销书。但对于他个人来说,按着公司的规定步骤做畅销书,并不见得是自己擅长和如愿的,虽然这些书的销量也很不错,但对于苏静来说“没感觉”。但后来文治的“如鱼得水”,则应该归功于此前几年的“没感觉”。“前几年,突然进到一个公司。公司有一定的指标,说简单点儿,你确实把书看成更快挣钱的方式。我不是一个非什么书不做的人,我坦率地说。但从一开始我自己就懂得如何去分工合作,怎么样在一个组织里面把东西做出来,达到商业的预期。那几年可能就是这样的训练,这种感觉很微妙。”
  很多编辑评判一种类型、一本书是否值得出版的择选标准或许多是基于数据或先例,但对苏静来说,更为依赖作为编辑的经验,“后来我向日本最大的出版社讲谈社的国际部主管问了一个问题:你如何决定一本书的首印数?当时他拍了下脑袋,他说全部靠编辑的经验。编辑的经验是什么?一个有经验的人一瞬间做出的决策,他知道什么赔钱什么赚钱,就这么简单。”正是此前积累下多年的编辑经验,使得苏静在执掌文治的短暂两年里,出版《永远的林青霞》、《一个外交官使华记》、《志明与春娇》、《影武者》、《佐藤可仕和经营术》、《周家后院》、《故事效应》、《天堂美术馆》等等众多各类别图书,迅即打响了文治品牌,打开市场。
  《知日》:Mook形式的品牌积累
  “2008年、2009年的时候,我觉得缺少一个连续记录日本文化的媒体,我们查日本的资讯挺难的,要么永远是那些话题或者根本没有某个话题,要么就是太商业化,加上自己又很感兴趣。一开始没想到做这个东西,但自己做久了出版,从职业的角度,我们要做各种各样的品种。当时比较职业的思考是,希望有连续的、积累书的方式来出,有人持续买单。”苏静谈到2011年发想、创立《知日》时说道。
《书香两岸》今年第9期关于《知日》苏静前世今生的一文 潘金莲之前世今生诱僧
  所以,苏静利用《知日》Mook的形式来积累品牌。“Mook形式是我们的一个优势,它结合了书跟杂志的特点。你为什么还需要纸媒,因为它重在保存,每一本《知日》你都可以保存。但它没有普通杂志的时效性,我们的选题是去时效性的,我们每一期的主题都是经典话题,而非风潮性话题。所以,以连续的《知日》品牌来出,像是筑墙,每出一期就是一块砖;但是书籍出版,是很累的。因为每一块是平行地垒砌。比如《盗墓笔记》出到第八本,理论上还可以出,但品牌延展性不如媒体。”所以,苏静利用Mook的形式将《知日》的品牌累计下来,每一本都可以重复消费。同时,培养起了《知日》的忠诚度。而且后来还有一个现象是,《知日》作为文治的一个品牌的效率也开始体现,很多人开始谈论它,比起几十万销量的书的品牌的影响力更大。包括后来日本电视台、电台也做了专题访问。
  《知日》成为了国内最早成立的、唯一的定位于关注报道记录日本的书系,此后国内一些报刊也纷纷尝试以自己的平台来关注日本文化,但均不及《知日》。《知日》的横空出世,绝对是2011年最艳丽的一道光。但起初,《知日》并不被看好,即使是苏静自己也只是抱着尝试的心态,后来发现“预期很悲观,现实比我们想象的乐观一点。”“我那时觉得做多一个品种而已。当时觉得八千一万的量做到平衡就好。后来发现第一期便大卖,印了三万册,超出预想好几倍。而且后面每一期都是很平稳,维持在一个数字上。”
  “《知日》的定位,发刊里面有三个要点。第一个是持续报道、持续记录,持续很重要,持续等于是专注。第二个面对中国年轻人。第三个是我们的方向,说什么不说什么,要去时政化。有人觉得你去时政化是被动选择,我倒是觉得是一个主动选择。现在的年轻人,不管是中国、日本或者其他国家的年轻人,他们的语言,已不是原来老一辈的政治语言。我个人觉得因为是时代变了,大家谈论的话题就是这些,这就是我们的全部。”所以从“奈良美智”、“制服”、“Hi!美术馆”、“书之国”到“猫”,两个月一特辑,《知日》以独特的文化角度进行选题,深入触碰到日本最时尚、有趣的话题信息,受到众多年轻读者的追捧。并且,这个定位,也契合了内容团队的创作方向,从第一辑开始,便向毛丹青、汤祯兆等知日派前辈约稿。“当初‘知日’两个字一写,就决定要找他们写文章,比预想的要顺利很多。他们原先在报刊写专栏,但《知日》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主战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34784.html

更多阅读

《难忘的一课》说课稿 难忘的一课作文

《难忘的一课》说课稿西河镇中心小学严冰香一、说教材《难忘的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三篇课文,本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

《小说月报》2015年第9期 小说月报2015下载

中篇小说 狐步杀                    张 欣 (选自《北京文学》2015年第8期) 坠落美学                   鲁 敏 (选自《花城》2015年第4期) 二十年                    

转载 《解脱大手印——必须要看懂的前导文》三 大手印

原文地址:《解脱大手印——必须要看懂的前导文》(三)作者:晓宣《解脱大手印——必须要看懂的前导文》(三) (拥有虚名的第四世禄东赞行人讲述) 上面是佛陀师父讲的第一例「空性与世相」,望大家回思一遍,你听懂了吗?看懂了吗?无论你懂与未懂,

声明:《《书香两岸》今年第9期关于《知日》苏静前世今生的一文 潘金莲之前世今生诱僧》为网友初释衷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