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三 :《蜀鄙二僧》课堂实录及评析

古文教学的可贵探索

——朱文君老师执教《蜀鄙二僧》的启示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许汉

蜀鄙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古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1.故事导入。

师:给大伙儿讲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引导生说: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

师:老和尚说——

(生续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

师:从前,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和尚穷,一个和尚挺有钱。有一天啊,这穷和尚对富和尚说:“师兄啊,我想去南海普陀,你看能行吗?”(生插话:南海观音)南海观音,是的。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穷和尚非常想去。富和尚吃惊地问:“你靠什么去啊?”穷和尚说:“我带一个装水的瓶子和一个钵盂,足够啦。”富和尚一听,直摇头:“我这多年来一直想买船顺着长江到南海,但是还未能做到,你凭什么去?”到了第二年,你们猜怎么着?(生接:穷和尚去了……)穷和尚不光去了,还回来了!回来以后再见到这个富和尚,跟他这么一说,富和尚惭愧极了……

生:老师,我觉得你把穷和尚和富和尚之间的对话说得太简略了。

师:那你看该怎么说?(生答略)对呀,穷和尚回来一定有很多感慨要对富和尚说。看来这个故事还有更多可以想象的空间哟。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读的课文啊。

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卖卖“关子”,设点“悬念”,自然吸引学生。加上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想象故事,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读讲故事。

师:古文能不能“讲故事”呢?能不能像我一开始那样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呢?(生思考片刻,说可以)那咱们先来“排练排练”。(生自由练说,师提示:同桌相互说给对方听)咱们先来试讲第一句。

生: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师:你这是在读,不是在讲。(用白话讲,语气、神态很生动)“四川偏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一个贫,一个富。”

生:(讲故事的语气)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师:有点味道了。为什么你在“蜀之鄙”后面要停顿一下?

生:因为这样就好像说话一样。在蜀之鄙这个地方有二僧,二僧是故事里的人物。

师:那要是用现代文写出来的话,这后面可能有个——

生:逗号。

师:你注意了停顿,讲故事的味儿就出来了。下面我再用白话说一句故事,你们用古文说一句,我们来比比,看谁说得好。

师:穷和尚告诉富和尚:师兄啊,我想去南海,你看怎么样啊?

生:(讲出对话的语气)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师:你是用你的读来告诉我们你的想法。穷和尚非常热切地告诉富和尚他的想法,为什么?

生:贫和尚非常想去南海,所以兴冲冲地对富和尚说。

师:这是你的理解。谁还想说?

(生读)

师:语气如此平静,看来你的理解和他不同。

生:我觉得他心里已经下定决心了。

师:你怎么体会到的?

生:从后面的对话当中看出来的。

师:看来这故事已经在同学们的心里了。接下来,我说一句,你们说一句。我们比一比谁说得最有味道。

(师生一起说故事。生此时已能完全背出课文,并且说得绘声绘色)

这样地读讲故事,既是说的训练,也是读的训练。引导学生用讲故事的语气读课文,学生就慢慢体会出了古文的节奏、停顿、语气,也就读出点味道了。教师还力求做到叙述故事绘声绘声,语言生动,为学生的读讲故事做示范。当然,古文通读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对初学古文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范读、带读、导读都是必要的。

古文学习方法的点拨

1. 借助注释。

(生读课文,师巡视,指导生结合注释读文章,用笔标注、圈画。生读课文)

师:你怎么读得这么好哇?

生:根据后面的注释,把句子的意思搞懂,自然就读通顺了。

师:请你做一件好事——这篇古文当中,有些地方比较难读,容易读错,提出来,请大家注意。

生:我觉得“贫者语于富者曰”这句比较难读。

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生:“语于”的“语”应该读第四声。

生:“吾一瓶一钵足矣”这里的“钵”注释上写的是古代和尚用的饭碗,读第一声,不要读错了。

师:对,“钵”是僧侣接受布施,比如化斋时用的器皿。

生:我想提醒大家——“吾欲之南海”,意思是我想去南海。

师:“之”的意思是——

生:到。

师:“之”作“到”讲,谁记得在哪里见过?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里的“之广陵”,就是“到广陵”的意思。

师:那么开头一句“蜀之鄙有二僧”里的“之”是否也是这个意思?

生:这里应该是“的”的意思。

(生读,读音准确,吐字清晰)

古文教学讲求基础扎实,必须严格地正音正字,读通读顺。教师不是“灌输”,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疑难,运用课文注释去解决,并提醒他们注意古汉语的一字多音、据词定音,一词多义、因文定义。

2.今古对照。

朱老师的教学设计有个很独特的环节:“今文古文对对碰”。

师:这篇文言文是刚才老师说的那个故事吗?

生:一样,老师是把古文给翻译过来了。

(众笑)

师:再具体点说说。

生:完全一样,只不过古文是把你的故事用文言略写了。

师:为什么要说是略写啊?

生:你刚才说的故事比较长,古文比较短。但说的都一样。

师:真是这样吗?那我们来对一对,我说一句现代文,你对一句古文,如何?

师:我说,在四川偏僻的地方有两个和尚。你说——

生:我说,蜀之鄙有二僧。

(师生文白对应,逐句理解课文内容)

师:大家再说说古文有什么特点。

生:古文比较简洁。

师:你们觉得古文好在简洁,难道我刚才用现代文说的这个故事就不好了吗?

生:我觉得你说得也好。因为古文字面上比较难理解,你说的现代文好理解。

师:古文和现代文各有各的好处。古文的特点,就是言简意赅,而且还很有节奏、有韵味。读起来抑扬顿挫,像音乐一样好听。咱们一起再读一读,读出韵味来。

(师生齐诵)

3.学会质疑。

师:如果你是听故事的人,会怎么想?

生:我在想贫和尚是靠什么去南海的。

生:因为我觉得他只有一个瓶、一个钵,南海那么远,怎么能走得到呢?

生:我想问问贫和尚是怎么凭着一瓶一钵去南海的。

生:穷和尚,你遇到悬崖的时候,是怎么跳过去的?你是怎么渡过大江大河的?

师:是啊,富和尚也和你一样满怀疑问,所以他说——

生:子何恃而往?

师:谁还想问?

生:穷和尚啊,你身上没有一分钱,你睡在哪儿呀?这荒山野岭,你要是冻死了怎么办呢?你何恃而往?

……

学习古文离不开诵读,边读边思,边读边悟,才能读出古文的味道来。从教学实录看,读的量还应更大,读的面还应更广,更多地范读、带读,从而引导学生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味。

古文所含哲理的顿悟

古文多重于叙事说理,引发哲理思考,因而古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必须十分准确——不能过分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停留于熟读背诵,不求甚解;也不能过分拔高其“人文性”,离开文本,借题发挥。

1.因文悟道。

“道”应着重于学生的“悟”,而不能仅靠教师的“传”。

师:是啊,贫和尚足足走了一年啊。你们一定知道南海普陀,它就在我们浙江的舟山群岛。可你们知道四川在哪儿吗?(出示地图)找一找。老师在看这幅图的时候,心里就佩服穷和尚了。地图上标着“四川盆地”,盆地就是周围都是大山啊。贫和尚这一路要——(生:翻山越岭)诗人李白曾经感叹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思是,蜀道难行,简直比登天还难。同学们,你们能想象那样的情景吗?路,那么遥远;路,那么难行——穷和尚这一路该是怎样走过的呀?(引导生想象)想当初富和尚也向往南海,计划着买船出行,但至今也未能如愿。穷和尚凭着这一瓶一钵竟然敢去!所以富和尚说——

生:子何恃而往?

师:可穷和尚却回答——

生:吾一瓶一钵足矣。

师:你从这句话中读到了什么?

生:穷和尚是靠着意志力来坚持的。有句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师:她会引用古人的名言来表达自己的解释。

生:我看到穷和尚非常有信心、有毅力。有句话说:有志者,事竟成。不管有多少苦难,他一定会成功的。

师:看来“态度决定一切”。谁再说说?

生:穷和尚面对困难不退缩,我觉得他很有意志力。有句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觉得他一定会翻越一座座高山的。

师:(板书)同学们,受了你们的启发,我也用一句话表达我的感受:心动不如行动。

文言文教学(三):《蜀鄙二僧》课堂实录及评析

师生都引用古今的名言来概括表达自己的理解,既深化了主题,也符合古文教学语言应精确的特色。

小学生读古文也要学会一点“咬文嚼字”,加深对其语言特色的品味。文中“吾一瓶一钵足矣”的“足”,用文言简意赅:“足”,不仅是物质条件的“足”,更是信心、勇气的“足”。“富有惭色”的“惭”,用字概括含量蓄:“惭”,不仅是感情的表露,更是内心世界的表白。可以让学生细细推敲、品味,或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去感悟。

2.拓展深化。

古文文短意深,适度地补充阅读、拓展内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任意拓展、刻意拔高。

师:请把你学习的体会、感受用一两句话写下来。可以是你自己的,也可以是你记得的。

(生写,师巡视,相机评价,几名学生写在黑板上。师生一起读黑板上的话)

坚持就是胜利,朝着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一定能够成功。

决心强,信心大,则无难事。

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

行动也是一种风度。

师:想知道这个故事的作者自己是怎么说的吗?“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清·彭端淑《为学》)谁能说说意思?(生答略)这段话和这个故事都选自《为学》,这是清代大学问家彭端淑为了勉励他的后辈勤奋学习而写的。“为学”的意思是做学问。谁再说说最后一句的意思?(生答略)同学们,把这段话记下来吧!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就对自己说——

(生齐诵“天下事……亦难矣”)

读写结合,是运用“读画批注”的方法学习古文的另一种形式的体现。

此外,教师把古文作者的《为学》一文作为补充阅读材料是非常得当的。两篇文言文,一文故事性强,形象生动,一文说理性强,辩证分析。两文相互印证,相得益彰。

古文文字简略,留下许多想象空间,可适当让学生扩展。如本文结尾只写到“富者有惭色”,简明概括,余味无穷,可续写故事,如引导学生想象两人对话,富者日:“……”贫者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34874.html

更多阅读

——《少年闰土》课堂实录(转) 少年闰土识字教学实录

重温真诚质朴的友谊,再现元气淋漓的闰土——《少年闰土》课堂实录及点评执教: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罗才军点评: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特级教师莫国夫一、沉醉美好的想象,初识那闰土。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海边少年,这少年

转载 醉意朦胧---《星星变奏曲》课堂实录 星星变奏曲ppt课件

原文地址:醉意朦胧---《星星变奏曲》课堂实录作者:陈治勇醉意朦胧-----------《星星变奏曲》课堂实录师:同学们,诗歌贵在含蓄之美,曲径通幽,峰回路转之后的那种柳暗花明,令人欣喜若狂,难以弃之,而朦胧诗是诗歌的含蓄之最,如贵妃醉酒,醉意朦胧

《三峡之秋》课堂实录与评析 三峡之秋教学实录

《三峡之秋》课堂实录与评析富裕县友谊小学 张敏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

滕世群《诲人不倦》课堂实录及点评 教学实录点评

滕世群《诲人不倦》课堂实录及点评诲人不倦执教人:滕世群(金华一中教研组长省坛新秀)授课班级:永嘉十一中某班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论语》里的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大家已经作了预习,下面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大家把学

声明:《文言文教学三 :《蜀鄙二僧》课堂实录及评析》为网友与往事干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