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斌大话电影201525-26 龙斌大话电影 阿凡达

龙斌大话电影201525-26

《告白》


主持人(龙斌):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秘密,它可能是别人无法理解的一道伤痕;也许可能在黑暗当中封存的太久了,以至于冰冷的早已没有了感觉;它可能是来自于我们的童年,在梦境当中的一次异类接触;也可能是缠绕在每一个生长点上的一个恶灵。总之,只要黑暗存在,你就会发现在残酷的背后,其实是一次又一次被撕裂的伤痛。也许只有沿着一道光,我们才能走出这莫名其妙的黑暗,使罪恶暴晒于阳光之下,伤痕才能够痊愈,灵魂也才能得以彻底的解脱。

旁白(龙斌):
偷食伊甸园的苹果之后,我们带着罪降生于世,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恶魔。随着发展心理学步入现代体系,人性本恶与否不再是心理学家们所关注的重点。对于世间的残酷与冷漠,对于扭曲病态的个体,我们更愿意谈论幼时的童年阴影或者后天的环境刺激。虽然我们依然希望看透人心,但世事无常,若要了解每一个被伤害的灵魂,或许只能经由他们的告白。

电影《告白》拥有极为另类的表现形式,即便在风格自成一派的日本电影中,它也显得特立独行。这部关于人性本质、校园犯罪和道德教育的电影,注定要遭受两极分化的评价。

高速镜头、强对比布光以及人声背景音乐的频繁使用让《告白》变成了广告或MV式电影。广告导演出身的中岛哲也在《告白》里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若不考虑故事的残酷本质,电影中的许多片段甚至可以单独提取出来作为商业广告的范本,譬如开场时的那段牛奶广告。而他也用娴熟的技法提醒中国观众,同样是拍摄MV风格的电影,有人能让你昏昏欲睡,有人则让你精神紧张甚至不寒而栗。

即使是不喜欢此种外在形式的人,也必须承认,《告白》不是一部绚烂而空洞的电影,它做到了形式与内核的高度统一。《告白》继承了原著小说的段落式结构,而它的主要缺点也都来自于小说。原著小说由2007年获奖的短篇小说增补而来,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电影中第一部分森口老师的告白故事拥有最高的完成度,形式也最为连贯,因为森口老师的告白,即是当年获奖短篇小说的原初版本。

《告白》段落式的结构也由此而生,无论是班长北原美月的告白,少年B直树与其母亲下村优子的告白,少年A渡边修哉的告白,都只是杀人事件衍生的侧写,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整个复仇故事都是作者“脑洞大开”的结果。若要苛刻地评判,复仇故事的数次逆转都有明显的设计感,它们几乎都能被观众所猜测。第一个章节的故事是优秀的,但在上升至整体视角之后,诸多细节都显露出匠气,仿佛是生硬地将一个优秀的短片扩充为长篇电影。

这些先天不足也限制了电影的格局,尽管它似乎讨论了许多深刻的社会问题,诸如漠视生命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缺失和社会关系的冷漠,这一系列残酷事件的起因却很简单——两个“中二病”发作的中学生走到了一起,一个是缺少母爱并渴望得到关注的天才少年,而另一个则是母爱泛滥并渴望证明自己的自卑少年。

和所有的青春片一样,难耐的残忍可能毫无起因,校园欺凌是每个小团体的常态,被整个世界抛弃只是自己的想象,它们大多只是青春期的焦虑,远未上升到病态的地步。但考虑到少年AB此番诡异的人物设定,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没妈和有妈的孩子混在一起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那么这个社会或许真的是病了。

天才需要杀人证明自己的故事早已是老生常谈,但电影中所谓“天才杀人”事件却充满了荒诞讽刺的意味,正如森口老师对美月说的那样,你们只是一群傻孩子。一群连艾滋病的传播方式也搞不清楚的孩子,是傻或坏已经不重要了,他们首先缺乏的是常识。

即使有人会认为无知也是一种罪,但是对于凡人来说,傻呵呵地过完青春期至少是无害的。正如一年B班的大多数同学,他们会被艾滋病吓得屁滚尿流,又能健忘般地和新来的“维特”老师打成一片,当残忍的真相被选择性忽视,太阳照常升起,青春的狂欢永不落幕。与之相反,早熟并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它让青春提前来面对平庸的残酷和蜕变的痛苦,“看穿一切”的班长北原生命凋落,疯狂的天才渡边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耶稣告诉世人,除祂之外,我们都是带着罪降生于世。但现代社会的困境在于,如果“原罪”真的存在,它或许已经被《未成年人保护法》赦免,于是有人戏谑的调侃道:《未成年人保护法》已经沦为《未成年人渣保护法》。森口老师用“含有HIV病毒的血液”完成了对少年A和B的降罪,这是宗教形式的惩戒,但它不能惩罚渎神之人,例如那些自恃超越了人类道德边界的人,少年A这样的恶魔即是如此。

法律无法制裁的事情,道德也常常无能为力,宗教教导我们学会宽恕,但以暴制暴或许才是人类的本能。“成年”的标准只是一个数字,14岁或18岁的界线也许适合于大多数人,但它不适合于每个人,失去爱女的森口也信仰着这一准则,她果决的复仇计划践行着自己的宣言:绝不会因你是孩子而心生怜悯。

在青少年犯罪题材上,对“罪与罚”有着充分觉悟的日本人无疑走在了世界前列,他们总能用温柔地触感轻描淡写地去描绘残酷的事情,这是一种病态且扭曲的美,却足够迷人又发人深省。

《告白》并非自视甚高地谈论大是大非,它也不是非黑即白的断语。小说的文本更倾向于描述事件并启发思考,电影也明智地继承了这一主题。宗教层面的“告白”往往也意味着“忏悔”,但复仇者、罪犯或是旁观者的“告白”都不是忏悔,只是内心世界的剖析。它并不想证明是恋母情结杀人,是社会冷漠杀人,或是教育失败杀人,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它也并未试图证明某种心理学理论是正确的,人性本善也好,人性本恶也罢,它们的伪装都在告白中被层层剥离,在充满仪式感的告白结束之后,仅留存心中无法触碰的弱点。

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一场彻底的告白,因为那些自恃超脱的魔鬼,只有在感受到痛苦之时,才真正地受到惩罚。

主持人(龙斌):
网友评论。惊悚片最大的魅力在于,我们都很难发现片中人物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告白》为什么吸引人呢,就是说它所反映的问题不仅是在日本社会,在其它国家也是如此。每一个孩子生下来都是天使,但是在成长过程中呢,可能会出现此起彼伏的增长态势,原因在于父母对其的教育以及社会对其的影响,不知道对不对啊。

推荐电影:
《杀人回忆》,奉俊昊导演的第三部长篇作品,也是令奉俊昊声名鹊起的影片。影片的拍摄手法的娴熟可作为成功商业电影的范本,其中既有惊悚场面又不乏戏谑与搞笑,加上韩国电影中特殊的温情,重视细节化的处理和把握,使整部电影收放自如,节奏如行云流水般张弛有度。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主持人(龙斌):
有人说啊快乐是短暂的,人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风雨飘摇当中渡过的,这话细想起来呢也不无道理。作为社会属性的人呢,生来就不能孤立的存在,要么是被爱影响,要么是影响别人,要么就是拥抱爱,要么就是被爱所拥抱。就在这搞不懂的主动和被动之间,我们的生命呢早已游走在刀锋的边缘了,所以庇护对于我们来说,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信任的温床,爱情也不会是在幸福的天堂。

旁白(龙斌):
(电影独白: - 说来说去,她的人生真是没意义。)

纳博科夫曾说:命运总是在无人理睬时才显露其本色。我们在看待别人的生命时,普遍存在着“幸存者偏差”,他人的悲惨命运会被选择性地忽视。然而现实的悲惨痛苦要远多于幸福快乐,以此而论,《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就是为了纠正我们的错觉,它展示了被忽视的生命,但对于这些悲惨命运的片段,我们仍不敢称之为一生。

作为中岛哲也的代表作品,《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延续了他作为广告导演或MV导演的艺术风格,在摄影上尤为明显。简单地讲,这是一部全程带着“滤镜”的电影。由于电影叙事兼有倒叙和插叙的特征,松子的一生实际上由各种回忆的片段组成,根据时间节点的远近或人物情绪的差异,这些片段被赋予了不同的色调。

色彩斑斓的影像之下,是支离破碎的荒诞人生。关于松子的回忆时而因年代久远而被遗忘,时而因当事人语焉不详而模糊,时而因没有目击者而只能被猜测。过于炫目的“滤镜”和无处不在的炫光是电影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它把松子的一生渲染的如同幻梦一般,但鲜花和星光并不能粉饰残酷,待到梦醒时分,它们的真实性其实也难以验证。

松子既然是别人眼中“讨人嫌的”,弟弟口中“本来就没救的”,我们就不该简单地认为,侄子阿笙寻找到的只言片语,就是她生命历程的全部故事。松子的确做过中学老师,和各式各样的男人同居又被抛弃,做过土耳其浴女郎,甚至杀过人、蹲过八年的监狱,但这些改变松子一生的事件,在阿笙的眼中,大都只是一种可能性,我们不能随意评判一个人的人生。生而为人,只有生和死是确定的。

人们总喜欢用“蝴蝶效应”来追溯悲剧的诞生,如果要为松子的命运寻找宿命论的起因,那么一定是父亲对于妹妹的偏爱。其实说它是偏爱并不准确,父亲或许只是心痛而已,用自己的痛苦去伤害别人。生于一个不幸的环境,这是松子无法选择的痛。

可惜的是,关于死的事情,松子也没能做出自由的选择。松子在杀人之后,曾决心完成几个心愿然后自杀终结自己的生命。坦然赴死走在林间小路之上,画面的色调似乎恢复了正常,那些并不愉快的记忆再也不需要色彩的装饰了,只有在面对死亡之时,她才真正成为自己。

松子的个人资质并不差,她外表靓丽讨人喜欢,大学毕业找到一份稳定的教师工作,即使后来做土耳其浴女郎和美容师,凭借自己的外形条件以及执着的努力,她也都做到了不错的层次。但她并不是一个安分的人,对爱的渴求和执念让她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做出错误的选择。当需要放弃和忍受时,她选择彻底的决裂和倔强的反抗;当需要改变或抗争时,她又为了虚无渺茫的希望和若隐若现的安全感,做着逆来顺受的美梦。

她本可以平淡地过完余生,而不是一次又一次挣扎着直至头破血流。就像影片开始时,昏昏碌碌的阿笙在逛成人影像店时,对着电视剧集所产生的幻想。失去了梦想,有人劝他再来一次,他却选择了拒绝。而松子则一直在反抗,每一次说出“我的生命结束了”,她几乎又都再次站了起来。即使她选择的放弃是错误的,即使她选择的执着是愚蠢的,相较于普通人的庸碌无为,她至少敢于做出选择。她是很有勇气的女性,她可以为幻想的信念活着。

但青春的时间是有限的,生命并不拥有无限次重来的机会。在一个女人生命最好的时光里,松子做了两件浪费时间的事,第一次是因为杀人入狱。电影使用了快节奏的歌舞剧来表现这段女子监狱的生活,这段持续时间最长的经历,在电影的叙事体系下,却拥有最快的流逝速度。松子的信念体现在她与众不同的步调之上,在失去自由的八年里,她为一个自己都记不清容貌的男人活着。即使为结局的记忆加上了漫天飘舞的樱花,这仍然是一个无限悲伤的故事。这种反差在时间流逝的对比下显得尤为强烈:在电影里,松子只是唱完了一首关于生命意义的歌,突然发现自己希望破灭并一笑而过;在现实世界里,她为虚无缥缈的希望等待了八年的时间,转身离开她还要继续活着。

第二件事情则是为阿龙的等待。当一个人开始相信宿命之时,悲剧往往才真正开始,重新遇见阿龙之时,她大概有了一种故事结束的觉悟,她因阿龙而失去教职,离家出走,生命由此开始剧变。但遗憾的是,悲剧的起因并不一定能够终结悲剧。她放弃了一切,付出了所有,甚至说服自己:被人打总比一个人孤单着好。但因为对方的无能和懦弱,40岁的松子失去了青春最后的机会。记忆中不再有樱花,漫天飞雪之下,生命的冬天终于降临。

当你还年轻时,世界的大门是为你敞开的,每一个梦想都闪闪发光,但闪耀的梦往往醒得也快。在电影中连接现实和记忆碎片的串联者,松子的侄子阿笙,也是刚从梦中醒来。他18岁时追求音乐梦想试图成为一名歌手,时隔多年他早已放弃梦想。

电影讲述的是松子的一生,但它同时也是一部青春片。它为我们描述了生命的一种可能性,即在生命结束之时,我们会如何被人们回忆,是像松子那样被人们遗忘吗?生命的无限可能是每个有梦的年轻人最关心的事实。正因如此,在戏里执着寻找松子生命痕迹的人是阿笙,在戏外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往往是年轻人。
龙斌大话电影201525-26 龙斌大话电影 阿凡达

其实阿笙最终了解的松子是不是真的松子并不重要,姑姑的生命结束了,她对阿笙的影响才刚刚开始。他甚至会认为姑姑的人生并不是人们所说的“讨人嫌”,她在反抗宿命,虽然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但她是顽强的,在她意外死亡之前,或许也想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命运若无人理睬,我们不该忽视自己。若想得到别人的爱和崇拜,请首先爱自己。

(电影独白: - 如果这世上有神,就应该像姑姑这样,可以让人打起精神,可以爱人。)

主持人(龙斌):
网友评论。年轻人多看看这样的电影还是挺好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个片名与整个电影所传达的意义都是非常符合的。

推荐电影:
英国导演托尼·凯耶执导的《超脱》。导演托尼·凯耶相当关注社会问题,这从讲述种族主义的《美国X档案》和那部讲述堕胎的纪录片《堕胎权之争》中就能看出端倪。托尼·凯耶说:“我很喜欢在影片中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而《超脱》就讲述和探索了教育问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35050.html

更多阅读

电影《阿凡提》评论 阿凡提评论

相关影评: 更多>> 我也看过这部电影 阿凡提-剧情  阿凡提是我国维吾尔族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他周游世界,专爱打抱不平。在肉孜节的前一天,阿凡提回到心爱的故乡。他把自己过节用的油送给了一个可怜的穷女孩,只好向百户长借油,贪婪的百户

魅影骑士---电影《阿凡达》简介 阿凡达简介

3D《阿凡达》!我盼望已久的片子!带老婆孩子看过朝阳数字影城的第一部3D片《爱丽丝梦游仙境》后,终于盼来了3D《阿凡达》!老婆嫌贵,说什么也不看了,只好伺机带孩子去看。一周的时间过去了,儿子疲于应付作业,没得空闲。电话得知4月25日是最后

阿凡达 阿凡达1电影

百科名片《阿凡达》海报阿凡达(Avatar)是一部科幻电影,由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二十世纪福克斯出品。该影片预算超过5亿美元,成为电影史上预算最高的电影。此外,由卡梅隆导演注入心血的全平台同名游戏《阿凡达(James Camerons Avatar

27亿美元票房!!《阿凡达》完败中国电影 27亿美元

看完了3D版《阿凡达》,震撼已经不能表达我的心情,不得不说中国电影无论从技术还是创意跟好莱坞差的也许不止50年,中国所谓的电影大师例如张艺谋跟卡梅隆这种真正的大师比起来就好像是中学生跟大学教授的对比。现在的中国好像一切都是为

声明:《龙斌大话电影201525-26 龙斌大话电影 阿凡达》为网友小兄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