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坛百年经典——《五月的鲜花》欣赏1936年 五月的鲜花永远跟党走

光未然、阎述诗的《五月的鲜花》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我国大片领土、国家民族处于生死关头之际写成的。它歌颂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战士,愤怒地揭露和控诉了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歌曲一经刊出,就传遍了东北、华北,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在爱国学生运动和各界救亡运动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光未然(1913年11月——2002年1月)

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

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革命失败后,曾做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稍后因鄂北组织被破坏,失掉党的组织关系。30年代起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

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由阎述诗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1937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他的《街头剧创作集》出版。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由晋西抗日游击区奔赴延安。同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

1940年在重庆从事文艺活动,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在白色恐怖下用诗的形式曲折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的强烈要求。“皖南事变”后他被迫出走缅甸,团结华侨文化界和华侨青年从事反法西斯的文化活动。1942年回到云南,1943年3月到1944年9月,根据流传的民歌编写了长篇叙事诗《阿细人的歌》,同时创作了抒情长诗《绿色的伊拉瓦底》。1944年光未然在云南与李公朴、闻一多一道从事民主运动和诗歌朗诵活动,1945年10月,受到国民党政府的迫害,离开昆明。次年由北平进入华北解放区,先后在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主持教学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光未然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活动。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以张光年署名写了大量的文学、艺术评论,先后就历史剧、神话剧中的反历史主义的倾向问题,戏曲遗产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问题撰文论述,同时对新诗创作问题积极探讨,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创作繁荣。

1984年12月30日,他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大会上做了题为《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的会议主旨报告。著有论文集《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1957)、《文艺辩论集》(1958)、《风雨文谈》(198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光未然出版的诗集有《五月花》(1960),共收录了作者解放前后的代表作30余首,其中包括长诗《屈原》、组诗《黄河大合唱》、《三门峡大合唱》等名篇。未入集的作品尚有政治抒情诗《革命人民的盛大节日》、《惊心动魄的一九七六年》,以及长篇叙事诗《英雄钻井队》等。

光未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并被选为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原为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2002年1月28日,一代诗人张光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阎述诗(1905——1963)

名绍璩,字述诗,中国现代爱国音乐家,特级数学教师。1905年2月23日(夏历)出生在沈阳的一个教师之家。

1923年,在北平汇文中学(现北京汇文中学)及燕京大学读书期间,他对中外音乐进行了广泛接触。创作了他的第一部作品四部合唱《阴》。

1925年,他在北京创作了四部合唱《愁》、《水滨》。

1926年夏从北京燕京大学肄业回到沈阳,在文化中学教数学,并组建了谐和歌咏团(后改称“谐和音乐团”)担当了组织者、创编者、排练者、指挥者。在教课之余刻印乐谱,为排练提供方便。先后创作了歌曲《落花》、《春水》、《饯春》、《泪》、《水仙》、《唐古歌》、《秋怨》、《感旧》、《桃花溪》、《苏武庙》等歌曲。

1927年,阎述诗演出了他自己创作的第一部歌剧《高山流水》(取材于《今古奇观》第十九卷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同时创办了音乐刊物《遏云》,共出版两期,刊登了由他收集、整理、加工改编和创作的独唱曲和合唱曲。这一年,他创作了《秋猎》、《梅花》、《秋夜》等歌曲。

1928年创作了三幕歌剧《梦里桃源》,将《遏云》改刊名为《白雪》,共出三十期。他还创作了《春怨》、《木兰还乡》、《新晴》、《暮春》、《微风》、《阑干》、《愁云》、《毕业歌》等歌曲。

1929年创作了三幕歌剧《疯人泪》、《秋深》、《秋声》、《狂风》、《感怀》等歌和小歌舞。

1930年,阎述诗在完成教学工作之余,除组织谐和音乐团的活动外,又创作了歌剧《孤岛钟声》和《忆江边》。这两部歌剧都是控诉社会的黑暗和向往光明的未来的。

1931—1934年,日本侵略者占领沈阳,使各种活动遭到限制和破坏,阎述诗在同泽女子中学作班主任时,创作了歌曲《又一次落去了太阳》,并翻译改编了一些外国歌曲,如《马莎睡在冰冷的地方》、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歌剧《风雨之夜》。在同泽女子中学任教时,还创作了《校歌》、《班歌》、《人在碧云深处》(古词)、《无题》,同时为幼儿创作了《幼儿进行曲》、《钟声》、《,星星》、《乌鸦》、《努力向前》、《月亮》等。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积极支持学生运动,不知道词作者是谁的情况下,谱曲了《五月的鲜花》。

1936年,在不知道词作者是谁的情况下,谱曲了《五月的鲜花》,创作了歌曲《风雨替花愁》(古词)、《东北中学校歌》。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因不愿为敌伪工作,阎述诗开始研究摄影,并自筹一个家庭照相馆(海鸥照相馆)。

抗战胜利后,阎述诗应中正大学之聘来沈阳任教。此时,谐和音乐团也恢复了活动。沈阳解放前夕,阎述诗又前往北平。1948—1952年间,在北京第三中学等校任教,又开设了沙鸥照相馆。

1952年,关闭了照相馆受聘北京二十六中学任数学教师,直到1963年11月病逝前,他一直在北京二十六中学任教。其间,曾两度被抽调到北京广播函授学校。

1959年阎述诗参加了周总理邀请的国庆十周年纪念会,1960年又出席了全国群英会。1962年应吴晗市长的邀请,参加了国庆观礼。阎述诗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给予他的崇高荣誉,他的心和党更加贴近了。1959年他提出入党要求,1960年和1961年两次递交入党申请书。这期间,他不仅收集音乐珍品,而且深入领略不同演奏家的风格,给同学们讲柴可夫斯基及其作品《悲怆交响曲》,用小提琴演奏《小夜曲》,用钢琴演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的片断。然而,他从来没透露过,自己便是著名爱国歌曲《五月的鲜花》的曲作者。

1963年11月23日,在寂静的深夜里,阎述诗伴随着音乐,默默地离去了,终年五十八岁。安葬在北京八宝山人民公墓,墓铭:“三十年辛苦育英才堪为师表,《五月》歌声鼓斗志永留人间。”

《五月的鲜花》不同于其他的抗战歌曲,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许多歌曲都是慷慨激昂,气势磅礴;而《五月的鲜花》的整体音乐配合了歌词的情绪,是一种倒抛物线状的变化,首先是“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志士的鲜血”,有着怀念烈士的抒情;第二句写道东北沦陷,“我们天天在痛苦中煎熬,失去自由更是失掉了饭碗,屈辱地忍受那无情的皮鞭”,曲调压抑低沉;第三句中“敌人的铁蹄越过了长城,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带领演唱者酝酿悲愤的情绪;最后到“震天的吼声惊起不幸的一群,被压迫者一起挥动拳头!”是整首歌曲的高潮,曲调也更加激昂有力,让音乐在情绪的最高点达到释放。

后来电影《青春之歌》将此歌曲作为了插曲,在这里我们就欣赏电影《青春之歌》插曲版本。

中国歌坛百年经典——《五月的鲜花》欣赏(1936年) 五月的鲜花永远跟党走

(注:本博客文字部分参阅网络资料整理编辑而成)

欣赏更多歌曲,请点击下面链接:

中国歌坛百年经典——欣赏篇(1900年---1999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35111.html

更多阅读

佳片U约 中国抗战片:《向我开炮》

雨中笠翁圖書館更多精彩請您欣賞    《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中国抗战片:《向我开炮》[海报剧照][热诚推荐]中国抗战简介:中国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

声明:《中国歌坛百年经典——《五月的鲜花》欣赏1936年 五月的鲜花永远跟党走》为网友复古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