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军英雄看完之后,除了三军对垒,日伪顽和新四军,多方对垒,精彩纷呈外,就是主线人物车道宽和郝俊杰。当两个光辉形象在脑中已经无数次地回味,把玩的时候,一查郝俊杰的资料,郝俊杰的这个原型竟然是钱学森的岳父:蒋百里。看到这一信息,第一吃惊的是我们党最受尊重,最杰出的科学家居然有一个铁杆国民党的岳父。第二电影《知音》中小凤仙掩护蔡锷出逃的计策就是他想出来的,而且当时是与蔡锷齐名的人物。真是个大才,不愧为钱学森的岳父。第三吃惊的是蒋百里是生前最先主张抗战能够胜利的少有的国民党军中的将领。在这之前我一向以为,国民党军阀混编的“杂牌军”是没有敢于在日本刚开始侵略的时候主张抗战胜利的将领的。现在知道了居然有一个,而且他的战略主张与18年后的毛泽东的抗战政策出奇的相似。可惜国民党反动派,军阀和蒋介石是不会听他的正确主张的,蒋百里本人也在1938年为国民政府战死。真令人扼腕叹息!
编者说讲这个故事是为了回答国民党军心中的假设:“百里若在,战局亦不变。”通过顺延历史,巧妙设计,杜撰和编撰出来一则故事,回答即使蒋百里在也不能阻挡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民主解放胜利的历史事实。真佩服本剧导演和编剧,真有才,用超强的艺术创造力,杜撰一个故事,说明了一段历史;用一个没有的事情,让我们认识和理解了一个时代。影视剧艺术的魅力,真是令人心驰神往呀。
看了这些内情,正好验证了我在看这部剧的时候的一个疑惑和判断:国民党内怎么会有能够算到共产党指战员前头的人物的。抓壮丁,吃喝嫖赌抽凑起来的乌合之众,加上蒋介石的打压排挤,除了他蒋某人,没人能够想到他前面半步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剧可能的情况应该是面对日本侵略的持续进行,国共两党合作的破裂和国际局势的剧烈变化,国民党军队无心恋战,为保地盘和部队,尔虞我诈,面对不断骤变的局势,不知所措,只好撒泡尿整出个金阳计划,还给流产了。被我军英勇的指战员捡个便宜,顺手带走了31团。我军大获全胜,敌人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我们为了革命,没有给敌人任何的可乘之机!
这是我熟悉的解放片的套路。不过我相信这应该更符合历史,试想一想,思想无法统一,靠督军督战的队伍怎么能打胜仗呢?结果只能是失败。
我们再说车道宽。车道宽是我军一名普通的指战员,他怎么能够与国军的最高将领斗智斗勇呢?在国民党军中这是不可想象的。它的秘密是:支部建在连上。因为我们共产党信奉的是共产主义,相信人民,把为人民服务当成己任,所以我们党把战场和场外的所有权力给予最基层的连一级组织上,在连一级的基层就可以通过各级讨论,举手表决等各种形式解决处理国内和国际所有有用的信息,并根据当时的面临的形势第一时间做出最正确的判断。从而给了基层的指战员最大的自由作战的权利和自由的发挥空间。而在地方我们采取了中国人一个人孤单两个人搭伴的做法,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领导作用,从而在地方发挥人的充分自由和主动性。就这样军地两家大联合,在战场获得的自由和权益,在地方全部还给人民。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组织下获得的民主解放的胜利
。它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
而侵略者,反动派是不会相信人民的。他们一个忙着侵略,放纵排小队做尽坏事;一个为了抢地盘争权利,只注重团一级高级军官的作用,基层连排级地位卑贱,经常轮换如摆设。他们不会相信人民的力量,也不敢真正相信人民的力量。所以这样的非正义的部队不管一开始有多强大,终究会被我军正义的军队所打败,因为我们相信人民站在人民这一边,我们为了真理,为了解放全人类而战。所以我们不管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以及后来迎接更强大的敌人美国的援朝战争,我们都是不可战胜的。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他能引导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获得自由和彻底解放。
但这样的体制有一个缺点,主官权利太大,缺乏监管。这样就有两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一旦主官变动,新来的政委不了解情况也可以因为一两件小事随意彻底否定一个人;在场的领导因为一己私利或一点顾虑,渎职,排挤人才,如车道宽的直接领导团长晃猛。不幸车道宽遇到了同时遇到了这两个弊端,因而赴死。车道宽的死除了不懂装懂的张成良,而真正导致不幸的是知道内情的车道宽的直接长官团长晃猛。晁猛岁数已大,搭档团政委王子烈又年轻又有文化,军区政委张成良也是有文化的,车道宽能文能武又受到王政委的大加赏识,他觉着自己的位子不稳,方绍武人刚走,茶就凉了,直接要把车道宽开回老家。后来军区拿人,他不闻不问,这个长着胡子的乡下把式太不简单,他直接造成了车道宽的悲剧下场。这样的人才是我们的事业要小心的。渎职永远是和谐社会腐败的最大敌人。
现在中央的反腐力度很大,我想让我们的人各尽其职,安居乐业才是我们事业的主要目标。
郝俊杰在剧中对郑明仁和《三国》的评价:
郑明仁乱世小人。这小子一辈子,就是听了一部《三国》,旁无所长。三国演义读好了,也不得了啊。问题是他郑明仁学乱了。人家研究三国,学的是谋划形势,应对艰难。学的是料敌于先之所以。学的是横云断岭,横桥锁溪,近山浓抹,远树轻描的写法。他学什么呀?他不学事,他学的是人。忽又曹操,忽而吕布,一瞬间又变孟达,转眼处,又他妈的装赵子龙。他内心自比卧龙,凤雏,另外还得加上刘关张。这正是老师选他的原因吧?这个小子啊,初得地盘肯定不会放弃,他会与别人呐,处处讨价。他肯定会。
车道宽在剧中讲的佛教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在山里走着,突然碰见了一只斑斓大虫。就是老虎。这个人是没命的跑,那老虎肯定是没命地追嘛。这个人跑到一个山崖底下。突然看到一根粗藤。他就顺着这根粗藤爬了上去。老虎没逮着,就坐在山崖底下等着这个人。这个人爬呀爬呀,爬到山崖的中间的时候,筋疲力尽他想歇会儿,攒足了力气再往上爬。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了一些声音。抬头往上一看。糟了!一群老鼠正在啃他这根藤,而且马上就要啃断了。这个人当时心里是极度地恐惧,十分地害怕。诶也就在这个时候,他一歪头。发现山崖上长了一颗野草莓。又红,又大,水灵灵的。他把这颗草莓摘了下来。闭眼想了想。搁在嘴里吃了起来。那叫个甜。后来,没啦。(在战场上说给战士听,这个故事可以转移战士的注意力,鼓舞士气,有画饼充饥的功效;在私下里说给朋友听,能表达一种忘我的精神和情趣,意味深长。)
以下是网上郝俊杰原型的介绍和百度资料:
“本片是由新丽传媒出品,汇聚金牌制片人张谦、编剧方天民、导演孟凡以及胡军、李雪健、柯蓝等多位实力派明星的电视剧《孤军英雄》,在央视八套首轮播出创造收视奇迹,获得年度收视冠军,而后11月15日起在天津卫视二轮播出后,收视仍然稳居第一阵营。
制片人张谦透露,在电视剧播出之后,许多观众都被片中血性的男人戏吸引,而李雪健此次更是把一个反派演出了教父的味道,让人酣畅淋漓。据悉,李雪健此次扮演的郝俊杰,并非虚构人物,他的原型是钱学森的岳父蒋百里。
李雪健自曝私下“偷师”蒋百里
在电视剧《孤军英雄》中,李雪健饰演的郝俊杰老谋深算,惜勇爱才、勤勉思考,资深望重,颇有儒雅气质,可以说是国内电视荧屏上难得一见的儒将形象,给观众带来了很大的惊喜。而据制片人张谦透露,这位儒将的原型就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岳父,军事学家蒋百里。
蒋百里足智多谋,理论过硬,一生充满传奇,电影《知音》中小凤仙掩护蔡锷出逃的计策就是他想出来的。编剧方天民解释,他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原型作参考,一方面是对蒋百里大智慧、儒将风采的敬佩,更多的则是想通过自己的作品,通过剧中车道宽为代表的共产党新四军的表现,去回答当年国军心中的假设:百里若在,战局亦不变。而李雪健在知道自己的原型后,私下阅读了大量史料,这也为其此番惊艳的演出奠定了基础。
“四大原型”再现“血肉感”历史
电视剧《孤军英雄》讲述了1942年国共日伪四方势力在苏北地区的较量,除了李雪健饰演的国军将领郝俊杰的原型来历不凡,剧中新四军司令员方昭武、日伪特务头子李先生、日军总指挥官小林直孝这三个角色的原型也都是当年的名人,这也让《孤军英雄》成为了一部血肉感极强的品质剧。
另据本剧编剧方天民介绍,除了四方势力的将领有据可查,电视剧《孤军英雄》中还有一些士兵的故事也是有史料记载的。这部电视剧他花费三年时间才完成,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用在查阅历史资料上的。而他创作这部剧的初衷,不仅是希望完成题材上的一种创新,更重要的就是能够将那段历史中很多不为人知的事迹呈现给广大观众。”
蒋百里的百度百科:
蒋百里,原名蒋方震,字百里。中国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早年留学德国,回国先后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及代理陆军大学校长。1937年出版的军事论著集《国防论》中提出了抗日持久战的军事理论,是国民党将领中的第一人。并在日后一定程度的影响了白崇禧等人。
蒋百里(1882年-1938年)先生是民国时期中国著名军事学家,与广东李浴日、云南杨杰同为中国军事学巨擘,驰名海内外。
晚清浙江
1912年蒋百里在北京
杭州府海宁州硖石镇人。以字行,晚号澹宁,笔名飞生、余一。名字出自《周易·震卦》“震惊百里”。祖父蒋光煦(号沐公)是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建“别下斋”藏书楼一座,贮书10万册,刻印《别下斋丛书》、《涉闻梓旧》等多种书籍流传于世。父亲蒋学烺(号壶隐),因生下来缺左臂,沐公不喜欢他,送他到寺庙出家做小沙弥。长大还俗学医,悬壶济世,娶浙江海盐秀才、名医杨笛舟的独生女杨镇和为妻。她是贤妻良母,又通文墨,成为蒋百里的启蒙老师。
蒋百里13岁时父亲亡故,与母亲相依为命。出家人不能归族,其父未得到遗产,家庭生活困苦。其时蒋百里的叔父蒋世一延请老秀才倪勤叔给自己的孩子授业。喜欢读书的蒋百里经常溜到书房里去听讲,倪勤叔见他聪慧,顿生爱才之心,知道他家境清寒,就对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是可造之才,我愿教百里读书,不收‘束修’(按当时的习俗,未做诗文的学生每年6元至8元大洋,已开笔的8元至12元)。”从此穷学生就从倪勤叔读书,学习诗文。蒋百里过目不忘,除了能熟背四书五经,课余还读《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古典小说,爬上茶馆茶桌,手舞足蹈,绘声绘色地讲上述故事给茶客听,被誉为“神童”。
中日甲午之战,深深地刺激了蒋百里。15岁时他经常手捧《普天忠愤集》,挑灯夜读,读至热血沸腾处,放声痛哭,泪如雨下,立誓为国效命。1898年,戊戌变法,16岁的蒋百里考中秀才。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渴望读到新书。恰逢双山学院购进了四大橱经、史、子、集和时务、策论、算学、格致等书。听到这个消息,蒋百里真如穷人得着了宝藏,请求老师早一二小时放学,让他到双山书院中看书。蒋百里如饥似渴地吸吮知识,以研读文学一类为多。[1]
1900年春,蒋百里18岁时,应同邑桥镇孙氏之请,聘为塾师。不久在方雨亭县令的介绍下,蒋百里到林迪臣创办的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就读深造,同学中有钱学森之父钱均夫等人。1901年,方县令、林知府、陈监院(陈仲恕)3人共同出资,送蒋百里东渡日本留学。光绪卅一年(1905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科第三期毕业班毕业。
蒋百里年轻的时候
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已达3000人左右,大多思想激进,倾向革命。同年,蒋百里当选为中国留日学生大会干事,并组织“浙江同乡会”,又于1903年2月创办大型综合性、知识性杂志《浙江潮》。该杂志32开本,月刊,每期约8万字,行销国内,鲁迅先生积极支持《浙江潮》,每期都寄回国内让亲友阅读,他的第一批作品《斯巴达之魂》等,即发表于《浙江潮》。身系上海狱中的章太炎先生的诗文也在该刊登载,《狱中赠邹容》一诗万人争诵。
百里将军对日本人的军事评价不高,但是他后半生和日本结缘不少。他是国民政府对日作战计划的主要设计者,他编著的《国防论》成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军队的战略指导依据。在这部让蒋百里耗尽心血的千钧之作的扉页上,将军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字句:“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八年抗战的战场上,无数百里将军在保定军官学校、在陆军大学带出来的国防军子弟浴血沙场,成为中国军队高层指挥官的柱石。
蒋百里为《浙江潮》所写的发刊词,情文并茂,传诵一时。他又以飞生、余一等笔名,发表《国魂篇》、《民族主义论》等长篇论文连载,宣扬民主革命,提倡民族精神。立论独到,条理清晰,文辞流畅,感情奔放,颇类梁启超文笔;而他倾向革命,又不同于梁启超的改良主义,颇受读者注意。
1906年留学德国。武昌起义后,任浙江都督府总参议。 1912年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13年,任袁世凯总统府一等参议。1917年,任黎元洪总统府顾问。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蒋百里正与梁启超等一起去欧洲考察。次年春回国,正值国内提倡新文化,一时如风起云涌。梁启超深感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决心放弃政治生涯,全力从事新文化运动,蒋百里积极参与,成了梁氏最得力的助手,号称“智囊”。他不仅出主意,更著书立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战将。1923年同胡适组织新月社。 1925年任吴佩孚部总参谋长。1933年赴日考察,认为中日大战不可避免,拟定多种国防计划.呼吁国民政府备战。1935年,任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1936年赴欧美考察,回国后倡议发展空军。1937年9月,他以蒋介石特使身份出访意、德等国,回国后发表《日本人》及《抗战基本观念》,断定日本必败,中国必胜。1938年8月代理陆军大学校长。
1913年6月18日凌晨5点,天刚灰亮,保定军校校长蒋百里就召集全校两千余名师生紧急训话。他身着黄呢军服,腰挂长柄佩刀,足蹬锃亮马靴,站在尚武堂石阶上一脸沉痛:“初到本校,我曾宣誓,我要你们做的事,你们必须办到;你们希望我做的事,我也必须办到。你们办不到,我要责罚你们;我办不到,我也要责罚我自己。现在看来,我未能尽责……你们要鼓起勇气担当中国未来的大任!”
随后,蒋百里掏出手枪,瞄准自己胸部偏左的地方猛开一枪。
奇人必有奇运,蒋百里竟奇迹般生还,并与养病期间看护他的日本女子佐藤屋登相好,后者最终成为百里第二任妻子,改名蒋左梅。
蒋百里此次自杀的缘由众说纷纭,有说是愤于军校学风浮躁,有说是向陆军部请求拨款未果,也有说是对中国当时军界、政界之绝望。在我看来,不论何种说法,都只能部分成立。蒋百里自杀,最大原因是他的骄傲。自杀者往往是最骄傲者,懦夫不敢也不配自杀。
留日期间,蒋百里还参与创办《浙江潮》,亲笔撰写发刊词。鲁迅当时同是留日热血青年,曾向此刊物投稿。也是在此期间,蒋百里结识了戊戌后亡命日本的梁启超,并执弟子礼。
1906年,蒋百里应清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聘为东北新军督练公所总参议,筹建新军。赵曾专折奏保蒋为“特异人才,可以大用”。随后,蒋百里被公派德国研习军事,成为兴登堡将军(后为德国总统)下面的连长。1910年,他回国任京都禁卫军管带,在沈阳“以二品顶戴任用”。这一年,他不过28岁,在同龄人中却已锋芒毕露,声望无两。
武昌起义后,蒋百里潜回南方,任浙江都督府参谋长。民国成立,又调任陆军部高等顾问,以及袁世凯的总统府军事参议。1912年,他出任保定军校校长,不久即上演了文初的那一幕。
1916年袁称帝,蒋百里入川佐老同学蔡锷讨袁。袁世凯死去之后,又陪蔡锷去日本就医,旋即为之料理丧事。1917年回国,任黎元洪总统府顾问,开始首次撰写军事论著《孙子新释》、《军事常识》等,
蒋百里
出版后成为军校教辅。
此后蒋百里道路一转,竟有点儿偃武修文之意。1918年至1919年,他随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归国后主持“读书俱乐部”、“共学社”等团体。1920年,他当选浙江省议会议员,参与浙江、湖南省宪起草工作,支持“联省自治”。又主编《改造》杂志,其影响力仅次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期间,蒋百里写了不少关于联省自治与社会主义的文章。毛泽东当时也致力倡导“湖南省自治”,也许正受其影响。(事实上,18年后毛的“论持久战”抗日理论,也可能有蒋百里的烙印,下文将谈到)。
1921年,蒋百里将欧洲考察的成果写成一本《欧洲文艺复兴史》,梁启超为之作序,下笔不能自休,竟写了5万多字,跟原书的字数都差不多了,梁氏只好另作短序。后来梁将这篇长序改写、充实,取名《清代学术概论》,反过来又请蒋百里作序。可算民国学术界一大佳话。
1923年,蒋百里心血来潮,又与胡适一起创办了新月社,并同徐志摩结为至交。几年后百里被蒋介石关进监狱,感情充沛、容易激动的志摩还背起铺盖,喊着要进去陪他坐牢。
如果顺着这个方向发展,中国也许会多一个文人、学者、政论家,但少一个杰出的军事学家。很显然,蒋百里并不愿意,在日本军校与德国军队里得到的尚武之血,终身都在其身中流淌。我总觉得,有两个蒋百里,一个文人的蒋百里,爱结社、写文章、交名流;一个军人的蒋百里,终身梦想是亲手击败整个日本军队。到最后,军人蒋百里战胜了文人蒋百里,虽然,他依靠的只是纸上谈兵。
1925年,蒋百里再度出山,任吴佩孚的总参谋长,因吴不“讨奉”而辞职,去上海投孙传芳。1929年,他支持原湘军将领唐生智起兵“倒蒋”,翌年入狱。稍后,两个姓蒋的同宗达成和解。1933年,他奉蒋介石之命再赴日本,拟就国防计划,以备不可避免的中日之战。1935年,他被聘为军事委员会高级顾问,翌年赴欧美考察军事,归后提出建设空军的建议。中国最早关于空军构建的思想,却是来自陆军出身的百里。
1937年初,蒋百里最重要军事论著集《国防论》出版,轰动一时,扉页题词是:“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他在《国防论》中提出了抗日持久战的军事理论。
1938年11月4日,蒋百里病逝于广西宜山。
蒋百里
蒋百里的主要论点是:第一,用空间换时间,“胜也罢,负也罢,就是不要和它讲和”;第二,不畏鲸吞,只怕蚕食,全面抗战;第三,开战上海,利用地理条件减弱日军攻势,阻日军到第二棱线(湖南)形成对峙,形成长期战场。蒋百里并且犀利地指出,中国不是工业国,是农业国。对工业国,占领其关键地区它就只好投降,比如纽约就是半个美国,大阪就是半个日本。但对农业国,即使占领它最重要的沿海地区也不要紧,农业国是松散的,没有要害可抓。所以,蒋百里的结论是:抗日必须以国民为本,打持久战。
遗憾的是,蒋百里无法看到自己的理论变成现实。1938年10月,他出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原由蒋介石兼),同年11月,在迁校途中,他病逝于广西宜山,国民党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
蒋百里终身没有亲自指挥过一次战役,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他先后被赵尔巽、段祺瑞、袁世凯、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蒋介石等聘为参谋长或顾问,只是充当高级幕僚,颠沛于诸侯。他的盖棺定位,应该是军事学家,而非军事家。我们看《大公报》主笔王芸生回忆他的文章,或者曹聚仁的《蒋百里评传》,都审慎地使用了“军事学家”一词。在“老虎总长”章士钊的挽诗里,甚至说他“谈兵稍带儒酸气,入世偏留狷介风”,或许黄任之的挽联相对客气一点:“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
关于他的女儿:1941年,蒋英从德国柏林音乐大学毕业后,转入瑞士卢塞恩音乐学院研究生班深造,掌握了大量德国、法国艺术歌曲、传唱剧、受难曲、弥撒等室内音乐作品,对古典、浪漫时期及近现代歌剧作品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生活艰苦,她经常在地铁买个面包充饥。她有个坚定的信念:“我不能丢中国人的脸!一定要把西方音乐学到手!”,1946年,蒋英结束了在欧洲长达10年的求学生涯,回到了祖国。她已是一位出色的女高音歌唱家,在兰心大剧院开了首场独唱音乐会,受到了观众的赞赏。
在日本军校期间,蒋百里、蔡锷、张孝准被称为“中国三杰”,日后也都成为非凡人物。三人生年差不多,死的也都较早。蔡锷1916年死于日本,年仅34;张孝淮1925年死于饮酒过量,年仅44;蒋百
蒋百里作品
里死于1938年,享年56,是“三杰”中活得最长的,但也只能算中寿。若天假以年,“三杰”最后的结局会怎样?蒋百里又会不会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真正指挥战役,甚至胜出?这是有趣的问题,然而历史不允许假设。
黄炎培先生的挽联云:
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嗟君历尽尘海风波,其才略至战时始显;
一个中国人,来写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后结晶文字,有光芒使敌胆为寒。
邵力子先生的挽联云:
合万语为一言,信中国必有办法;
打败仗也还可,对日本切勿言和。
张宗祥挽蒋百里先生诗:
宵夜病急难求药,地僻医迟未处方。
如此人才如此死,旅魂凄绝鹤山傍。
章士钊挽蒋百里先生诗:
文节先生宜水东,千年又致蒋山佣。谈兵稍带儒酸气,入世偏留狷介风。
名近士元身得老,论同景略遇终穷。知君最是梁夫子,苦忆端州笑语融。
《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评蒋百里,说:“百里先生是中国有数的军事学家,他未曾典兵,而他的学生多是典兵大将;他的军事著作虽不算多,而片语只字都可作兵学经典~~百里先生的淹博宏通,实是一位罕有的学者。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军人,多是文学修养很好的人。百里先生如果典兵,便是典型的儒将风流。”[2]
1938年将军病逝后就地敛葬,1947年其好友陈仪等协助迁葬,起棺时竟然尸身不朽。其生前至交竺可桢大哭,曰:“百里,百里,有所待乎?我今告你,我国战胜矣!”一时众人泣不成声。将军遗骸火化后迁葬西湖。蒋百里将军的夫人,日本籍的左梅女士也是一位奇女,自22岁嫁给蒋百里将军就断绝了和日本的联系。抗战中她和中国女性一样为中国伤兵治疗裹创,不辞劳苦。将军去世后,在误解和怀疑中抚养五个子女,皆以中国文化传统为教育,不习日语一字,获得了中国人的普遍尊敬。
任职及战绩 1911年,任东北新军督练公所总参议,在奉天和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策划起事策应南方,计划泄露,被赵尔巽和张作霖挫败,蓝、蒋逃亡。
1916 年,去四川配合蔡锷讨袁护国,当年晚秋蔡锷在其陪护下病逝于日本。
1925年,蒋任吴佩孚军参谋长,次年吴佩孚军被北伐军讨平。
1926 年,任孙传芳部总参议,次年孙部被北伐军讨平。
1929年,支持唐生智举兵反蒋介石,唐败蒋(百里)囚。
1936年,出访意大利,大赞墨索里尼和法西斯之成功。当年意大利干涉军在马德里城下惨败,德国被迫增派干涉军圆场;同年埃塞俄比亚游击队强势反击侵略,整团歼灭意大利军,打伤总督,至1939年游击队已收复三分之二埃塞俄比亚国土。
1936年,出国回来向蒋介石做汇报,西安事变。
1937年,到山东考察防务,称许韩复榘保留实力撤退的计划,第二年老韩被枪毙。
1938年,盛赞蒋介石继承三千年抵抗力,紧握四万万人声心。并声称日本欲屈服中国和中国赤化是同样的绝不可能!1938年9月14日《抗战一年之前因与后果》完稿,书中称“蒋先生在四年前说:“我有最后的决心”。三年前的冬天就有人问到底几时是最后。彷佛在催促着似的。去年七七以后,蒋先生又说,我们会得到最后的胜利。近来,我彷佛听见又有人要问到底几时是最后,我老实说,最后就是明天,不过你这短命鬼今天要死,我可没有办法。”同年11月4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