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绍兴市志-人物传1 绍兴市志pdf

[转载]绍兴市志-人物传(1) 绍兴市志pdf

绍兴人物(1)
来源:绍兴市志

禹,又称大禹、夏禹、伯禹等,据传姓姒氏,号曰文命。我国古籍如《尚书》、《诗经》、《礼记》、《论语》、《孟子》等,都记及禹的传说。《尚书禹贡》记载了禹治平洪水,定天下九州的故事。《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是黄帝的玄孙,其父鲧受尧之命治水,九年而洪水不息,为舜所殛。舜命禹续鲧之业,禹乃兴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终于治平洪水,得到天下诸侯的朝服。舜死后被拥戴即天子位,国号夏后。后东巡狩,卒于会稽。中国历来史书均按上述诸古籍记载,传播禹的业绩。禹不仅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的开国之君,而且是上古最伟大的治水英雄。他吸取其父鲧堵塞之法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方法,如“导河积石”、“岷山导江”、“导淮自桐柏”等等,引全国主要河流入海,“以四海为壑”,救民于倒悬。古籍记载他公而忘私的精神:“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记载其谦逊退让的美德:“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以及虚心听取意见,自奉节俭的品格。禹是中国史籍记载中功高德劭的完人。

现代史学家顾颉刚于20年代提出禹是南方民族神话中人物的论点,认为这个神话的中心点在越(会稽),得到一些学者的赞同,并且以地史学、第四纪学、古地理学、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新式检测手段,对东南沿海第四纪晚更新世假轮虫海退时,越族在今宁绍平原繁衍生息和全新世卷转虫海进时宁绍平原沦为海域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认为禹的传说表达了海进时期移居于会稽山区的越族祖先的希望而为世代所传播,以致被移植到中原。于今,越地仍保留着大量禹的传说。如《越绝书》云:“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稽,爵有功,封有德,更名茅山曰会稽。”又云:“涂山,禹所取妻之山也,去县五十里”。《吴越春秋》记载禹“登宛委山,发金简之书,案金简玉字,得通水理。”又记载禹“命群臣曰,吾百世之后,葬我会稽之山”等。今绍兴所存如禹陵、禹穴、禹庙等皆为极有价值的大禹遗迹。司马迁曾“上会稽,探禹穴”,秦始皇、宋高宗、清帝康熙、乾隆及民国时期的蒋介石等都曾亲临致祭,说明这些遗迹在中国具有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禹的公而忘私的高尚精神和坚毅不拔的卓绝意志,长期来为绍兴人民和全国人民所高度崇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无 余

无余,相传为禹五世孙少康氏之庶子。禹亡,葬会稽山,其子启登天子位,立禹祠于会稽山南,使使每岁春秋祭禹。启亡,子太康立,以后羿、浞、浇相继为乱,禹祀不常。少康中兴,恐禹祭之绝祀,因封其庶子无余于越,断发文身,披草莱而居。都城在秦望山南。《水经·渐江水注》云:“山南有嶕岘,岘里有大城,越王无余之旧都也。故《吴越春秋》云:“句践语范蠡曰‘先君无余,国在南山之阳,社稷宗庙在湖之南’。”越国自此始。

时越俗多山居,经济落后,而气候温润多雨,水乡泽国之中多生野谷杂草,每年大批鸟群啄食于此,春拔草根,秋觅其秽,翻土松泥,世称“鸟耘”。无余至越,虽有鸟耘之利,但租贡所得仅能作祭祀之费。于是带领部族“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发展原始农业和狩猎生产。

无余为人质朴,崇尚节俭,虽为越君,不设宫室,从民所居,而以每年春秋祭祀禹墓。

允 常

允常(?~前497),一作元常。越国国王,夫铎(谭)子。夫铎亡,允常立。《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云:“常立,当吴王梦寿、诸樊、阖闾之时。”吴王梦寿在位最后一年为周灵王十一年(前561),允常去世为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可见允常在位时间长达60余年。即位后,接受中原各地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农业、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编织业等,尤重冶炼业,曾命欧冶子铸剑,得青铜宝剑五,工艺精良,坚韧锋利。于是国力强盛,向外扩张,“拓土始大”。至晚年,越国疆土南至句无(今诸暨一带),北至御儿(今嘉兴一带),东至鄞(今宁波一带),西至姑蔑(今龙游一带),江西东北一部亦属越国。故《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云:“越之兴霸自元(允)常矣。”允常始称王,越王之称始于此。

时吴已是一强国,且具称霸野心,为三江之地,吴越两国开始争斗。周景王八年(前537),吴越在越国北部边界李发生战争。不久缔约媾和。周敬王十年(前510),吴王阖闾发兵攻越,占领李等地。十五年,允常趁吴兴兵伐楚、国内空虚之际,发兵攻入吴境。自此,吴越两国怨恨加深,战争日益频繁。

允常去世,子句践立,葬允常于会稽木客,世称木客大冢。

范 蠡

范蠡,字少伯,又称范伯,春秋楚国宛三户人。出身贫寒,披发佯狂,倜傥负俗。文种为宛令,驾车往访。蠡陈霸王之道,谓霸气出于东南,遂偕种至吴。见伍子胥先在,难有作为,遂离吴至越。句践以为贤能,与言尽日,后为大夫石买所谗。蠡乃退而不语,游于楚、越之间。文种向句践申述用人之道,句践悟,遂疏石买,复用蠡。

句践三年(前494),吴王夫差日夜勒兵,句践不听范蠡之劝,先发兵伐吴,败于夫椒,仅以5000人保栖于会稽。句践谓范蠡:“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蠡献臣服求和之策,乃使文种至吴求和。

五年,句践入质于吴,欲令范蠡守国,蠡云:“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种亦不如蠡也。”自谓“辅危主,存亡国,不耻屈厄之难,安守被辱之地,往而必反,与君复仇者,臣之事也。”乃命文种守国,蠡随句践质吴。夫差欲使蠡为己所用,蠡云:“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在吴囚于石室,服役三年,口无怨言,面无恨色,君臣之礼存,夫妇之仪具。吴王欲赦句践,为伍子胥谏止。吴王得病,三月不愈。句践用范蠡之计,尝其粪便,谓疾当愈。吴王大悦,置酒文台,遂不听子胥诤谏,赦越君臣归国。

七年,句践回国。蠡陈左道右术、去末取实治国之道。谓“末者,名也。故名过实,则百姓不亲附,贤士不为用。实者,谷也。得人心,任贤士也。凡此四者,邦之宝也。”又述用人之道,强兵之策。谓“民众则主安,谷多则兵强”。句践以丹书之帛,置于枕中,视为邦宝。蠡又择卧龙山麓作山阴小城,或称句践小城。继而又作大城,以蠡所作,故又称蠡城。在龟山上建造怪游台,以仰观气象,发展蚕桑、养鱼、畜牧等业,著《养鱼经》,在今南池、坡塘处集中养鱼。同时致力军务,著兵法两篇,进善剑者越女,善射者陈音,训练士卒。选美女西施、郑旦,献于夫差,使之沉湎酒色,怠于政事。日夜为富国强兵、复仇灭吴之计。

十五年,伍子胥已死,夫差率大军会诸侯于黄池,国内空虚,蠡以伐吴时机已到,乃与大夫曳庸率水军沿海而上转入淮水,以断吴王退路,一路由句践亲率,直袭吴都。终于攻破姑苏,虏杀太子友。二十四年,卒以灭吴。夫差求和,句践心有不忍,蠡以“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可逆天乎?”夫差遂伏剑自杀。

吴既灭,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句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不可与同安乐,乃以书辞句践。越王以苦竹城封其子,又铸铜像,置之座侧。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称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业,致富数十万。齐闻其贤,以为相。蠡叹道:“居家致金千万,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乘间远行。至定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通方便,可经商致富,遂改名陶朱公,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不数年,致资累巨万。

卒老死于陶,世传陶朱公。

文 种

文种,字会、少禽(一说子禽),春秋楚国郢人。曾为宛令,知范蠡贤,驾车往访,相偕至吴,见伍子胥在,遂入越,为大夫。句践三年(前494),越伐吴,败栖于会稽山。句践问计于种,种陈卑辞厚礼,行成于吴之策,乃使种往吴求和。

五年,句践携夫人入质于吴,举国政属文种。种誓以“外守疆土之界,内修耕战之备,无遗 荒土,百姓亲附,为我之责。”

七年,句践归国,问政于种,种答以“爱民而已”,谓利之无害,成之无败,生之无杀,与之无夺,乐之无苦,喜之无怒。“无夺民所好,则利也。民不失其时,则成之。省刑去罚,则生之。薄其赋敛,则与之。无多台游,则乐之。静而无苛,则喜之。民失所好,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有罪不赦,则杀之。重赋厚敛,则夺之。多作台游以罢民,则苦之。劳扰民力,则怒之。”“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其子,如兄之爱其弟,闻有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又献伐吴九术: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帛,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缟,以空其邦;四曰遗之美好,以为劳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句践乃使种索葛布十万、甘蜜九党、文笥七枚、狐皮五双、晋竹十廋,献于吴。

种知吴王好起宫室,用工不辍,遂使3000余人,入山伐木1年,运往吴国。建姑苏之台,5年而成。又知吴王好色,选西施、郑旦,献于吴王。种又诡称越国水旱不调,年谷不登,求吴籴粮,夫差与越粟万石。两年后,越选精粟而蒸,还于吴。夫差以为越地肥沃,其种甚嘉,乃使民种,种不发芽,吴民大饥。以是吴日弱,越日强,终至灭吴。

吴既灭,范蠡谓种:“越王必将诛子。”种不信。蠡至齐,复遗种书:“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谓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谓“子教寡人伐吴九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六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始悟句践必不容己,仰天长叹:“吾悔不随范蠡之谋,乃为越王所戮。”遂伏剑自杀。越王葬文种于国之西山,后人因称为种山。西山即卧龙山,墓在今望海亭下,遗址尚存。

句 践

句践(约前520~前465),又名菼执,允常子。允常卒,句践立。吴王阖闾闻越国新丧,兴兵伐越。战于李,句践使死士挑战,排成三行,至吴阵,呼而自刭,乘吴军惊愕未定之时,冲锋袭击,大败吴军。阖闾负重伤而亡。阖闾子夫差继位,日夜思报父仇。句践闻夫差日夜勒兵,欲先发制人,不听范蠡劝阻,率军攻吴。夫差悉发国中精兵十万迎敌,两军相遇于夫椒,又战于五湖,越军大败,句践仅以5000人保栖于会稽山,夫差追而围之。句践从范蠡、文种之计,以卑辞厚礼乞和于吴,几经往返,且以重宝美女赂吴太宰,终使夫差同意赦越而罢兵归国。句践于五年(前492),携夫人与范蠡入质于吴。居于石室,着敝衣,割草喂马,夫人提水、除粪、洒扫。服役3,口无怨言,面无恨色。夫差远台望之,见句践三人坐于马粪之旁,君臣之礼存,夫妇之仪具。又以句践尝吴王之溲以卜疾,念其忠信义慈,遂赦越王归国。

七年,句践返国,苦身焦思,克己自责,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自问:“汝忘会稽之耻耶?”身自耕种,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中夜潜泣,泣而复啸。用范蠡、文种、计然之策,生聚教训,誓复吴仇。令范蠡在卧龙山麓筑山阴小城,周2里2百23步,陆门4,水门1,史称句践小城,国都由平阳迁此。继而又筑山阴大城,周20里72步,陆门3,水门3。招贤礼士,重用人才。对才能之士,必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磨厉之于义。四方来归之士,必厚礼之。又载稻与脂于舟,巡行国内,寻贤问士。为奖励生育,令壮者无娶老妇,老者无娶壮妻。女子17不嫁,丈夫20不娶,其父母有罪。生男子,赏2壶酒1犬,生女子,赏2壶酒1豚,生3人,公予之乳母。将分娩,即令医者守之。奖励耕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土。筑富中大塘,建渔牧场,加强经济实力。明耻教战,士卒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同时结齐、亲楚、附晋,以孤立吴国。知吴王好色,选美女西施、郑旦入吴,使之沉湎酒色。又厚赂伯嚭,使夫差与伍子胥失和,最后伍子胥被迫自杀。又送巨木,使吴大兴宫室,消耗经济实力。君臣一心,上下一致,越国国力迅速增强,国人请战3年。

十五年,夫差北上黄池会盟,句践乘其国内空虚,发习流2000人、俊士40000人、君子6000人、诸御1000人伐吴,攻陷吴国都城姑苏,虏杀吴太子友。因自度未能灭吴,遂允吴议和退兵。十九年,乘吴国内饥荒、伐楚战败之际,又率军伐吴,在笠泽大败吴师。二十一年,乘吴战频力弱之际,再次伐吴。出师之日,百姓箪食壶浆,争相劳军,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父老有献酒者,句践以酒投江,与士卒迎流共饮,士气百倍于是一举歼吴,围姑苏城3年。二十四年,越军攻破吴都,夫差栖姑苏之山,令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向越王乞和。句践不忍欲许之,范蠡曰:“谋之22年,一旦弃之,可乎?且天予弗取,反受其咎,君忘会稽之耻乎?”鸣鼓进军,夫差遂自杀。越灭吴,兼有其地。越王葬夫差而杀太宰。

平吴后,句践挥师北渡江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二十五年,周元王赐句践胙,命为诸侯之伯。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莫不朝贺。后迁国都于琅琊。三十一年十一月卒。《史记》有《越王句践世家》。

越 姬

越姬,楚昭王(前515~前489在位)姬,越王句践女。昭王好燕游,左蔡姬,右越姬,王亲乘驷以驰逐,登附社之台,以望云梦之囿观。士大夫追逐其后。游乐既欢,昭王谓蔡姬曰:“吾愿与子生若此,死又若此。”蔡姬诺。王命史书之。乃复谓越姬,越姬答云:“昔先君庄王淫乐,三年不听政,终而能改,卒霸天下。妾以为王能法先君,将改游乐而勤于政。今听君之言,观君之行,则不然。妾闻之,诸姑妇人为君死,是以其死来彰君之善,不闻以苟从不义暗死而以为荣,故妾不敢从命。”王悟,敬越姬之言。

昭王二十五年(前491),率兵救陈,二姬随从。王病在军中,梦见赤云夹日如飞鸟。周史以为可将病移于将相。将相闻之,愿以身祷。昭王曰:“将相之于孤,犹股肱也,今移祸于股肱,不若不要此身。”不听周史之言。越姬闻之,曰:“大哉,君王之德,以是妾愿从王矣。昔日之游乐也,是以不敢许,及王复于礼,国人皆将为王死,而况于妾乎?”昭王曰:“昔吾戏言耳,若将必死,是彰孤之不德也。”越姬曰:“昔妾虽口不言,心已许之。信者不负其心,义者不虚设其事,妾为王之义而死,不为王之所好而死。”遂自杀。昭王卒,蔡姬竟不能死。昭王弟子闾与子西、子期谋曰:“母信者子必仁。”于是立越姬之子熊章,是为楚惠王。

西施郑 旦

西施,一作先施,又称西子,姓施,名夷光,春秋越人,世居诸暨苎萝山下苎萝村。村有东、西,夷光居西,故人称西施。出身贫寒,父卖薪,母浣纱。西施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生有姿色,秀媚出众。

郑旦,字修明,与西施同为苎萝山下女,居浣纱溪东,亦美艳绝伦。

句践自吴归越,卧薪尝胆,誓灭吴国。据文种伐吴九术之四,“遗之美好,以为劳其志”之意,于苎萝山下得西施、郑旦二人。于土城山建美女宫,教习歌舞礼仪,饰以罗?,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成,使范蠡献于吴王。吴王大悦,谓:“越贡二女,乃句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于虞山北麓筑姑苏台,灵岩山上作馆娃宫,置二女于椒花之房,沉溺酒色,荒于国政。相传郑旦后以色衰失宠,郁郁寡欢而死。

句践灭吴,西施随范蠡泛五湖而去,不知所终。一说被沉江而死,一说复归浣江,终老山林。诸暨旧有西施殿,历代屡有兴毁,1990年重建。苎萝山下有浣纱石,传为西施浣纱之处,今尚存。

计 然

计然,亦作计倪、计研,一说姓辛,字文子,春秋蔡丘濮上人。其先为晋国公子。计然博学无所不通,尤善计算,南游于越,范蠡师事之。句践入质于吴,命文种主持国政。计然以“候天察地,征历阴阳。观变参灾,分别妖祥。日月含色,五精错行。福见知吉,妖出知凶”自任。

句践返国,问计然兴师谋敌之法,计然以为欲兴师必先内蓄五谷,实其金银,满其府库,砺其甲兵。不先蓄积,则士卒常饥,动作迟钝而不可战,敌军见之如犬逐羊。蓄积必先省赋敛,劝农桑。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四时顺气应数,即能岁丰年登。又谓岁星周行十二年,必有六年丰,六年旱,十二年一大饥。谷贱病农,谷贵病商。商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应由国家实行平粜,调节粮价,方能农商俱利。并主张货物流通,以物相贸。以为物贵必贱,物贱必贵,故应旱时预蓄舟,水时预蓄车,以收其利。《史记·货殖列传》云,范蠡去越,用其策于家,十九年中三致千金。

句践灭吴后,怀疑群臣,蠡去,种死,计然佯狂,不知所终。

欧冶子

欧冶子,春秋越人。以善铸剑,与另一冶工干将齐名(一说干将为欧冶子徒),曾为越王铸五剑,名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后因风胡子之邀,与干将赴楚,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

《越绝书·外传记宝剑第十三》云,欧冶子为越王造剑之时,“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铜锡合金而成宝剑。《水经·渐江水注》云:“若耶溪,《吴越春秋》所谓欧冶铸以成五剑。”今若耶溪上游上灶、中灶、下灶三村,传即欧冶子铸剑之灶基。其南日铸岭,宋吴处厚《青箱杂记》云:“昔欧冶子铸剑,他处不成,至此一日铸成,故名日铸岭。”唐独孤及有诗云:“冶工铸剑今已远,此地空余日铸山。吊古尚传三灶在,清游曾有几人闲。天回鸟道燔穷壁,地接银河带浅湾。夜夜禅床瞻斗气,五精何日更飞还。”

越 女

越女,姓氏不详,春秋越人,生长于会稽山南之林野中。自幼习剑,精于剑术。句践誓报吴仇,以为虽有水战之舟,陆战之舆,而乏弓弩兵剑之利,乃以范蠡之荐,使使聘女。《吴越春秋·句践阴谋外传》记,女应聘途中,道逢一翁,自称袁公,欲与试剑,翁杖击林内之竹,竹似枯槁,未折堕地,女转瞬间接取其末,于是袁公飞树,变白猿而去。

女见越王,王问以剑道,女称自幼生于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然独好剑击,习之不休,故非受之于人,而全凭领悟。又谓“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佛仿。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越王即加女号,号为越女,命五板之队长高习而教战士,于是越军锐不可当,世称莫能胜越女之剑。

陈 音

陈音,春秋楚国郢人。善射,自谓其先人受射击之术于楚之灵王,至音已有五世。因范蠡之荐,受聘于句践。问以射道,音首述弓弩演变之史,谓弩生于弓,弓生于弹,而弹起于古之孝子。因古人朴质,人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以绝禽兽之害。故有“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之歌。又言神农之时,即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威慑四方。后至黄帝,有弧父生于楚之荆山,儿时即习弓矢,所射之物无有逃脱。弧父传其道于羿,羿传逢蒙,蒙传楚琴氏。琴氏之时,诸侯相伐,弓矢不足制敌,故琴氏于弓矢处施机设枢,加之以力,使之威力倍增。琴氏传楚之三侯,三侯传至灵王。灵王之后,射道分流,但诸人莫得其正,唯音前人受之于灵王而传至今。越王又问弩之状何法?音以喻言明弓法之要,谓鸟不及飞,兽不暇走,弩之所向,无不死也。又言正射之道需身若戴板,头若激卵。左蹉右足横,左手若附枝,右手若抱儿。举弩望敌,翕心咽烟。与气俱发,得其和平。神定思去,去止分离。右手发机,左手不知。此为正射持弩之道。句践称善,于是在城北郊五里设射浦,使音教军士习射。三月,军士皆能熟谙弓弩之巧。

音死,越王伤之,葬于城西南4里之地,世称陈音山。据《太平御览》引孔晔《会稽记》,南朝宋时有人开陈音墓,墓壁均为骑射画像,可见当时习射之状。

朱买臣

朱买臣(?~前115),字翁子,汉会稽吴人。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邑人严助荐于武帝,以善说《春秋》、言《楚辞》为帝所悦,拜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是时,东越数反,武帝拜买臣为会稽太守,且云:“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岁余,破东越有功,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后数年,坐法免官,为丞相长史。初,买臣贵幸时,张汤为小吏,趋走于前,及张汤行丞相事,而买臣为长史,买臣见汤,汤坐床上不为礼,买臣深怨之,遂与长史边通、王朝告汤阴事,汤自杀。俄而,武帝知其冤,尽诛买臣等三长史。

南宋嘉泰《会稽志》、《越中杂识》载,买臣墓在嵊县北6里,墓前有石羊。绍兴昌安门外文应桥旁旧有朱太守庙,祀买臣。《汉书》有传。

郑 吉

郑吉(?~前49),汉会稽人。以卒伍从军,几次出西域,升为郎。自武帝时张骞通西域,李广利征战之后,在西域置校尉,屯田渠犁。吉为人刚强果决,又熟习西域事务,宣帝时以侍郎在渠犁屯田,积储粮食,发诸国兵攻破车师,迁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神爵三年(前59),匈奴内乱,日逐王先贤掸欲降汉,使人与吉联络。吉发渠犁、龟兹诸国5万人,迎日逐王所部万二千口、小王将12人至河曲,并与日逐王同至京师。汉封日逐王为归德侯。吉既攻破车师,又收降日逐,因而威震西域,遂并护南北二道,故号都护。宣帝嘉其功,任西域都护,封安远侯,立幕府,治乌垒城。都护之置,从吉开始。汉之号令行于西域,始于张骞而成于吉。后卒,谥缪侯。《汉书》有传。

赵 晔

越晔,字长君,东汉山阴人。少尝为县吏,上峰令其迎接督邮,晔耻于厮役,遂弃家出走,跋涉至蜀地犍为郡资中,拜杜抚为师,学韩诗,积20年,绝无音信,家人以为已死,为之发丧制服。抚卒,晔经营丧葬毕,乃归。州官召补从事,不就。后举有道,闭门著述,直至老死。

著《诗细历神渊》、《吴越春秋》。东汉末年,蔡邕至会稽,读《诗细》,大为叹服,以为长于《论衡》。既还京师,广传《诗细》,学者咸诵习之。是书今佚。《吴越春秋》12卷,今存10卷,有元徐天祜所作音注,序云:“晔书最先出东都,时去古未甚远;晔又山阴人,故综述视他书所纪二国事为详。”与《越绝书》同为研究吴、越历史的重要文献。《后汉书》有传。

郑 弘

郑弘(?~86),字巨君,东汉山阴人,西域都护吉从孙。初为灵文乡啬夫。乡民有弟欠兄钱无力偿还,嫂诉之于弘。弘卖内衣为其还钱。其兄闻之,深感惭愧,自系于狱,遣其妻还钱给弘,弘却不肯受。太守第五伦下乡劝农,召署郡督邮,举孝廉。

弘师同郡河东太守焦贶。贶因事被捕解京,半道死去,妻子系诏狱,连年拷掠。学生故旧,惧祸改变姓名,弘独髡头负斧进京为贶辩罪。明帝悟,赦其家属。弘亲自送贶丧及其妻子还乡里,从此知名。拜为驺令,为政仁惠,民得苏息。历淮阳太守,累迁尚书令。章帝(76~88)时,曾上书开零陵、桂阳山道,后遂为交趾七郡与中原地区贸易往来之常路。元和(84~87)中拜太尉。时第五伦为司空,班次在弘之下,每正朔朝见,弘曲躬自卑。章帝问其故,遂听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间。由此成为定例。在官期间,弹劾贪残,忤窦宪,为章帝所责,因而乞归,未许。后病笃,上书陈谢,并言窦宪之短。章帝遣医省视,弘已卒。临死,将平时所赐之物全部缴还,命妻子以褐巾布衣,素棺殡殓,以还乡里。《后汉书》有传。

王 充

王充(27~约97),字仲任,东汉上虞人。祖籍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先世因军功受封会稽阳亭,后失爵,以农桑为业。祖汛,因避仇举家南迁会稽,留在钱塘,以贾贩为生。父诵,因与豪家结怨,迁居上虞。

充自幼好学,6岁读书,8岁受《论语》、《尚书》,日诵千字。及长,以孝闻名乡里。后到京师太学受业,曾师事班彪。因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即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回乡授徒自给。曾任郡、县功曹及州从事等职,因性恬淡,不贪富贵,且与当政者不合,多次谏争,遂离职家居。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世书俗说,多所不安,遂闭门潜思,考论虚实,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专心著述,前后30年,成《论衡》85篇,订砭俗,为我国古代唯物主义重要著作。蔡邕至会稽,王朗为太守,先后得之,以为异书,秘不示人。章帝时,会稽太守谢夷吾上书荐充才学,谓“充之天才,非学所加,虽前世孟轲、孙卿,近世扬雄、刘向、司马迁不能过”。章帝特诏公车征召,以病辞。年七十,又作《养性书》16篇。

充所著,据《论衡·自纪篇》所述,除《论衡》、《养性》外,尚有《讥俗》、《政务》等书。《论衡》85篇,今存84篇(缺《招致》1篇),余均早佚。

墓在上虞滨笕乡乌石山。《后汉书》有传。

袁康吴 平

袁康、吴平,东汉会稽人,《越绝书》辑录者。

袁康事迹世无记载,吴平生平亦少传述。一般人以为《越绝书》即为《越纽录》,王充在《论衡·案书篇》中称吴君高之《越纽录》为当时五大奇书之一,吴君高为“文雅之英雄”,其才学虽“刘子政、杨子云不能过也”。吴君高或为吴平之字。又据《越绝书》卷二有“句践徙琅琊到建武二十八年”一语,知此书辑录于“建武二十八年”,建武为东汉光武帝年号,是年为公元52年,故知辑录者为东汉初期人。

《越绝书》原不具撰纂者姓名,或以为子贡所作,又以为伍子胥所作,其实均无实据。明正德、嘉定间,杨慎、胡侍等从是书之文字中,得知其作者为袁康、吴平两人。原来《越绝书》末篇《篇叙外传记》中有一段该书作者的隐语:“记陈厥说,略其有人,以去为姓,得乃成;厥名有米,覆之以庚。禹来东征,死葬其疆。”又云:“文属辞定,自于邦贤。邦贤以口为姓,承之以天;楚相屈原,与之同名。”“以去为姓,得衣乃成”,是袁字;“厥名有米,覆之以庚”,是康字;“禹来东征,死葬其疆”,是会稽人。“以口为姓,承之以天”,是吴字;“楚相屈原,与之同名”,是平字。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肯定明人结论。近代学者张宗祥亦认为“其姓名籍贯,详记隐语之中,确然可考。”近代学者认为此书为先秦文献,经袁康、吴平整理而成。

袁康、吴平辑录而成的《越绝书》,不仅记载了春秋时期于越史事,且记载了与于越相邻的句吴和楚之部分历史。在我国所有记载于越历史的文献中,是书内容最为丰富。历来又视《越绝书》为我国方志之鼻祖,所谓“一方之志,始于《越绝》”。卷二《吴地传》和卷八《地传》两篇,详记吴、越两国山川形势、城池道路、宫殿陵墓、农田水利、工场矿山等,为以后编纂地方志提供了范例。

魏伯阳

魏伯阳,一说名翱,号伯阳,自号云牙子,后人称云中牙子。东汉上虞人。出身缙绅之家,而性好道术。葛洪《神仙传》记其与弟子3人入山炼丹故事。顺帝、桓帝间著《周易参同契》3卷。以为炼丹之道与《易》理相通,故借爻象为象征性符号,以《易》所示阴阳二元素之配合变化为理论,将天道、地道、人道统而为一,同时又以黄老自然之道阐明炼丹之道。于是《周易》、黄老、炉火三家参照会同而契合为一,故称“参同契”,为后来道教中丹鼎派所宗。由于化学起源于炼丹术,故此书在世界科技史上具重要地位。英人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之为“全球第一本这方面的书籍”。在美、英等国教科书、百科全书中均有提及,且有英文版行于世。《周易参同契》成,伯阳不具姓名,而仿时人好作隐语之习气,以“委时去害,与鬼为邻”二语,隐其姓于书中。

马 臻

马臻,字叔荐,东汉茂陵人,一说山阴人。

古代绍兴为一沼泽平原,西南群山耸立,东北地势低洼,北临杭州湾,每当潮汐倒灌,山洪暴发,山会平原即成茫茫泽国,田园被淹,百姓逃亡。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臻为会稽太守。到任之初,即对农田水利作详尽考察,制订治水规划,发动民众,以工代赈,营建鉴湖。

营造鉴湖主要为两大工程:一为筑堤,以郡城为中心,从今五云门至曹娥江长72里为东湖堤,自今常禧门至钱清江长55里为西湖堤,全长127里。湖南界为会稽山麓,湖呈狭长形,周长358里,包括湖中洲岛在内面积约为200余平方公里。因东部地势略高于西部,故又在郡城东南,今之稽山门至禹陵筑一条6里长之驿道,作为东、西湖之分界。堤成后,将会稽山36源之水拦蓄湖内。二为筑涵闸排灌设备,有斗门、闸、堰、阴沟4种。斗门为大型水闸,设置于鉴湖与潮汐河道直接沟通处,既用于排洪,也用于拒咸;闸、堰置于鉴湖与主要内河沟通处,既用于排洪,又供内河灌溉用水,并通舟楫;阴沟为湖内与湖外河道相接之小型输水隧道。因湖水高田丈余,田又高海丈余,若水少,即泄湖灌田;如水多,则闭湖泄田中水入海。从此800余年间,曹娥江以西9000余顷土地免除洪水威胁,又得灌溉之利,土地垦殖扩大,农业收成大增。故宋王十朋云:“杭之有西湖,犹人之有眉目;越之有鉴湖,犹人之有肠胃。”

因创湖之始,多淹冢宅,有豪绅千余人联名诬告于朝廷,臻竟蒙冤被刑于市。事后遣使按鞫,不见上告之人,经查考,状纸所署均为已死亡人之名。越人思臻之功,将其遗骸由洛阳迁回山阴,在鉴湖边建墓立祠。墓在今偏门外跨湖桥之南,尚存。

曹 娥

曹娥(130~143),女,东汉上虞人。父盱,为巫祝。顺帝汉安二年(143)五月初五,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年十四,投瓜于江,祝曰:“父尸所在,瓜当沉。”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瓜沉于江,遂自投于水而死,3日后抱父尸出。后人为纪念她,改舜江为曹娥江。桓帝元嘉元年(151),上虞县长度尚改葬曹娥于江南道旁,命邯郸淳作文,刻石立碑,以彰孝烈。后蔡邕访之,时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题八字于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绝妙好辞)。据《上虞县志校续·度尚传》记载,元嘉元年,度尚于改葬曹娥同时,始建曹娥庙。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封娥为灵孝夫人,以后历代屡加封赠。《后汉书》有传。

刘 宠

刘宠,字祖荣,东汉东莱牟平(今山东牟平)人,齐悼惠王之后。少以明经举孝廉。桓帝时为会稽太守。会稽山民诚朴,有白首不入市井者,而征课催逼,苦为官吏所扰。宠到任,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治。征为将作大匠,将行,山阴县有五、六老叟,花眉白发,自若邪山谷间出,人持百钱以送。宠慰劳之云:“父老何自苦!”答称:“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前时吏胥征求民间,昼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公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遭逢太平,闻当离去,特相扶来送。”宠云:“吾政何能及公言耶,辛苦父老!”为人选一大钱受之。至西小江,投之于水而去。今称其地为钱清,有祠祀宠,曰一钱太守庙。《后汉书》有传。

朱 儁

朱儁(?~195),字公伟,东汉上虞人。幼年丧父,母以贩缯为生。少时轻财好义,解人急难,并以孝闻名。初为县书佐,后任会稽主簿。太守徐圭举为孝廉,迁兰陵令。灵帝光和元年(178),为交州刺史,以平息叛乱有功,封都亭侯,征为谏议大夫。后黄巾起义,公卿多荐儁有才略。拜右中郎将,持节,与左中郎将皇甫嵩镇压颍川、汝南、陈国等地黄巾军,以功进封西乡侯,迁镇贼中郎将。后又围攻南阳赵弘、韩忠、孙夏等黄巾军,拜右车骑将军,封钱塘侯。击败黄巾军余部张燕等军后,拜光禄大夫,累迁城门校尉、河南尹。董卓专权,卓虽恶其不附己,然以其名重,欲任为太仆,以便控制。儁不就,弃官奔荆州。后曾发兵讨董卓,未成。董卓被杀,李傕征为太仆,录尚书事。后郭汜与李傕互相攻杀,献帝派儁至郭营劝和,被留作人质。儁素刚烈,即日发病,死于郭营中。《后汉书》有传。

谢 承

谢承,字伟平,三国吴山阴人,孙权谢夫人之弟。博学洽闻,凡所知所见,终身不忘,尤熟悉东汉史事及本郡掌故。孙权时,任吴郡督邮。谢夫人卒后,升任五官郎中,后改任长沙东部都尉、武陵太守。撰《后汉书》143卷,今已佚。又撰《会稽先贤传》7卷,记严遵等人事迹,多有史传失载者。原书已佚。《太平御览》屡引之。鲁迅辑为1卷,收入《会稽郡故书杂集》。另有文集4卷,今残存《贺灵龟表》、《上丹砂表》、《与步子山书》、《三夫人箴》等文。

阚 泽

阚泽(?~243),字德润,三国吴山阴人。世代务农。泽少好学,而家贫无资,乃为人抄书,每抄一书,即诵读一遍,再就师论讲,以此得究览群籍,兼通历数,由是显名。初举孝廉,为钱塘长,升郴令。孙权为骠骑将军时,召补西曹掾。黄龙元年(229)孙权称帝,以泽为尚书。迁中书令加侍中。赤乌五年(242),拜太子太傅。泽以经传文多,难得尽用,乃斟酌诸家之说,删简《礼》文及注,以授二宫。又著《乾象历注》,以正时日。每朝廷大议,经典所疑,必咨访之。以儒学勤劳,封都乡侯。性谦恭笃慎,待人以礼,口不言人过。孙权尝问书传何者为美,泽欲藉机讽喻,以明治乱,因称贾谊《过秦论》最善。主张治世应用礼、律,反对滥刑。虞翻曾以泽比之扬雄、董仲舒。既卒,权痛惜数日不食。《三国志》有传。

嵇 康

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国魏人。原籍会稽上虞,本姓奚。为避怨迁谯国銍县(今安徽宿县西南),定居嵇山边,遂以山为姓。少有奇才,工诗文,精乐理。身魁梧,风度翩翩,却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称龙章凤姿,天质自然。《世说新语》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曾任郎中、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性静寡欲,崇拜老庄,非汤武而薄周孔。又认为神仙禀之自然,非修炼所能致,然而如导养得法,常人也能长寿。著有《养生论》,强调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的自我修养功夫。弹瑟咏诗,自足于怀。才高识远,一时有卧龙之称。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康为曹操孙沛王纬之婿,反对当时执政的司马氏。司马昭拟征康为官,乃避至河东。山涛将辞尚书吏部郎,荐康代己,康作《与山巨源绝交书》,自称不堪流俗。后遭钟会构陷,以“言论放荡,非毁典谟”的罪名,为司马昭所杀。临刑时,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奏《广陵散》曲,说:“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

有《嵇中散集》传世,原15卷,至宋仅存10卷。鲁迅据明吴宽丛书堂钞本精校各本成《嵇康集》10卷,在现存版本中,考订最为精审。《晋书》有传。

贺 邵

贺邵(227~275),字兴伯,三国吴山阴人。孙休即位,为散骑中常侍,出为吴郡太守。孙皓时,入为左典军,迁中书令,领太子太傅。皓凶暴骄矜,政事日弊,邵上书直谏,指斥皓残害忠良,重用何定等佞媚之徒,自登基以来,法禁转苛,赋调益繁,库廪空虚,士民饥饿。皓深怀忌恨。邵奉公贞正,为皓亲近所惮,于是共同诬陷邵与楼玄谤毁国事,因被皓斥责。后邵中风,口不能言。去职数月,皓疑其托疾装疯,收付酒藏,穷加拷掠,并以烧锯截邵头,遭惨杀,邵卒无一语。家属远徙临海。

邵善章草,为人美容止。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动静有常,与人交,久而敬之。在官府,未尝休假,坐常着袜,从不露足。《三国志》有传。

朱 育

朱育,字嗣卿,三国吴山阴人。幼好奇字,依体象类,造作异字千名以上,作《异字》2卷。吴帝孙亮在位时,任会稽郡书佐。太平三年(258),郡守陈留濮阳兴与琅琊王孙休宴见掾史,问汉末王朗与虞翻对答事,谓我未闻仲翔之答。于是朱育借虞翻之语极赞会稽地杰人灵,谓“夫会稽上应牵牛之宿,下当少阳之位,东渐巨海,西通五湖,南畼无垠,北渚浙江,南山攸居,实为州镇。昔禹会群臣,因以名之。山有金木鸟兽之殷,水有鱼盐珠蚌之饶。海岳精液,善生俊异,是以忠臣继踵,孝子连闾,下及贤女,靡不育焉。”又列举历代忠贞直臣、义烈俊才与学通行茂、志怀霜洁之饱学宿儒、文章英彦,以及州郡沿革。条答详敏,侃侃而谈。兴称喜不绝。后仕朝,常在台阁,为东观令,遥拜清河太守,加位侍中,推刺占射,文艺优绝。《隋书·经籍志》著录所著《幼学》2卷、《异字》2卷、《会稽土地记》1卷。后者收辑于《会稽郡故书杂集》。

贺 循

贺循(260~319),字彦先,邵子。少蒙家难,流放临海。晋灭吴,方还本郡。好学博闻,尤善三《礼》。举秀才,除阳羡令。后为武康令,政教大行,邻城宗之。然无援于朝,久不进序。著作郎陆机上疏荐循,谓循“德量邃茂,才鉴清远,服膺道素,风操凝峻,历试二城,刑政肃穆”。久之,召补太子舍人。晋惠帝时任会稽内史。司马睿出镇建康,任军咨祭酒、太常寺丞、左光禄大夫等职。曾参与镇压石冰领导的流民起义。陈敏作乱,诈诏以循为丹杨内史,循露发袒身,示不可用以拒之。

司马睿继位为元帝,拜循太常,时朝廷疑滞,皆谘于循,为当朝儒宗。加太子太傅,以疾固辞,不许。疾笃,元帝亲临,执手流涕。太子亲临者三,往还皆拜,儒者以为荣。与顾荣、纪瞻等同受礼遇,为支持司马睿的江南士族领袖。

任会稽内史期间,主持开凿沟通会稽郡城与钱塘江的西兴运河,通过鉴湖,到达曹娥江,与曹娥江以东运河连接,可直达明州(今宁波),形成著名的浙东运河。

循少玩篇籍,善作文,博览群书,尤精礼传。有知人之鉴,拔同郡杨方于下层,卒成名于世。生平著述,据《隋书·经籍志》所录有《丧服要记》10卷、《会稽记》1卷及《文集》18卷。《晋书》有传。

杨 方

杨方,生卒年不详,字公回,东晋会稽人。少好学,有异才,会稽内史诸葛恢见而奇之,待以门人之礼,荐任郡功曹主簿。恢曾命方为文,贺循见之,以为“甚有奇分”,若加培养,必有成就,乃称扬于京师。司徒王导辟为掾属,转任东安太守,迁司徒参军。方在京师,缙绅之士均厚遇之。自以出身寒微,不愿久留京华,求补远郡,欲闲居著述。导从之,遂出任高梁太守。以年老弃郡归。导将进之台阁,固辞回乡里,终于家。著有《五经钩沉》、《吴越春秋削繁》和文集2卷,今皆佚。仅存《合欢诗》5首,描写真挚爱情和离别忧伤,及《为虞领军荐张道顺文》、残篇《箜篌赋》等,见《太平御览》及《初学记》。《晋书》有传。

谢 沈

谢沈,字行思,东晋山阴人。少孤,事母至孝,博学多识,明练经史。成帝时,本郡召为主簿、功曹,察孝廉,太尉郗鉴召用,皆不就。会稽内史何充引为参军,以母老去职。平西将军庾亮命为功曹,征北将军蔡谟请为参军,皆不就。闲居养母,不交人事,耕耘之暇,研精典籍。康帝即位,以太学博士征,以母忧去职。服除,任尚书度支郎。何充、庾冰并称沈有史才,迁著作郎。撰有《晋书》30余卷、《毛诗注》20卷、《尚书注》15卷、《后汉书》122卷、《文章志录》8卷和文集10卷,皆亡佚。今存《祥禫议》等文3篇,见《通篇》。《晋书》有传。

孔 愉

孔愉(268~342),字敬康,晋山阴人。其先世居梁国(今陕西韩城县南),曾祖潜,太子少傅,汉末避乱会稽,由此定居。祖竺,吴豫章太守,父恬,湘东太守,从兄侃,大司农,皆有名于江左。

愉年十三而孤,养祖母以孝闻,与同郡张茂字伟康,丁潭字世康齐名,时人称为“会稽三康 ”。

吴亡,愉迁于洛。晋惠帝末,归乡里,行至江淮间,遇石冰、封云为乱,云逼愉为参军,不从,将杀之,赖云司马张统营救获免。隐居新安山中(今浙江淳安境内),改姓孙,以耕读为业,著信乡里,后忽离去,不知所在,皆谓为神人,而为之立祠。愍帝建兴(313~316)初,始出应召,为丞相掾,参丞相军事,时年已五十。以讨华轶之功,封余不亭侯。

晋元帝司马睿为晋王时,使长兼中书郎。因政见不合,出为司徒左长史,累迁吴兴太守。沈充反,愉弃官还京师,拜御史中丞,迁侍中、太常。转尚书右仆射,领东海王师,寻迁左仆射。成帝时,省左右仆射,以愉为尚书仆射。以年老,屡请辞职,不许。转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复徙领军将军,加金紫光禄大夫,领国子祭酒。后出为镇军将军、会稽内史。在郡3年,亲自巡行,修复汉代旧渠,灌溉田地200余顷,皆成良业。后在山阴鉴湖南面山下购地数亩,建草屋数间,弃官居之。山本无名,因愉在此居住,因名侯山,宋时又名小隐山。后病笃,遗令敛以时服,乡邑丧仪,一不得受。咸康八年(342)卒,年七十五,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贞。《晋书》有传。

支 遁

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称林公或支公。本姓吴,东晋陈留(一说河东林虑)人,后长住会稽剡县。出生于事佛之家,幼有神理,聪明秀彻。年二十五,投洛阳白马寺出家。后至建康,与当世高士王洽、刘恢、许询、郗超、孙绰等交往甚洽。尝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谈《庄子·逍遥篇》,系之以各适性为逍遥,支遁谓:“不然,桀与跖以残害为性,如适性为得,彼亦逍遥矣!”于是退而作《逍遥游注》。见解独到,自成一家,群儒旧学,莫不叹服,称为“支理”。

后还吴,立支山寺。未几,欲入剡。时谢安在吴兴,遗书相邀。王羲之在会稽,闻遁赴剡,特往拜访。邀住山阴灵嘉寺,与王宅近,可朝夕晤谈。未久,遁入剡山,在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余,常随禀学。著《释矇论》。晚年移石城山,立栖光寺,宴坐山门,游心禅苑,木食涧饮,浪志无生。注《安般》、《四禅》诸经,著《即色游玄论》,创般若学即色义,宣扬“即色本空”思想,为般若学六家七宗之一。又著《圣不辩知论》、《道行旨归》、《学道诫》等。后又至山阴,讲《维摩经》。哀帝连遣两使,召至都。至东安寺,讲《道行波若》,朝野悦服。留京三年,上书乞求归还东山。诏许,资给发遣,事事丰厚,一时名流与之饯别。于是收迹剡山,毕命林泽。以废帝太和元年(366)闰四月四日卒,年五十三岁。《世说新语》引王珣《法师墓下诗序》、《建康实录》、嘉泰《会稽志》并云墓在石城山。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又作303~379,307~365,321~379),字逸少,原籍琅琊(今山东临沂),西晋末家族南迁,因慕会稽山水,定居山阴。父旷,淮南太守。从伯导为东晋元帝丞相。

羲之幼时言语迟钝,年长始显才华,风骨不凡。太尉郗鉴以女妻之。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临卒,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又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辞不就。扬州刺史殷浩素重之,劝使应命,乃拜护军将军。又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当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赈贷。朝廷赋役繁重,吴会更甚,每上疏争之,多被听纳。后王述为扬州刺史,羲之与述有隙,耻为其下,于穆帝永和十一年(355)三月称病弃官,并为文于父母墓前自誓,永不出仕。此后弋钓为乐,遍访浙东山水,优游以终。

羲之早年从卫夫人(铄)学书,后博采众长,草书多取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荟精集萃,精研体势,一变魏晋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今体,与钟繇并称“钟王”。唐太宗酷爱其书,亲为《晋书》本传作论,称其书“尽善尽美”。历来奉为“书圣”。永和九年(353)三月上巳,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修禊兰亭,觞饮赋诗,所作《兰亭集序》既为文学名篇,又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真迹已失传,但历代名家临摹本甚多。传世书法作品有《丧乱帖》、《快雪时晴帖》、《奉橘帖》等20余种。又原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为《王右军集》行世。

羲之山阴故居在绍兴城区蕺山下,即今戒珠寺。嵊县金庭观亦为羲之故宅,有书楼、墨池。《晋书》有传。

谢 安

谢安(320~385),字安石,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西晋末家族南迁,安览会稽东山(今上虞县东山)之胜,遂择居之。

少有重名,司徒府辟为幕僚,除佐著作郎,尚书郎,琅琊王友,均辞不就。隐居东山,与王羲之、孙绰、许询、支遁等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作文,无出仕之意。后其兄奕卒,弟万以北伐失败,废为庶人,安始应征西大将军桓温之请为司马,时年已四十一。后归,为吴兴太守。不久征拜侍中,迁吏部尚书、中护军。简文帝卒,桓温带兵入朝,意欲篡夺,以势劫安,安不为所动。温讽朝廷加九锡,安借故拖延,温死,谋终不得逞。孝武帝时,历任尚书仆射,中书监,录尚书事,复加司徒。为政务举大纲,不为小察,文武用命,声威外著,时人比之王导,谓其文雅过之。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坚大举南侵,朝廷震恐,以安为征讨大都督,安兄子玄为前锋。安镇定自若,从容指挥,大破秦军于淝水,东晋转危为安,即是著名的淝水之战。又上疏求北伐,加都督十五州军事,一度收复河南失地。虽居高位,而东山之志不渝。时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安位高招忌,奸佞构扇,为避祸,携家出镇广陵,拟俟时局稍定,由江道回故居东山。适遇疾笃,上疏暂停北伐,遂回京师建康。太元十年(385)卒,年六十六。赠太傅,封庐陵郡公,谥文靖。墓在上虞东山。《晋书》有传。

王献之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羲之第七子,简文帝婿。生于山阴。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风流为一时之冠。始为州主簿,秘书郎、丞,谢安请为长史,后授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族弟珉曾代为中书令,二人素齐名,故世称献之为“大令”,珉为“小令”。

幼承家学,七八岁时学书,羲之从后抽其笔不动,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工草隶,变羲之行书为行草并用,世称“破体”。又变草书字字独立为上下相连之一笔书,气势奔放,其后唐人张旭、怀素发展成为狂草。晋、宋间人羊欣评其书“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唐张怀〖FJF〗馞〖FJJ〗《书断》谓“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世因与羲之并称“二王”、“羲献”。传世主要墨迹有《鸭头丸帖》、《送梨帖》、《地黄汤帖》、正书《洛神赋》、十三行及连绵草帖札多种。尝从山阴道上行,对人说:“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成为历来赞美稽山镜水的名句。卒,谥宪。《晋书》有传。

谢 玄

谢玄(343~388),字幼度,谢安兄奕之子。自幼为安所器重,及长,有经国才略。初为征西将军桓豁司马,领南郡相。时前秦苻坚强盛,数犯边境,朝廷求文武良将,安以玄应诏,拜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召募徐、兖二州丁壮,组织“北府兵”。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坚将彭超、句难进犯,玄击破之,进号冠军,加领徐州刺史。太元八年(383),苻坚大举南下,兵临淝水,诏以玄为前锋,与其叔父石、从弟琰、中郎将桓伊等拒之。玄先遣刘牢之袭击洛涧,首战告捷。继以精锐8败秦师数十万于淝水之上。秦将苻融马倒被杀,坚中流矢,秦兵自相藉踏,死于水者不可胜计,淝水为之不流。进号前将军。安以苻坚丧败,上疏请乘机北伐,以玄为前锋都督。兖、青、司、豫四州皆平,以功加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7州军事,封康乐县公。太元十一年(386),丁零翟辽袭据黎阳,泰山太守张愿举郡叛,河北骚动。玄自以处分失当,上表求解职,又以疾辞,皆不允。转授散骑常侍、左将军、会稽内史。玄舆疾至郡,太元十三年(388),卒,年四十六。谥献武。《晋书》有传。

戴 逵

戴逵(约326~396),字安道,原籍谯郡銍县(今安徽宿县西南),后迁居会稽剡县。少博学,善属文,工书画,能鼓琴,尤精雕塑。绝意仕进,常以琴书自娱。太宰、武陵王司马晞闻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将琴摔破,说:“戴安道不作王门伶人!”孝武帝时以散骑常侍、国子博士征,后又征为国子祭,加散骑常侍,均辞不至。

逵首创干漆夹雕塑法,以“夹苎”漆艺用于雕塑佛像。曾为山阴灵宝寺塑丈六无量寿佛像,逵坐帷幕中潜听观众评论,细心研究修改,积三年之功方成。逵又以10年精力为瓦棺寺制作5躯佛像,与顾恺之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即今斯里兰卡)所献玉佛,被并称为“三绝”。画多佳作,有《竹林七贤图》、《吴中溪山邑居图》、《孙绰高士像》、《胡人弄猿图》等。反对佛教因果报应之说,著《释疑论》。又不满于当时名士放荡纵欲,撰《放达为非道论》。所著有《五经大义》及文集10卷,已佚。《全晋文》辑有佚文20余条,《初学记》中存有《流火赋》,《艺文类聚》中收有《闲游赞》等文。

居剡后,优游山水,淡泊自甘。王子猷雪夜泛舟访之,“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成为典故。《晋书》有传。

子颙(381~441),字仲若,一生居剡,继承父业。精于雕塑佛像,首创“藻绘”艺术,擅书画,工人物、山水,并精通音乐。

孙 恩

孙恩(?~402),字灵秀,原籍琅琊(今山东临沂北),后移居会稽。世奉五斗米道。叔泰师事钱塘杜子恭,传其秘术,百姓敬之如神。东晋安帝时会稽王司马道子与子元显专权,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泰聚众谋起义,为道子所杀。恩流放翁州,聚众自保。

隆安三年(399),元显强征东土诸郡免奴为客之民充兵役,遭到强烈反抗。恩乘机自海岛率众攻上虞,杀县令,遂占会稽,杀会稽内史王凝之并其诸子。会稽、吴郡、吴兴、永嘉等八郡一时起兵响应,旬日之中,拥众数十万,恩自称征东将军。京师危惧,内外戒严。朝廷命刘牢之击恩,恩战不利,退回海岛。牢之纵兵大掠,民心益思反。次年,恩自浃口登陆入余姚,破上虞,进至山阴邢浦。会稽内史谢琰出战,兵败,为部下所杀。恩转攻临海,复退入海。隆安五年(401),由海岛攻沪渎,杀吴国内史袁山松。率战士10万、楼船1000余,浮海至丹徒,威胁京师建康,为晋军所阻,北走郁州,寻复入海。元兴元年(402),登陆攻临海,为临海太守景辛所败,投海自杀。余部由其妹夫卢循率领,继续战斗,并泛海南下,至义熙七年(411),在番禺失败,前后达13年,为东晋时期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晋书》有传。

谢道韫

谢道韫,谢安兄奕之女,王羲之子凝之妻。聪慧有辩才。安居东山,寄意山水,尝问道韫《毛诗》何句最佳?答称:“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称赞其有雅人深致。冬日大雪飞扬,安问子侄:“白雪纷纷何所似?”安兄子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世人因称之为“咏絮才”。嫁凝之后,小叔献之与宾客谈议,理屈词穷,道韫以青绫步障自蔽,申献之前议,人不能屈。安帝隆安三年(399),孙恩攻占会稽,凝之为会稽内史,为恩所杀。道韫命婢肩舆抽刀出门,手杀数人后被俘。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恩欲害之,道韫说:“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如必杀他,宁先杀我。”涛方得免。后嫠居会稽,家中上下莫不整肃,为世人钦敬,谓“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所著诗赋诔颂原有2集,多已亡佚,仅《艺文类聚》存有《登山》、《拟嵇中散咏松》等篇。《晋书》有传。

孔琳之

孔琳之(369~423),字彦琳,孔子二十九代孙,晋、宋间居山阴。少好文义,通音律,善草隶。

东晋安帝时,桓玄为太尉当政,以琳之为西閤祭酒。时玄欲废钱以谷帛交易,琳之以为钱乃交易之所资,既无毁败之费,又省运置之苦,若用谷帛,不仅不便,且增浪费,反对废钱而用谷帛。玄又议复肉刑,琳之以用刑当宽猛并济,根据形势变化而定,肉刑不可尽复。玄喜人附和,而琳之不肯顺从,因此不为玄所重。后迁楚台员外散骑侍郎、会稽长史,补太尉主簿,尚书左丞,复为扬州治中从事史。时令众官对朝廷应办之事提出建议,琳之主张提倡节俭,反对丧事糜费、肴馔奢侈,若有不改,加以贬黜。

义熙六年(410),刘裕为平西将军,以琳之为长史,后转侍中。刘裕代晋为宋高祖,永初二年(421),以琳之为御史中丞。司空、尚书令徐羡之部下犯禁,琳之奏劾羡之。羡之命琳之弟璩之从中解释,琳之说:“我触犯宰相,罪止一身,汝不应从坐,何必如此殷勤!”高祖十分赞赏,行经兰台,特地进去看望。从此百官震肃,不敢犯禁。迁祠部尚书,领本州大中正。

善书,隶行草入妙,与羊欣齐名,时称“羊真孔草”。王僧虔称其书“放纵快利,笔遒流便,二王以后,略无其比。”

景平元年(423)卒,年五十五,追赠太常。生平不治产业,家境清贫。所著原有集10卷,已亡佚。《宋书》、《南史》有传。

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谢玄之孙。早年丧父,寄养于外,族人因名为客儿,世称谢客。袭封康乐公。性奢豪,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初为晋抚军将军刘毅记室参军,后为刘裕太尉参军。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刘裕北伐,骠骑将军刘道怜居守,灵运为谘议参军,转中书侍郎,又为世子中军谘议,黄门侍郎。奉使慰劳刘裕于彭城,作《撰征赋》。迁相国从事中郎,世子左卫率。

刘裕代晋为宋高祖,降公爵为侯,起为散骑常侍,转太子左卫率。灵运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惋。少帝即位,出为永嘉太守。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不理民事。在郡一年,称疾去职。

灵运父祖均葬始宁县,并有故宅及墅,遂移籍会稽,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放纵为娱,有终焉之志。作《山居赋》近四千言,为研究我国东晋南朝世族庄园经济珍贵史料,也是以韵文形式写成的会稽地方志。

文帝即位,征为秘书监,再召不起,使光禄大夫范泰敦劝,乃出就职,命整理秘阁图书,又撰《晋书》未成。灵运自以应参朝政,而唯以文义见赏,乃称疾归东山。仗父祖家业,大兴土木,凿山置景。登蹑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人称“谢公屐”。曾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临海太守惊骇,以为山盗,后知是灵运方安。会稽太守孟虔诚事佛,然为灵运所轻,尝对说:“得道应须慧业,丈人升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深恨此言。会稽有回踵、岯崲二湖,民赖湖利,灵运欲改湖为田,占为己有,孟?坚执不与。后孟上表言灵运有异志,灵运进京辩白,文帝知其见诬,不罪。但不欲使东归,以为临川内史。在郡游放,不异永嘉,为有司所纠,谪徙广州,被告谋反,在广州被杀,年四十九。

少好学,博览群书。文字之美,与颜延之并称江左第一。居东山,每有诗传至都邑,人竞传写,远近钦慕,名动京师。宋文帝以其诗书为二宝。其诗多写会稽、永嘉等地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所著原有集20卷,已散佚,明人辑为《谢康乐集》行世。《宋书》、《南史》有传。

谢惠连

谢惠连(397~433),灵运族弟。父方明,曾任会稽太守。惠连幼而聪颖,8岁诵诗,10岁能文,名传乡里。灵运一生少所推许,而于惠连深相知赏。见惠连新文,每云:“张华重生,不能易也。”与当时名士何长谕、荀雍、羊璿之以文章交,时人称为四友,又常与灵运作山泽之游。淡于仕进,辟为州主簿,不就。以父丧作诗赠人,久不得官职,后为彭城王刘义康法曹参军。

善作赋、赞,有《雪赋》、《甘赋》、《琴赞》、《松赞》等,其《祭禹庙文》歌颂大禹“身劳五岳,形被九洲,呱呱弗顾,虔虔是钦”之忘我献身精神,为我国祭禹文最早杰作。诗文亦以高丽见奇。所著原有集,《隋书·经籍志》著录宋司徒府参军谢惠连集6卷,已亡佚,明人辑有《谢法曹集》。近人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其文17篇,逯钦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其诗35首。《宋书》、《南史》有传。

朱百年

朱百年(371~457),晋、宋间山阴人,祖恺之,为晋右卫将军。父涛,官扬州主簿。

自幼志尚高洁,不愿仕进。亲亡服满以后,即与妻隐居南山,以伐樵采箬为生。常以樵箬放置路口,人有所需,酌量留下报酬,随意取用。遇天寒雨雪,樵箬不售,生计无着,即撑船送妻回母家就食,至天晴接回。

喜谈玄理,能吟诗,常有清高脱俗之句。州郡闻其名,先后聘为功曹、从事,又举为秀才,朝廷召为太子舍人,均不就。东扬州刺史颜竣曾送谷五百斛,亦辞谢不受。隐居避世,不与人交往,性嗜酒,唯与同县孔觊友好,常畅饮尽欢。

家素贫困,其母死在冬天,身无绵衣,百年从此只穿夹布,不着绵帛。曾因寒冷,到孔觊处就宿,酒后醉眠,孔觊以绵被覆其体,百年并不知觉,醒来即将被推去,对孔觊说:“绵?温暖!”言下不胜悲恸。后卒于山中,年八十七。

百年原有著作行世,《隋书·经籍志》云,梁有太子舍人朱百年集2卷,亡。可知流传不久,就已散佚。《宋书》、《南史》有传。

孔灵符

孔灵符(?~465),南朝宋山阴人,会稽内史季恭子。文帝元嘉(424~453)末年为南谯王刘义宣司空长史、南郡太守,尚书吏部郎。孝武帝大明(457~464)初年,由侍中为辅国将军、郢州刺史,入为丹阳尹,又出为会稽太守,后又加豫章王刘子尚抚军长史。

灵符以山阴县人多田少,曾向朝廷建议,徙贫民于余姚、鄞、鄮三县,垦种湖田。公卿讨论,多以为不便,孝武独从其议,于是贫民有地可耕,荒地遂成良田。

孔家本广有田产,后又在永兴建立田庄,周围33里,占有水陆土地265顷,果园9处,被有司举发。灵符不据实答对,因此被免官。后又起用为寻阳王刘子房右军长史。

前废帝景和元年(465),因得罪宠幸近臣,被鞭杀,二子同时赐死。明帝即位,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著有《会稽记》,早佚。鲁迅辑录佚文,包括不题撰人及存疑者,共56则,合为一编,收入《会稽郡故书杂集》,为记载古代绍兴地理传说之重要资料。《宋书》、《南史》有传。

戴法兴

戴法兴(414~465),南朝宋山阴人。家本贫困,父硕子,以贩卖苎麻为生。

幼时在山阴市上卖葛,后为尚书仓部令史。因得大将军彭城王刘义康青睐,任为记室令史。义康得罪赐死,法兴为武陵王刘骏征虏、抚军记室掾,南中郎典签,参军督护。刘骏即位,是为孝武帝,法兴为南台侍御史,兼中书通事舍人。孝建元年(454)加建武将军、南鲁郡太守,在东宫侍候太子。大明二年(458),封吴昌县男,食邑三百户。

孝武当政,不信用朝廷大臣,只依重心腹耳目。法兴颇具古今知识,又向为孝武亲信,凡选官、授职、升降、褒赏、诛杀等大事,均参与计议,因而权重一时,门前车马成市。法兴乘机交通内外,受贿纳赂,家产累千金。

孝武去世,前废帝即位,为越骑校尉。时太宰江夏王刘义恭录尚书事,职为宰相,而法兴揽权日久,素为义恭所畏惧,朝廷大事仍由法兴决断,义恭徒具空名而已。时民间传说,宫内有两天子,法兴为真天子,皇帝为赝天子。宦官华愿儿以此言告知废帝,法兴因此免官充军,旋即赐死于家。次日,又杀二子,并截去法兴棺材两头,抄没家产。《宋书》、《南史》有传。

阮佃夫

阮佃夫(427~477),南朝宋诸暨人。出身小吏。湘东王刘彧出就藩封,选为主衣,后请为世子师,颇受信任。前废帝猜忌宗亲,景和(465)末,彧入朝,被拘禁于殿内秘书省,将有大祸,惶恐忧惧。佃夫与人密谋,杀前废帝于后堂。

前废帝死,彧即位,为明帝。论功行赏,封佃夫为建城县侯,食邑八百户,迁南台侍御史。佃夫与密谋诸人共掌朝廷大权,乘机大受贿赂,凡事非重赂不行。有人送绢200匹,佃夫嫌少,竟不答书。家中珠玉锦绣,富于宫廷,住宅园林,超过王府。蓄养女伎数十人,才貌冠绝当时。从宅中向东开河,长达10里,佃夫泛舟河上,命女伎弹奏作乐。厨房中水陆珍羞齐备,临时宴客数十人,转瞬办就。生活骄淫豪奢,凡制一新衣,造一器物,京城中纷纷仿效。时官爵泛滥,佃夫手握予夺之权,仆从皆为高官,拉车人为虎贲中郎,马旁随从为员外郎。朝士无论贵贱,无不奉承巴结,而佃夫高傲自大,能入其室者,仅一二人而已。

明帝去世,后废帝刘昱即位,佃夫兼中书通事舍人,加给事中、辅国将军,职权更重,骄横愈甚。元徽三年(475),迁黄门侍郎,领右卫将军。明年,改领骁骑将军。其年迁使持节、督南豫州诸军事、冠军将军、南豫州刺史、历阳太守,仍管朝廷政事。

后废帝荒唐不守法度,爱出宫漫游,往往单骑出入田野里巷。佃夫与人密谋,拟乘帝出游废立。事未成,被人告发,于是赐死。《宋书》、《南史》有传。

孔稚圭

孔稚圭(447~501),字德璋,南朝宋、齐间山阴人。自幼好学,有名誉,为太守王僧虔所器重,聘为主簿,迁尚书殿中郎。萧道成为骠骑将军,慕其文名,引为记室参军,与江淹共掌文笔。后历任尚书左丞、州治中、别驾、从事史等职,又为本郡中正。

齐代宋,武帝永明七年(489),为廷尉。武帝以《晋律》旧注量刑轻重缺乏标准,命加以删定。九年(491),稚圭奏上《律文》20卷、《录序》1卷,并建议依照《五经》之例,国学置律学助教。虽得武帝同意,但未施行。明帝建武(494~497)初年,为冠军将军、平西长史、南郡太守。鉴于北魏连年南侵,征役不息,于是上表提出通和之策,明帝不纳。东昏侯永元元年(499),为都官尚书,迁太子詹事,加散骑常侍。和帝中兴元年(501),卒。

稚圭风韵清疏,爱好文咏,性嗜酒,能饮七八斗。居处构筑山水,往往凭几独酌,不问杂事。门庭草莱不除,中有蛙鸣,说以此当两部鼓吹。曾入剡,向褚伯玉学道。伯玉死,为之立碑于太平观。所著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其佚文为《孔詹事集》。所作《北山移文》,假借“钟山之英,草堂之灵”口吻,对表面隐居山林,实则心怀官禄之士,口诛笔伐,使山岳草木充满嬉笑怒骂之声,文辞工丽恢奇,为骈文中少见之佳作,至今为人传诵。《南齐书》、《南史》有传。

贺 玚

贺玚(452~510),字德琏,南朝齐、梁间山阴人。晋司空贺循玄孙。祖道力,以精于三《礼》著名。父损,亦传家业。

自幼聪敏,接承家学。齐时会稽郡丞刘瓛见而器重,荐为国子生。后举明经,历任奉朝请、太学博士、太常丞等职。因母亡去官。

梁初仍为太常丞。有司荐修宾礼,武帝召见,讲说《礼》义,参预华林园讲筵。天监四年(505),初开五馆,以玚兼《五经》博士,为皇太子定礼,撰写《五经义》。时武帝创作礼乐,凡玚所建议,多被采纳施行。七年(508),拜步兵校尉,领《五经》博士。九年(510),卒于馆中。

玚经学渊博,尤精于《礼》。馆中学生常有数百,举明经者多至数十人。《梁书》本传云所著有《礼》、《易》、《老》、《庄》讲疏,《朝廷博士议》数百篇,《宾礼仪注》145卷。《梁书》、《南史》有传。

孔休源

孔休源(469~532),字庆绪,南朝齐、梁间山阴人。11岁丧父,后就吴兴沈麟士学经。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州举秀才,为太尉徐孝嗣所赏识。琅琊王萧融荐之于司徒竟陵王萧子良,为西邸学士。

梁朝初建,为太学博士,深得侍中范云与尚书令沈约褒赏。武帝欲求一熟悉朝仪之学者,吏部尚书徐勉即以休源荐,任为尚书仪曹郎中。时制度多所改革,武帝每次问以前代故事,休源都能根据所读所记,随时应对,因而吏部郎任昉称之为“孔独诵”。

后迁建康狱正,处理狱讼,公正无枉。再迁御史中丞,刚正不阿,无所回避,百官无不畏惮。又先后为晋安王萧纲、始兴王萧憺长史,行荆州府事。普通七年(526),扬州刺史、临川王萧宏去世,武帝命休源为宣惠将军、监扬州事,代萧宏之职。中大通二年(530),加金紫光禄大夫。武帝每次出巡,常以军国大事委之。昭明太子萧统去世,武帝夜召休源入殿参与谋议,立晋安王萧纲为太子,公卿大臣执笔听命于前,时人称之为“兼天子”。四年(532)五月病卒,年六十四,遗命薄葬。谥贞子。

为人刚强正直,明练治体,常以天下为己任,深得武帝信任。虽屡居要职,而性情缜密,对外从不言禁中之事。好藏书,所藏达7000卷,均经亲手校理。生平所作奏议、弹文,编为15卷。《梁书》、《南史》有传。

贺 革

贺革(478~540),字文明,玚子。少时务农,20岁后方从父受业,通三《礼》,遍治《孝经》、《论语》、《毛诗》、《左传》。初为晋安王国侍郎、兼太学博士。后迁国子博士。于太学讲授,生徒常多至数百人。出为湘东王绎咨议参军,兼江陵令。湘东王于江陵置州学,以革领儒林祭酒,讲授三《礼》,荆楚士人来听讲者甚众。前后再监南平郡,兼平西长史,南郡太守。所在皆有政绩。武帝大同六年(540)卒,年六十二。《梁书》、《南史》有传。

孔子祛

孔子祛(496~546),南朝梁山阴人。孔子三十二代孙。少孤贫好学,勤苦自励,遂通经术,尤精《古文尚书》。初为国子助教,讲《尚书》,听者常数百。后为西省学士,助贺琛撰《梁官》。累迁兼中书通事舍人,加步兵校尉。武帝撰《五经讲疏》及《孔子正言》,使子祛检阅群书,以为义证。事竟,命于士林馆执经。累迁通直正员郎。中大同元年(546)卒,年五十一。撰有《尚书义》、《集注尚书》等。《梁书》、《南史》有传。

贺 琛

贺琛(约481~约550),字国宝,玚从子。幼从伯父受经业。家贫,常往返诸暨,贩粟以自给。闲则习业,尤精三《礼》。后在乡里筑室讲学,问业者3000人。武帝普通年中,临川王宏任为州祭酒从事。武帝闻其有学术,召见文德殿,任为王国侍郎,历官中书通事舍人、尚书左丞、御史中丞、通直散骑常侍,参礼仪事。曾受诏撰《新谥法》。太清二年(548),迁中军宣城王长史。侯景起兵叛梁,琛受伤被俘。明年,逃回乡里。侯景攻陷会稽,复执琛送出都,以为金紫光禄大夫。不久病卒。著有《三礼讲疏》、《五经滞义》等。《梁书》、《南史》有传。

慧 皎

慧皎(497~554),梁僧,上虞人。住会稽嘉祥寺。学涉内外,博通经律。每年春夏宣讲佛法,秋冬从事著述。撰《涅槃经义疏》、《梵网经疏》,阐扬涅槃学说。又以梁僧宝唱所作《名僧传》取舍失当,于武帝天监十八年(519)编撰《高僧传》,共13卷、叙目1卷,分译经、义解、神异等10科,记载自东汉明帝至梁代僧人257人,附见200余人。其《自序》云:“自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然名者,本实之宾也。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纪;高而不名,则备今录。故省‘名’音,代以‘高’字。”书成,通行于世,内容精审,义例明确,条理清晰,文采斐然,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统僧传。所创体例,为后世历代僧传所效法。

梁元帝承圣二年(553),避侯景乱,至湓城。次年二月卒,年五十八。

洪 偃

洪偃(504~564),南朝梁、陈间僧,山阴人,俗姓谢。少年出家,后到京师建康,受业于龙光寺绰法师,得其赏识,二三年后开筵讲经,为众僧所服。

风神俊秀,又好学,常昼读经论,夜诵书诗。能诗,善草、隶书,当时称其貌、义、诗、书为“四绝”。简文帝(550)在东宫时,爱其才,欲令还俗,引为学士,偃不从。侯景之乱,避居缙云。闻长沙王萧韶为郢州刺史,欲往投依,因江陵失陷,折回会稽,住若耶云门精舍,寄情于山水。陈朝建立,延请京师旧僧,于文帝天嘉(560~565)初年讲经于宣武寺,学徒大集。撰《成论疏》数十卷,因病未竟。五年(564)九月病卒。

生平所作诗文颇富,文采洒落,为人所重。后人为之辑集,编为20卷,因乱颇有散失,《隋书·经籍志》著录仅8卷。

王 琳

王琳(526~573),字子珩,南朝梁山阴人。出身兵家。因姐妹并入元帝后庭,得在左右。少好武,遂为将帅。后随王僧辩破侯景有功,拜湘州刺史。果劲勇武,轻财爱士,颇得将卒之心。而恃宠纵暴于建业,僧辩启请诛之。琳上江陵陈谢,为元帝所执。后复本位,而元帝性多忌,以琳所部甚盛,又得众心,乃出为广州刺史。元帝为魏所逼,征琳赴援,复除相州刺史。师次长沙,闻魏已平江陵,乃为元帝举哀,三军缟素。陈霸先篡梁,琳迎立永嘉王庄于民间,出质于北齐。琳引军东下,为陈军所败,乃与庄投奔北齐。齐孝昭帝命守寿阳。陈将吴明彻攻北齐,堰淝水灌城,城破被杀。《北齐书》、《南史》有传。

孔 奂

孔奂(514~583),字休文,孔子三十二代孙,南朝梁、陈间居山阴。从小好学,善于写作。

梁时任尚书仪曹侍郎。侯景之乱,景心腹侯子鉴令奂掌书记。当时士民多被拘逼掠夺,赖奂从中保全者甚众。乱平之后,王僧辩为扬州刺史,请奂为中从事史。大乱之后,每事草创,凡仪注体式、书翰表笺,均出于奂之手。陈霸先作相,奂为司徒右长史,迁给事黄门侍郎。时北齐东方老、萧轨率兵来攻,四方交通阻梗,粮运断绝,军需只能取给于京都。命奂为贞威将军、建康令,办理军饷。霸先与齐人战,令奂多作麦饭,以荷叶包裹,一夜之间,作为数万裹,军士得食,大破齐人。

陈武帝永定二年(558),为晋陵太守。晋陵为南朝大郡,虽经战乱,尚称殷实,以前太守往往侵暴百姓。奂清白自守,不带妻子,单身上任,并以所得俸禄分赐孤寡,百姓称为“神君”。有曲阿富人殷绮,见奂生活清苦,赠以衣一袭,氈被一具。奂说:“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置此?但百姓未周,不容独享温饱。劳卿厚意,幸勿为烦。”

文帝即位,为御史中丞,兵部尚书。文帝病重,以太子闇弱,意欲改立其弟,奂劝谏而止,乃用为太子詹事。废帝即位,为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光大二年(568)出为信武将军、南中郎、康乐侯长史、寻阳太守,行江州事。宣帝太建六年(574),为吏部尚书,职司官吏升降,选拔人才,公正平允,遇有非情请托,一概拒绝,即使皇子公侯,亦不曲从。始兴王叔陵任湘州刺史,严刻横暴,一再托人示意,求为朝廷宰辅。奂抗言于宣帝:“衮章本以德举,未必皇枝。”时后主尚为太子,要求用江总为太子詹事,奂云江总有文采,但非辅弼之才,非合适人选。后主自言于宣帝,奂仍然力争。后右仆射陆缮调职,宣帝拟以奂代缮,已写好诏书,后主竟压下不令施行。

后主至德元年(583)卒,年七十一。平生著作有集15卷、弹文4卷。《陈书》、《南史》有传。

智 ?

智?(538~597),陈、隋间僧,原籍颖川(今河南许昌),迁居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俗姓陈,字德安。出身士族,其父为梁益阳侯。18岁投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20岁受具足戒,曾从慧旷学律,又拜慧思为师,学禅法,修行法华三昧。陈宣帝太建七年(575)开始在天台山上建庵讲经。宣帝命以始丰县之调赋供寺用,又蠲两户农民赋役以供薪水。陈亡后,云游荆、湘二州,并往庐山讲经。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镇建康,派人迎至扬州,为杨广受菩萨戒,称之为“智者”,因号“智者大师”。开皇十七年(579),复应杨广召赴扬州,从天台行至新昌,卒于石城寺(即今大佛寺)大石像前。年六十七。徒众遵遗命归葬于天台,并在新昌仙髻岩西隐岳寺北首山麓筑衣冠塔,以留纪念。民国21年(1932),大佛寺僧汝愚迁塔于大佛岩之南山麓。后遭破坏。1983年,寺管理处重加修复。

天台宗教义自北齐慧文传南岳慧思,慧思再传智而大备。因智?居天台,故名天台宗,人称天台大师,为天台宗之实际创立者。配合南北佛教特点,以反省观心为主,依据《法华经》阐明诸法实相之理,提出“一念三千”之观点,并以空想、假名、中道三事相即之意,创立空、假、中“三谛圆融”,“止”、“观”并重的修行方法。一生造大寺36度僧14000余,传业弟子32。主要著作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止观门修禅法》等,为天台宗代表性著作。

智 果

智果,隋僧,剡人。住永欣寺,师事智永。常诵《法华经》,颇爱文学,又善书,隶、行、草皆工,写铭石尤为瘦健。隋炀帝杨广早年以晋王为扬州总管,爱其书法,召令写书。智果以为既已出家,不能再为世俗服役,辞以“眼闇,不能运笔”,拒不从命。杨广大怒,囚之于江都,令守宝台经藏。后杨广入朝为太子,出巡扬越,智果上《太子东巡颂》,始得宽释,赐钱一万、金钟二枚,召入东都慧日道场。后终于东都,年六十余。其书法近似王右军,隋炀帝谓其得右军骨。

孔绍安

孔绍安(577~622),隋、唐间山阴人,陈吏部尚书孔奂子。孔子三十三代孙。

少时与兄绍新,俱以善于文词著名。年十三,陈为隋所灭,绍安家至京师,居京北鄠县。不问外事,专心闭门读书,诵读古文集数十万言。绍新曾对表兄虞世南说:“本朝沦覆,吾分当湮灭,有弟若此,知不亡矣。”时有词人孙万寿,与绍安结为忘年交,人称“孙孔”。

隋炀帝大业(605~618)末年,为监察御史,曾受命监太原李渊军,深得礼遇。渊代隋为唐高祖,绍安从洛阳来到京师,命为内史舍人,赐宅一区,良马两匹,以及钱米绢布等。

后奉命撰写《梁书》,未成而卒。《旧唐书》本传云绍安有文集5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孔绍安集》50卷。今《全唐诗》仅存其诗7首。《旧唐书》、《新唐书》有传。

吉 藏

吉藏(549~623),隋、唐时僧,佛教三论宗创始人。俗姓安,祖籍安息,生于金陵。约三四岁时,随父谒见真谛,为其取名吉藏。后父出家,名道谅。常随父至兴皇寺听法朗讲三论。7岁从法朗出家。19岁学有成就,善讲经论。隋取百越地后,吉藏来会稽,居嘉祥寺15年,著书立说,创三论学派;讲法嘉祥,听众常达千余,人称嘉祥大师。慧远、智凯(乌凯)、智拔、慧灌等名僧,均出其门下。后受隋炀帝请,往长安日严寺,完成“三论”注疏。唐高祖在长安设立十大德统领僧众,吉藏为其中之一。晚年住延兴寺。著作有《中论疏》、《百论疏》、《十二门论疏》、《三论玄义》、《大乘玄义》、《二谛义》等40余种,100余卷。

智 永

智永,名法极,陈、隋间僧,人称永禅师,会稽人,王羲之七代孙,与兄子孝宾俱舍家入道,孝宾改号惠欣,梁帝武因名所在之寺为“永欣”。

善书,能兼诸体,草书尤胜。闭户临书,前后30年,所退笔头满5大簏,取而埋之,号“退笔冢”,并自制铭志。曾写《千字文》800余本,分送浙东各寺院。因求书者如市,住处户限被踏穿,乃以铁叶包裹,人称“铁门槛”。

智永书妙传家法,精力过人,隋、唐间书家莫不临学。隋炀帝称其得右军肉,宋米芾《海岳名言》评其书“秀润圆劲,八面俱备”。所书《真草千字文》,至今流行,为人所爱赏、临摹。

文 纲

文纲(636~727),唐僧,俗姓孔,会稽人。曾祖、祖、父仕陈为显宦,既习儒业,又旁通释教。文纲自幼受儒、释熏陶。12岁出家,20岁受具足戒。后到长安,先依西明寺道宣,后向恒济寺道成律师学律。25岁讲经,30岁登坛。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奉命往歧州无忧王寺迎舍利。中宗景龙二年(708),请入内道场行道,又送舍利至无忧王寺。当年在乾陵宫为内尼受戒,又为帝、后及内尼讲《四分律》,中宗赐什物彩帛3000匹,并为题“灵感寺”匾额。后睿宗请为菩萨戒师,妃子、公主环阶罗拜。

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八月卒,年九十二。有弟子道岸、神积等50余人。

陈 闳

陈闳,“闳”一作“弘”,又作“宏”,唐会稽人。善写真,兼工人物、鞍马,与韩干同学于曹霸。初为永王府长史。玄宗开元(713~741)中,召入宫中供奉,写玄宗及唐室诸帝像,妙绝当时。开元十三年(725),玄宗东封泰山,回来经过潞州金桥时,见旌旗严明,羽卫整肃,命与吴道子、韦无忝合作《金桥图》。闳画玄宗及所乘名马照夜白,道子画桥梁、山水、车舆、人物,无忝画狗马牲畜,各尽其妙,时称“三绝”。闳又于咸宜观天尊殿内画《上仙图》,并为故吏部徐侍郎画《本行经》幡12口,均称工妙。当时韩干亦以画马进,玄宗怪其无闳笔法,曾命干师之。

作品著录于《历代名画记》、《宣和画谱》、《过眼烟云录》、《唐朝名画录》者,除《金桥图》、《上仙图》外,有《明皇射马图》、《上党十九瑞图》、《写唐帝真》、《明皇击梧桐图》、《人马图》、《二骏图》等。传世者有《八公图》卷,写北魏崔宏、长孙嵩、奚斤、安同、王建、拓跋屈、叔孙建、罗结等8人共听朝政故事,现藏美国纳尔逊美术馆。

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唐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早年迁居山阴。少以文词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中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玄宗开元十年(722),兵部尚书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知章与徐坚、赵冬曦同撰《六典》及《文纂》等书,未成。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又充皇太子侍读。后又迁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天宝三年(744),因病精神恍忽,梦游天庭,于是请为道士,求还山阴乡里,以住宅为千秋观。玄宗赐鉴湖一曲为放生池,并以其子曾子为会稽郡司马,以便侍养。临行,玄宗御制《送贺知章归四明》诗赠行,朝臣应制和诗者36人,太子以下百官饯行送别。回乡不久病卒,年八十六。其故居在今绍兴城郊,尚有遗址可寻,墓在城南九里。

知章生性旷达,谈吐诙谐,为人所重并乐与交往。其姑表兄弟工部尚书陆象先曾说:“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天宝元年(742),李白以布衣到长安,知章读所作《蜀道难》,再三称赏,称白为“谪仙人”,以所佩金龟换酒,与之畅饮。晚年更放荡不羁,嬉游里巷,自号“四明狂客”。

性嗜酒,人称“酒仙”,杜甫《饮中八仙歌》即以知章为首。善诗文,醉后作文,往往笔不停书,文不加点。工书法,善草、隶书。常与张旭出入民间,见有好墙壁或屏障,一时兴发,即随手挥毫题字。有人携带笔砚跟随,俟其兴至挥洒,即使一纸仅十余字,亦视为至宝。作品多已散佚。《全唐诗》仅存其诗19首,且多祭神,应制之作。《回乡偶书》2首,清新自然,至今传诵甚广。绍兴县望仙桥飞来石上有所书《龙瑞宫记》石刻,今尚存。《旧唐书》、《新唐书》有传。

崔国辅

崔国辅,唐山阴人。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与储光羲、綦母潜同登进士。曾任山阴尉,迁许昌令,集贤直学士,礼部员外郎。天宝十一年(752)四月,御史大夫王鉷因与杨国忠有隙,被诬谋逆,赐死。国辅因系鉷近亲,贬为晋陵司马。在郡3年,与陆羽交往,常笑谑终日,又相与较定茶水品级,交情甚厚。临别,以所爱白驴、乌犎牛各一头及文槐书函一枚赠羽,雅情高意,为一时所尚。

工诗,与李白、王昌龄、王之涣等唱和,名动一时。诗学六朝,所作大抵篇幅短小,乐府、绝句居多,语言通俗,颇受民歌影响。《采莲曲》、《小长干曲》等描写江南风光,真切动人。《河岳英灵集》评其诗“婉鸾清楚,深宜风味,乐府数章,古人不及也。”所著原有集,《新唐书·艺文志》在《崔国辅集》下注云:“卷亡。”《全唐诗》收其诗40首,辑为1卷。

严 维

严维,字正文,唐山阴人。玄宗天宝(742~756)中,曾赴京应试,不第。肃宗至德二年(757)登进士,擢词藻宏丽科。维心恋家山,无意仕进,以亲老家贫,不能远离,授诸暨尉,时年已四十余。后历秘书郎。代宗大历(766~779)间,严郢为河南尹,维时为河南尉,曾佐幕府。官终右辅阙。

维工诗,与当时名辈岑参、刘长卿、皇甫冉、韩翃、李端等交游唱和。章八元、僧灵澈曾向之学诗,均有名于世。大历中,曾与郑概、裴冕、徐嶷、王纲等宴于园宅,联句赋诗,世称“浙东唱和”,多赞美越州与江南风光,感伤战祸离乱,追怀盛世岁月之作。联句如《入五云溪寄诸公》,组诗如《忆长安十二咏》、《状江南十二咏》等。《唐才子传》称其“诗情雅重,挹魏晋之风,锻炼铿锵,庶少遗恨。”《酬刘员外见寄》“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向称名句,七绝《丹阳送韦参军》亦为名作。《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严维诗》1卷,《全唐诗》收其诗64首,辑为1卷,《会稽掇英总录》录其联句诗多首。

徐 浩

徐浩(703~782),字季海,唐越州人。少举明经,善书法,有文才。玄宗时,宰相张说见所作《喜雨》、《五色鸽》两赋,十分器重,荐为丽正殿校理。后改监察御史里行,出为河阳令,又任都官郎中,岭南选补使等职。肃宗即位,由襄州刺史召为中书舍人。浩文字富丽,又工书法,当时四方诏令以至玄宗传位诏册,多出其手。肃宗爱其才,加兼尚书右丞。后为国子祭酒,因事贬为庐州长史。代宗即位,征拜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迁工部侍郎,封会稽县公,因而世称“徐会稽”。出为岭南节度使,后又召为吏部侍郎,主持官吏选拔举荐工作。因包庇妾弟冒选长安尉,被御史弹劾,贬为明州别驾。德宗初年,又召为彭王傅,进爵郡公。建中三年(782)卒,年八十,赠太子少师,谥定。

浩原以文雅见称,自为岭南节度使及吏部侍郎后,颇爱财货,又宠信其妾侯莫陈氏,干预政事,因此为人所讥。其父峤之,工书法,浩深得家传,善真、草、隶、楷书,圆融精熟,温厚端凝,曾写屏风42幅,所题多《文选》五言诗,八体皆备,其中“朔风动秋草”等十多字,或草或隶,尤为精绝。世人形容其书法为“怒貌抉石,渴骥奔泉”,但拘于绳律,稍乏韵致。传世碑刻有正书《不空和尚碑》、《大智禅师碑》及隶书《嵩阳观碑》等。《旧唐书》、《新唐书》有传。

孔述睿

孔述睿(730~800),唐山阴人,梁侍中孔休源八世孙。孔子三十八代孙。

少时与兄元符、弟克让以事亲尽孝闻名。父亡后,兄弟三人不求仕进,隐居嵩山,而述睿好学不倦。代宗大历(766~779)间,转运使刘晏屡次上表推荐,于是召为太常寺协律郎,又转国子监博士,再迁尚书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每次迁官,虽照例到朝廷谢恩,但不过十天,即称病辞职,回家隐居。

德宗即位,命河南尹赵惠伯赍诏书束帛,到嵩山敦请为谏议大夫。到京以后,德宗在别殿召见,赐给第宅、厩马,又命兼太子侍读。过了十天,又要求辞职,归隐嵩山。德宗恳切挽留。固辞不得,方才到职。后改官秘书少监,兼右庶子,又为史馆修撰。述睿精通地理,在馆重修《地理志》,本末详明,为人称重。贞元九年(793),再三上表请求辞职,方获允许,以太子宾客赐紫金鱼袋致仕。贞元十六年(800)九月卒,年七十一。赠工部尚书。

性情谦和退让,与人无争。平时似不善言辞,即使亲友宴会,亦沉默少言,而人皆重之。在史馆时,常以琐碎小事受同事令狐峘欺凌,始终退让,不与计较,时人称为长者。《旧唐书》、《新唐书》有传。

王叔文

王叔文(753~806),唐山阴人。德宗时以精于棋术,为待诏。后在东宫当值,太子李诵引为侍读。叔文爱谈政治得失,常与太子议论时政及言宫市之弊,因得太子重视,宫中之事常与计议参订。

德宗去世,太子李诵即位,是为顺宗,改元永贞,以叔文为翰林学士,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同平章事,王伾为左散骑常侍、翰林待诏,共同执政。联络当朝有名之士如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等,进行政治改革。首先贬斥横暴残忍之京兆尹李实为通州长史,百姓称快。继则蠲免天下各种欠赋,取消巧取豪夺、劫掠平民之宫市与五坊小儿,停止额外盐铁使月进钱与地方官进奉,减江淮海盐价,每斗370钱降为250钱,减北方池盐价为每斗300钱,并下令召回被贬谪之朝廷大臣陆贽、著名谏臣阳城等。叔文又兼度支、盐铁副使,迁户部侍郎,进而筹划财政改革,并以宿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军京西诸城镇行营节度使,韩泰为行军司马,欲夺取宦官兵权,改变宦官专政局面。史称“永贞革新”。因为宦官所忌恨,是年七月,宦官俱文珍等以顺宗有病,逼使禅位,拥立太子李纯,是为宪宗。贬伾开州司马,因病去世,贬叔文为渝州司户。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等同时贬谪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革新运动历时146日,终告失败。次年,叔文被赐死。《旧唐书》、《新唐书》有传。

秦 系

秦系,字公绪,唐会稽人。玄宗天宝末,避乱剡溪,自称东海钓客。代宗大历五年(770),北都留守薛兼训爱其文,奏为右卫率府仓曹参军,以疾辞。后客居泉州南安,当地有九日山,山有大松百余章,传为东晋时所植,系结庐其上,自号南安居士,穴石为砚,注《老子》,终年不出。刺史薛播数往见之,岁时致以羊酒,而系未尝至城门。

翰林学士姜公辅因直言忤德宗,被贬为泉州别驾。两人一见如故,倾心交谈,常整日不忍离去。公辅乃筑室与之相近,竟忘流落荒远之苦。顺宗即位,公辅起为青州刺史,未赴而卒,其妻子在远处,系为之治丧营葬于九日山下。时人称美之。检校礼部尚书张建树素闻系贤,而不可致,奏请就加校书郎。

系长于五言,与刘长卿、韦应物等友善,常以诗相赠答。权德舆谓:“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系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后曾东渡秣陵,年八十余卒。南安人思之,称其山为高士峰,又立丽句亭以为纪念。《全唐诗》录其诗编为1卷。

罗 珦

罗珦,唐会稽人。代宗宝应(762~763)年间赴京师上书,授太常寺太祝。曹王李皋先后任江西、荆襄、山南东道节度使,历参幕府,累迁至副使。李皋卒,李实为留后,因克扣军士衣食,酿成哗变,焚掠城中。珦捕斩为首者十余人,命军士退出所掠物资,免罪不问,事态遂告平息。召为奉天令。奉天靠近京师,常有宦官出入,地方官吏往往藉宦官之势,违法犯禁。珦毫无畏忌,将违法者严加鞭笞,从此不敢为非。后升任庐州刺史,兴建学宫,为政简易。当地百姓有病,不求医药而信神巫,珦下令禁止。淮南节度使杜佑以政绩上报朝廷,赐金紫服。再任京兆尹,请求削减平籴数量,缺数由田赋抵充,使百姓得以减轻额外负担。后以年老有病,请求解职,于是改任太子宾客,封襄阳县男。卒,谥夷。《新唐书》有传。

罗 让

罗让,字景宣,珦之子。少以文学著名,中进士,举博学鸿词、贤良方正科,应诏对策俱列高等,为咸阳县尉。因父死去官,在家守孝,从此十余年不再应召任职。淮南节度使李鄘闻其名,登门聘请,方入其幕。后历任监察御史,尚书郎,给事中,又迁福建观察使兼御史中丞,江西都团练观察使兼御史大夫。

为人仁慈。曾有人赠一婢女,让问其身世,答云:“女兄九人皆为官所卖,留者独老母耳。”让闻之惨然,烧毁卖身券契,将婢女还归老母。

年七十一卒,赠礼部尚书。《旧唐书》、《新唐书》有传。

朱庆余

朱庆余,字可久,唐越州人。工诗。入长安应试,以诗谒水部郎中张籍,得其赏识,选庆余诗26首,置于怀袖,向人推荐。时籍声望甚重,人皆抄录讽咏。庆余犹恐不足为时所重,作《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呈籍,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籍知其意,和之云:“越女新妆出镜新,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由是知名,登敬宗宝历二年(826)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庆余诗意清新,描写细致。内容则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云:“张洎序项斯诗云:‘元和中,张水部为律格,字意清远,惟朱庆余一人亲受其旨,沿流而下,则有任蕃、陈标、章孝标、司空图等,咸及门焉’。”《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朱庆余诗集》1卷。《全唐诗》收其诗177首,辑为2卷。

元 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唐河南河内人(今河南沁阳)。8岁丧父,母郑氏贤而文,家贫,自为稹授书。稹聪警绝人,年少有才名,9岁工诗文,长者往往惊其可教。15岁擢明经,授校书郎。宪宗元和(806~820)初,应制策第一,除左拾遗,为当事者所恶,出为河南尉。后除监察御史,又因事出为通州司马。

稹长于诗,与白居易友善,善状咏风态物色,世称“元白”。自衣冠士子至闾巷下俚,无不传诵,号为元和体。穆宗在东宫,嫔妃以稹歌诗为乐曲,宫中呼为元才子。

穆宗即位,召为祠部员外郎,拜祠部郎中,知制诰。俄迁中书舍人,承旨学士,又为工部侍郎,同平章事。未几,罢相,出为同州刺史。长庆三年(823)八月,改为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所置幕宾,皆当时文士。稹既忘情于越中山水,乃与僚属学子徜徉于稽山镜水之间,镜湖、秦望之游,月常三四。而讽咏篇什,动盈卷帙。副使窦巩,具海内诗名,与稹酬唱最勤,时人称为“兰亭绝唱”。俄而,白居易为杭州刺史,越杭仅一水之隔,相邻为官,往来便捷,于是行竹筒传韵之雅事。酬唱之作除抒身世之慨、致慰藉之意外,多为歌咏越杭佳山秀水之美。时稹置州宅于卧龙山上,在《以州宅夸于乐天》诗中有“谪居犹得住蓬莱”句。越年,白自杭召还,稹在越州尽得其文,手自排缵,成50卷2191首,又以为明秋当改年号,而“长庆”迄于是年而止,因名为《白氏长庆集》,并于长庆四年冬十二月为之序。元、白诗传道讽诵,越中讴歌几遍。稹偶去平水,见村校诸童竞习歌咏,稹召而问之,孺稚皆云:“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

稹兼浙东观察使,明州岁贡蚶,役邮夫万人,民不胜其疲,稹奏而罢之。稹既放意娱乐,恣情山水,治越七年(《旧唐书》云八年)与民无涉,地方称善。文宗大和三年(829)九月,入为尚书左丞,俄拜武昌节度使。五年七月暴卒,年五十三。

稹于长庆末,在越编删其文稿,自作序,所著诗赋、诏册、铭诔、论议等文凡100卷,号《元氏长庆集》。又有小集10卷,并著古今刑政书300卷,号《类集》,又有传奇《会真记》,为《西厢记》之蓝本,又有《续会真记诗》30韵。《全唐诗》录其诗28卷,又疑作若干。《旧唐书》、《新唐书》有传。

澄 观

澄观(738~839),唐僧,华严宗四祖。俗姓夏侯,字大休,山阴人。11岁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14岁得度。此后遍访名山,寻求秘藏。肃宗乾元(758~759)年间,曾向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又依本州昙一律师学南山律,诣金陵玄璧学鸠摩罗什所译《三论》。此后又于淮南法藏受《起信论疏义》,从天竺诜法师习《华严大经》。大历十年(775)到苏州,从湛然学《摩诃止观》、《法华经》、《维摩经》等经疏,又从牛头山慧忠、径山道钦等学南宗禅法,从慧云学北宗禅法。代宗大历十一年(776),游五台、峨嵋诸山,居五台大华严寺,开始撰写《华严经疏》。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召入内殿讲经,赐号“清凉法师”,礼为“教授和尚”,参与般若三藏译天竺乌荼国王所进《华严经》。宪宗元和五年(810),加号“大统清凉国师”,并命有司铸金印。

学识渊博,除佛经外,还研习经、传、子、史、小学等。生平著述甚富,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贞元经疏》、《华严法界玄鉴》等300余卷。传法弟子达百余人,著名的有宗密、僧睿、宝印、寂光等。

裘 甫

裘甫(?~860),一作仇甫。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底,率领农民百余人起义,攻克象山,官军屡次战败,浙东震动。懿宗咸通元年(860)正月,攻下剡县,开府库,募壮士,济贫民,起义军扩大到几千人。二月,浙东观察使郑祗德派兵前往镇压,裘甫在剡西三溪迎战,先设伏于溪南,列阵于溪北,同时堵塞上游水流,战时诈败过溪,唐军追击,即决壅水淹。唐军猝不及防,被冲大半。甫乘胜追击,全歼唐军,于是声势大振,附近农民纷纷参加起义,队伍发展到30000人,分为32队。甫称天下都知兵马使,建元罗平,铸印称“天平”。旋攻衢州、婺州、台州,破唐兴、上虞、余姚、慈溪、奉化、宁海等县城。四月,朝廷派王式率重兵镇压,连下上虞、奉化、象山诸县及新昌、沃洲、唐兴等寨,义军接战均不得胜。起义军副使刘暀劝甫取越州,凭越固守,伺机进取浙西,然后过长江,占领石头城,以攻为守。甫犹豫不能决。六月,在剡被围,三天之内,激战83次,城中妇女亦编为女军,参加作战。七月,甫率起义军突围,不幸被俘,被送至京师,就义于长安。

良 价

良价(807~869),唐僧,曹洞宗创始人之一。俗姓俞,诸暨人。幼年从五洩山灵默出家,21岁在嵩山受戒。从此云游四方,在池州见南泉禅师,深领玄契。后到澧阳云岩寺参见昙晟禅师,心中疑滞顿释,受心印,成为禅宗六祖慧能五传弟子。宣宗大中(847~859)末年,在新丰山大行禅法。后住豫章高安洞山(今江西宜丰),世称“洞山良价”。创“五位君臣说”,以“正”、“偏”、“兼”三个概念,配以君臣之位,以分析佛教真如与世界万有之关系,亦作为教授不同对象之方法,门风颇振。其弟子本寂,住临川曹山,弘扬其说,因合称“曹洞”。

懿宗咸通十年(869)卒,年六十三,谥悟本禅师。所作有《宝镜三昧歌》等。

孙 位

孙位,唐会稽人,后改名遇,号会稽山人。僖宗广明元年(880)十二月初,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僖宗逃避四川,位随之入蜀。光启(885~887)中为蜀之文成殿下将军。

擅画人物、山水、松石、墨竹与宗教壁画,尤以画龙、水著称。在蜀中曾为应天、昭觉、福海等寺院画过不少壁画。所画龙水,波涛汹涌,势欲飞动;松石竹木,笔墨精妙,气象雄壮;鹰犬之类,皆三五笔而成;至于天王部众,人鬼相杂,纵横驰突,戈矛交加,似有声响。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评唐、宋蜀地名画家58人,以“逸格”为首,仅孙位一人。

性疏野,襟怀旷达。好饮酒,量甚宏,但未尝沉醉。有道术,常与僧、道、高人往来。豪门贵族即使赠以千金,也难得一笔,唯知己者常能得其作品。

位所作,《宣和画谱》著录27件,多为释道人物题材。现存《高逸图》为唯一传世名作,卷首有宋徽宗赵佶所题“孙位高逸图”五字,现藏上海博物馆。

方 干

方干,字飞雄(一作雄飞),唐桐庐(一作新定)人。幼有清才,工诗赋,性散拙,不善营务。宣宗大中(847~859)中,举进士,有司奏干缺唇,不可与科名,遂愤而遁居会稽,渔于鉴湖。在湖之北筑有茅斋,西有松岛,每逢春风明月,携稚子、邻叟,转棹往返,惬其素心。宅四周植以花草,与客共赏。有弟子洪农、杨弇、释居远等与之游,更与郑仁规、李频、陶祥为三益友。蓄古琴,萧然以琴诗自放。

懿宗咸通(860~873)时,再举进士,仍不得志,遂归,渔樵于稽山鉴水间,行吟醉卧以自娱。越州太守、浙东观察使王龟闻其贤,礼邀至。干为人质野,每见人三拜,见太守亦三拜,人戏称为“方三拜”。龟嘉其亢直,拟荐于朝为谏官,托吴融草表,未几,龟疾卒,事不果成。自以诗名远扬,浙江各地凡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晚岁曾遇医补唇,鉴湖人呼为补唇先生。咸通末卒。门生私谥为玄英先生。其甥杨弇与孙郃等缀其遗诗得370余首,为《玄英先生诗集》,舍人王赞为之序。序称干诗“镘肌玉骨,冰莹霞绚”,又云:“余尝较之:张祜升杜甫之堂,方干入钱起之室矣。”孙郃又作《玄英先生传》,赞其诗:“其秀也仙蕊于常花,其鸣也灵鼍于众响。”《全唐诗》谓:“干自咸通得名,迄文德(888),江之南无有及者。”

干将殁,谓其子曰:“志吾墓者,谁欤?吾之诗,人自知之。志其日月姓名而已。”殁后十余年,宰臣张文尉奏名儒不第者十五人,请赐一官,以慰其魂,追赐进士出身,干为其一。全唐诗》编录其诗6卷。

董 昌

董昌(?~896),唐末杭州临安人。僖宗乾符二年(875),王仙芝、黄巢起义,昌为土团军,以功擢石鉴镇将。五年,仙芝余部曹师雄进攻两浙,杭州募诸县乡兵各五千人以拒之,号杭州八都,以昌为长。中和二年(882),越州观察使刘汉宏谋兼并浙西,昌遣都指挥使钱鏐攻杀汉宏,遂有浙东之地。光启三年(886),朝廷以昌为越州观察使,鏐代杭州刺史。时天下扰攘,朝廷贡赋不入,独昌于常赋外加献三倍,十日一输,朝廷赖之,累拜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陇西郡王。

初为治廉平,罢盐榷,民颇安之。既得志,乃妄自尊大,立生祠,刻香木为躯,以金玉纨素为肺腑。又滥施刑罚,小过辄夷族。听讼命掷博齿,不胜者死,用人亦取胜者。又以不得封越王为恨,属下乃劝为帝。昭宗乾宁二年(895)二月,登越州子城门楼,即皇帝位,国号大越罗平,改元顺天,自称“圣人”。鏐以书责之,昌不听,乃将兵三万至迎恩门,请改过。昌惧,献钱二百万缗犒军,执称帝主谋者应智、王温等送鏐军求和解,且请待罪。朝廷以昌贡输有功,命释其罪,纵归田里。鏐上表以昌僣逆,不可赦。乃削昌官爵,授鏐浙江东道招讨使以讨。三年(896)五月,鏐将顾全武急攻越州,昌亲登五云门阅兵,出战而败,乃婴城固守去帝号,复称节度使。鏐将骆团入见,绐言:“奉诏迎公居临安。”昌信之,乃送牌印,出居清道坊,遂被擒,以舟载至杭州,至西小江,斩之,投尸于江,传首京师,夷其族。《新唐书》有传。

吴 融

吴融,字子华,唐山阴人。自幼力学,昭宗龙纪元年(889)中进士。时韦昭度受命为西川节度使征讨陈敬瑄,请融掌书记,累迁侍御史。因受累去官,流浪荆南。后又召为左补阙,翰林学士,拜中书舍人。

光化三年(900)十一月,宦官刘季述、王仲先等废昭宗,囚于少阳院。天复元年(901)正月,宦官被诛,昭宗反正,百官朝贺,融最先到。昭宗命草拟诏书十余通,顷刻即成,详明精当,昭宗大为叹赏。进户部侍郎。同年十一月,宦官韩全晦逼昭宗迁凤翔,纵兵焚掠,京师大乱,融未能追随,客居阌乡。后召还,为翰林承旨,卒于官。

工诗,又擅书法。《唐才子传》谓其诗“靡丽有余,而雅重不足”,唐诗僧贯休则称其“文藻赡远,学海渊浑”。《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吴融诗集》4卷,又《制集》1卷。《全唐诗》录其诗编为4卷,《全唐文》收其文若干篇。《新唐书》有传。

钱 鏐

钱 鏐(852~932),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名婆留,唐末杭州临安人。

少有拳勇,喜任侠,以解仇报怨为事。僖宗乾符二年(875),黄巢起义,石鉴镇将董昌招募乡兵,鏐投入部下,为偏将。以镇压起义军有功,升都指挥使。中和二年(882),越州观察使刘汉宏企图兼并浙西,鏐率兵攻杀汉宏,回兵攻取润州。光启三年(887),朝廷以董昌为越州观察使,鏐代为杭州刺史。昭宗即位,以鏐为杭州防御史。乾宁二年(895)二月,越州董昌称帝,昭宗封鏐为彭城郡王、浙江东道招讨使,讨伐董昌。次年五月,昌被擒,朝廷拜鏐为镇海、镇东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尉、中书令,赐铁券,恕九死,鏐遂全有两浙之地。天复二年(902)封越王,天佑元年(904)改封吴王。梁太祖即位,封鏐为吴越王兼淮南节度使。后唐代梁,鏐遣使贡献,庄宗赐以玉册、金印。于是称吴越国王,以镇海等军节度使授其子元瓘。明宗长兴三年(932)卒,年八十一,谥武肃。元瓘在越州建庙奉祀,人称钱王祠,其址在今绍兴城区南面。

鏐出身平民,在唐末五代中原扰攘之际,割据一方,建立吴越国,为当时十国之一,传子及孙,至宋统一全国,于太平兴国三年(978)举族归京师,纳土国除,统治两浙八十余年。在位期间,曾修浚鉴湖,并发动民众与军士筑杭州城,周围70里;开凿钱塘江中罗刹石,便利航行;筑杭州城外捍海石塘,上起六和塔,下抵艮山门;又置都水营田使,专管农田水利;以士卒数千人为撩浅、撩清、撩湖兵,以开浚淤塞;在太湖流域,凡一河一浦,皆建堰闸,以时蓄泄,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圩区维修制度,对保障一方人民生活与发展农业经济起过有利作用。《旧五代史》有《世袭列传》,《新五代史》有《吴越世家》。

徐铉徐 锴

徐铉(917~992),字鼎臣;弟锴(921~975),字楚金,五代、宋初会稽人。父延休,官江都少尹,遂家其地,故《宋史·徐铉传》作扬州广陵人。

铉10岁能作文,不妄游处。与韩熙载齐名,人称“韩徐”。初仕吴,为校书郎。又仕南唐三主,历官知制诰,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归宋,为太子率更令,迁左常侍。

锴幼聪颖,虽隆寒烈暑读书不少辍,善作文。仕南唐,为秘书省正字。后主尝得周载齐职仪,时江东无人通晓此书,为此访锴,锴一一条答,无所遗忘。累官内史舍人。宋师围金陵,忧惧而卒,年五十五。

铉、锴并精小学,世称“二徐”。宋太宗雍熙(984~987)间,铉受诏与句中正、葛湍等同校《说文解字》,新补19字于正文中,又以经典相承及时俗通用而为原书所不载者402字附于正文之后,世称“大徐本”。锴著《说文解字系传》40卷,世称“小徐本”,又据孙愐《唐韵》作《说文解字韵谱》5卷。铉又参与编纂《文苑英华》,所著尚有文集30卷,《质疑论》若干卷;锴有文集、家传、《方舆记》、《古今国典》、《赋苑》、《岁时广记》等。《宋史》有传。

石待旦

石待旦(985~1042),字季平,宋新昌人。真宗咸平四年(1001),创石溪义塾。以上中下为别,亲自掌教。天禧三年(1019),登进士第,弃仕归隐,创鼓山书院。时范仲淹知越,尊礼之,称石城先生而不名。受聘任稽山书院山长,四方受业者甚众。卒后祀于学宫。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宋苏州吴县人。少孤贫力学。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仁宗天圣六年(1028),上书言事,为秘阁校理。后出知睦州,徙苏州。景祐二年(1035),权知开封府。次年,上《百官图》议朝政,为宰相吕夷简所疾,指为朋党,贬知饶州,又徙润州。宝元二年(1039)七月,知越州。康定元年(1040),西夏元昊攻延州,召为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改陕西都转运使。进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镇守延州,夏人惮之,边境赖以安。庆历三年(1043),召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裁冗员,选贤能,减徭役,厚农桑,修武备,史称“庆历新政”。五年,复被指为朋党,出知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卒,赠兵部尚书,谥文正。

仲淹少有志操,内刚外和。及入仕,以天下为己任。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将士乐为用;为相日夜谋虑兴致太平。守越之日,兴办府学,延聘名流讲学,属县乃盛行办学之风。周济贫赤,体恤孤寡病弱。于卧龙山蓬莱阁西之凉堂西岩下发掘废井,得泉甘而色白,夏如咀轻冰,冬如得阳春。感泉之清白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并作《会稽清白堂记》以见意。既去越,越人怀其德,建希范亭于卧龙山,建“百代师表”牌坊于郡署前,以志不忘。

工诗词散文,《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至今传诵。所著有《范文正公集》。《宋史》有传。

杜 衍

杜衍(978~1057),字世昌,宋山阴人,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初进士。初任平遥知县,擢知乾州、凤翔府,有治绩。后以太常博士提点河东路刑狱,据实平反冤狱,深得朝廷赏识。章献太后遣使安抚淮南,使臣还朝,太后未及他语,但问杜衍安否,并说对杜衍治绩知之已久。因河北缺乏军费,选为都转运使。求补外,以右谏议大夫知天雄军。为治谨密,吏民惮其清整,不敢犯。迁工部郎中,不增民赋而军用足。仁宗召为御史中丞,兼摄吏部。铨事皆亲自予夺,吏不能为奸。时豪商大贾贱收贵卖,囤积居奇困扰民生,衍提出“年有丰凶,谷有贵贱,官以法平之,则农有余利”的常平之法。宝元二年(1039)迁工部侍郎,知永兴军。时方用兵,民苦调发,官吏藉以为奸。衍分别计划,据道里远近,宽其期会,使百姓得按先后次序输官,比他州县省钱过半。寻召还,权知开封府,又拜吏部侍郎、枢密副使。范仲淹曾出其门下,时为参知政事,常以边事争论于帝前,衍无愠色,仲淹益敬服之。庆历四年(1044)拜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为宰相。好荐引贤士,凡内降恩泽,一律不与,诏旨积至十数,即封还。由是侥幸者多不悦,遂劾奏其婿苏舜钦,欲以此危衍。又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富弼遭攻讦,言者附会,益攻两人之短,衍独为之辨白。疑其朋党,遂罢相,以尚书左丞出知兖州。庆历七年,衍年七十,以太子少师致仕。皇祐元年(1056),特迁太子太保,命应天府敦促就道,称疾固辞。进太子太师,封祁国公。

清介不殖私产,致仕后居南京应天府十年,第室卑陋,葛帷布衾,晚间一灯,荧然欲灭,居之裕如。常戴乌帽,衣皂绨袍,革带,人劝其着居士服,答称:“老而谢事,尚可窃高士名邪!”卒前,作遗疏有“无以久安而息边防,无以既富而轻财用”等语,语不及私。戒其子敛以一枕一席,小圹庳冢以葬。谥正献。善为诗,兼工书法,正、行、草书皆有法,为世所重。《宋史》有传。

陆 佃

陆佃(1042~1102),字农师,号陶山,宋山阴人。少年家贫而好学,夜无灯,常映月光读书,从师不远千里。曾过金陵,受经于王安石。神宗熙宁三年(1070)应试入京,时安石为相,变法维新,问以新政,佃答:“法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反为扰民。”又谓安石不能纳谏。是以不为所重。擢进士甲科,授蔡州推官,召补国子监直讲。后擢中书舍人、给事中。

哲宗立,改元元,太皇太后高氏听政,用司马光为相,尽废新法,排斥安石。是年四月,安石卒,佃率诸生哭而祭之,时人嘉其无向背。迁礼部侍郎,预修《神宗实录》,因反对妄非安石用事,与史官范祖禹、黄庭坚每次争辩。后改知江宁府,甫到任,即往祭安石墓。元祐八年(1039),太皇太后高氏卒,哲宗亲政,改元绍圣,复行新法,元祐旧党贬官斥逐。以《神宗实录》语多诬毁,参与修撰者尽行罢黜,佃由是落职,出知泰州,又改海州。

徽宗即位,召为礼部侍郎,命修《哲宗实录》。寻拜尚书右丞,转左丞。为政平恕,每欲参用元人才,尤恶奔竞。以为当时形势如人大病初愈,须用药物调养,求其平安,不可轻事改作。时御史欲更惩元余党,佃以为不宜穷治。人谓佃名在旧党,不欲穷治,乃恐牵连及己,遂罢知亳州。不数月,卒,年六十一。追复资政殿学士。所著有《陶山集》14卷及《埤雅》、《礼象》、《春秋后传》等。《宋史》有传。

石公弼

石公弼(1061~1115),字国佐,原名公辅,宋新昌人。哲宗元祐六年(1091)进士,授卫州司法参军。历涟水丞、广德知县、宗正寺主簿,擢监察御史,进殿中侍御史。持正不阿,善断案,敢直言。神宗时,王安石行三舍取士之法,施行以来,士子为争等第高下,互相攻击。公弼以设学校当以仁义相砥砺,而使之互相告讦,非建学本意。又请汰遣执政近臣子弟未经资考而为官者,以开寒微之路。

徽宗大观元年(1107),除右正言,改左司谏。论东南军政之弊,以为“有兵之籍,无兵之技。以太半之赋,养无用之兵,异日惧有未然之患”。迁侍御史。陈苏杭造作局扰民之害,请革技巧,罢进奉。二年,拜御史中丞。劾蔡京罪恶,章数十上,京始罢。及刘逵主国柄,复论其废绍述良法,启用元党人。进兵部尚书兼侍读。寻以枢密直学士知扬州,改襄州。蔡京再辅政,罗织其罪,谪秀州团练副使,台州安置。逾年遇赦归。卒,葬剡西乌榆山。著有《台省因话录》、《柏台杂志》各1卷。

家富藏书,为宋时越州著名藏书家。嘉泰《会稽志》称“当尚书无恙时,书无一不有。又尝纂集前古器为图记,亦无一不具”。《宋史》有传。

贺 铸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原籍山阴,生于卫州(今河南汲县)。宋太祖孝惠皇后五代族孙。自言为贺知章后裔,故号庆湖遗老。

少年读书,博学强记。性耿介,好论辩,喜谈当世之事,是非不少假借。虽权门贵要,小不中意,即极口诋之,人以为近侠。神宗熙宁(1069~1077)中,以恩授右班殿值,兼军器库门。哲宗元(1087~1093)中,任泗州、太平州通判。以好酒使气,不得美官,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晚年定居苏州,在盘门横塘建有小筑,藏书万余卷,杜门遂老,埋头校勘。

工诗词,词尤胜于诗。其词善于锻炼字句,情思缠绵,组织工丽,用典自然妥贴,犹如己出。词风与晏几道、秦观相近。代表作《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不胫而走,誉为绝唱。因中有“梅子黄时雨”句,人称为“贺梅子”。也有如《六州歌头·少年侠气》慷慨激越之作,表现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怅惘不平之气。词集名《贺方回词》,一名《东山词》,又名《东山寓声乐府》,诗集名《庆湖遗老集》。《宋史》有传。

李 光

李光(1078~1159),字泰发,晚年自号转物居士,宋上虞人。

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初任开化县令,后改常熟。其时朱勔在苏、杭置应奉局,专门搜求奇花异石运往东京开封,号为“花石纲”,深得徽宗宠信。其父冲倚势暴横,李光不惮权贵,严惩朱家恶奴,以此移知平江。钦宗受禅,擢右司谏,指斥天下财用竭于朱勔、李彦、蔡京、王黻,主张由三省、枢密院与户部量一岁之出入,以制国用,又反对弃地事金。高宗建炎三年(1129),知宣州。采取缮城池、聚兵粮、结义社等一系列保境安民措施。御营统制王燮、王珉素有夙怨,拥溃兵结寨城外索斗。光亲至兵营,谕以先国家后私仇之义,双方感悟,解兵而去。

绍兴元年(1131),擢吏部侍郎,上疏请高宗亲征,渐图兴复。金兵深入,朝廷下诏许守臣守避自便。光上言反对:“守臣任人民、社稷之重,固当存亡以之。若预开迁避之门,是诱之遁也。愿追寝前诏。”进吏部尚书,又除参知政事。绍兴八年(1138),高宗与秦桧初定和议,曾借用李光声望同押和议之榜。同郡杨炜上书,责备李光依附秦桧,失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秦桧提出撤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乃极言金人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撤。并在高宗面前当场指斥秦桧,说:“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由是遭桧嫉恨,自请离开朝廷,遂以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旋改提举临安府洞霄宫。绍兴十一年(1141)冬,中丞万俟卨诬光阴怀怨望,乃贬藤州。四年后转移琼州。在琼八年,又移昌化军。二十五年(1155)桧死,内移郴州。二十八年(1158)复左朝奉大夫,至蕲州而卒。归葬章镇姜山,朱熹题写墓碑。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谥庄简。著有《读易详说》、《庄简集》。《宋史》有传。

王十朋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温州乐清人。少颖悟,日诵数千言。及长,有文行,聚徒梅溪,受业者以百数。绍兴十八年(1148),在嵊县渊源堂义塾教授生徒。后入太学,主司异其文。

秦桧死,宋高宗亲政,谓考官:“对策中有陈朝政切直者,并置上列。”十朋以正身为本,任贤为助,博采兼听以收其效为对,几万余言,擢为第一,并诏:“十朋乃朕亲擢。”授绍兴府签判。绍兴二十七年(1157)到任。既至,或以书生轻易之。十朋裁决如神,吏不能欺。作《会稽风俗赋》、《蓬莱阁赋》、《民事堂赋》,合称《会稽三赋》,为绍兴重要历史文献。时以四科求士,府帅王师心谓十朋身兼四者,独以应诏,召为秘书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三十一年,至绍兴就大宗正丞,请祠归。孝宗立,起知严州,迁国学司业、起居郎、侍御史。复出知饶州、湖州、泉州。东宫建,除太子詹事。以龙图阁学士致仕。乾道七年(1171)卒,年六十,谥忠文。所著有《梅溪集》、《春秋尚书语解》、《东坡诗集注》等。《宋史》有传。

石 墪

石墪(1128~1182),字子重,号克斋,南宋新昌人。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历任桂阳县主簿、武进知县。善断案,勇于为民请命。迁尤溪知县,扩建学校,置学田数百亩,以充经费,学风大振。累迁太常主簿,代朱熹知南康军。究心理学,与熹友善,晚年同讲学于鼓山书院。熹名其所居曰克斋,及卒,又为之铭墓。所著有《克斋文集》10卷,《周易》、《大学》、《中庸》集解10卷。

赵 构

赵构(1107~1187),字德基,宋徽宗第九子。初授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蜀国公。后进爵为广平郡王、康王。

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围汴京,构募兵勤王,为河北兵马大元帅。二年春,汴京破,徽、钦二帝被俘北去。五月,在南京应天府即皇帝位,史称南宋,是为高宗,改元建炎。十月,南逃扬州,河北、河南大片土地遂相继沦陷。而金兵南进不舍,建炎三年(1129),又自扬州逃奔镇江,再奔杭州。十月,至越州。越州首次成为南宋临时首都。十二月,复由越州奔明州、台州,入海逃至温州。次年四月,金兵北返,乃自温州返越,以龙山东麓州治为行宫,越州再次成为临时首都。数年颠簸,至此稍得安定。六月,命侍从、台谏、诸将集议驻?事宜。四年正月,改元绍兴,诏曰:“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爰因正岁,肇易嘉名。发涣号于治朝,霈鸿恩于寰宇。其建炎五年,可改为绍兴元年。”释流罪以下囚,复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蠲免两浙夏税,和买细绢丝绵,减闽中上供银三分之一,复改行在禁卫所为行在皇城司,铸绍兴钱,置行在大宗正司。并仿唐德宗出奔梁州,改元兴元,以梁州为兴元府故事,十月,以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地名之由来。但以绍兴地处钱江之南,漕运不便,难以久居,乃于次年正月迁往临安,后以临安为首都。绍兴三十二年(1162),禅位于嗣子眘,是为孝宗,自称太上皇帝。

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十月卒。十六年三月,葬会稽宝山(后名攒宫),陵曰永思。著有《翰墨志》。《宋史》有本纪。

王 佐

王佐(1126~1191),字宣子,南宋山阴人。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进士第一,为秘书省校书郎。时秦桧专政,其子熺提举秘书省,人多趋附之,以为升迁捷径。佐独持重,不与妄交一语,曾对同舍人说:“三馆向例,丞相与京师县尉同为学士,何得妄自卑屈!”由是为熺。桧死后,熺被斥,乃拜秘书郎兼玉牒所检讨官。迁尚书吏部员外郎,右司郎。桧妻王氏陈乞旧所得恩数之未用者,并自称冲真先生,佐驳斥之。二十九年,以起居郎徙知永州,又徙吉州、明州。

孝宗隆兴(1163~1164)初,除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兼权户部侍郎。乾道元年(1165)徙知建康府。时有朱端明、崔光生利用宗教与军士密谋,约日起义。佐得其情,捕斩为首者,流其徒数人于岭南,余释不问。淳熙六年(1179)知潭州。郴州宜章民陈峒起义,破道州、连州,旬日间有众数千人,湖南震动。佐起用因罪流放潭州之冯湛为权湖南路钤辖,将兵镇压。孝宗旋命佐节制诸路兵马,乃督军穷追,起义军溃败,陈峒被杀。以功授显谟阁待制,又进权工部、户部尚书,知临安府。十四年,子病卒,请辞职归。后卒,赠银青光禄大夫。

朱 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南宋徽州婺源人。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孝宗淳熙八年(1181),浙东大饥,昔所未有。自秋来卖田拆屋,斫伐桑柘,鬻妻子,货耕牛,野菜草根所掘俱尽。百姓衣不盖体,面无人色,扶老携幼,呼号宛转,所在成群。宰相王淮荐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

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免其税。及抵越,则客舟之米已辐辏。乃遍行境内,收拾病患饥困及遗弃小儿,就宽阔处安置。日访民隐,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区画,为经久之计。在各县创立社仓,每年敛散,石取息二斗,凶岁则蠲其息。而前后奏请多被压抑,幸而从者,亦稽缓时日,而蝗旱相仍,不胜忧愤。次年,迁江西提刑,辞不拜,遂归。后历任知漳州,秘阁修撰,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宁宗庆元六年(1200)卒,谥文。

熹为一代理学名家,著述甚富,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诗集传》、《资治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及门人所辑《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等。《宋史》有传。

陆 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佃之孙。父宰,官京西路转运副使。游生当金兵南侵,北宋丧亡之际,9岁时全家从其父任所逃难回到山阴。自幼好学,书卷不离手,12岁能诗文。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赴临安应进士试不第。二十三年,再赴临安应试,取为第一,而秦桧孙埙居其次,桧大怒,欲罪主考。次年殿试,主考复置游前列,竟被除名。桧死后,二十八年,方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一年后改福州决曹,寻迁敕令所删定官,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

绍兴三十二年(1162),孝宗受禅,问宰臣周必大当今诗人有似唐李白者否,必大以游对,因被召见,赐进士出身,除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修《高宗圣政》及《实录》。时议联结西夏共同抗金,游草《代二府与夏国主书》及向北方沦陷区军民散发之《蜡弹省劄》,建议起用北方人才,以慰遗民思归之心。以揭露孝宗亲信龙大渊、曾觌等招权植党,触孝宗之怒,被贬为镇江通判。时主战将领张浚巡视江淮,游与之往还密切,支持北伐。旋伐金失败,重新求和,又上书建议宣布临安、建康均为临时首都,以便随时迁驻建康,为进取之计。乾道二年(1166)终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之罪名被免官。乾道五年复任夔州通判。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以为经略中原必先取长安,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建议积粟练兵以为攻守之计。当年王炎调回临安,游改任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后又为蜀州通判,摄知嘉州、荣州。淳熙元年(1174)又兼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次年范成大以制置使帅蜀,游以旧交,与之赋诗饮酒,互相唱和,人讥其颓放不拘礼法,因自号放翁。淳熙五年春,离川东归,任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盐公事。六年秋改江西。次年江西水灾,奏拨义仓赈灾,并即令各郡发粟济民。当年召还,为给事中赵汝愚所劾,罢官还乡。淳熙十三年起知严州,赴任前上书言民间疾苦,并请积极准备北伐。两年后召还,除军器少监。

淳熙十六年(1189),光宗受禅,迁礼部郎兼实录院检讨,预修《高宗实录》。上言今日之患,莫大于民贫,救民之贫在于轻赋,要求光宗事事裁损,躬行节俭。同年,以“嘲咏风月”罪名被斥归。至宁宗嘉泰二年(1203),以权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预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及三朝史。次年书成,升宝谟阁待制,致仕,又回到故乡。开禧三年(1207),进封渭南伯。

自淳熙十六年罢官后,晚年长居乡里,生活贫困,有时竟至断炊。平时治地种菜,饲养鸡豚,常携带药囊,骑驴为远近村民治病。居宅在偏门外三山,辛弃疾知绍兴府,以其过于简陋,欲为代修新宅,被婉言谢绝。

长于诗,风格雄浑清新,多抒发爱国义愤及反映民间疾苦之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爱国主义诗人。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有手定《剑南诗集》85卷,收诗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入蜀记》6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遒劲奔放,现存墨迹有《苦寒帖》等。

家富藏书,嘉泰《会稽志》称其“尝宦两川,出峡不载一物,尽买蜀书以归,其编目日益巨”,为当时越中著名藏书家。《宋史》有传。

黄 度

黄度(1138~1213),字文叔,号遂初,南宋新昌人。自幼好学,才思颖敏。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知嘉兴县。旋调国子监主簿。以当时养兵所费甚巨,建议使民屯田,复府卫制以代募兵,上《屯田》、《府卫》16篇。光宗绍熙四年(1193),迁监察御史,与台谏官劾内侍陈源、杨舜卿、林亿年三人为当时祸根,并言:“孔子称‘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人主有过,公卿大夫谏而改,则过不彰,庶人奚议焉。惟谏而不改,失不可盖,使里闾小人皆得妄议,纷然乱生。”光宗不听。度以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乃辞官归。

宁宗即位,召为御史,改右正言。时韩侂胄当政,知度与前相留正论事不合,欲使度排挤留正。度对同僚说:“丞相已去,挤之易耳。然长小人声焰,可乎?”侂胄刚愎自用,度疏论其奸,乃贬知平江府。开禧二年(1206),侂胄伐金兵败被诛,朝廷欲函其首送金谢罪,度以为有辱国体而反对。除太常少卿,寻权吏部侍郎、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又进龙图阁,知建康府兼江淮制置使。至金陵,罢科籴输送之扰,活饥民万口,除现税20余万,资遣已募兵数千人。迁礼部尚书兼侍读,建议纯用儒生,务惜民力。被采纳,以焕章阁学士知隆兴府。后谢病乞归。嘉定六年(1213)十月卒,进龙图阁学士,赠通奉大夫,谥宣献。

一生以学为本,志在经世。经、史、天文、地理、井田、兵法多有研究。治学不囿于前人成说,无迂陋牵合之病。著有《诗说》、《书说》、《周礼说》、《史通》、《艺祖宪鉴》、《仁皇从谏录》、《屯田便宜》、《历代边防》等,今唯《书说》7卷存世。《宋史》有传。

汪 纲

汪纲,字仲举,南宋徽州黟县人。初知平阳、金坛、太平等县,历总领淮东军马财赋,知婺州,提点浙东刑狱,均有政绩。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知绍兴府。访民隐,除民疾苦。绍兴古运河,西通钱塘,东达台、明,时沙涨30余里,舟行则胶。乃开浚8000余丈,复创闸于江口,拒潮蓄水。石于通涂,十里置一庐,名曰“施水”,主管导流,于是往来称便,沿岸亦获灌溉之利。属县濒海,而诸暨16乡濒湖,灌溉之利甚博。势家私植埂岸,围以成田。湖流既束,水不得去,雨稍久则溢入邑居,田闾浸荡。濒海藉塘为固,堤岸易圮,咸卤害稼,岁损数十万亩,蠲租亦万计。宁宗以纲言,诏常平司,凡奇援巧请,一切峻却,因而湖始复旧,郡备缗钱30000,专备修筑塘堤,因而海田得固。

嘉定十六年(1223),重修府城及各城门。城周24里,陆门五,其中兼有水门者二,纯水门四,城内河道纵横,支河甚多,皆通舟楫,史称宋城。又因府治濒临海道,为国都近畿,军伍单弱,乃招水军刺叉手,专教习之,不令他役。创立军营千余间,增缮铠甲兵器,威声赫然。

理宗宝庆三年(1227),绍兴属县大水,发粟3.8万余石、缗钱5万赈之,蠲租6万余石,灾区顿苏,无异常岁。绍兴旧有经总制钱41万,其中25万为高宗绍兴以来伪增虚额,据实以闻,诏免税9.5万缗,宿弊始革。绍定元年(1228),召赴行在,理宗谓:“闻卿治行甚美,越中民力何如?”纲云:“去岁水潦,诸暨为甚,今岁幸中熟。十年之间,千里晏安,皆朝廷威德所及,臣何力之有。”寻以户部侍郎致仕。及其卒,越人闻之多坠泪,有相率哭于寺观者。

纲学有本原,多闻博记,机神明锐,遇事立决。在越文书山积,而能操约御详,治事不过二十刻。公庭如水。卑官下吏一言中理,慨然从之。著有《絮斋集》、《左帑志》、《漫存录》等。《宋史》有传。

高似孙

高似孙(1158~1231),字续古,号疏寮,今嵊县中爱乡高家村人。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历任校书郎,出知徽州,迁守处州。宁宗嘉定七年(1214),著《剡录》,为嵊县第一部县志。所著尚有《子略》、《纬略》、《疏寮小集》等。

杨皇后

杨皇后(1162~1232),会稽人。宋宁宗皇后。少以姿容选入宫,侍宁宗。庆元三年(1197),封婕妤。六年,进贵妃。恭淑韩皇后卒,中宫未有属。贵妃与曹美人俱有宠,韩侂胄以为贵妃任权术,而曹美人柔顺,劝帝立曹。而贵妃颇涉书史,知今古,性机警,宁宗竟立为皇后。由是恨侂胄。侂胄用兵中原,后与史弥远定计杀之于玉津园。由是弥远日益贵,谋废皇子而立宗室子昀为皇帝。嘉定十七年(1224)闰八月,宁宗卒,弥远夜召昀入宫,遣后兄次山子谷、石以废立事白后,后不可,曰:“皇子先帝所立,岂敢擅变。”一夜凡七往返,后终坚持不可。谷、石乃拜且泣曰:“内外军民皆已归心,若不立之,则祸变必生,杨氏将无立足之地。”后默然良久,曰:“其人安在?”弥远速使昀入见。后拊昀背曰:“汝今为吾子矣!”遂矫诏废竑为济王,立昀为皇子,即皇帝位,是为理宗。尊后为皇太后,同听政。绍定四年(1231),后七十寿,帝率百官朝慈明殿,加尊号寿明仁福慈睿皇太后。是年,太后不预,罢听政,诏祷天地百神,赦天下。五年十二月卒,谥恭圣仁烈太后。《宋史》有传。

赵 昀

赵昀(1205~1264),初名与莒,宋太祖十世孙。父希?,追封荣王,家于山阴。母全氏。宁宗开禧元年(1205)正月,生于山阴县虹桥里第。

开禧二年(1206),宁宗弟沂靖惠王卒,无子。命宗室赵均为沂王嗣子,改名贵和。嘉定十三年(1220),宁宗太子卒,次年立贵和为皇子,改名竑。竑与丞相史弥远不和,弥远欲废之,命相府塾师余天锡物色宗室后裔,途经绍兴,避雨于西郭门全家,遇与莒,遂荐之于弥远。不久,立与莒为沂王嗣子,赐名贵诚。十七年(1224),宁宗病重,弥远称诏以贵诚为皇子,赐名昀。宁宗死,弥远与杨皇后,称遗诏以昀嗣皇帝位,是为理宗,次年改元宝庆。绍定五年、六年(1232、1233),皇太后与史弥远相继卒,理宗亲政,改元端平。元年(1234),南宋会合蒙古兵灭金,获金主完颜守绪遗骨告祭太庙。后蒙古连年进攻,江淮、四川等地处处报警。昀纵情声色,任用权奸丁大全、内侍董宋臣等,朝政日坏。晚年委任贾贵妃之弟贾似道执政,疆土日削,国势益危。景定五年(1264)十月卒。度宗咸淳元年(1265)葬会稽宝山(后名攒宫),陵曰永穆。《宋史》有本纪。

赵 禥

赵禥(1240~1274),宋太祖十一世孙。父嗣荣王与芮,为理宗母弟。理宗嘉熙四年(1240)四月生于山阴。淳祐六年(1246)赐名孟启,入内小学。十一年赐名孜,封建安郡王。宝元年(1253),立为皇子,改名禥。二年,进封忠王,赐字邦寿。因理宗无子,景定元年(1260)六月,立为皇太子,赐字长源。七月,入东宫行册礼。五年十月,理宗卒,禥即皇帝位,是为度宗,明年改元咸淳。

禥耽于酒色,在位期间,信用贾似道,专权误国,朝政日非,边事日急。咸淳五年(1269),蒙古将领阿术围襄阳。以李庭芝为京湖制置大使,督促援救。九年,元军用张弘范计,切断襄阳、樊城间水路联络,以“回回炮”猛轰樊城,似道又多方牵掣庭芝,致使宋军大败,襄阳陷落,南宋门户被打开。次年,元军由伯颜率领顺长江东下,直逼临安,局势乃至不可收拾。

咸淳十年(1874)七月卒,太子昰即皇帝位。德祐元年(1275)葬于会稽宝山(后名攒宫),陵曰永昭。《宋史》有本纪。

全皇后

全皇后,会稽人。宋理宗母慈宪夫人侄孙女。略涉书史,知古今。幼从父昭孙知岳州。理宗开庆元年(1259),秩满归,道经潭州,为元兵所困。逾年,围解事平,至临安。会忠王议纳妃。臣僚遂言全氏侍其父昭孙,往返江湖,备尝艰险。其处富贵,必能尽警戒相成之道。理宗以母慈宪故,乃诏入宫,问曰:“尔父昭孙,昔在宝祐间没于王事,每念之,令人可哀。”后对曰:“妾父可念,淮、湖之民尤可念也。”理宗深异之,语大臣曰:“全氏女,言辞甚令,宜配冢嫡,以承祭祀。”景定二年(1261)十二月,册为皇太子妃。度宗咸淳三年(1267)正月,册为皇后。五年三月,归宁山阴,恩赠宗〖FJF〗?〖FJJ〗族人。十年,度宗卒,恭宗立,册为皇太后。宋亡,从恭宗入朝于燕京。后为尼正智寺而终。《宋史》有传。

王 爚

王爚(1199~1275),字仲潜,一字伯晦,号修斋,南宋新昌长潭人。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历知常熟、泰州、瑞州。累官至礼部尚书,权吏部尚书。度宗咸淳元年(1265),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十年,为左丞相兼枢密使。

为人清修刚劲。被度宗尊为“师臣”的贾似道回天台葬母过新昌,爚独不往见。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南下,请加以宣抚招讨等职,招募忠义,共图兴复,即单车过钱塘江至萧山,被召回。六月,以陈宜中为左丞相,留梦炎为右丞相,爚为平章军国重事。七月,贾似道督师溃败,台谏、侍从等请诛似道,似道上表自劾,乞保余生,爚言其既不死忠,又不死孝,请下诏切责,又入白太皇太后谢氏:“本朝权臣稔祸,未有如似道之烈者。缙绅草茅不知几疏,陛下皆抑而不行,非惟付人言之不恤,何以谢天下!”似道乃被贬斥。时命张世杰等四道出师,陈宜中、留梦炎二相都督军马。爚建议以左、右丞相一人督师吴门,不然则己请行。朝议不决。爚与宜中素不协,及世杰兵败,爚言二相指授方略,己不得而知,诸将心力不一,以致师败,以“不得其职,不得其言”,请求免职,乃罢其平章。归乡不逾年而卒。墓葬上虞葛仙乡。《宋史》有传。

王沂孙

王沂孙(约1230~约1291),字圣与,号碧山,又号中仙,家住玉笥山,亦号玉笥山人,南宋会稽人。善文词,广交游,同代周密称其“结客千金,醉春双玉”(《踏莎行·题中仙词卷》)。元兵入会稽,杨琏真珈掘宋帝六陵,沂孙与唐珏、周密等结吟社,赋《乐府补题》,托意莲、蝉诸物,寄托亡国之恸。元世祖至元(1271~1294)中,一度出为庆元路学正。晚年往来杭州、绍兴间。

工词,风格接近周邦彦,含蓄深婉,如《花犯·苔梅》之类。其清峭处,又颇似姜夔,张炎说他“琢语峭拔,有白石意度”。尤以咏物为工,代表作有《齐天乐·蝉》、《水龙吟·白莲》等,皆善于体会物象以寄托感慨。其词章法缜密,是一位有显著艺术个性的词家。词集《碧山乐府》,一称《花外集》,收词60余首。

唐 珏

唐珏,字玉潜,宋、元间山阴人。家贫,聚徒授经以养母。元初番僧杨琏真伽掘宋六陵取宝玉。珏闻之,不胜痛愤,亟货家资,邀里中少年收诸帝遗体,葬于兰亭山中,树冬青树于上以识之。杨琏真伽旋被诛,珏事乃稍稍传播,义声震吴越。韩性

韩性(1266~1341),字明善,宋、元间山阴人。其先世居安阳,高祖膺胄南渡后始居绍兴。

天资警敏,7岁读书能日记万言,9岁通《小戴礼》。及长,博综群籍,经、史及诸子百家无不究其根底,而于儒学性理之说,造诣尤深。其为文博达儁伟,变化莫测,自成一家,四方学者纷纷投其门下。

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开科取士。改革隋、唐以来取士专尚词赋之习,要求“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学者多有向韩性请教作文之法者。他说:“今之贡举,悉本朱熹私议。为贡举之文,不知朱氏之学,可乎?四书、六经,千载不传之学,自程氏至朱氏,发明无余蕴矣,顾行何如耳。有德者必有言,施之场屋,直其末事,岂有他法哉!”凡经其口授指点,不作高论而义理自胜,不期文工而不能不工,多能符合试官要求。

地方官曾荐为教官。性谢辞说:“幸有先人之敝庐可庇风雨,薄田可具?粥,读书砥行,无愧古人足矣。禄仕非所愿也。”晚年愈自韬晦,然亦关心世事,地方官吏施政遇到疑难,上门请教,每能分析入理,从容开导。一生为人处世深得地方百姓尊敬。年七十六卒,赐谥庄节先生。著有《春秋本义》30卷,《春秋或问》10卷,《礼记说》4卷,《诗音释》1卷,《书辨疑》1卷,《郡志》8卷及文集12卷。《元史》有传。

王 艮

王艮(1278~1348),字止善,号鹍游子,元诸暨店口人。为人尚气节,读书务求明理实用,不事空谈。

初为淮东廉访司书吏,继授庐州录事判官。淮东宣尉司辟为令史,以廉能称。又辟江浙行省掾史。时朝廷复立诸市舶司,艮随省官至泉州,建议买旧有之船以付舶商,不仅省时省费,且可杜绝官吏侵欺掊克之弊。由是省官钱50余万缗。除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经历,力主破除陈规,减轻盐税,岁减绍兴食盐5600引。迁海道漕运都万府经历。时绍兴每年有海运官粮10万石,须民船驳运至海口,官吏从中虐民。及至海,主运者又不即受,更有所缺之患,民不堪其役。艮责令运户自载粮入运船。又运船遭风损失,当核实除其数,公文往返,数岁不绝。艮取牍披阅,即除其粮52800石,钞250万缗,运户乃免于破家。迁江浙行省检校官。有人上告松江富民包隐田土,艮至松江,条陈原委,破其诳妄。又除江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时有吉州安福县小吏诬民隐匿田租9000余石,前后数十年,株连近千家。行省数次按问,吏已承认虚诳,而有司喜功生事者仍令其民自报该征600余石,宪司援行诏条革去,终莫能止。艮到职,首言“是州之粮,已比原经理增1100余石,岂复有欺隐诡寄者乎?”行省从艮言,悉数免除。在任岁余,以中宪大夫、淮东道宣慰副使致仕。年七十一。

工诗,题所居曰止止斋,有《止止斋集》行世。《元史》有传。

泰不华

泰不华(1304~1352),字兼善,初名达普化,元文宗赐以今名,蒙古人。父任台州录事判官,遂居于台。家贫,好读书。年十七,江浙乡试第一。明年,对策,赐进士及第,授集贤殿修撰,累迁中台监察御史。顺帝即位,迁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浙西大水,不华入朝,力言于中书,免其租。迁礼部侍郎。

至正元年(1341),除绍兴路总管,抵绍后,力除吏弊,除没官牛租,令民自实田以均赋役。又行乡饮酒礼,教民兴让,风俗大化。后召入史馆,与修辽、宋、金三史,书成,授秘书卿,升礼部尚书。

至正八年(1348),台州方国珍起事。十年,出为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分兵温州,与江浙行省左丞孛罗帖木儿夹攻之,纵火焚其舟。后朝廷遣使招降,不华亲至海滨,散其党羽,拘其海舟、兵器。既而迁台州路达鲁花赤。十二年,国珍攻海门,不华发兵扼之,死于难,年四十九。后追赠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封魏国公,谥忠介。善篆隶,温润遒劲。曾重编《复古编》10卷,考正伪字。诗有《顾北集》。《元史》有传。

王 冕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作元肃),号竹斋、煮石山农、饭牛翁、梅花屋主等,元诸暨郝山下人。自幼嗜学,白天放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暮乃返,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然。母愿听其所为,因往依僧寺,每晚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后从会稽学者韩性学习,终成通儒。但屡应试不第,遂将举业文章付之一炬。行事异于常人,时戴高?帽,身披绿蓑衣,足穿木齿屐,手提木制剑,引吭高歌,往返于市中。或骑黄牛,持《汉书》诵读,人以狂生视之。著作郎李孝光欲荐作府吏,冕宣称:“我有田可耕,有书可读,奈何朝夕抱案立于庭下,以供奴役之使!”遂下东吴,入淮楚,历览名山大川。游大都,老友秘书卿泰不华欲荐以馆职,力辞不就,南回故乡。隐居会稽九里山,种梅千枝,筑茅庐三间,题为“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以卖画为生,制小舟名之曰“浮萍轩”,放于鉴湖之阿,听其所止。又广栽梅竹,弹琴赋诗,饮酒长啸。朱元璋平定婺州,攻取越州,屯兵九里山,闻其名,物色得之,置幕府,授以谘议参军,未就。元惠宗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以兵请冕为官。冕以出家相拒,并扩室为白云寺。旋卒于兰亭天章寺。

冕诗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如《伤亭户》、《江南妇》、《对景吟》、《吴姬曲》、《墨梅》、《剑歌行次韵》等。有《竹斋诗集》3卷,续集2卷。

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亦善画竹。求者踵至。画梅学杨无咎,花密枝繁,行草健劲,生意盎然,尤善于用胭脂作没骨体,别具风格。对明代画梅高手如刘世儒、陈宪章、王牧之、盛行之等影响甚大。存世画迹有《三君子图》、《墨梅图》。能治印,创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绝妙。《明史》有传。

杨维桢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铁笛道人,元诸暨枫桥人。父宏,筑楼铁崖山中,藏书数万卷,维桢与兄维翰读书其中,不下楼者五年。元泰定四年(1327)进士,官天台县尹,因治天台作恶县吏遭报复,免官还家。元统二年(1334)转钱清盐场司令,尝请减盐赋,以解盐民之困。至元五年(1339)因丁父忧还乡。至正初服阙,即到杭州,欲补官,不果。遂浪迹钱塘、吴兴、姑苏、昆山、松江等地,授业为生,与张羽、顾瑛诸友唱和。至正十年(1350)十二月,因同年友荐举,官杭州四务提举。十六年秋,改任建德路总管府推官。十八年三月,朱元璋攻占建德,避隐富春山中。十九年春,擢江西等处儒学提举,不赴,徙居钱塘。张士诚据浙西,屡召不赴。是年十月,因松江同知顾狄招,合家徙居松江,自此遂优游松江一带。明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召至京师纂修礼、乐书,维桢作《老客妇谣》一首,以明不仕两朝之意。次年复召,在京师仅留110日,所编之书叙例略定,即请求还家。至家病,撰《归全堂记》,是年五月卒于松江。松江知府林庆将维桢与其好友钱惟善、陆居仁同葬于干山,人称“三高士墓”。宋濂为作墓志铭。

维桢在元代有诗坛领袖之称,其诗学李贺,风格诡奇,人称“铁崖体”,最著名的是古乐府,其次是竹枝词、宫词和香奁诗。又善书法,以行、草最工。著作宏富,有《铁崖先生古乐府》10卷,《复古诗集》6卷,《东维子文集》30卷,《春秋合题著说》3卷等。《明史》有传。

张 宪

张宪,字思廉,因家住玉笥山,自号玉笥生,元、明间山阴人。学诗于杨维桢,最受赞许。自负才高,浪迹不羁。到京师,纵谈天下事,被视为狂生。后还富春山,混迹僧人中。晚年仕张士诚,为太尉府参谋,迁枢密院都事。元亡后,改姓名,周游四方,不娶妻,不返乡里。后到杭州,寄食报国寺,终日书不离手,以老终身。所作诗,《四库总目提要》评称:“磊落肮脏,豪气坌涌。”今存有《玉笥集》10卷。

唐 肃

唐肃(1328~1373),字处敬,号丹崖居士,元、明间山阴人。通晓经史,兼及阴阳、医卜、书数。少与上虞谢肃齐名,时称“会稽二肃”。元惠宗至正二十二年(1362)举于乡。张士诚时,为杭州黄冈书院山长,迁嘉兴路儒学正。士诚败后,肃援例赴京,不久以父丧归。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因荐召修礼、乐书,擢应奉翰林文字。当年秋试行科举,任分考官,寻免归。洪武六年,谪佃濠梁,同年卒。

工诗,与高启、徐贲、杨孟载等称“北郭十友”,亦称“十才子”。又工书善画,尝作《梅石图》,并赋诗题之。诗步追盛唐,为文简奥,书工篆籀。著有《丹崖集》8卷及《画谱》等。《明史》有传。

戴 良

戴良(1317~1383),字叔能,元、明间浦江九灵山下(今属诸暨马剑乡马剑村)人。自号九灵山人。初为月泉书院山长。朱元璋初定金华,邀请讲论经史和治国之道,任学正。不久弃官隐逸。元顺帝时任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儒学提举。朱元璋平定浙东,即避地吴中。闻张士诚用至正年号,开藩于吴,前往依之。后见士诚不能成事,又携家泛海至胶州,拟间道往投元将扩廓,因道阻未能到达,遂侨居昌乐多年。元亡后,不忘故君旧国,决不仕明。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南还,改姓埋名隐于四明山,常和流寓其间的故元耆儒遗老宴集赋诗。所作诗文多为怀念旧朝,悲凉感慨,寓磊落抑郁之音。十五年,太祖召至京师,授以官职,以年老多病固辞。因忤逆旨意入狱。待罪之日,作书告别亲旧,拳拳以忠孝大节为语。次年卒于狱中,或说出于自裁。

幼年不屑科举,曾学医于朱震亨,学经史古文于柳贯、黄?、吴莱,学诗于余阙。博通经史及诸子百家、医卜、释老之说,精于医学,尤工于文辞。诗文并负盛名,其诗尤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诗“神姿疏秀,亦高出一时”。著有《春秋经传考》32卷,《和陶诗》1卷,《九灵山房集》30卷。《明史》有传。

钱 宰

钱宰(1299~1394),字子予,又字伯均,元、明间会稽人。吴越王钱鏐十四世孙。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阅,弱冠即有文名。元至正(1341~1368)间中进士,事亲不仕,唐之淳、韩宜可皆为门生。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以明经征为国子助教,后进为博士,校书翰林,撰功臣诰命,作《金陵形胜论》及历代帝王庙乐章,甚得赏识。后思归,于朝房口占一绝云:“四鼓〖FJF〗〖FJJ〗起着衣,五更朝罢尚忧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乃于洪武十年归休。二十七年,征天下宿儒校正蔡氏《书传》,兵部尚书唐铎举宰,宰应召。每进见,必赐坐,侍食。书成后厚赐驰驿归。卒年九十六。

善诗,刻意古调,推崇汉魏诗作,其诗吐辞清拔,寓意高远,有《临安集》传世。《明史》有传。

戴思恭

戴思恭(1324~1405),字原礼,号肃斋,元、明间浦江九灵山下(今属诸暨马剑乡马剑村)人。父士尧为名医。思恭自幼受家学熏陶,有济世活人之心,立志学医继承父业。时义乌朱震亨医学负盛名,人称丹溪先生,思恭徒步往拜丹溪为师,潜心研究古代医学理论,学习医术。丹溪爱其才敏,尽以医术传之,遂以医名世。

明洪武十九年(1386),太祖朱元璋病,诏思恭诊治,药到病除。不久被征召为太医院御医,凡所诊治,则多灵验,深得太祖宠信。三十一年,太祖病重,诊治无效,惩治诸医,独对思恭说:“汝仁义人也,毋恐。”太祖病卒,惠帝即位,治诸医之罪,独提升思恭为太医院使。

燕王棣曾患腹中肿块,数经名医诊治,历久不痊。太祖遣思恭往治,一剂而愈。即位后,特授思恭为太医院使。永乐元年(1403),思恭以年老不能任事,四次固请辞归,方得准许。永乐三年,又遣使征召入京,时已八十二高龄,特免其跪拜。是年冬辞归,返家十余日即病卒。成祖亲撰祭文,派人致祭。

思恭的医学理论,多能阐明《内经》之旨,开诸家之悟。朱国祯称之为“国朝之圣医”,后人誉为“明代医学之冠”。著有《证治要诀》、《证治类方》、《类证用药》等书,又订正其师《金匮钩玄》3卷,附以己意,多有发挥。《明史》有传。

韩宜可

韩宜可,字伯时,明山阴人。太祖洪武元年(1368)荐授山阴教谕,旋升为监察御史。耿直敢言,弹劾不避权贵。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得宠于太祖。一日,三人正与太祖从容燕语,宜可直入出示劾稿,弹劾三人险恶奸佞,恃功怙宠,专权树党,擅作威福等罪状,奏请斩此三人。太祖大怒说:“快口御史,竟敢排陷大臣!”命锦衣卫逮捕下狱。旋即释放。洪武九年出为陕西按察司佥事。当时官吏有罪,凡处笞刑以上者皆谪屯凤阳,宜可上疏抗争,认为官吏有罪,当按情节轻重分别治罪,不宜一概谪屯凤阳。太祖从之。后入朝京都,太祖将罪人没官男女赐予诸司,宜可独不受,极言“有罪不应牵连家属,为古来定制。家属连坐,乃滥施刑罚。罪人家属无罪,不当以罪人家口分给各官”。曾奉命撰写祭祀钟山、大江文,谕日本、征乌蛮诏,皆合旨意,特授山西右布政使。后因事被谪云南。建文帝即位,起用为云南参政,入拜左副都御史,卒于官。《明史》有传。

马 欢

马欢,字宗道,别字汝钦,号会稽山樵,明会稽人。回族。幼时喜读外国地理书,尝叹“普天下若是之不同耶”?有游历各国之志。成祖永乐间(1403~1424)郑和下西洋,欢因识番书,能译番语,任通译,曾于永乐十一年(1413)、十九年及宣宗宣德六年(1431)三次随郑和下西洋。前后历数万里,到过爪哇、暹罗、苏门答腊等20国,并越过印度洋,到达波斯湾与红海口。归后成《瀛涯胜览》一书,详记所至各国疆域、道里、风俗、物产等,与费信《星槎胜览》、巩珍《西洋番国志》并为明代南洋等地地理学专著。

章 敞

章敞(?~1437),字尚文,号闇然,明会稽人。自幼父母早亡,为祖父母所抚养,事祖以孝闻。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选庶吉士,与余姚柴广敬等读书中秘,预修《永乐大典》、《性理大全》等书。授刑部主事,屡辨冤狱,人服其明。山西盗发,逮捕数百人,敞察言观色,查出真凶,使余众免受冤狱。迁郎中。宣宗宣德六年(1431)升礼部侍郎,偕徐琦出使安南,向安南王黎利面宣诏令。及还,馈赠金珠异物甚丰,敞却之不受。利以其金构亭于衢,名“却金亭”以表之。利卒,其子黎麟即位,敞又奉诏二次出使。英宗正统元年(1436),协同尚书胡?考订纂辑洪武以来令式,供诸司参照执行。正统二年十二月卒。谥愍。

敞生平尚友谊,重气节。为文简洁,著有《质庵文集》40卷。《明史》有传。

胡 谧

胡谧,字廷慎,明会稽人。代宗景泰(1450~1456)间乡试第一,旋登进士。历任山西佥事提学,识拔人才,推动教育,著有政绩。尝遍历山西各地,查访残碣断碑,故基遗迹,纂成《山西通志》,以资料丰富、体例完善、详略得体而著称。迁山西按察司副使。郡民李铎聚众为乱,谧设计擒之。宪宗成化十五年(1479)任河南按察副使,建大梁书院,祀周敦颐以下10人,大力兴学,同时参与编纂《河南总志》,体例得当,为河南第一部省志。擢广东参政,不久病卒。

历官30年,清廉自守,室如悬磬,怡然自若,人称为真儒。

戴 琥

戴琥,字廷节,明江西浮梁县(今景德镇市)人。以代宗景泰元年(1450)举人,授南京监察御史。宪宗成化九年(1473)知绍兴府。守越十年,持身严而吏治峻。凡遇疾疫流行,必遣医分赴各地为百姓治疗。悉心研究浙东地形,组织百姓筑堤数十万丈,捍海得田4万余亩,民称“戴公堤”。又筑横塘坝,使斥卤地多可耕种。自宋以来,原先北注钱塘江之浦阳江,常借道山会平原河道,经钱清东流入海,扰乱整个鉴湖水系。沿江一带水旱濒仍,居民寥落。琥组织人力加固原有西小江堤,并审察地势,在江堤南北建新灶、柘林,扁拖、甲篷四闸,得泄洪与灌溉之功。建新河、龛山、茅山三闸分泄湘湖、麻溪水。主持修筑麻溪坝,截断西小江与浦阳江关系,使浦阳江复归故道,由碛堰入海。西小江三百年水患得以控制。鉴湖自宋真宗祥符间(1008~1016)始,历经一、二百年围垦,终至湮废。原先蓄积之水,散移北部平原河湖,旧置鉴湖中水则失却作用。四乡囿于一隅之利,堰闸启闭各自为政。经多年调查与实践积累,乃于成化十二年(1476)在城内佑圣观创置水则,以四季农事为主,兼顾航行、交通,将水位调控原则与方法刻之于碑。城内水则之设,使山、会水位得到科学、统一之管理。离任前,复将浙东地区水文地理形势及江河源流、演变、发展撰成专文,并绘制府境八县山川水系、城池、堰闸详细地图,刻碑立于府署。碑文寄语后任,要求“后之君子庶几视如家事,随时葺理,不避嫌,不恤谤,不令大败,以佐吾民”。后擢广西右参政,乞归而卒。著有《太极图说》、《编定八阵图》、《青峰拾稿》等。所撰《山会水则》碑、《绍兴府境全图记》碑,今存绍兴禹陵。

何 鉴

何鉴(1442~1522),字世光,号五山,明新昌人。宪宗成化五年(1469)进士,授宜兴知县。征拜御史,巡宣府、大同,奏劾巡抚郑宁以下不称职官吏数十人。还巡太仓,总督太监卒犯法,逮捕治罪,被构陷,下锦衣卫狱。不久得释,再巡江北。凤阳皇陵所在,百姓取近境寸木即当死罪,守陵军依禁虐民,鉴请以山麓为限,他处樵采勿禁,遂为定例。十七年,出为河南知府。当地连年灾荒,鉴开仓赈济,并条陈荒政十事。二十三年,为山东左参政,历四川左、右布政使。

孝宗弘治六年(1493),巡抚江南,兼理杭、嘉、湖3府税粮。苏淞水灾,发漕米15万石赈之。与侍郎徐贯疏吴淞、白茆诸渠,泄水入海,水患以除。复巡抚山东,迁刑部侍郎。十八年,往河南、湖广、陕西阅实户口,疏奏善后十事及军民利病。

武宗正德二年(1507),拜南京兵部尚书。宦官刘瑾弄权,恨其不与己通,坐事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六年,召为刑部尚书。时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西等地农民先后起义,兵部尚书王敞镇压不力,以鉴代之。事平,加太子太保。奏请罢黜贪残官吏,停止不急工役,还民故业,贷以牛种,免徭役3年,皆被采纳。八年,宁王宸濠要求复置护卫,鉴力阻之。都督白玉以失事罢官,厚贿豹房幸臣求复职,鉴执意不从。诸幸臣使人揭发鉴家僮取将校钱,交章弹劾,遂致仕。阅九年卒。著有《五山奏疏》、《五山吟稿》。

仕宦期间,曾因父母丧两次回里,关心地方事业,先后请筑长堤,度田,减军需,革冗员,改京运,除徭役,减图里,救灾荒,迁仓廒,修通衢,凡十事。县人颂其德,为之立祠,并录其生平事迹及诗作,辑为《五山乡评录》、《五山先生传》及《重庆堂诗》3卷。《明史》有传。

潘 府

潘府(1453~1525),字孔修,号南山,明上虞人。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孝宗立,授长乐县令,躬行郊野,访问民间疾苦。迁南京兵部主事,陈军民利病七事。改刑部。值旱蝗、边警,疏请“内修外攘”,又上“救时十要”。复改南京兵部,迁武选员外郎,超拜广东提学副使。以母老乞休回里,屡荐不起。世宗嘉靖初,起太仆少卿,改太常,致仕归。屏居南山,布衣蔬食,创办南山书院,聚徒讲学。尝言:“居官之本有三,薄奉养,廉之本也;远声色,勤之本也;去谗私,明之本也。”著有《素言》、《孝经正误》等20余种。《明史》有传。

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8),幼名云,5岁时更名守仁,字伯安,因曾筑室于会稽山下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先世世居山阴,后徙余姚,生于余姚龙山后寿山堂,幼年全家复自余姚迁回山阴。

父华,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第一,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守仁幼承家学,又善射,好言兵家武事。15岁至居庸、山海关,纵览山川形势。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中进士,上疏建议加强北方防务,授刑部主事,又转兵部主事。

武宗正德元年(1506)冬,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20余人上疏,要求削除宦官刘瑾权柄,被逮捕入狱。守仁抗疏引救,触怒刘瑾,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刘瑾被诛,任江西庐陵知县。后历任南京刑部主事,考功郎中,太仆少卿,鸿胪卿等职。正德十一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按南赣汀漳等处,镇压闽赣农民起义。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在江西起兵谋反,守仁挥师平定叛乱。由于宦官张忠等谗言构煽,平叛不但无功,反而获咎。世宗即位,虽授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但不予铁券,亦不给岁禄,乃回山阴隐居讲学。

嘉靖六年(1527),思恩、田州等地少数民族起事,命守仁以原官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守仁以剿抚两手策略,平息事态。时守仁已病,上疏乞归,卒于归途南安舟中,年五十七。穆宗隆庆(1567~1572)初,谥文成。其故宅原在绍兴城区光相桥侧,后在王衙弄新建府第,人称“伯府”。墓在绍兴西南花街鲜虾山。

守仁天姿聪敏,文武兼资。17岁谒上饶娄谅,受朱熹格物致知学说,但善于思考,并不轻信盲从。回家后整日端坐,讲读《五经》。31岁时从京师回山阴,筑室于阳明洞,研究佛老之学,数年无所得。后谪龙场,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物,从此创立“致良知”学说,又称“心学”。曾先后在贵阳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等处讲学。50岁后去官回山阴,讲学于龙山西岗稽山学院,招收绍兴府8县及来自湖广、直隶、南赣等地学生300余人听讲,知府南大吉亦称门生受学,又在西郭门内光相坊之东建立阳明书院,前后在山阴讲学5年余。其学说曾风靡南北二京,对明中叶以后思想界有巨大影响,且流传至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至今受到重视。

生平著作由门人编辑成《王文成公全书》,共38卷。其中《传习录》与《大学问》是其主要哲学著作,他如《山阴学记》、《尊经阁记》、《预备仓记》、《亲民堂记》、《浚河记》等,均为在山阴讲学期间所作。《明史》有传。

汤绍恩

汤绍恩,字汝承,号笃斋,明四川安岳(一云富顺县)人。世宗嘉靖五年(1526)进士,十四年,由户部郎中出知德安府,同年改任绍兴知府。为人宽厚,生活俭朴,内服疏布,外以父所遗故袍袭之。为政持大体,不事苛细。知绍兴后,兴学宫,广设社学,缓刑罚,恤贫弱,旌节孝,济灾荒,深得绍兴人民爱戴。

山阴、会稽、萧山三邑之水汇三江口入海,水势陡急,潮汐日至,泥沙淤积。一遇涝则水受沙阻,不能骤泄,良田尽被淹;不得已决海塘以泻之,而塘决则忧旱,每岁苦于修筑。绍恩遍行水道,至三江口,见两山对峙,谓此下必有石根,可于此建闸。募善水者探之,果有石脉横亘两山间,乃兴工,时嘉靖十五年(1536)七月。历时6月竣工。全闸28孔,以应星宿,共长310尺,闸身全部以块石垒成,石体巨大,每块重千斤以上。石与石牝牡相衔,胶以灰秫,灌以生铁,十分牢固。同时,刻水则于柱石,又于次年三月在闸外兴筑大堤,5个月告成,长400丈有奇。为分削水势,又在塘、闸之间兴建平水、泾溇、撞塘诸备闸,与三江应宿闸相配合,组成外扼潮汐、内主蓄泄之三江闸系。

三江闸建成后,钱清江从此纳入山会平原河湖系统之中,成为一条内河。钱清江以北萧山平原诸内河也纳入此一系统之中,形成河湖密布、土地平整、灌溉方便、旱涝不虞之三江水系。山阴、会稽、萧山3县水利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变,土地尽成膏腴。

绍恩累官至山东右布政使,后致仕归,年九十七卒。

越中士民为纪念绍恩建闸功绩,于明代万历年间在府城开元寺及三江闸旁建立汤公祠,每年春秋祭祀。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赐灵济封号,雍正三年(1725)封为宁江伯。徐渭曾撰祠联云:“凿山振河海,千年遗泽在三江,缵禹之绪;炼石补星辰,两月新功当万历,于汤有光。”1987年新建三江闸左侧大桥,绍兴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汤公大桥”,以志纪念.《明史》有传。陶谐

陶谐(1474~1546),字世和,明会稽陶堰人。孝宗弘治八年(1495)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武宗即位,宦官刘瑾乱政,谐疏劾瑾,遭暗害,下诏狱廷杖,斥为民,谪戍肃州。刘瑾伏诛,始释还乡。世宗嘉靖元年(1522)复官,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伐条收干,又旁种芦苇,采以为埽,推行诸道,岁省费巨万。迁参政,历河南左、右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汀、漳军务,以当时差徭烦重,请罢苛捐杂征。寻迁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平海寇陈邦瑞、许折桂。后致仕,卒,赠兵部尚书,谥庄敏。著有《南川稿》12卷,《陶庄敏集》8卷。《明史》有传。

姚长子

姚长子(1522~1554),名不可考,因身材高大,人皆呼为长子,明山阴柯桥独山村农民。世宗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130余人由诸暨流窜绍兴,直扑鉴湖、柯桥,企图从舟山出海。长子方踞稻床打稻,见倭至,挥稻叉与斗,因众寡不敌被擒。倭用藤贯其肩,令为向导,谓引至舟山放汝。长子误以当地之州山,故意导之向西,经柯山,越柯岭,至化人坛。自计此坛四面皆水,仅前后两桥可通,若断之,则为死地。乃窃语乡人:“我诱倭至坛,汝等急往断前桥,俟倭入坛,即断后桥,则倭可擒。我死无恨。”及抵化人坛,前后桥断,倭不得出,知中计,遂杀长子,寸磔之,筑土城自卫。参将俞大猷、会稽典史吴成器等围之数日,倭饥甚。乡民穴穿舟底,以絮塞之,放舟诱倭。倭夜窃舟欲遁,至中流,掣所塞絮,舟沉,兵民四周合围,倭寇全部被歼。

乡民感长子之义,裹其所磔肉齑葬于钟堰之寿家岸,改“化人坛”为“绝倭涂”,名前后两桥为“得胜桥”与“万安桥”,并在绝倭涂上建祠立碑以为纪念。张岱为作墓志铭,称其义行。沈 炼

沈炼(1507~1557),字纯甫,号青霞,明会稽人。自幼聪敏,攻古文。汪文盛以提学副使主考浙江,得沈炼文惊绝,谓为异人,拔居第一,始补府学生。世宗嘉靖十年(1531)举于乡,十七年中进士。任溧阳知县,因与御史争执,徙茌平知县。二十三年,丁父忧回籍,与同里陈鹤、徐渭等结“越中十子”社。服满,补清丰县令。炼三仕为县令,为政清廉,惠爱于民,政绩卓著。召入为锦衣卫经历。秉性耿直,疾恶如仇,敢言敢为,不肯阿谀奉迎,然不免疏狂,每饮酒则箕踞笑傲,旁若无人。曾多次与严世蕃饮,世蕃以酒戏弄他人,炼不平,反之戏弄世蕃,遂结下私怨。二十九年冬,俺答率军入古北口,抄骑至都城,大肆杀掠,致书索贡,语多侮慢,世宗仓卒集群臣于廷,商议对策。廷臣皆依违恐惧,独炼与司业赵贞吉慷慨论时事,主张拒绝俺答无理要求。并上疏提出抵抗俺答军事方略,世宗勿听。于是炼又上疏揭露严嵩父子专擅国事,贪污纳贿,卖官鬻爵,妒贤嫉能,箝制谏官等十大罪,要求罢斥以谢天下。遭廷杖五十,削官贬于保安为民。保安之民知其得罪之故,徙家舍之,日送薪米,遣子弟就学,炼语以忠义大节,深得当地父老爱戴。炼因忠言被斥,而心犹不忘社稷。保安饥荒,散己财粟,设粥厂救济百姓。刻木缚草为人,作奸相李林甫、秦桧、严嵩像,令子弟朝暮射之,有时骑马至居庸关口,手指南面大骂严嵩,痛哭而归。俺答寇边时,杀人如麻,宣大总督杨顺不敢发一矢;敌退,则命部下杀逃兵及百姓,以首级报功。炼作诗遗之云:“杀生献馘古来无,解道功成万骨枯。白草黄沙风雨夜,冤魂多少觅头颅。”又作文祭死者,词多刺顺。顺切齿痛恨。炼结贤豪,招流亡,倡城守,顺遂与世蕃及严党巡按路楷合谋,诬炼与白莲教阎浩等谋乱。三十六年九月,被杀害于宣府,年五十一。长子襄论戍。后嵩败,世蕃伏诛。穆宗隆庆(1567~1571)初诏赠光禄少卿,熹宗天启(1621~1627)初追谥忠愍。

炼工诗文,诗郁勃磊落,肖其为人;文章尤佳,下笔千言,劲健有气。所著悉亡于被逮时,今仅存《青霞集》11卷。《明史》有传。

南大吉

南大吉,字元善,号瑞泉,明渭南(今陕西渭南市)人。性豪宕,雄于文。武宗正德六年(1511)进士。世宗嘉靖二年(1523)以部郎出知绍兴。同知靳塘在任久,熟悉郡中利弊。大吉初到任,每事咨询,塘以其书生而轻谩之,大吉阴察其情而阳为不知。三月后,登堂处事,剖析明决,人皆慑服,塘骇汗不敢出一气。于是饬教条,颁属邑,惩奸戢暴,不挠贵势。郡中巨豪石天禄、戴显八窝藏盗贼致富,官府素不能治,大吉悉逮捕之,毙狱中。每治重囚,必朱衣象简,秉烛焚香,大开重门,令众见之,人皆以为神而不敢犯。囚不决者,一讯即得其情。属吏有被诬者,力为洗雪。有学士侵吞王羲之、谢灵运故地,悉判归其主。运河为势豪所侵,责令疏而复之。又开上灶溪,筑坡塘,以备旱涝。修禹庙,亲题“大禹陵”三字,建亭立碑。府河跨山、会两县界,纵横贯穿于城中,皆通舟楫,而势家侵占,渐趋壅窄。大吉疏浚之,并拟斥两旁庐舍6尺许以广河道,而豪右向侵为世业者,哗然以为不便,后以大吉去官而止。时王守仁讲学于城中,大吉以守仁为会试举主,称门生,然于其学说初犹未信,久之乃深悟,遂执贽请教。于是建稽山书院,创尊经阁,选八邑才俊弟子讲习其中,并刻守仁《传习录》,风示远近。守仁讲学于越,四方学子云集,皆大吉之力。为政尚严猛,喜任事,不避嫌疑,卒以此忤权贵。有郡人官吏部者亦憾之,蜚语腾谤京师,遂罢官而归。然锄奸兴利,郡民德之。所书大禹陵碑,今仍矗立禹陵前。

汪应轸

汪应轸,字子宿,号青湖,明山阴人。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选庶吉士。十四年,武宗将南巡,百姓不堪负担,临清以南相率弃业罢市,逃窜山谷,应轸会同翰林院修撰舒芬抗疏以谏,受廷杖几毙。后出知泗州。当地土瘠,民不知农桑,乃出资买桑劝民种植,又募江南女工教以养蚕、缫丝、织作,由是民足衣食。武宗南游,中使来往不绝,沿途骚扰索贿不止。至泗,应轸率壮夫百余人站列舟次,呼诺之声震远近。中使惊愕,不知所为,应轸指挥从人,牵舟速行,顷刻百里,遂出泗境,免去骚扰。武宗至南京,命泗州进美女善歌吹者数十人。应轸奏称泗州妇女丑陋,且多流亡,无法应旨,仅有以前召募之桑妇,可纳之宫中使受蚕事。如此搪塞周旋,献美之事方止。世宗即位,召为户科给事中。离泗之日,父老送者,无不泣下。一年间上30余疏,皆切中时弊。

嘉靖三年(1524)春,出任江西佥事。两年后,因病上疏请求辞职,未得复命即归,为巡按所劾,诏有司逮问。应轸自陈双亲年老,少兄弟,乞归侍养,吏部为之请免。久之,廷臣交荐,起原官,任江西学政,以父丧归乡。晚年陶情于酒,人谓其外常醉而内常醒。孝友廉介,与人交坦然无城府。瓶无宿储,亲友有困难,必倡议周之,凡乡邦利病必尽言告有司,而未尝干以私。后病卒,乡人私谥为清献先生。著有《青湖文集》14卷。《明史》有传。

吕光洵

吕光洵(1508~1580),字信卿,号沃洲,明新昌人。幼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世宗嘉靖十年(1531)中举,次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出为福建崇安县令。母亡服除,任江苏溧阳县令,讲学劝农,均田清税,善政毕举。有御史至溧阳,食中有垢,疑为毒,欲罪吏役。光洵即取而食之,遂释疑,吏役感其德,由是亲而敬之。十九年,擢为河南监察御史,条陈边防守卫事,出巡陕、甘。后又巡按苏、松、常、镇等府。四府地势低洼,常患水灾,光洵实地考察后作三吴水利图,修筑堤岸,疏浚水道,水患得治。世宗赏以金绮。又奏免四府旱租60余万石。倭寇骚扰东南,光洵率水师尽歼之,晋俸二级。有狱囚20余人潜逃,县令追捕,株连数十家。光洵以不应惊扰无辜,令细侦察,缓缉捕。后越狱者尽捕,民得以安。二十九年,俺答犯古北口,直逼京师,光洵一日连上13疏,力陈有战无和、有进无退之策。迁光禄寺少卿。以父丧归,服除,改太仆寺、大理寺少卿,南京光禄寺卿,应天府尹。时用兵江南,因军饷不足激发哗变,杀南京兵部侍郎,擢光洵为副都御史办理粮饷,息兵变。寻改南京工部侍郎,督修泸沟桥,未期年竣工,加正二品俸。四十二年,云南李向阳、王应朝叛乱,授光洵右都御史巡抚云南,遣兵守险,捕缉奸凶,平息叛乱,进兵部尚书。武定府土官凤继祖挟众数万,地千里,据城叛乱,光洵奏请调川、贵诸道兵,与兵备副使张天复协力讨叛,数月即平,改土归流,兴办学校,教以文化。因得罪云南黔国公沐氏,改为南京工部尚书。旋乞终养归乡。滇人作《平黔记》表彰其事,建生祠纪念。

归里后,勤于著述,来往天姥、镜湖间,与钱德兴、王畿、唐顺之等切磋学问,又置义田,睦亲族,乐施乡里。著有《元史正要》、《诗易笺》、《三巡奏议》、《皆山堂稿》、《可园诗钞》等。

沈 束

沈束(1514~1581),字宗安,号梅冈,明会稽人。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部给事中。时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周尚文卒,请恤典,嵩格不予。束疏论之,触嵩怒,遭廷杖,下诏狱,长系之。衣食屡绝,读《周易》不辍。后,沈炼、赵锦、徐学诗先后上疏劾严嵩,时称“越中四谏”,嵩疑炼、束同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以徐阶劝得免。迨嵩败,束在狱已18年。妻张氏上书,言束家有老亲,无人侍养,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系狱。法司以请,世宗不许。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狱以困之,而令狱吏日奏其语言食息。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岂有喜及罪人耶?”世宗闻之心动,遂释归。束归而父已前卒,枕块饮冰,佯狂自废。穆宗立,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辞疾不赴,布衣蔬食十余年,终老于家。《明史》有传。

王 畿

王畿(1498~1583),字汝中,号龙溪,明山阴人。弱冠举于乡,跌宕自喜。世宗嘉靖二年(1523),试礼部不第,闻王守仁回绍兴稽山书院讲学,返乡受业。五年,会试中式,未参加廷试,回乡与钱德洪共同协助守仁指导后学,当时有“教授师”之称,为守仁最赏识弟子之一。七年,赴京殿试,途中闻守仁卒,奔广信料理丧事,并服心丧三年。十三年,中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进郎中。给事中戚贤等荐畿,首辅夏言斥畿伪学,乃谢病归。来往江、浙、闽、越等地讲学40余年,所到之处,听者云集,年过八十仍周游不倦。学者称龙溪先生。

畿承守仁心学,又加以改造、发挥。其学以“四无”为核心,认为心、意、知、物四者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则意、知、物皆无善无恶。主张从先天心体上立根,不注重“致良知”功夫,谓任心之自然流行,即可脱离生死,将守仁良知之说引向禅学。神宗万历二年(1574)在南京讲学,与李贽相识,贽深受其影响,为之翻刻《文录抄》,畿卒后,又为《王龙溪先生告文》以祭之。生平著述、谈话,后人合辑为《王龙溪先生全集》。《明史》有传。

张元忭

张元忭(1538~1588),字子荩,别号阳和,明山阴人。穆宗隆庆五年(1571)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神宗万历中,为左谕德兼侍读。

少时身体羸弱而好读书,藏灯帐中,俟母寝始诵。十余岁时即以气节自负。闻杨继盛冤死,为文遥祭之,慷慨泣下。父天复任云南副使,因作战失败,为忌者所中,被逮入狱,元忭驰京师辩父之冤,当事者怜之,天复才得以削籍归。任官后,敢于仗义执言。御史胡涍因直言被放逐,抗疏救之,里居守丧期间,不私入公门,乡里有不平事,则直言不避。未第时,师事王畿,承良知之学,笃于孝行,躬行实践。万历十年(1582)还家省亲,奉双亲至孝,双亲疾病所服汤药,皆亲口尝过奉上。对子女家人教育严谨,夜呼二子燃炷香静读,夜分始寝。妻俭约,日结线网巾出售,人云:“此状元夫人所结也。”争购之。后因请复其父官职,未得准许而悒悒病亡。熹宗天启(1621~1627)初,追谥文恭。

曾与孙?合修《绍兴府志》,与徐渭同修《会稽县志》。所著有《云门志略》、《翰林诸书选粹》、《不二斋文选》等。《明史》有传。

徐 渭

徐渭(1521~1593),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青藤、天池、田水月等。明山阴人。父鏓,在云、贵等地任州县官。渭出生后,父即离世,家道中落,由嫡母苗氏扶养长大。6岁入家塾,天资超逸,过目成诵,8岁习八股文,10岁作文受县令称赏,12岁学琴,15岁学剑20岁中秀才。以后8次应乡试均不第,但其才名早已名闻乡里,所交文友诗侣多当时名士,与陈鹤、沈炼、萧勉、杨珂、诸大绶等结为“越中十子”,并被誉为“关起城门,只有这一个”。曾任塾师,一度探究王守仁学说,也曾研读佛学。中年之后,其诗文颇得著名古文学家唐顺之赏识,声名益著。

世宗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侵扰浙东山阴一带,渭投笔从戎,投身抗倭战争,参加皋埠、柯亭、龛山等战役。后结识浙江巡抚、七省总督胡宗宪,任总督府书记,经历5年左右之幕府生活,其间参与戎机,谈兵多中,对抗倭战争作过贡献。曾代胡宗宪撰《白鹿表》,以文情并茂、词藻华丽为世宗所喜,以是益为胡宗宪器重。宗宪以严嵩案牵连死于狱中后,渭应礼部尚书李春芳之邀去京,因志趣不合,辞归。渭连遭挫折,遂发狂病,先后9次自杀未遂。46岁时终因杀妻下狱,身系囹圄凡7年。后经友人张天复等人营救出狱,参与编撰《会稽县志》,继续结交文友,漫游江、浙、皖等地。57岁时应友人吴兑之邀去宣府,60岁时应张元忭之邀再度去京,一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粤海边塞。62岁后长居山阴,直至谢世。

渭多才多艺,诗文书画均所擅长,自言“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但后世对其绘画评价最高。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一改因袭模拟之旧俗,喜用泼墨勾染,水墨淋漓,气韵生动,重写意而求神似,花卉、人物、虫鱼、瓜果,无一不能,无一不工,而以花卉为最。笔法简练脱俗,横绝一世,以其特有之风格,出现于明代画苑,成为青藤画派的鼻祖。清代画家朱耷、石涛、李鱓、郑板桥、赵之谦及近代画家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无不受其影响而崇敬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

书法初学黄庭坚,后学米芾,但更为放纵恣肆,笔意刚劲,强心铁骨,苍劲中姿媚跃出,人多宝爱之。诗文能直抒心灵,反对摹拟,一扫当时文坛芜秽之习。其诗文中多显露蔑视权贵、桀骜不驯之风格,富有平民色彩。明末散文家公安派领袖袁宏道誉之为“有明一代才人”。又懂音律,爱戏曲,所著《四声猿》一书,内列《玉禅师》、《雌木兰》、《狂鼓吏》、《女状元》等南曲,具有较高之思想性与艺术性,其戏曲理论著作《南词叙录》,对后世影响更为广泛。

一生不得志,个性狂放不羁,放浪形骸,晚年以鬻书卖画为生,但“名不出越”,境遇坎坷,清贫如洗,无屋无地,借居亲戚家中,73岁时贫病而卒。死后,经袁宏道、陶望龄等人著文推崇,名遂大振。其故居青藤书屋位于绍兴城内前观巷大乘弄。墓在绍兴木栅姜婆山。

存世之书画作品,历来为公私藏家所重视。其著作原有《徐文长全集》、《徐文长选稿》、《徐文长佚草》、《南词叙录》、《四声猿》等。中华书局重新搜集整理合编成《徐渭集》。《明史》有传。

罗万化

罗万化(1536~1594),字一甫,号康州,会稽伧塘(今属上虞市)人。6岁就乡塾,其傍楼忽倾,万化不为所动。弱冠,为诸生。穆宗隆庆二年(1568)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升侍读,因不肯奉迎权臣张居正,多年不得升官。居正卒后升任国子祭酒、南京礼部侍郎,父卒丁忧回乡,赈灾活人甚众。丧服满后任南京吏部侍郎,升礼部尚书、国史馆副总裁。因不满朝政,多次上表告老还乡,奏章十上始允,行至宝应,卒。赠太子少保,谥文懿,入祀乡贤。

骆问礼

骆问礼(1527~1608),字子本,号缵亭,明诸暨枫桥钟瑛村人。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初任行人司行人,继任南京刑科给事中。问礼秉性刚方,行止高洁;遇事敢言,不避权贵。穆宗隆庆三年(1569),陈皇后移置别宫,问礼偕同官张应治上言谏阻。给事中张齐劾东阁大学士徐阶,为廷臣所斥,下狱削籍,问礼抗言论争,明齐无罪。张居正请举行阅兵大典,问礼谓此非要务,要求穆宗日理政务,详览奏章。又尝弹劾诚意伯刘世延、福建巡抚涂泽民失职。穆宗初纳言官之请,将令诸政务悉面奏于便殿,问礼遂条陈十事:一言皇上亲览万几,宜酌用群言,不执己见;二言皇上宜日居便殿,使侍从常在左右,非向晚不入宫闱;三言内阁宜参用诸司,无拘翰林;四言诏旨必由六科,诸司始得奉行;五言宜益广言路;六言皇上临朝决事,毋使中官参与;七言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八言政令之出,宜在必行,以挽怠惰之风;九言面奏之仪,宜略去繁文,务求实用;十言修撰、编检诸臣宜令更番入直,执简侍书,随事纂辑。穆宗不悦,宦侍从中构陷,贬楚雄知事。明年,吏部举杂职官当迁者,问礼及御史杨松皆在举中,穆宗谓:“此两人安得遽迁?俟三年后议之。”

隆庆六年(1572),神宗即位,诏起言官,迁扬州府推官,升南京工部主事、福建湖广副使等职。后乞终养归。万历三十六年(1608)卒于家,年八十二。著有《续羊枣集》9卷,《万一楼集》61卷,《外集》10卷。隆庆间纂修《诸暨县志》20卷,孙?称其详博,尤精核有据。张岱《三不朽图赞》称之为“朱之功臣,海忠介之高弟”。《明史》有传。

朱 赓

朱赓(1535~1608),字少钦,号金庭,明山阴人。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举于乡。穆宗隆庆二年(1568)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神宗万历六年(1578),以侍读为日讲官。时宫中方兴土木,建苑囿,赓讲《宋史》,极言“花石纲”之害,帝为之震动。历礼部左、右侍郎,礼部尚书,继母丧归,于东武山处建逍遥楼读书其中。二十九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上疏极陈矿税之害,既而又与沈一贯、沈鲤共献守成、遣使、权宜三论。三十一年,赓于门前获“妖书”,言帝欲易太子,诬赓动摇国本,赓大惧,即上疏奏闻。沈一贯穷治此案不已,赓致书一贯,请速结案毋株连,事乃得解。三十四年,辅臣沈鲤、沈一贯去位,赓独当国,其时已七十有二,朝政日弛,中外解体,赓疏揭月数上,但十不能一下。力请更新庶政,于增阁臣、补大僚、充言路三事,语言恳切,帝优诏答之而不行。赓乃素服诣文华门恳请,终不得命。三十六年病,乞休疏二十余上,十一月卒于官。遗疏陈时政,语极悲切。卒,赠太保,谥文懿。

工诗文,著有《经筵奏疏》、《朱文懿文集》。《明史》有传。

陶望龄

陶望龄(1562~1609),字周望,号石篑,晚号歇庵居士,明会稽陶堰人。父承学,南京礼部尚书。望龄少有文名。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会试第一,殿试一甲第三,授编修,后进国子祭酒。居官清廉刚直,所上《议国计疏》、《议处京操班军疏》、《因旱修省陈言时政疏》、《正纪纲厚风俗疏》等,皆关国计民生,切中时弊。三十一年冬,获“妖书”,言帝欲易太子,诏京城大索。辅臣沈一贯与礼部侍郎郭正域有隙,欲藉此构罪正域。望龄偕唐文献等往见一贯,委婉责难。东阁大学士朱赓不援手,望龄亦责以大义,并愿弃官与正域同死,赓遂致书一贯,郭冤始解。

生平笃信王守仁学说,与公安袁伯修,南充黄平倩、左景贤、王道安交,日相究考;与弟龄皆以讲学闻名于时。工诗善文,读书不事章句,为文法甚严而意足,往往出于二苏间。喜游历,登洞庭,穷天都台宕之奇,皆有题识。其诗锋犀利,或旁敲侧击影射时政,如《猛虎行》等;或公开揭露直刺时弊,如《悲哉行为丁亥秋七月大风作》等。所著有《解庄》12卷,《天水阁集》13卷,《歇庵集》20卷等。卒,谥文简。《明史》有传。

沈 襄

沈襄,字叔成,号小霞,明山阴人。炼长子。世宗嘉靖三十六年(1557),炼因弹劾严嵩得罪,又驰捕襄,押抵宣府,杖系将死,会给事中吴时来疏上,襄得免戍。神宗万历初嵩败,襄以父荫补官,知湖南安乡县,办案及时无留滞,岁饥赈济有方略,曾筑堤防洪,后人名为“沈公堤”。万历二十五年(1597)迁刑部主事,后官至姚安府太守,旋以母老乞归,卒年六十四。

工诗文,兼擅画梅。少好学剑,纵横习刺,能得其法。见窗下老梅,天天模写,并拜刘世儒为师,能体悟梅枝纵横之妙与剑法同,遂以写梅竹称为绝艺。尤善墨梅,干随笔生,枯润咸有天趣。姜绍书评谓“霜林雪干,风骨崚嶒,自是清流之笔”。徐渭有“刑部梅花似拗铁”之句。熹宗天启七年(1627),胡正言纂辑《十竹斋画谱》,其中《临冰墨图》即襄手笔。画面古拙而又自然,墨彩洒脱恣肆,浓淡有考,层次分明。传世作品有《墨梅图轴》。著有《小霞梅谱》。

马 莳

马莳,字仲化,号玄台,明会稽人。毕生研究《内经》,颇多心得。著有《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二书。前书刊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收《素问》81篇,合为9卷,于原文词义、医理逐篇逐段加以注解,在阐发经文精微、补苴唐人王冰注释罅漏诸方面,贡献颇大,是继王冰以后第二注家,为《素问》主要注本之一。后者9卷,补遗1卷,为《灵枢》第一个注本,颇有独到见解。清雍正《浙江通志》称之为“医学津梁”。

王骥德

王骥德(1540~1623),字伯良,号方诸生、玉阳生,别署方诸仙史、秦楼外史、玉阳仙史,明会稽人。祖、父均精于戏曲,家藏元人杂剧可数百种。骥德受家庭熏陶,自幼即嗜戏曲。弱冠承父命改写祖父《红叶记》为《题红记》,早负才子之名。神宗万历(1573~1620)初,师事徐渭,在曲学方面深得指点。万历二十年前后,曾在山阴知县毛寿南官署设席谈艺,与寿南子以燧等研讨词曲,自比古食客。

一生书剑漂零,行踪无定,到过金陵、维扬、吴江,远游古城开封、洛阳。晚年两上北京,考察元杂剧发祥地大都风土人情,访问《西厢记》作者王实甫故乡枌榆,调查当地方言演变。平生与同时戏曲名家均有交往,越地有徐渭、孙?、孙如法、吕天成、叶宪祖、史槃、王澹、屠隆,吴中有沈璟、顾大典、毛以燧、吴炳、汤显祖、梅鼎祚等。徐渭以外,与天成、璟、显祖尤为莫逆。

著述甚丰。《曲律》4卷,旁采博征,自成一家之言,为系统、全面之曲论专著,吕天成《曲品自叙》谓此书“功名教条,胪列具备,真可谓起八代之衰,厥功伟矣”。所作传奇、杂剧,多已散佚,今存者仅《题红记》、《男王后》两种。又有诗文集《方诸馆集》,散曲集《方诸馆乐府》,亦均不存。校注《西厢记》,以经史证故实,以元剧证方言,予后人以研究方便,在体例、标目诸方面有其特独处理,为流传至今的一个较好的校注本。

刘光复

刘光复,字贞一,号见初,明青阳(今安徽青阳县)人。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为诸暨县令。洁己爱民,处事果断。有杀人命案十年不决,牵连无辜,相继死于狱中。光复一讯而真犯伏法,人称神明。中官出治矿税,闾巷震恐,民多逃徙。光复周旋调停,一无所取而去,境内晏然。

诸暨处群山之间,而下有72湖,山田易旱,湖田易涝。山区尚有旱地收益以济眉急,低田则与浣江平,上流水势澎湃而来,泄处若咽喉,骤雨终朝,则百里为壑。光复到任之时,正值大灾之后,次年复遭水患,各湖遍没。光复以为诸暨疾苦,无甚于水,乃单骑巡视,相度地势,创“怀、捍、摒”三法以治之。怀者,在上流筑池蓄水,以杀水势。捍者,于诸湖中划为经界,筑长圩以御水,置水门按时启闭,立圩长数十人令督领培补,以御洪水。摒者,浣江出县界,地势犬牙交错,水至此盘涡不泻,遂至上流溃溢,必须开直江流,使水泄顺畅。以下流地属山阴、萧山,遂购田16亩为江基,连夜发民夫3000,3日开通,水得畅行。于是水患大减,连年丰收。以其治水经验,撰为《经野规略》一书,为后代治水之成规。又置义田数百亩,贮租备赈。立义冢百余处,掩埋尸骸。并修建桥梁,革停柩、溺女、锢婢及同族为仆诸积弊。

万历三十三年(1605)去任,擢河南道监察御史。后以“挺击”一案,在神宗前越次大言,被逮下诏狱。诸暨百姓周国琳等疏救,寻获释。光宗即位,擢光禄寺丞。卒,赠太常寺卿。诸暨百姓追思其德,建刘公祠63所以祀之。

祁承?

祁承?(1563~1628),字尔光,号夷度,又称旷翁、密士老人,明山阴人。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进士,官至江西布政使司右参政。

少喜读书,嗜书成癖,婚后以妻之妆奁易书。不幸遭火灾,所购片楮不存。而爱书之心不改,每闻有未见之书,必百计致之,录副保存。入仕后,每至一地必访求图书。20年间,聚书达10万余卷。在山阴梅里筑旷园,内建淡生堂以藏书,旷亭以游息,东书堂以读书。所藏书在江东首屈一指。订有《淡生堂藏书约》,分读书训、聚书训、购书训、鉴书训四目,以示子孙。又编《淡生堂藏书目》14卷,收书9000余种,10万余卷。

淡生堂藏书不以宋椠为贵,而以实用为先。收书注重类别,强调学术源流,主张先取见于前人著录有来历之书,再取前代名贤与近世名人著作。于史部尤为重视,凡涉及当代典故者,不特小史,即街谈巷议之书亦尽收录。中有府志94种,县志320种,及小说、戏曲等。承?长于鉴别,以审轻重、辨真伪、复名实、权缓急而别品类为鉴别标准。所藏多抄本,全祖望谓“其所抄书,多人所未见,校勘精核,纸墨洁净”。

承?一生不仅爱书、读书、鉴书、聚书,又善著书。所著有《淡生堂集》、《两浙著作考》、《国朝征信丛录》及《淡生堂藏书约》、《淡生堂藏书目》、《淡生堂明人集部目录》等。

周汝登

周汝登(1547~1629),字继元,号海门,明嵊县人。王守仁再传弟子。神宗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工部屯田主事。督税芜湖时,不忍横征,宁被贬官。以榷税不如额,谪两淮盐运判官,累官南京尚宝卿。为官以教化为先,不事刑罚,不蓄财,不治第,不营产,所到之处均有慈爱清白之名。万历十五年,集资创办鹿山书院,次年总纂《嵊县志》。思宗崇祯二年(1629),授工部尚书。著有《王门宗旨》、《东越证学录》。《明史》有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35979.html

更多阅读

QQ仙侠传1-40级升级攻略心得 qq仙侠传快速升级

以下是我40级的心得,接下来我对游戏提的意见,门派回城掉的太厉害,太卡、bug太多QQ仙侠传1-40级升级攻略心得——步骤/方法QQ仙侠传1-40级升级攻略心得 1、 1—10级跟到任务走,8级会接

仙剑奇侠传1游戏攻略 仙剑奇侠传官网下载

仙剑奇侠传1游戏攻略——简介相信在仙剑迷心目中,最经典的还是第一部仙剑奇侠传,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重温这个人气游戏吧。 仙剑奇侠传1游戏攻略——方法/步骤仙剑奇侠传1游戏攻略 1、一大早就被婶婶吵醒了,原来有客人来投宿;出房招待苗

《梦幻群侠传1》攻略经验 梦幻群侠传攻略

《梦幻群侠传1》攻略经验《梦幻群侠传1》攻略经验——步骤/方法《梦幻群侠传1》攻略经验 1、关于加点:个人有个人的加法,我觉得无论是谁都必须加敏,否则老挨怪打是很痛苦的事。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我的加点。 小白:1体1敏3仙(初期),到后面可以

幻想曹操传攻略 幻想曹操传1.16攻略

幻想曹操传攻略——简介曹操传是一个很经典的游戏,相信很多人都喜欢玩。小编也是一样,接下来小编跟你们分享下小编的一些游戏心得。幻想曹操传攻略——方法/步骤幻想曹操传攻略 1、人物介绍及技能详情:英雄类型附送技能技能1 技能2

声明:《转载 绍兴市志-人物传1 绍兴市志pdf》为网友梦中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