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小吃焉耆人的拿手绝活
喝一口汤,辣!
吃一口杂,香!
碗里的香菜,绿;
汤里的葱花,亮。
羊肠短,羊肚脆,
面肺白,蹄筋黄。
羊肝嫩,头肉细,
炭火烧的旺!
刀工有讲究:六大件,
粗细长宽,一个样。
吃到一半,加汤!
掌勺的大妈,爽!
焉耆人:好长时间没来吃了。
外地人:难忘,难忘!
焉耆有很多风味小吃,有些非常有名。象“凉皮”“凉粉”“黄面”“面筋”“牛筋面”等,如果再配上烤羊肉,那就更美了。那就成了“凉面烤肉”“黄面烤肉”等。此外,还有“粉汤”“粉汤饺子”“水煎包子”“油炸糕”“油塔子”等。但真正名扬全疆的焉耆小吃,那就要属“杂碎汤”了。
“杂碎”顾名思义,就是动物内脏。这里的动物,纯指“牛、羊”内脏。杂碎有好几种做法:首先,将动物内脏冲洗干净,特别是对动物内脏里的“肚子、百叶层、肠子”等要翻来覆去冲洗好多次,直至彻底冲洗干净,没有任何异味为止。对头、蹄等用火将毛发燎干净,再用水反复清洗。
将清洗好的杂碎,放入大锅煮,直到煮熟、煮烂为止。头、蹄可以凉拌、爆炒,也可以和其它部位一起汇成“杂碎汤”。一些高明的厨子,可以通过“放调料”来汇成美味的“杂碎汤”。在冬季,吃一碗热乎乎、香香喷喷的杂碎汤,全身暖洋洋的,那才叫爽。南来北往的驾驶员,每次路过焉耆时,将车停放在路边,都要去吃一碗焉耆的“杂碎汤”。
如果将“牛或羊”的肺子里灌满用“油和面”调制的面料、在肠子里灌满用“大米、黄萝卜、肉、油”等调制的营养米料,再放如锅中煮熟,那么,又成为好吃的“面肺子、米肠子”,和其他内脏拌到一起,放入盐、辣椒、醋等调料,就成了风味独特的“干杂碎”。现在,爆炒面肺、糊辣羊蹄等已成为各大酒店、饭店的地方特色菜。
朋友,如果你来焉耆或路过焉耆,不妨停留你的脚步,偿偿这里的各种风味小吃,保证让你连声道爽。
焉耆县城,维族人,回族人占多数。这里的特色小吃原先是羊杂碎,凉皮,凉粉。这是回族人的拿手绝活!特别正宗。现在集市里却看到的是烤鸡摊,烤鱼摊。泛着黄油的烤鸡,烤鱼,着实让人眼馋,但是却不敢吃,太油腻了!吃了它,肉都长在了自己身上,还得自己背上,怪累的!我们就去找焉耆凉粉了!吃着那滑溜溜,酸唏唏,麻辣辣的凉粉!爽歪歪了!
天生喜欢吃羊杂碎,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在那个饥荒熬人的年代,在艰难度日的老家农村,一年里能吃上一碗羊杂碎,都是极其奢侈和难得的幸福。即便后来回到出生地新疆,回到牛羊遍地不愁吃喝的草原牧区,即便现在真的一日三餐顿顿都少不了肉,我还是喜欢吃羊杂碎。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记忆永远都挥之不去,羊杂碎,也几乎成了我生命中的一个情结。混迹焉耆这些年,别人逛夜市都抢着吃烤肉、喝啤酒,我呢?只馋羊杂碎。甚至几天不吃一碗羊杂碎,就馋得心里发慌。
在内地的北京、内蒙和陕西,羊杂碎也都是很普遍和有名的,但我以为,还是焉耆的羊杂碎最美味、最解馋、最地道,尤其维吾尔族和回族风味的羊杂碎。不过,焉耆的羊杂碎里,除了有羊的杂碎,也有牛的杂碎,但依然通称“羊杂碎”。维吾尔族和回族老乡都信奉伊斯兰,饮食必须“清真”。他们烹饪的羊杂碎,由于自有一套“秘方”,更兼做工精细,自然别有一番风味。在天山南北任何一个城镇,尤其是夏日的夜市上,只要发现有头戴白帽或花帽的老乡,站在一口热气腾腾的大铁锅前,一边用长勺搅那上面漂浮着鲜红的辣椒丝、洋葱瓣的杂碎汤,一边扯着嗓门大声吆喝:“羊杂碎。羊杂碎。好吃的很嘛!吃了一碗还想吃两碗,朋友们走过路过别错过啊!”你肯定会情不自禁地站定,先是挤在人堆里看热闹,听吆喝,继而望着旁边满坐的食客,一个个吃得津津有味,喝得啧啧有声,便经不住诱惑地喊一声:“尧尔达西(新疆少数民族语:同志、朋友),来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