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 坡 肉” 的 故事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州人。他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美的散文、诗词、书画,而且在饮食文化中也做出了贡献,他研制的“东坡肉”至今仍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赴任徐州知州。七八月黄河决口,洪水围困徐州,水位高达二丈八尺。苏轼以身卒之,同全城百姓一起抗洪,筑堤保城。经七十多个昼夜的奋战,保住了徐州城。
于是,百姓给苏轼送来猪肉表示感谢。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指点家人做成红烧肉,回赠给抗洪的百姓。百姓吃后赞不绝口,于是就将这肥而不腻、酥香味美的红烧肉叫作“回赠肉”。很快,“回赠肉”就成了徐州一带的一道名菜。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不久,他发现此地猪肉很便宜,但富人不爱吃,穷人又不会吃,于是就亲自下厨房研究猪肉的烹饪方法,并将烹饪方法写成打油诗《猪肉颂》:“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于是苏轼的红烧肉的做法很快就在黄州流传开了。
宋哲宗元祐四年(1098年),苏轼任杭州知州。第二年五六月间,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家被淹。苏轼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使百姓度过了水灾的难关,同时又疏浚西湖、筑堤、修桥,使西湖旧貌换新颜。
过年时,百姓抬猪担酒来给苏轼拜年。苏轼收下后,指点家人将猪肉烧成红烧肉,分送给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民工们亲切地称这肉为“东坡肉”。于是“东坡肉”很快就名噪杭州了。
北宋的新旧党争很激烈,其核心问题是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苏轼持反对态度,因此他一再被贬。出人意料的是,“东坡肉”也给他带来了麻烦。
相传,不同政见者、御史赵挺之在杭州巡查时,发现每家餐馆都有“东坡肉”这道菜,便问店小二:“这道菜为什么叫东坡肉呢”?小二回答:“苏大人是个好官,这道菜是他发明的,老百姓信服他,也为纪念他,就都称它为‘东坡肉’了”。
赵挺之听了小二这番话,心情闷闷不乐,便绞尽脑汁设法诬告苏轼。他收集了大大小小几十家酒家的菜单,带回京城呈给皇上,并禀报:苏轼在杭州为非作歹,不顾百姓死活,搞得怨声载道,人们恨不能扒他的皮,喝他的血,吃他的肉。请皇上过目,每个菜单上都有“东坡肉”,这就是证据。
昏庸的皇上一看菜单,便拍案而起,大发雷霆,立即下令将苏轼发配到更偏僻的广东惠州。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到广东惠州后,将“东坡肉”搭配上惠州特产的梅菜,制出了一道新菜---“梅菜扣肉”,后来它也成了广东的一道名菜。此外苏轼烹制的鱼也堪称一绝。
纵观苏轼的一生,他在文学、诗词、书画方面的成就颇丰,是历代公认的大家之一,而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却屡屡受挫,一再被贬,后来由惠州又贬到儋州(海南岛)。但是,他很达观,很潇洒,始终坚持对文学艺术和饮食文化的研究、创作,因此说,他既是古代文学艺术的大家又是很有特色的美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