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整体性:全面认识科学发展观

系统整体性:全面认识科学发展观

根据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和系统科学方法,需要用总体性方法全面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整体性,进一步拓广对社会建设、社会文明、社会发展目标的系统认识。

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指出,系统是“处于相互作用中的要素的复合体”。钱学森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以来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基本特性包括:多元性或多组分性、相关性、统一性或一体性、整体性。[9]

总体性也即整体性,指着眼于事物或系统的总体、全体,事物的诸属性、要素、方面、关系、运动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特性,共同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整体的功能、属性、作用大于其组成部分功能、属性、作用的总和。总体性方法就是在把握对象和客体的过程中确立全局和总体的观点,将对象和客体置于多重结构和复杂关系中,避免片面性、孤立性、单一性,力求总括、全面、系统。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系统整体,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社会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发展包括所有的发展方面,狭义的社会发展是指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等。发展并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是与社会有机体思想和总体性方法密切相联的,构成了整体的系统的发展理念。

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全局,着眼于各个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将不同领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总体上规划和布局,形成社会整体性发展的格局。社会是一个复杂巨系统,社会构成的系统性是由社会基本矛盾的整体性决定的。从社会系统的角度解释社会发展的全面性,主要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彼此互相作用、互相适应,形成整体合力,促进社会有序运行、全面发展。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围绕着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目的,形成了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其积极的、进步的成就的总和就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物质文明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政治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精神文明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和支撑,广义的社会文明是这几个文明的总称,狭义的社会文明主要指社会制度和社会行为的文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是社会各个方面相互作用、构成整体性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有序运行,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协调和共同发展。强调协调发展,是克服以往发展顾此失彼、对立冲突的不协调性,矫正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失衡现象的必然要求。目前的失衡状况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发展的失衡、区域之间发展的失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失衡、人与自然的失衡、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失衡。要矫正失衡,就必须统筹兼顾,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要统筹处理好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总揽全局,全面规划,兼顾好各种利益要求。重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的物质与精神的协调发展,社会各阶层、各种关系之间的协调发展。

全面发展与协调发展是内在统一的,相辅相成。全面发展主要是从范围、内容上考虑,侧重广度和周全;协调发展是着眼于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结构均衡,侧重从动态上考虑如何在运动中实现平衡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注重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保证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在空间上涵盖全球和全人类,在时间上强调着眼于未来。确立生态文明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做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统一整体。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标是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系统整体性:全面认识科学发展观

中共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进行了新的科学规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中,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这是从社会主义建设的类型方面进行规定和部署。讲到社会主义文明成果时,则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方面进行规定和部署。这样,“四大建设”与“四大文明”不相对应,有“社会建设”而无“社会文明”,有“生态文明”而无“生态建设”,而且,它们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个新要求也不相对应,“四大建设”中缺乏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方面的规定,“四大文明”中缺乏小康社会的社会建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等。这样,在“建设”、“文明”、“发展”的几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对应,没有明确对人力建设、人的文明、人的发展的关注,也缺乏对“生态建设”、“生态发展”的要求。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是文明的创造者,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目的。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是同向同轨的,是同一个过程。全面发展的社会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能有力地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根据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和总体性方法,同时引入系统分析的科学方法,我们认为,应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人力建设(六大建设),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人的文明(六大文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全面发展(六大发展目标)的总体理想状态。

这六大建设、六大文明、六大发展目标之间是密切相关、互有交叉的,如对社会建设、社会文明、社会发展应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理解,人力建设、人的文明、人的全面发展与其他方面也都相互交错、共同发挥作用。人的文明包括精神文明、行为文明、语言文明等。之所以突出生态建设、社会文明、人的全面发展,是为了更系统、全面地认识,也更有利于现实实践。

在这个理论认识和实践运行过程中,将经济建设、物质文明、经济富强看作是同一序列的上升过程;将政治建设、政治文明、政治民主看作是同一序列的上升过程;将文化建设、精神文明、文化繁荣看作是同一序列的上升过程;将社会建设、社会文明、社会和谐看作是同一序列的上升过程;将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良好看作是同一序列的上升过程;将人力建设、人的文明、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同一序列的上升过程,这就把措施、状态和目标统一起来考虑,从整体性进行认识,包括理论的整体性(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的整体性视野)、实践的整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性)、社会的整体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系统奋斗目标)和理想的整体性(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36259.html

更多阅读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重点

全国事业单位考试交流群:122605011科学发展观是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正式提出的。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包含着三大文明、六个“更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充分体

专题二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专题二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1)含义: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3)核

声明:《系统整体性:全面认识科学发展观》为网友心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