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主持就是做自己
《天津新闻》、《12点报道》让天津观众了解了许多国内外的大事,而在这些新闻的背后,总有一个熟悉的面孔用她清晰的声音阐述着每一条新闻,让观众最大程度地接近事实本身,她就是天津电视台新闻播音员刘芳。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她,听她为我们讲述她的主持之路。
备战达沃斯
在很多人看来,做主持人是件轻松的工作,但刘芳说,做个好的播音员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虽然每周刘芳只有四五个班,但哪个星期她都没踏踏实实地休息过两天。尽管每次在镜头前只待半个小时,但为了这半个小时,她却要做好几个小时的准备——《12点报道》在中午12点直播,她便要在早上7点半就开始工作;《天津新闻》晚上6点半直播,而她在上午10点钟就已经开始工作了。
刘芳告诉记者,主持人面对镜头时精神的高度集中往往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在西方有这么一种说法,主持人在镜头前的半小时相当于其他人在别的行业工作六小时,而这种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往往会延续很久,她告诉记者:“假如上午直播不完,我中午的那顿饭就吃不下;如果下午进行直播,我晚上的饭就又省了。”
最近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召开,天津电视台卫视频道进行了三天的直播报道,而主持这些国际性的活动在客观上也对播音员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做好达沃斯直播,刘芳将网上能搜到的有关达沃斯的东西几乎都一一阅览过了,对于这些前期的准备,刘芳说:“其实并不是要求我一定记住每一条信息,而是让这些东西先影响自己,你要像条干毛巾,必须先得让自己浸润进去,从参加达沃斯的角度考虑这件事,等再说出来的时候,你才能进入到论坛的情境当中。当你坐在演播室里,你又要将自己‘拧干’,得站在观众的角度,考虑他们想了解什么,这样你才能以观众想听的方式讲给观众听。”
年少开启梦想
说到如何走进主持这一行,刘芳说,早在上高二时她就第一次接触了主持人这个行业。当时,天津电视台举办“走向金话筒”活动,这个类似于现今选秀节目的活动吸引了很多人参加,作为学校里文艺骨干的刘芳当然也不想错过这个机会。
说起参加这个活动的初衷,刘芳说:“跟现在许多年轻人参加选秀的想法没什么区别,当时自己一直是学校里的文艺骨干,从小就爱唱歌、跳舞、朗诵,有这样的一个机会,我就觉得自己不能放过。”在经过一轮轮的筛选后,刘芳成为为数不多的剩下的幸运儿。之后,她又被天津电视台派去参加播音研讨班,正是在这次研讨活动中,刘芳认识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张颂老师,第一次深入了解了主持人这个行业,也第一次知道还有一个播音专业。
后来在考虑填报高考志愿时,刘芳自然而然地希望报考播音专业,但她的这一选择并没有得到学校老师的认可。刘芳所在的南开中学向来以校风严谨著称,而播音主持属于艺术专业,自然被一些人视为“不务正业”。刘芳说,自己当时像个异类。高考前,刘芳去学校询问播音主持专业的考试问题以及怎样办理手续,老师却告诉她学校从没有人考过这个专业,所以在这方面很难给她什么意见或建议。刘芳只能自己去摸索,其中的艰辛自然不言而喻,最后凭着自己的努力和父亲的鼓励支持,刘芳最终考取了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播音系。
经过大学专业的培训,刘芳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并于1996年进入了天津电视台。刘芳的外貌、气质都比较适合播报新闻,从此便踏上了她的播音员之路。
走出低谷
2000年,刘芳的女儿出生了,等她再回到电视台时,被安排到22:30播出的《晚间新闻》中。这档节目她一做便是三年,三年下来她身心疲惫,生活和工作没有突破口,似乎掉进了一团泥淖之中。刘芳直言,那是她从业这么多年以来的低谷期。
就在这时,刘芳去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了心理学。她提到学习心理学的初衷,一是自己一直很感兴趣;二是自己虽然已经是一个两三岁孩子的母亲,但年龄并不大,心智也并不是很成熟,在培养孩子过程中有很多的困惑。于是她结识了北师大的老师,并开始学习心理学,这一举动使她的人生态度变得更加积极起来。许多人认为主持人是吃青春饭的,如果跌倒的话很难重新振作起来。处于低谷期的时候,刘芳也偶尔会想自己的工作也就这样了,而在学习了心理学后,她的心态逐渐变得阳光起来,对工作也少了抱怨,多了追求,她希望和孩子一起成长,并且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她开始试着寻求一个事业的突破口,让自己重新振奋起来。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她决定自费去法国见习一段时间。
2005年,刘芳去法国电视台三台实习了三个多月。她将这段经历称为“巴黎深度游学”。在这段时间内,她接触到了巴黎的方方面面,上到法国主要执政党和议会第一大党法国人民运动联盟的领导人,下到巴黎市郊外的普通市民,她都广泛地一一接触。她跟着法国电视台记者,去过法国财政部的新闻发布会,去过高级法院的审判法庭,虽然听懂的东西不多,但她还是尽量去感受那个氛围。她说,这样一来,她感受的巴黎是有内容、有血有肉的,再不会轻易去概括说法国是个浪漫的国家。“当你用记者的视角去审视这个社会的时候,会把这个社会看得更客观,你不会盲目地认为一件事是好是坏,比如看到法国因为政府延迟职工退休时间而爆发大罢工,你就不会轻易对政府的做法而愤愤不平,也不会对群众的罢工而拍手称快,而是更多了一份对事实本身加以客观分析的欲望,甚至去预判事态的发展走向。这才是新闻从业者看待问题的角度和习惯。”
深入新闻现场
在法国实习的三个月中,刘芳再次印证“国外的播音员基本都是记者出身”的说法。刘芳很认同这种做法,她说:“‘接地气’是优秀主持人的必由之路。你去第一线也许只是一件很不起眼的事,但有了这种亲身感悟,你再去播报时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听。”
对于什么样的播音员是好的播音员,刘芳有着自己的理解:“好的播音员首先应该学会还原事实的本来面目,这既包括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也包括身为一个社会人的本来面目。好主持人首先应该是一个好人,你要保证自己平时看待事物的态度是阳光、积极的,这样你在镜头前说出来的话和你对事实的认知才是融为一体的,这样才最可信赖,才最像自己,也才最会有自己的风格。”刘芳发现,要做到还原事实本来面目,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去第一线采访,“要习惯用更敏锐的‘嗅觉’去发掘事实带给人的感悟,亲临现场后即使只是一件小事,你都会比常人有更多更深的感悟。”
2008年,刘芳采访天津一家超市进行的义卖活动,这次义卖所得的钱将捐给一所福利院。刚开始时,虽然围观的人很多,但他们只是冷漠观看,认为这不过是超市在作秀而已。但是经过刘芳现场采访福利院的院长以及超市的员工,围观群众渐渐地了解到慈善的理念并踊跃地加入到了义卖的活动中。刘芳说:“现场报道比在演播室播报出来更言之有物,也更有影响力。从冷淡到热心,你可以积极地感染大家。作为一名记者,你对这个社会首先应该有积极的态度,这样才能保障你给大家带来的东西是积极的。你在一线看的东西越多,你在其中分解的积极的东西就越多,然后你用这些积极的东西武装自己,再去过滤,从而感染自己和别人。”
八小时之外
在生活中,退去主持人的光环,刘芳说生活中的自己其实和大家没什么差别,该买菜做饭就买菜做饭,该讨价还价就讨价还价,逛商场买衣服也不一定要名牌。刘芳甚至对记者直言生活中的自己有些小毛病,比如说,自己有时候也会丢三落四,像辅导孩子学钢琴时把手机关在钢琴盖子里啦,像早上把要扔到楼下的垃圾袋带到单位啦,自己闹的这些笑话都曾被孩子写进作文,让刘芳自己也哭笑不得。
为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刘芳常年订阅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这是一份很专业、权威的刊物,它给刘芳带来了很多行业前沿的新鲜养分和传媒发展的预见性思路,同时也激励她进行着理论方面的研究,她所写的论文曾分别获得全国播音主持优秀论文评选一、二等奖。此外,刘芳一有空就上中央电视台的网站看《新闻联播》的视频。在中央电视台的网站上,《新闻联播》每一条新闻都可以分割成视频和正文,这样她就可以听着视频对着稿子跟读,然后找出自己的差距。她说:“模仿并不低级。因为你学习的对象也在不断进步,你只有不断地从专业上去武装自己,这样才能保持事业的旺盛生命力。”
刘芳说自己闲暇的时候爱看电影,大片、纪录片、卡通片甚至很多人不爱看的纯文艺片她也爱看。她跟记者谈起前一段时间看的苏菲玛索的电影《永不回头》,她说很多人不喜欢这部电影,但她还是很喜欢:“电影会把你拉到另一个空间,这和你从事的工作组成一个非常有趣的矛盾体。我主持时希望还事实以本来面目,在这种思维模式影响下,你的思维可能就被事实局限住了,缺乏创新;而生活、工作中是需要创新的。电影能带给你很大的冲击力,给你的思维模式以颠覆和启迪,在这两相对撞中,新的想法就出现了。”
这就是节目外的刘芳,在电视中,我们通过刘芳了解新闻故事,现在我们通过她的故事来了解她,相对于节目中的形象,这将是一个更加真实、亲切的刘芳。
(转自《天津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