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往事八十八:越来越大的书

微风往事八十八:越来越大的书


大概是一九七九年,我在学校附近的邮局报亭第一次看到彩色印刷的报纸,《深圳特区报》。以前每逢七一、国庆或者党代会召开,《人民日报》会出一期头版套红印刷的报纸,真正彩色印刷,连照片都是彩色的,在我是头一次见到。那时候绝大多数的人不认得“圳”字,硬着头皮读作“川”。那一年我读初中二年级,我知道这个字念“镇”的原因,是国产“反特”电影常常把“深圳”设为潜伏特务向境外逃窜的最后一道关卡。
不仅彩色报纸,就连彩色的书刊也很少见到。我说的彩色书刊,指的是除了封面、封底以外的正文部分彩印。画报很少,常见的只《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民族画报》这几种,其中的彩色照片常常颜色错位,单眼皮全成了双眼皮。不过那时候我手头有一本印刷精良的彩色铜版纸图书,《ゃさしぃ日本語》(初级日语),由日本NHK放送出版,赠送给中国政府,书店里的售价很便宜,五毛或者一块钱吧。我的同学们迄今对那本书的印象都很强烈,那书有一股浓重的油墨香味,经久不散,久到过了二十年、三十年还没散尽。现在想想,这种油墨一定有严重的污染,于读者大不利。现在的日本图书早就没有这种味道了。这本书还有特别之处,它的开本比我们的教科书要大一圈儿。那时候我们从小学到中学,所有的教科书、书店里绝大部分的出版物、甚至伟大的《毛泽东选集》都是标准三十二开本。
三十二开指的是正度纸张减掉修边尺寸对折五次的尺幅,那时的正度全开为787x1092,三十二的尺寸就是184x130。那册初级日语也是三十二开,但它的正度全开为880x1230,我们叫它“大三十二开”。进大学以后,有一部分教科书是大三十二开的,另有一些则是小十六开的。总之,书的尺码加大了,这让我有了“更上一层楼”的感觉。但是我读大学那几年,总体而言,一般图书还是以小三十二开为主流。现在我书架上那些好像营养不良发育不全的“小书”们,大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购置的。
书小,又不宜太厚,排版必然密,字体也大不了,天地当然也都窄巴巴的。还有一点,那时还没有激光照排,铅印,所以版面自然也不太美观,字迹不够清晰。
也不知道从哪一年起,大三十二开的书一下子就占据了主流位置。书店里一般都只庋置新书,所以看起来不太明显,而在我的书架上,这差别就一目了然。因为个头参差,导致我在架上陈设图书时不能以内容分类,必须兼顾书籍立置的高度。有一天,我站在架前恨恨地想,这是无可奈何的形式决定内容。无疑,这也是出版商们的想法,他们不仅要在书店的书架上抢占最好的位置,也要在读者家中的书架上争夺。
当图书越来越大时,色彩也随之越来越丰富。全彩的图书越来越多,虽然它们也占据我书架的一角,但更多情况下,它们很快就被挤到角落里,甚至被填到书箱的深处。依我的一点鄙见,印刷过于精美的图书往往徒具其表,往往都不够列宁垫脚的资格。说到列宁用来垫脚、枕头的书籍,稍有些年纪的人都知道,我就不再罗皂。
微风往事八十八:越来越大的书
不过,小三十二开的图书,也不再为我喜欢。开本太小,装订过劣,天地不阔,写眉批困难。我喜欢的是大三十二开本,少插图,尤其不能见到用胡乱拼凑的图片充数的插图,见到这类图书,有时我会有莫名的火涌上来,这火发作时,有撕烂此书为快的冲动。
二三十年前,期刊几乎都是小十六开的,后来渐渐变成了大十六开。现在则有大量超大尺寸的期刊充斥在街头报亭,像阿姆斯特丹或巴黎红灯区的那些搔首弄姿、待价而沽的橱窗女郎。我常年阅读的期刊越来越小,现在只有一种三联出的《读书》。这册《读书》总是在所有报亭最不显眼处默默地待着。三十年来,它一直是大三十二开,但在2009年,它也长了几毫米的身高。不过如果不存心比较,还看不出来。
北京的地铁上,也多有读书人,但几乎没有读日本那种六十四开袖珍本的,都是大书。北京人比东京人气派。我却偏喜欢一些不气派的小书。小时候读六十四开的小人书,自不待言,去年还为自己买了一套贺友直画的《山乡巨变》,并不为了怀旧,而专为欣赏贺先生的艺术。八十年代大学生围棋协会曾编了一套围棋小书《下一手》,体积与当年小人书相当,每页一图,旁有注解,很好。还有一套小书,也是围棋内容的,每册讲一局棋,也很好,颇令我喜欢。还有一些书比小三十二开还要小,但也是三十二开,它们的正度全开是787x960,也许我可以称它们为“迷你”三十二开本。这种小书中最有名的三种丛书,其一是三联的新知文库,其一是上海文化版的“五角丛书”,第三种要比前两种厚一些,封面上套一点儿金,是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走向未来”丛书。我平生头一次企图完整收集一套图书,就从这“未来丛书”开始。二十多年以后,这套丛书对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了,许许多多的人都靠了这套书自我启蒙。但在我的书架上,这三种图书因为身高先天不足,永远也占据不了好位置。
九十年代中期,我在刚开张的“风入松”书店买过一本三联版西姆拉著的《神祇•坟墓•学者》,小三十二开,时常放在枕边。前些年,逛书店时又发现一本讲考古的书,很厚,很大,图片很多,翻一翻,似曾相识,再看作者名字,原来是老朋友换穿了马甲,差点儿被蒙住。
大约也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出版社专门出一些巨册图书,精装或伪精装,缀属成套,动辙上千元、数千元一套。翻翻内容就知道纯属外行的胡编。一直不知道这些书将卖给谁,后来去一些朋友的办公室,发现大班台(当年对阔面写字桌的俗称、恶称)后面都新添了书橱,书橱里赫然摆着那些印刷品垃圾。见此状,不禁抚掌大笑,有一次恶作剧地在人家的书橱上贴一张纸条,曰“可回收”(案,垃圾分类专有名称)。在那以前出版商们就曾预谋了一个市场:“家庭藏书系列”,也都是大部头。原因也很明显,房地产兴起,人们迁进大宅子,甭管认识几个字,都要把一间房子(往往是背光一面的小室)设为“书房”。书房有了,如何装潢呢?总不能像电影布景或电视台演播室一样摆些纸糊的封皮,所以这类图书就应运面生。既然以居家室内装潢为唯一目的,那就尤其需要讲究书脊的效果,越大、越厚、越新(品相好)越好。这些大、厚、新的东西一册册立正在那儿,颇像新买来的、袖口上还缝着商标的成衣西装,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主人的诚实、憨直、新贵、虚荣。
还有些书是莫名其妙地扩大化,比如古籍精装。这类竖排繁体印刷的图书,不会有多少外行读者,而中国古籍竖行,根本不适合源于西方的直行硬皮精装,读起来不舒服。中华点校本二十四史,采用平装,大三十二开,每册都不厚,握在手中犹存“一卷在握”的感觉,多好。我记得从前黄季刚先生就特别讨厌这种精装古籍,可如今他老人家的一些书,也被精装了。
书籍不会无限止地大下去,总有尽头,依我看目前这个尺码,足够目前地球人的需要了。书籍扩大,也未尝没有好处。插图多了,提高惯于读图人的读字兴趣;开本大了(还有些书用轻型纸印刷,厚而不重),让读者有成就感,至少减少挫折感——读了一个月,一本小册子还没有读完!

后面的话:
一、前几天,我的同学郑军准备返回枫叶之国夜雨之都,送我几种书,其中一册是昭和五十六年印的事典便览类的工具书,翻开后,还能闻到三十年前的油墨味儿。这也算是日本印刷事业的里程碑吧。此书大三十二开本。
二、还有一种书油墨味儿也浓重,那是当年刻钢板油印的讲义,小十六开,可惜我存的不多。
三、我喜欢在身上揣一本书,打发出门的无聊时光。从前的小三十二开,随便就可以放进口袋里,如今呢,大书道高一尺,俺的衣服魔高一丈(我的身高一毫米也没长),我的户外冲锋衣里面有一个超级大口袋,任尔东西大小书,统统收进,噫吁嚱!

2010年3月28日

于京郊四事斋

- 作者: 西江月 2010年03月30日, 星期二 01:06  回复(0) |  引用(0) 加 入博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36677.html

更多阅读

共济会研究系列(十八):寓意深奥的伏羲女娲交尾图

共济会研究系列(十八):寓意深奥的伏羲女娲交尾图人类的人文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中伏羲和女娲生活的远古时代。在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中出土的伏羲女娲图,寓意深奥、构图奇特,极富艺术魅力和神秘色彩。  传说,伏

全国十七个最大的药材市场 药材市场要虎鞭的价格

1996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设立全国十七个中药材专业市场,前4位为中国四大药都,这其中也包括国内规模最大的十大药市。其中有3个药市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性的药材交流交易会,参加人数多达三万。另外七个药

芳华十八:这些美丽的照人镜

芳华十八:这些美丽的照人镜香车、豪宅之后,人们的追求就只有“牛逼、刺激”了。但那些自诩高雅的人们不同意,认为“太肤浅”。然而高雅太深了,尤其是高雅习惯了,人们往往容易忘记自己原来只是高级动物,原来还是需要吃喝拉撒的。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最大的书教学目标:   1. 会认11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 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人物对话。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

声明:《微风往事八十八:越来越大的书》为网友国际型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