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篇论文的片段)
一、国家对中小学运动场地的相关规定
国家于1987年10月1日颁布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对学校运动场地面积提
出了明确要求:运动场地应能容纳全校学生同时做课间操之用。小学每学生不宜小于2.3平方米,中学每学生不宜小于3.3平方米。位于市中心区的中小学校,因用地特别困难,跑道的设置可适当减少,但小学不应少于一组60米直跑道;中学不应小于一组100米直跑道。
教育部2008年制订的《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规定,学校应根据
班级数多少的不同,设置田径场、体操器械+游戏区等活动场地以及相应数量的篮球场和排球场。如24个班以上规模的小学,应设置200米以上的环形跑道,应有200平方米以上的体操器械+游戏区,至少应有2个篮球场和1个排球场。
应当指出的是,2008年的试行基本标准只以班级数量规定场地标准,没有考虑班级人数这一重要因素。远不如1987年设计规范中以学生人均面积为计算标准更为切合客观实际。因此,本研究在考察学校运动场地狭小这一现象时,更多地考虑了学生人均面积这一因素。
二、城市小学运动场地狭小的现状
按照以上国家规定的标准衡量,我国相当一部分城市中小学,尤其是城市小学都存在运动场地面积不足的问题。例如,据中国新闻网2007年12月26日报道,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北京市很多中小学都达不到人均体育活动面积的要求,“其中城区学校严重不足,部分学校人均活动面积仅有1平方米。”
据黄剑辉等人2008年对北京市东城区42所小学的调查,其运动场人均面积符合率仅为54.8%,这一统计数字显示,北京东城区近半数的中小学运动场地面积尚达不到要求。
通过网络检索,还可以发现更多的研究或报道,证明有更多城市存在中小学运动场地面积不足的问题,如西安市、广州市、兰州市、太原市、武汉市、海口市等等。可以推见,我国城市中小学校,尤其是城市老城区的小学,运动场地狭小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运动场地狭小对体育教学的困扰
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这一性质,决定了体育教学需要足够的活动空间,运动设施和器材,而运动场地狭小使学生活动空间不足,运动设施器材无处设置,给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带来很大困扰。这些困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受限制
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由发展学生各种基本活动能力的练习、游戏和小球类运动组成,如跑、跳、投、攀、爬、钻、小足球、小篮球等。运动场地狭小使部分对场地有特殊要求的体育教学内容无法正常开展,如足球、篮球、投掷(掷远)、快速跑、障碍跑、接力跑等。体育教学内容的受限,必然使小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受到不利影响,也使体育教学的规范性和高质量成为奢望。
2.身体运动被约束
观察发现,运动场地狭小学校的体育课上,小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原地活动的状态,多以肢体相对运动的徒手操、原地队列队形练习或素质练习为主要活动方式,较少有身体的位移运动发生,这一现象和上述教学内容受限有密切关系。而学生身体位移运动的减少,使学生失去了许多发展心肺功能和基本活动能力的锻炼机会,也失去了许多发展奔跑、躲闪、跳跃、灵敏等能力的活动方式。
3.教学活动遭干扰
运动场地狭小的学校,体育课上课地点和教室的距离一般都比较近,体育教师上课时的哨音、口令、学生的加油声、呐喊声等,会对室内课的教学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而教室内学生的朗读声、音乐声等也会对上体育课的学生产生干扰。如果场地上有两个班同时上体育课,两班之间也会产生相互干扰,有时这种相互干扰甚至会引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给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师团结带来不利影响。
四、小场地体育教学的应对策略
彻底解决学校运动场地狭小的问题依赖于多方的协调,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时间的等待。在目前现状下,积极动脑,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设计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是缓解场地小,学生多的现实矛盾,弱化场地狭小给体育教学带来的种种弊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和重要途径。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对运动场地的要求不尽相同,如队列队形练习、武术、舞蹈、韵律操、部分游戏、技巧、单双杠、支撑跳跃等内容对场地的要求不是很高,而足球、篮球、快速跑、接力跑等内容对场地的要求就比较高。运动场地狭小的学校在体育教学内容上应因地制宜,科学选择,合理安排,扬长避短,多选择安排那些对场地要求不高的活动内容。对于不得已而舍弃的教学内容,可选择替代性的内容来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如50米迎面接力跑无法进行,可采用圆周接力、往返接力的方法发展学生奔跑能力,了解交接棒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协作能力。没有足球、篮球场地,可采用游戏的方法,用特殊的练习形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球、传(踢)球、投篮(射门)方法,并了解这些运动项目的一般特点。
2.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体育课在室外开放的空间进行,学生不但要进行肢体的相对运动,还要进行身体的位移运动,体育课上还要经常进行队伍的调动和练习形式的变换。运动场地的狭小使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体育教师备课时不但要考虑教学内容的传授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更要考虑到如何组织学生练习,如何进行队伍调动,两个练习之间如何衔接,如何保证练习安全等诸多问题。基层体育教师在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小场地体育教学的经验,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的自然环境和建筑物,引领学生沿着花坛、树木、建筑物做慢跑、对墙做投掷练习;有的教师引领学生在有限的场地上做各种图形或路线的跑动,如8字形跑、蛇形跑、螺旋跑、对角线跑;有的教师采用圆圈队形做轻物掷准,圆周接力和打活动目标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做法的意义在于,教师在有限的空间内让学生进行了奔跑、躲闪等活动,使学生身体发生了位移,避免了体育课上学生始终处于原地的尴尬状态。
在小场地条件下进行体育教学,教师一般应注意,一是要合理、充分利用场地,给学生提供相对充裕的活动空间,不能因为场地小就不让学生有身体位移运动;二是要努力减少队伍的调动,合理设计练习的过渡形式,以加快不同练习之间的衔接;三是要精心设计练习形式,保证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内得到充分的活动。
3.合理利用运动场地
运动场地狭小的学校在安排课表时,应首先安排体育课,保证每一节只安排一个班上体育课,避免两个以上班级同时上体育课造成的场地拥挤。这样安排可能会造成上午第一节就有体育课出现,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可能会存在一定困难。但据我们调查,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认为这样安排并无不妥之处,并没有对学生的身体或学习成绩造成什么不利影响。所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课表,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体育场地的使用效率,是弱化场地狭小弊端的有效措施之一。
小学体育课时的增加是每节只安排一个班上体育课的主要困难,在此情况下,每节可能必须安排两个班甚至更多班级的体育课。当两个班同时上体育课时,应合理安排教材内容和练习场地,避免教材内容在场地运用上发生冲突。由于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在身体活动占用的空间上是存在差异的,所以,最好能安排一个高年级班和一个低年级班同时上体育课,这在空间利用上可能比两个高年级班同时上体育课效果更好。
4.优化场地设施布局
运动场地的狭小虽然给体育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和困扰,但是,这在运动场地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上反而形成一种优势——我们有可能用较少的资金使场地面貌发生较大的变化。“螺蛳壳里做道场”形象的道出了在小场地开展学校体育活动的努力追求。
场地狭小的学校应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规划、设计体育场地设施,努力做到场地布局最优化,利用效率最大化。运动场地设施的布局既要确保学生活动时的安全,又要力争使学生有相对充裕的活动空间和器械。以下设想为我们优化学校运动场地设施布局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把学校的所有活动场地塑胶化并画上各种标志线;
把足球、篮球或排球场地按比例缩小;
在有限的空地内设置半个足球场或篮球场;
在篮球场内设置排球场或其他球场使其兼用;
在平坦的道路上或其它自然地形中画上跑道;
在边角空地上设置体操器械、健身器材或者砌上乒乓球台;
在牢固的大树上设置爬绳、荡绳、爬杆等健身器械;
利用现有的树木、器械或其他地物、地形等设置障碍跑练习场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