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老城于一个跟老城有点滴牵扯的人来说,似乎都会有种或能感知或在潜意识里的牵挂。新建的楼房越来越高,电梯把人送上了远离尘埃的楼阁内,但无法抹去那印刻在心灵深处的情结。
虽然不是老城里的城里人,但因为在老城南的几十里外,我总觉得老城不光是城里人的老城。老城也是我这个农村人的老城,因为我们的血液里,都流淌着“鄢陵”二字。
老城很老,老到一千九八四十六年前,它就飘着白须从鄢国故城搬迁来了这片高岗之上。
老城是鄢陵之魂,新形势是要消亡老城的存在,让老城完全打扮成新城。
这是历史车轮前行的必然,谁也无法阻挡。
留住老城的影像,便是有意义了。
2010,坐一辆电动三轮车从鄢陵县城东街到翠柳路,在车上随手拍下一组县城沿街照片,老城区的陈旧印象深刻。
2013,在鄢陵南街桥头沿着护城河从东蹈到西,再从南至北到西关桥头,护城河内正在经历拆迁的残垣断壁震动了我——鄢陵老城正在快速消亡。
2015年,新浪博友甜井故地背着相机包来南坞村,说起摄影,我想起了越来越远的鄢陵老城区。我说,应该拍拍鄢陵老城,留下一些记忆。甜井故地说,你啥时间进城了,提前告诉我,咱一起去拍老城。
周末时,我进城了,忙完了要办的事情,我拿出相机,带着侄女和儿子骑一辆电动三轮车赶往鄢陵老城区的东街方向。因为没有提前联系,加之时间也已不早,我没有给甜井故地打电话。
图二:鼓楼很老很老,广场很新很新。
鼓楼早没了,只留下曾经风光的名号。
这就是万幸的,应该感恩当初把这大型商场定名的人。
图三:鄢陵西大街“在县城内部,东西走向,东起十字街口,西至西关桥,长457.37米,宽17米。1986年改铺混凝土路面,系西街街道委员会辖区。大街两旁分别与增福巷、洪仁巷、西马道、仓胡同、小北街、衙前街等六条街巷垂直相接。沿街设有西街学校、医药公司、安陵镇人民政府、县社、商业街、文化馆、县人民银行、食品厂等行政及事业单位。西关桥是城内向西的唯一通道(1988年《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
文字里的景象经历了一次次的变迁后,早已找寻不到点滴当初的痕迹。
来得太晚了,谢连章在鄢陵时把老西街拆了,当时这条街曾是鄢陵最耀眼的街道。不过发展太快,这条街当初一枝独秀的风光早已不再。
图四:已经记不清鄢陵县城十字街口西南角二十年前是什么建筑了,不过印象最深刻的是西大街口两边密密麻麻凌乱无章的简易帆布篷房子,里头是一排排的煤球炉和热气腾腾的砂锅。
极端的脏乱差,极其的喧嚣吵杂,印象里这里永远是灰蒙蒙一片,没见过蓝天。
图五:鄢陵县城北大街“在县城北部,南北走向,北起北关桥,南止十字街口。长358米,宽9米,柏油路面,系北街居委会辖区,两侧原驻有交通局、农业局、文化局、教体局、税务局、粮食局、搬运公司等单位。南段向西可通鼓楼市场,北段向东可通关帝庙街与岗梁街(1988年《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
——快三十年没修订《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了。
图六:鄢陵城不大,却有三家规模较大的超市,这里原本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百货大楼,应该是倒闭了,就拆了弄了这个跟鼓楼广场比肩而立的大型超市,都是占了近半条北大街的面积。
图七:鄢陵县城东大街”在县城东部,东西走向,东起东关桥,西止十字街口,长566.47米,宽19米,混凝土路面。自东往西,分别与东马道南、东马道北、平等街、建设街、云瞿街、关帝庙街相通。街道两旁楼房矗立,鳞次栉比,是县委、县政府、县人武部等主要行政单位驻地。分布有县委招待所、百货商店、新华书店、公疗医院、影剧院、妇幼保健所、工商银行等单位。另有许多商业门市部及食堂、饭店等。日间人流不息,市面繁荣,夜间路灯明亮,特别是政府高大的四层楼前和电影院相对,更是热闹非凡。建国前,街道狭窄,秩序混乱,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建国后,改柏油路面,1985年又加宽铺混凝土路面。两旁绿树成行,花坛对称,更显得清洁整齐。是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院务部政委狄文蔚同志的故里(1988年《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
不容置疑,东大街和南大街已经成了鄢陵县城最陈旧、落后的主街道。
图八:武装部对面的这条不起眼的小街是云瞿街,“在城内中东部,南北走向,北起东大街,南止太平街,长226.7米,宽6米,黄土路面。因东侧原有云瞿小学(今县委院),故名。
二十七年前的资料于如今实景对比,变化的太多,特别是各机关单位,几乎都在多年前西迁。
图九:站在东街与云瞿街交叉口拍不远处的十字街。这里已经少了许多真正意义上的老城的感觉,下边的照片才是我想要拍下来、存起来的。
图十:逼仄的街巷,老旧的瓦屋。
走吧!
图十一:下一篇,进入真正的老城区,说说关帝庙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