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讲:善德篇
第27章——[善行无辙迹]
【题记】
《道德经》第四讲“善德篇”共有11章,将“善”与“德”结合起来。荀子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可见,“善”与“德”有微妙的联系。在《道德经》中,善,是善于。本章重点理解什么是善、人。
【正文】
善①行,无辙迹②
善言,无瑕③谪④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⑤,无关楗⑥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
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⑧明
故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⑨
不贵其师
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⑩
【注释】
①善:善于。
②辙迹:车轮留下的痕迹;这里泛指行走留下的痕迹。
③瑕:玉的缺陷。
④谪:谴责,责备。
⑤闭:关闭门户。
⑥关楗:拒门的木头。横为关,竖为楗。
⑦约:约束。
⑧袭:覆盖、掩藏;比喻不外露,深沉。
⑨资:借鉴、帮助、资助等。
⑩要妙:奥妙,幽眇等含义。
【直译】
善于行走,无迹可寻
善于立言,无暇可谪
善于数术,不需要使用筹策
善于关闭,不需要关楗而不可开
善于捆绑,不需要用绳约束而解不开
所以圣人
总是善于救人,而没有被抛弃的人
总是善于救物,而没有被抛弃的物
这就是深沉的智慧
所以
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
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
不贵重他的老师
不爱惜他的借鉴
虽然看上去聪明实际上是大大的迷糊
这就是善的奥妙
【绎读】
善行无辙迹:善于行走,无迹可寻。
善言无瑕谪:善于立言、言说,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无瑕可谪。瑕,是玉的有缺陷的地方。
善数不用筹策:善于数术,不需要使用筹策。筹:古代用竹子制作的辅助运算的工具。策与筹类似。这里应指的是善于心算、推演,而不需要有形的辅助工具。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于关闭,不需要关楗而不可开。这个闭的才,在金文,实际上是个十,横为关,竖为楗,是拒门的木头。所以楗,是木字旁。简化字把關、開的門去掉了,方便书写辨认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些信息。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于捆绑,不需要用绳约束而解不开。无形的约束,不需要有形的绳子。
前文5个善,是让大家知道什么是善。《道德经》中的善,是善于的意思。与现代语义之中的善,差别较大。学习《道德经》需要注意到,今义与老子时代已经有所差别,需要借助汉典、名家注释,并对出现该字的章节通篇揣摩;望文生义是最常犯的错误。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在前文对善进行定义之後,也就对后文的善不会误解。
常善救人故无弃人:总是善于救人,而没有被抛弃的人。在圣人眼里,每个人都很珍贵有用。比如伸出手,五个手指不是一般齐的,但是每个手指都有功用。假如认为无名指没有啥用而砍掉,就发现有用了。一个团队之中,任何人都可以找到合适的位置,发挥出他的作用。大材小用,小材大用都是不合适的。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总是善于救物,而没有被抛弃的物。天生万物必有它的用途,只不过一般人不知道而已。如吃核桃剩下的两瓣核桃中间的分心木,就有“补肾、固肾、活血、补血”的功效。圣人慧眼让万物各得其所,各自发挥功用,而不浪费。这也符合老子“俭”、“啬”的思想。
是谓袭明:能物尽其用人尽其用,这就是深沉的明。袭,深沉。结合上文可知,袭明,指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圣人智慧境界。
故:所以。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道德经》曰:域内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对人予以无限关注。
祖国文化传统对人如何定义?《说文》曰: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礼记·礼运》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氣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声被色而生者也。按禽兽草木皆天地所生,而不得为天地之心,惟人为天地之心,故天地之生此为极贵。天地之心谓之人。能与天地合德。
何谓天地之心呢?心中有天地。何谓人呢?以天地为重,能理解、维护天地氣化,才是合格的人。如《黄帝内经》言:人为天地之正。
因此,善人,就是善于理解和维护天地氣化的人。而不善人可以善人为师,学习天地氣化知识,逐渐成为善人。《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则指明了做人的不同级别: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避免犯相似的错误。资,为借鉴。
不贵其师:不善人不去贵重他的老师。人间明师难得,故要:见师即上,非师即退;虚心求教,满载而归。
不爱其资:善人不去爱惜他的借鉴。可见,即使是不善人,对善人也有借鉴作用,以趋向更善。
虽智大迷:看上去好像是有智慧,其实是最大的迷糊。
是谓要妙:这就是善的奥妙。最后一句点明,善于学习、借鉴,才是善的奥妙,才能成为善人。
【旁通】
《易经·乾卦·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