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第一册《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一.学期诠释(简介)

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

第二单元: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读散文,仿佛是聆听一位在人生途中,奔波跋涉的行旅,在讲述其见闻感受。似平凡,而深刻;似平淡,而隽永。)

第三单元:演讲词(深刻的思想、斐然的文采,大胆地表白)

第四单元:序言,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情动于中,言为心声;了解作家的生平经历及心路历程;了解作品的思想意图及其创作背景。)

第五、六单元:文言文——先秦历史散文(了解历史,文言知识的最好积淀)

二.单元说明

1.简述诗歌鉴赏:

鉴赏就是与作者心和心的交流(赏心)。

从三个方面把握:①形象——写了什么实物,是诗的骨格,是整个诗的支撑,把握了它,就把握了内容。②情感——表达了什么感情,为诗的血肉,是整个诗的中心,把握了它,就把握了主旨。③技法——用了什么手段写景抒情的,即艺术手法,为诗的筋脉,是整个诗的纽带,把握了它,就把握了妙处。

古诗选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时,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形象上,从而使诗人的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形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

意境是一首诗所有意象共同构成的艺术境界具有整合性,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显现。

链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提问:这首小令选取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简析: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有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

2.中国现当代诗歌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诗歌称为中国现代诗歌,1949年以后迄今的诗歌称为中国当代诗歌。

三.导入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曾经对50位名人做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岳飞“精忠报国”,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都是他们在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立志是成才的动力。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青年时期展现远大志向和抱负的诗篇《沁园春·长沙》,被人们称为“长沙志”。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同时我们还能从中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

四.研讨课文

1.毛泽东诗词特点: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2.简介词的有关知识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3.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4.引导学生分析上片

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

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1)理总思路:先整体诵读后默读圈点,找出展现“我”一系列活动的关键词。(主要为动词)

立、看、怅、问、携、忆、记(外观其行,内察其心——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2)析前三句:师范读前三句

①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时间:深秋;地点:橘子洲头;游者:独。

②师点拨: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

③背景提示:当时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因此,“独”一字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链接: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唐朝柳宗元有一首题为《江雪》的绝句,谁还记得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明,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3)挖掘手法,体会深情

①生读七句:“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②析七句: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

问: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统领七句,在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山、林、江、舸、鹰、鱼→万类(点→面)

问: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前两句中“山红”“林染”诗人是怎样看的?放眼望去(“远眺”),这写的是“远景”让我回到杜牧《山行》“霜叶红于二月花”王实甫《西厢记》“晓来谁染霜林醉”的境界。吴均《与朱元思书》“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接下来两句中的“江碧”“舸争”,诗人的视线又怎样?收回来,这是“近观”,这写的是“近景”,使人回归到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的绚丽世界。“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下句“鹰击”怎样看?“仰视”,写的是“高景”。“鱼翔”怎样看?“俯瞰”,写的是“低景”。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

生活动:现在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师读生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所以视角转换要慢点。

问: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这幅秋色图的特征吗?

远近结合,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用词是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主席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让我们感觉到秋色的美好,嗅到秋的气息了。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寞”(刘禹锡)、“风急天高猿啸衰”、“草本摇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等等。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是的,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中体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③抒情: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号召和呼唤。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为生存自由而斗争。

5.生自主分析下片(师设问生理解)

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上片问题。

设问: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哪两幅图画?)

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设问: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五.总结: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六.拓展

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思考:《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

明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37634.html

更多阅读

《雨巷》教案 雨巷获奖教案

《雨巷》教案一、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2.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二、教学重点品味意象。三、教学难点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四、教学方法感悟法朗读法启发法五、课时:一课时六、课型:新课学习七、教学资源

高中第一册《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一.学期诠释(简介)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第二单元: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读散文,仿佛是聆听一位在人生途中,奔波跋涉的行旅,在讲述其见闻感受。似平凡,而深刻;似平淡,而隽永。)

《游侠列传》教案原创 游侠列传序教案

 《游侠列传》教案教学设想:  重点学习三个段落(第一、二段以及最后一段),让学生基本了解司马迁笔下的侠客和侠义精神,了解《史记》的基本写法。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和《史记》。2、理解司马迁笔下的侠客和侠义精神。3、学习司马

声明:《高中第一册《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为网友半世晨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