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名片效应 effect offamous film
名片,即著名的电影作品。名片效应指由于信赖、崇拜著名的电影作品而对受众的鉴赏和创作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从鉴赏看,电影名名片使观众在观赏前有一种一睹为快的强烈欲望和迫切期待,在观赏中则产生荣耀感或幸福感并情不自禁地加以赞赏,观赏后会继续以留恋和肯定的态度予以宣扬传播。名片效应还会形成人们对该片编剧、导演、演员的深刻印象,产生对他们的崇拜心理。
62、模仿效应 imitationeffect
指个人在非控制的社会刺激(如他人的行动、观点和情绪等)影响下无意识地、自发地引起类似行动、观点和情绪等的趋向。模仿效应与个人对他人或社会环境的肯定态度越强,模仿效应越强烈。反之,则相反。模仿效应的产生有时同社会宣传有关,有时出自人们对榜样的无意识效仿,有时受从众行为的影响。因此,在宣传过程中,如能合理地运用榜单的形象和被多数人确认的观点,就会产生模仿效应,使人们自觉地发生与宣传相一致的行为。
N
63、难易适度效应 moderatedifficulty effect
当信息的难度处于中等程度(只普通人的平均认知水平)时,则该信息既容易引起接受者的兴趣,又能通过他们的努力得到理解。
64、南风效应 south-wind effect
法国作家拉风单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过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热,所以开始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将就方法。
65、内耗效应 internaleffect
几个人或不同的群体为了某种利益,相互之间采取不合理的竞争,造成两败俱伤。这种窝里斗、消耗能量致使失败的现象被称为“内耗”效应。
66、鲢鱼效应 catfisheffect
鲢鱼效应来源于这样一个事实。据说,挪威人捕沙丁鱼,抵港时如果鱼是活的,卖价就会高出许多,所以渔民千方百计地想让鱼活着返港,但种种尝试都失败了。唯有一艘船却总能带着活沙丁鱼回到港内,直到这艘船的船长死后,人们才发现秘密:原来鱼槽里放进了一条鲢鱼。鲢鱼生性好动,一放进鱼槽,便四处游动,这就使沙丁鱼感到威胁而紧张起来,也开始不停地加速游动,于是沙丁鱼便活着到了港口。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鲢鱼现象”。
67、暖场效应 warm-upeffect
因观众情绪违背调动起来,或在谈话、演讲、演出等场合出现冷场、尴尬、纷乱甚至不正常的中断现象时,及时采取适当的方式接触或缓解不利的局面,使活动能顺利开展下去,此即暖场效应。
O
68、偶像效应 idoleffect
偶像效应是赢得理想宣传效果的一种社会心态的反应。由什么样的人宣传,才最容易受到群众的信任,这是宣传中的关键问题。一般说来,由群众崇拜的名人和为人从事宣传,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这些人早在公众中“偶像化”了。他们的一言一行很能感染公众,政府公众,对社会意识产生深刻的影响。有威望的行政长官、专家学者、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社会贤达、劳动模范与战斗英雄及各类明星,以他们特有的贡献、能力和魅力在群众意识中建立起权威,成为许多人崇拜的对象,他们讲述的道理往往被认为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人们乐于接受他们的传播思想。由这些人出面做宣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P
69、攀比效应 pursuit-to-match effect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实际上或臆想的身份差异或利益差距,容易导致人们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地位低下者(或自以为处于劣势者)常常会努力争取或向往着地位优越者看齐,这种现象即攀比效应。
70、破窗效应 brokenwindow effect
由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其内涵是指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没有得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花。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频发。
71、瀑布效应 cascadeeffect
信息发出者的心理比较平静,但传出的信息被他人接受后却引起了不平静的反应,从而导致信息接受者态度、行为的变化,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瀑布效应”。正像大自然中的瀑布一样,上面是平平静静,下面却溅花腾雾。
Q
72、强化效应reinforcement effect
强化效应又叫礼品效应,指把说服性信息与强化刺激联系起来,通过给予适当的强化物(如礼品)来增强人的反应响度、概率或频率,从而提高传播的效果。
73、启动效应 primingeffect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识别不仅依赖于当前的信息,而且依赖于人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刺激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如果我们先呈现一个单词“医生”,接着再呈现另一个单词“护士”,要求被试做出反应,由于这两个单词存在词义的联系,所以前面呈现的单词将使被试对后一个单词的反应加快,这种现象就叫做启动效应。
74、期望效应 expectancy effect
一个积极的事件(如得到1美元)与一个具有同样价值的消极事件(如损失1美元)在心理上引起的波动是不同的。得到1美元算不上什么,不会引起强烈的心理反应,但损失1美元就可能引起强烈的心理反应,这种效应称之为期望效应。
75、气温效应temperature effect
与较低气温相比,在高气温条件下更容易诱发人的犯罪行为,如暴力骚乱、性侵犯等。同样,当气温过低时,人们也会有不适的感觉。
76、情境效应 contexteffect
情境效应又称“前后关系效应”,是指已有的经验对当前知觉的影响。与过去经验中相似的情境会使人产生“似曾相识”之感,引发对相应事件或情境的回忆。
77、去敏感化效应desensitizing effect
在看过很多恐怖的暴力情境之后,个体对他人的疼痛和苦难变得冷漠,相对于真实情况,他们对这些线索产生更少的情绪反应,导致去敏感化效应的产生,这将减少他们地址参与攻击的自我克制能力。
78、权威效应 authorityeffect
一条很重要的暗示规律。指按时效果的好坏受暗示者权威程度的影响。若暗示者具有独立性强、体格强壮、身材高大、一般为男性、年龄较大、知识丰富、职务高、权力大、地位显赫等特点,则会产生较好的权威效应,暗示效果较好;相反,则权威效应差,暗示效果也不好。在社会生活中,病人求医时,总希望给看病的是位德高望重医技超群的大夫,由这样的大夫看病,会产生权威效应,达到加速治病的目的。
79、群体极化效应 grouppolarization effect
无论最初意见倾向哪个方向,通过群体讨论都会得到强化,结果不仅群体观点转向极端,就连个体也发生了这种转移,这就是群体极化效应。群体极化不是指群体意见分为对立的两派对立或两级,而是指意见的最初倾向得到进一步强化。
S
80、扫帚星效应forked-tail effect
晕轮效应的一种,一般指对某人某个方面给予了消极评价后会导致人们对其整体也给予消极评价,属于一种认知偏差。
81、色彩效应 coloreffect
由色彩渲染的环境引起人们情绪变化的现象称为色彩效应。
82、斯楚普效应 Stroopeffect
一般情况下,当字和字体颜色不匹配时,个体的反应速度会比较慢,比如用红色笔写“白”这个字,如不用红色笔写“红”这个字使人认知的速度快。这种颜色对字词意义的干扰效应即为斯楚普效应。
83、闪光灯效应 flashbulbeffect
指对引人震撼的事件,容易使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在闪光灯效应影响之下所产生的深刻记忆,称为闪光灯记忆。闪光灯记忆所记者,多半是与个人有关的重要事件。
84、山贾尔效应 Sanjayaeffect
山贾尔效应属于一种欲褒故贬的心理策略,源于这种一个事实:2007年4月印度裔青年山贾尔凭着举止怪异、唱功奇差,竟然获得几百万投票并顺利地进入了美国著名的选秀节目《美国偶像》赛季的前八强。这正如《纽约时报》所言:“偶像文化已经成了一种反常态的文化,山贾尔就是它的受益者。”
85、社会传染效应 socialcontagion effect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当一个恩打哈欠、咳嗽或是笑的时候,周围的人也会做出同样的举动。这种效应称之为“社会传染效应”。
86、社会距离效应 socialdistance effect
人际间各自的职业角色、亲疏程度、民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使得人们在相处时会有不同的人际距离,此即社会距离效应。
87、舌尖效应tip-of-the-tongue effect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情境,一些很熟悉的事情,就是一时想不起来,有一种话到口边却说不出来的感觉,心理学中称为“舌尖效应”。
88、时长效应 effect ofrelative time
当人处于陌生环境或令人尴尬的情境或焦虑心境时,会常常感觉时间过得比平时慢,这种现象即时长效应。与该效应相反的叫做时短效应(例如当人处于幸福、欢乐的心境时常会感到时间短暂)。
89、事后聪明效应hindsight bias effect
事后聪明效应也被称为“我早就知道效应”,指人们对显而易见的事情或常识往往容易忽视,只有在知道事实之后才想起它的存在,这种效应就是“事后聪明效应”。
90、实验者效应experimenter effect
亦称“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者期待效应”。罗森塔尔(Rosenthal,R.)曾对这种现象做过许多实验研究。他发现,在以人为受试者的许多实验研究中,实验者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到实验的结果,这就是实验者效应。这种现象的产生,并不是实验者修改实验结果或有意识地暗示受试者所致,而只是由于受试者有一种希望按实验者隐蔽的意图给以反应,以博得实验者好感的自然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实验者的任何哪怕是极其微妙的非语言活动,如面部表情、手势和说话的口气、声调等,都可为受试者猜测实验者隐蔽的意图或所期待的反应之线索,从而就依次朝着实验者所期待的方向做出反应或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