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两弹一星”决策的背景;“两弹一星”研制的主要成果;航天航空技术的新成果;“神舟”五号载人航天工程;袁隆平和南优2号;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1983年,中国研制成功“银河-Ⅰ号”计算机;1965年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功;
(2)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视频录像播放,引导学生分析、找出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及这研究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小组讨论、辩论的办法。
(2)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提供史料、图片和影视资料,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教学,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让学生学会尊重科学,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
(2)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深入浅出、准确简炼的讲述本节课文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建国以来的科技发展状况: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引导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探究活动——新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及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起了什么作用?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二战后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使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发展的世界背景有个大体的了解。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线索: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但自1840年以后,备受欺凌,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
然后再让学生阅读引言,了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迅速制定了正确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科学技术振兴的伟大历程。
有条件的学校建议播放“神舟七号飞船升天并首次遨游太空”的视频片段。并由此导入新课。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
(1)概念:“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合作探究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为什么要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为什么能成功?
生(个别回答):
①发展“两弹一星”战略的背景(原因)
a.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b.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c.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d.打破大国武力威胁、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力量。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适当补述美国如何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对中国的影响)
②“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主要原因:
国家重视支持,坚持统一领导;自主创新,艰苦奋斗;全国人民协作,集中有限力量办大事;科研人员的无私奉献等。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补述国家如何重视支持……)
(2)原子弹的研制与和平利用: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备课资料】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时,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中国人终于迈进了原子核时代。
毛泽东对制造原子弹的决策是这样形成的
1945年8月13日,美国人在广岛投下了原子弹。几天以后,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干部会议上说:“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不能!原子弹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子弹只是空的。”
1946年8月6日,美国记者安娜.刘易斯.斯特朗女士在延安枣园树下采访了毛泽东,毛泽东说出了流传于世的一句话:“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
1951年下半年,法国科学院院长、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约里奥.居里(居里夫人的女婿,法国共产党员)让人传话,“请转告毛泽东同志,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先拥有核武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形势的变化,毛泽东对原子弹在战略上蔑视,而在战术上逐渐重视起来。
1954年,毛泽东对来访的赫鲁晓夫提出,能否在制造核武器方面给中国以援助。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我们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8年,毛泽东正式表态:“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中国的核工业正式上马了。原子弹正式开始确定研制了。
赫鲁晓夫翻脸不认账,却给中国制造原子弹燃起了自力更生之火
1957年,中国与苏联经过多次谈判协商,10月份,两国正式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议。该协议明文规定,为援助中国制造原子弹,苏联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数据,并派专家来中国帮助研制。但是情况发展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1959年初来了一位苏联专家,但是他对原子弹的技术问题只字不提。他口袋里装了一本资料,上班拿出来看看,下班装着就走,从不让中国人接触。
1960年7月16日,赫鲁晓夫完全翻脸不认账了,决定撤走在华全部专家。8月23日,在核工业部系统工作的200多名苏联专家全部撤回国,并把重要的图纸数据全部带走,原来应该供应的设备也不供应了。
中央果断决定,自力更生,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核武器研究院很快组成三大部──理论部、试验部、总体部,排列出原子弹的各项技术关,分工到各研究小组,分配到每个人,全面开始攻关;在长城外面很快建立了小型爆炸物理试验场,迅速开展了试验工作;在青海草原建立大型爆炸物理试验场和特种炸药浇注车间,以及其它相应配套的自动控制、机械加工等场地,各项理论研究和实际试验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攻关如此有成就,进展如此之快,出乎国内、国际上的预料。
②1991年和1994年,我国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并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合作探究2】继1960年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之后,1967年,我国又研制成功氢弹。我们都知道原子弹、氢弹都是非常可怕的杀人武器,中国研制这些核武器难道不是和我们中国人热爱和平的初衷相违背吗?有人曾说:如果那时中国把研究核武器所耗费的巨大的财力、物力用于发展经济,也许我们的父辈那时候不至于那么贫困。对于搞原子弹、氢弹你认为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师:现在让我们展开一场辩论,我是反方,我的观点是:研制核武器和我们中国人热爱和平的初衷相违背,“两弹”的研制弊大于利。你们是正方,你们的观点是研制核武器和我们中国人热爱和平的初衷不违背,“两弹”的研制利大于弊。
辩论开始:正方(学生):
反方(教师):
辩论过程略:(预计三个回合,后教师总结)
师:核武器的发展有利有弊,关键看这个国家怎么应用,比如说我们可以把核和平利用,如建立核电站。步入九十年代,我国作出从1996年7月30日起暂停核试验的决定,并把我国的战略目标转向“载人航天”。但“载人航天”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3)导弹的研制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7年10月,我国发射的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
【合作探究3】
师:“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离不开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请回答探究2、你能列出一些在“两弹一星”的研制中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吗?你知道“两弹元勋”、“导弹之父”是谁吗?
生(个别回答):钱学森、王淦昌、彭桓武、赵忠尧、朱光亚、钱三强、邓稼先等。“两弹元勋”是邓稼先、“导弹之父”是钱学森。
投放邓稼先、钱学森图片及资料,让学生加强对邓、钱的认识,特别是他们的爱国情怀。
(4)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迈入航天时代。
【备课资料】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的《东方红》乐曲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象征着红色中国的经典乐曲《东方红》响彻天宇,揭开了中华民族进军太空的天幕。历史虽然在时光的隧道中穿行了38年,但是那一曲太空中的浩浩乐音,却令扬眉吐气的中国人至今“忧思难忘”,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东方红》原是一首著名的陕北民歌,上个世纪30年代诞生于我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抒发了人民群众拥护共产党翻身求解放建立新中国的豪迈之情。60年代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诞生,这首歌随之红遍全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呼号也是这首著名的乐曲,从某种意义上讲“东方红”已经成为红色中国的象征。
提起“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命名、乐音的诞生,不能不谈到中国航天事业中一位默默无闻的铺路人何正华和乐音装置的主要设计者刘承熙。1965年9月,中科院卫星设计院提出卫星要比各国的第一颗卫星先进一步,即发射一个连续信号。卫星总体组的组长何正华认为,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呼叫信号是嘀嘀哒哒的电报码,遥测信号是间断的。中国要超过苏联就必须发射一个连续的信号,而且要有中国特色,全球公认。所以他提出了播送《东方红》乐曲、卫星命名“东方红一号”的建议。1966年5月,经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七机部负责人罗舜初、张劲夫、裴丽生、钱学森等共同商定,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取名为“东方红一号”。1967年初正式确定播送《东方红》音乐。
由于当时正处于文革动乱中,播送《东方红》乐音不仅是科研任务,也成了责任重大的政治任务。如果卫星上天后,乐音不响或变调,无疑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在沉重的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下,何正华和乐音装置的主要设计者刘承熙冒着政治风险,开始了技术上的探索,解决了乐音错乱和乐音变调等一系列问题。《东方红》乐音最后采用电子音乐,用线路模拟铝板琴声奏出。刘承熙曾专门跑到北京火车站聆听钟楼的报时声,又跑遍北京大大小小的乐器店,最后决定把北京火车站钟声的节奏和铝板琴的琴声合二为一,奏出音乐纯正、节奏明快、格调高雅的《东方红》乐曲。1968年上半年在重庆一家工厂生产出乐音装置的第一批正样产品,由于当时生产秩序极不正常,产品中许多元件出现虚焊现象。最后上天的产品,由上海科学仪器厂重新生产。
2、载人航天的发展:
(1)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的战略决略;
(2)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4次无人飞行成功;
“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表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为最终实现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3)2003年起,我国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
神舟五号飞船: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航天英雄杨利伟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经过60万公里的太空跋涉,神舟五号飞船于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在我国内蒙古中部草原成功着陆。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神舟六号飞船:2005年10月9日,40岁的费俊龙和41岁的聂海胜搭载神舟六号飞船顺利升空。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航行了325万公里之后,飞船返回舱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平稳着陆。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和平安着陆,树起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第二座里程碑,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空间科学试验的国度。
神舟七号飞船: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我国航天事业又迎来一个历史性时刻,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1时19分43秒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执行这次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是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这次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主要任务是实施我国航天员第一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此次飞船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09次升空,也是继1996年10月以来我国火箭发射连续第六十七次获得成功。
9月27日,翟志刚成为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中国人,中国由此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成功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
【过渡】师:有人曾戏说:人类探索太空是因为地球上的人口太多了,希望有朝一日能把一部分地球人迁到太空居住。这虽是个戏言,但却说出了一个问题:地球上人口太多了!人口的增长必然带来一个问题:饥饿!
出示图片:《饥饿的女孩》(摄影者是1994年普利策奖得主、南非摄影家凯文·卡特。画面没有一点悦目之处,干枯的土地,一个奄奄一息的孩子,一只紧盯着这个孩子、急不可耐要扑向“猎物”的兀鹰。)
师:面对饥饿怎么办?(找袁隆平)我们中国农民不是有这么一种说法“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吗?中国农民为什么这么说?
学生讨论并准备回答
生:邓小平在全国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培育,是2001年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
袁隆平(1930.9— )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生于北京。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不分等级。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数额由国务院规定。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该奖项2000年设立。
2、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人类的主要贡献: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不仅大大提高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享有很高的声誉。
1980年,我国的杂交水稻作为中国专利转让给美国,许多国家也纷纷引用。1981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特别发明奖。1985年袁隆平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金奖。1987年,袁隆平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6-1987年度科学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人。1988年,袁隆平获得了三年一度的国际性郎克大奖。
袁隆平,一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名字,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我国计算机的研制:
(1)过程:
①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
②1983年成功研制出“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上亿次);
③高性能计算机先后问世。
(2)作用: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年,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中国学者成功合成有生物活性牛胰岛素的工作公布于世后,立即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高度重视。1982年,该成果荣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2)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制:
过程:1990年10月,被誉为生命科学“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1998年5月一批科学家在美国罗克威尔组建塞莱拉遗传公司,目标是投入3亿美元,到2001年绘制出完整的人体基因图谱,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展开竞争。当年10月23日,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声明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全部测序工作将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即在2003年完成。1999年3月15日英国韦尔科姆基金会宣布,由于科学家加快工作步伐,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将提前至2000年完成。
1999年9月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也就是3号染色体上的3000万个碱基对,使中国成为继美、英、日、德、法之后第六个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参与国,也是参与这一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
1999年12月1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联合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完整地译出人体第22对染色体的遗传密码,这是人类首次成功地完成人体染色体基因完整序列的测定。2000年3月14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将人类基因组研究成果公开,以便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能自由地使用这些成果。他们是针对一些私营生物技术公司为了商业利益而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展开竞争,并试图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申请专利而发出此声明的。4月6日塞莱拉公司宣布已破译出一名实验者的完整遗传密码。但不少欧美科学家对塞莱拉公司的成果表示质疑,认为该公司的研究“没有提供有关基因序列的长度和完整性的可靠参数”,因而是“有漏洞的”。4月末,中国科学家按照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部署,完成了1%人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5月,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时间再度提前,预计从原定的2003年6月提前至2001年6月。5月8日由德国和日本等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研小组宣布,他们已经基本完成了人体第21对染色体的测序工作。6月26日各国科学家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
作用: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
★教学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本课要旨】,掌握核心内容。同时,告诉学生本课所学的这些内容虽然只是新中国科技成就的一部分,但却是最重要的部分,正如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说的“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高性能计算机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目前已经大大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许多领域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同时,也应该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在某些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增强学生的使命感,激发学生为祖国振兴发愤读书的志向。
上完本课后,让学生完成下表:
领域 | 时间 | 成就 | 意义 |
两弹一星 | |||
载人航天 | |||
杂交水稻 | |||
计算机 | |||
生物技术 |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你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段话?
答案提示:邓小平的这段谈话,生动地说明了尖端科技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的巨大影响和作用。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他们遏制中国的企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同时,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本课测评
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有哪些?
答案提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在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具体科技成果主要有:1.“两弹一星”的开发研制取得巨大成功。2.在“两弹一星”以后,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取得进一步的发展。3.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大突破,“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4.袁隆平研究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