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
------献给害我读周国平的人
看到苦难这种题材的散文,就惯性的归于“鸡肋汤"文,而对这种富豪在乞丐面前做上帝状,或和尚在妓院门前做看破红尘状的文章,我是向来不屑的。耐不住朋友推荐给我看,不想一看竟不能释卷。周先生是那个荒唐岁月的过来人,偶或遇见雪中送炭者,想也不鲜见落井下石者,现今古稀暮年,于人性,于人生,如人饮水。至于微言成文,则自然类弥义远。
无需美化苦难,苦难不美。大苦难者欲语还休,谈苦难者定不可爱,往往不过顾影自怜。然而虽“苦难与幸福是相反的东西,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直接和灵魂有关。”现代社会加速着我们的生活节奏,同时也在不断锈蚀我们与灵魂相关的东西。你会发现周围有这样的人,面对计算机屏幕里血流漂杵的惨烈,破腹挖心的血腥,他可以无动于衷,而被蚊子叮上一口,足可令他大惊小怪一整天。你会发现这样的人,他们很久没有大笑,很久没有哭泣,甚至这样到一生。如果说人们喜爱阅读波折的人生,参差多态,譬如李煜,芹溪,半生的血泪诠释着那半生的幸福。那么如直线般的人生恐怕连创造者本身都会觉得乏味,不论这条直线或高或低。想要有所改变的人,往往祈求幸福。不知道吗?拒绝了黄昏,就不会迎来黎明,没有苦难,也就没有了幸福,正如一生吃蜜的人,远没有吃尽半生黄连的人,突然喝米汤时来的甜。不是么。
至于苦难与爱,佛教说爱生执着,执着生恨,爱恨交织,是谓烦恼苦难,譬如大海,无边无岸。原来苦难的本源是因为我们有爱。英雄气短,不是不复当年,而是割不断儿女情长。壁立千仞而刚的,是因没有爱,没有欲。《面对》文中周老举了弗兰克的例子来阐述其余一切价值毁灭后苦难的意义。其实如果真的其余一切价值都毁灭了,那讨论苦难的意义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就像讨论一本没有读者的书的阅读意义一样。我的看法是,弗兰克的例子恰恰传递着爱的价值,面对终极苦难----所有亲人的离去,死亡的威胁,他给了我们一种原始本位下的关怀,算不算大爱呢。
以前有一种幼稚的困惑,像男人过了40岁后,如果事业,人生没有什么起色,似乎一辈子也就只能默默无闻了。而他们还是兢兢业业,不自暴自弃,他们的动力是什么。朱自清先生的背景告诉我们,是爱,是父亲对家庭,对子女的爱。我们往往全身心投入到奋斗追寻自己的爱上,却忘了有人的爱是落在我们身上的。是这些单向的,双向的交织的爱,幸福着我们。也是这些中的自私,肤浅的爱,苦难着他人。佛陀说,如是爱,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如是苦难,穷未来际。
不错,即使如此,我们也心甘守候苦难,因爱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