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旭东
2014,中国电影诞生109周年。纵观这百余年的中国电影产业史,没有那一年像2014年这样急速发展又风云变幻的。特别是互联网企业大举进入影视产业,更让中国影视产业变得极具戏剧性的。
上世纪90年代,殿堂级电影艺术家、理论家戈达尔在其《电影史》中明确的提出:电影创作了20世纪,以及它全部的恐惧。套用此句式:互联网创作了21世纪,以及它全部的恐惧。互联网对传统电影的冲击与影响,会愈演愈烈。
我试着从互联网对传统电影的影响入手,谈谈“网生代”电影引发的产业新变革,并求教与各位。
“网生代”电影对产业变革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电影内容的变革:虚拟与现实的杂糅,成为电影内容的主流。
近四十年的中国内陆社会与世界多数国家一样,经历了由劳动社会、文化社会向着互联网社会迈进的时代大潮中。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文化的思潮,而它必然作用于这个时代的艺术作品中,电影更是如此。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过了十年浩劫、上山下乡的第五代导演们,无论是陈凯歌的《黄土地》、《孩子王》还是张艺谋的《红高粱》、《活着》都充斥着浓烈的劳动社会元素:寻根和乡土;他们热衷在个体/他与土地的关系,在民俗符码中构建出带有批判传承式的文化启蒙,可以说第五代是“寻根/乡土文学”的一代。九十年代末,经历了境外流行文化(包含:电影、摇滚、雅痞生活方式)的第六代们纷纷交出了各自的时代答卷:路学长导演的《长大成人》、管虎导演的《头发乱了》、张扬导演的《昨天》、贾樟柯导演的《小武》等作品的主角也从劳动社会的“他”转换为生活体验和文化社会的“我”。这个“我”多半是边缘人——生活在东、西方文化对撞中,生活在体制(正当职业)与体制外的夹缝中,他们的迷惘、不安的文化性,几乎都集中在个体的文化选择和哲学出路上。第六代早期的作品群其旨趣大多指向:西方的作者电影史。第六代是“东西文化对撞和启蒙”的一代。
本世纪初陆川的《寻枪》、宁浩《疯狂的石头》的热映热议,学界、业界约定俗成的将他们成为“新生代”。在我看来,“新生代”导演基本可以称为“录像带”的一代。他们的共性是在“文化消费”的大潮中,深受海量的不同风格、类型外国电影的影响,专心走上了一条对欧美电影自觉模仿之路。《寻枪》借鉴了黑泽明的《野良犬》,《疯狂的石头》借鉴了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并在市场上获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一批导演作品水平参差不齐,像杨树鹏导演的《我的唐朝兄弟》则是对黑泽明的《七武士》一次拙劣的模仿,其结果必然口碑、票房双差。其中风格最为突出最有国际影响力的,是乌尔善编/导的《刀见笑》,影片受到录像带、电视等媒介产品的影响就更为明显,杂糅了武侠经典、MV、儿童简笔画、资料汇编性记录片、法制类电视栏目等元素,我认为它是中国邪典电影的开山之作。之后,乌尔善坚定不移的走向了大制作、大明星、大投资的“奇观电影”创作队伍中。
2006年夏,我曾在电影《疯狂的石头》上映后,提出一个假说:宁浩之后再无代分。(这里的代,是指约定俗成的将中国电影、导演分为:第一代、二代、三代、四代、五代、六代)近十年过去了,影坛也谓新人辈出,但始终没能出现“第七代”一说;这与中国内陆近十年文化启蒙式社会解体,文化消费盛行有直接的关系。一部分研究者、媒体人愿意把陆川、宁浩等称为“新生代”。
我认为:以大众文化趣味为创作导向,以激进文化消费主义为创作模式,以模仿境外类型电影并进行本土化改造为主要策略,基本构成了“新生代”的整体风貌。
时间走到了21世纪,全球信息化、数字化,使得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生活在多元化、碎片化的现实社会中,要经常面对个体与社会之间复杂的问题,如家庭、工作、性别、阶层等等。个体被社会赋予了更多个“身份”而“身份”与“身份”之间的冲突也日渐激化和复杂。同时,每个人在使用计算机、互联网时候,还要面对另外一个社会,就是互联网世界,面临的诸多在“虚拟世界”的问题,不比现实社会要少。
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物质世界与情感世界,所有两者之间则是靠消费主义广告、电影、MV、电子游戏进行填充。人类的生活方式、文化娱乐活动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新的变革。中国内陆当属世界互联网大潮下发展最快的国家,特别是在虚拟社交、电子游戏、网络小说、叙事类试听产品等领域。2008年以来,内陆互联网视频产业发展迅速,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内容,模糊了土地、东西方文化、地缘习俗、阶级等的差异,趋向更加平等的交流,从而构成了互联网社会独特的生态。“互动”则是互联网社会最重要的关键,“互动”更是“网生代”电影鲜明的特点之一。
以今夏《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小时代3》和《后会无期》三部热映的“网生代”电影,来分析既有相同的规律又各持特点。
1,肖央编/导的《老男孩之猛龙过江》是杂糅了后台歌舞片与黑帮喜剧两大电影类型,电影化程度较高。它与肖央编/导,筷子兄弟之前主演的:《男艺妓回忆录》、《老男孩》《父亲》上、下,《赢家》等四部短片构成的一个作品群。
这四部短片、一部长片的作品群,充满了“互联网”元素,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文化消费前提下的互动”。
作品间有着上下文、补充、穿插、拼贴、并置等的“互动”关系;人物及人物关系间有着较为明确的戏剧性联系甚至是一致性的“互动”关系;作品的主题间也有着一致、自反、补充、并置等的“互动”关系;演员与角色间也有着鲜明的一致、自反、镜像、反串、戏仿等的“互动”关系,作者间的互动,作者与读者间的互动,作品与作品间的互动。为我们提供了超越传统电影更多的寻找、组合、阐释的机会与乐趣。这种互动与并置,在过往的中国电影甚至外国电影中也是不多见的。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广告导演专业的肖央,在影片中对港片、黑帮喜剧、后台歌舞片等传统电影类型的运用手段与“互联网”元素结合,有力的证明了“学院派”在“网生代”电影中独特的审美趣味。如此“学院派”还应该有,韩可一编/导的《飞行日志》,篇幅所限,暂不多论。
2,郭敬明编/导的《小时代3》其剧本脱胎于郭敬明的同名畅销小说;其电影创作及营销是《小时代》系列电影中的一部分。三部《小时代》作品群,同属于都市偶像电影。从电影而言,各方面比较陈套传统,但把它放在“互联网”语境下,就不难发现,它是一系列“网生代”元素组合而成。众所周知,郭敬明的创作之路与众多网络写手一样,经历了网络书写博得点击率和忠实读者,随后被出版商发掘,出版实体图书。如此往复,他便从一位普通的网络写手,成长为明星作家。无论是他的小说还是他本人,都是“网络影响”转换成“商业价值”的典型案例。《小时代》同名电影,则是他继续扩大将小说、个人品牌对网友/粉丝的影响力,利用电影等多渠道转化成盈利点的延伸。
3,韩寒编/导的电影《后会无期》,其故事类型与他在2010年出版的《1988—我想和世界谈谈》小说如出一辙——带有一定预言性的都市公路题材。电影化程度与郭敬明执导的《小时代》并无二致,语法错误频出,自恋程度也不相上下。唯一的区别是价值观略有的不同。如果说《小时代》系列电影是鼓吹拜金炫富的布尔乔亚式生活的都市偶像童话,那么《后会无期》则是宣扬自主个性的波西米亚式生活的失败者寓言,不知主创出于怎样的考虑,影片竟然以自恋式拯救作结。
《小时代》3的后30分钟挽救了本片,《后会无期》的后5分钟极大的消解了本部影片的艺术性。
三部影片从内容表述上,都有很强的碎片化叙事的印记。
不自觉的反映出,电影的叙事从工业链条式时间线性逻辑,向电子、电脑摁扭式database逻辑的转变。
俄罗斯裔美国籍电影学者马列诺维奇《新媒体语言》有更为详实的论述,请大家参阅。
二,对电影市场的变革:从一对多的行销,转换成全覆盖的整合营销。
B2B模式:国营单位对国营单位
中国内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是第五代导演全面崛起的年代。电影市场环境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各个电影厂的发行的同志,背着拷贝找影院负责人。有人总结当时电影营销发行是:喝一满杯酒,卖一个拷贝,回收一万块。当时一部电影的投资预算是80---120万之间。
C2B模式:个人对海外电影节
90年代中后期,电影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也是内陆电影产业的严冬。第六代导演们,很难在计划经济模式下通过论资排辈的规则获得拍电影的机会,另外又受到政审的现实压力。他们创作模式采取了比较激进的方式,导演们或自掏腰包或借钱筹钱拍电影。电影的主题与艺术旨趣往往也是激进的,往往不能通过国内的审查。他们的策略是买张机票,送拷贝参加各类国际电影节,在海外实现回收和名声。
O2O模式:线上 + 线下
新世纪了,内陆的影院、银幕数、投资、票房高速增长;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网民数量高速增长,这两项的增长加速度,数年稳居世界首位。
网友与票房观众高度重合,有三个原因:
1,人群年龄接近:年轻人居多。
2,娱乐方式接近:偷窥欲、意淫
3,互动方式接近:从众消费,增加谈资(精英吐槽,大众买单)
试问,近十年来的院线公映电影有千部之多,有哪一部电影没有运用互联网手段进行宣传营销的?!
所以,传统的电影发行是得影片者得市场,新的电影市场是得网友者,得天下。“一手抓线上造势,一手抓线下发行,两手都要硬”构成了现在电影的基本营销模式,“线上选座购票”,“众筹”等互联网手段也渗透到了电影投资模式、制作、发行、票务等各个方面,这些都对传统的电影界影响巨大。现阶段的“网生代”电影甚至所有电影的票房,很大程度上是把“线上影响”转化成“线下价值”的一系列整合营销的市场。
三,对电影评论及传播的变革:从象牙塔批评到广场效应
按世界类型电影的流变观众、主创、评论,三位一体的互动,构成了类型电影的发展。媒体是衔接三方最重要的环节。
随着网媒体、自媒体的崛起,电影评论的主战场由之前的传统媒体,转移到了网媒体、自媒体,并呈现出巨大的为例。最早让影人感受到互联网影评力量大震撼的是在2005年底,陈凯歌导演的《无极》上映期间,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上线并迅速蹿红,这部带有解构、戏谑、讽刺《无极》的批评性视频短片,对电影《无极》及陈凯歌等主创构成了很大的影响,最终引发了陈凯歌与胡戈的隔空对骂。之后,《一九四二》与《王的盛宴》两片的评论造假;周黎明们与郭敬明及粉丝微博对骂互辱;诸多宣传公司为好莱坞影片服务等等事件,让我们更真切的感到,近十年的电影主创与电影评论之间的互动,较以往更公开实时,程度也有愈演愈烈之趋势。这与论坛、BBS等网络公共话语空间,博客、微博、微信、豆瓣小组等社交话语空间中的“广场效应”机理、手法、效果趋同,是在电影方面的具体表现,往往以语不惊人的标题、耸人听闻的观点、以大字报式的人身攻击来博得眼球,使电影话题发酵为社会话题,许多影评人亦借此附加上了公知或带有公知式表达的身份,继续炒作、发言。
快速发展并成型的网络影评,总体看是缺乏正确引导和良性循环建置的,成规模的评价造假、互黑、病毒视频传播、线上公关早已成为了电影评论的常态与规则。如此的互联网影评生态,滋生出为不同利益服务的“水军”、炒作团队、宣传公司等等,构成了一派污浊的乱象。电影评论的失范,资本支配下的炒作团队、影评人等是造成内陆电影评论公信力急剧下降与此乱象生态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具有客观、独立、前瞻、专业、建设性的电影评论被挤压到传播的死角,很难得到正常的传播。这种病态的大规模的电影评论生态是阻碍内陆类型电影发展,阻碍电影主创自觉有序的自省,致使观众对内陆电影的信心不足,伤害中国电影艺术、商业进步的主要原因。尽快治理网络影评乱象,重建良性的影评、主创、观众三位一体的互动环境,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千秋大业。
四,对传统观影模式的变革:从单项传播到游戏互动的变化。
传统的观影途径,无非是影院大银幕、客厅中荧屏、移动小荧屏三种观影途径。观影模式,是单项一对多或一对一的,实时性、互动性、游戏感程度很低。而实时性、互动性、游戏感又是互联网的重要特性。如何提升观众观影的实时性与互动性谁就有更多机会赢得未来。
2014年8月4日,由乐视影业与雪人影业,共同开发了观众在影院可用手机打字并实时上传银幕上,集体观影“吐槽”《小时代3》的活动,看似是bilibili网站剧场版的一次小实验,但对革新中国观众观影模式有着大意义。
这类增强观众与电影的互动、改变观影模式的尝试,数国数辈影人都有过作为。
比如,美国等北美国家,正在加速传统影厅4D化的升级改造,以增强观影身临其境的感受。法国出现过4部短片分别在4个影厅放映,并且任意组合会有不同的电影故事的实验,一方面对DATEBASE叙事的实验,同时拉升实验电影的票房收入。中国内陆亦可根据国情和观众文化消费习惯,在即时截屏、字幕吐槽、主题社交等方面进行开发,发展出更多更吸引观众再次、多次观影的新方法。
五,“网生代”电影的未来:
如何掌握互联网的特性,运用互联网思维,提升中国电影品质,增强中国电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快速发展中国电影产业,是每一位中国影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从“网生代”电影,快速升级到“网生代”产业,再升级到“网生代”文化消费生态,指日可待。
1电影本体的娱乐性最大化:
面对中国电影发展未来,尤其是中国类型电影的发展,我们必须回到类型片的本体来做一番梳理。
众所周知,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类型电影八要素:
蓝本改编(流行语)、明星制、电影音乐、笑料(段子)、闪回、悬念、省略、幸福结尾
前四要素,完全可以转化成“网生代”的多样的文化产品:先制造影响,再转换成如:付费阅读的连载小说,造星为目的的真人秀栏目、短视频、流行歌曲、网剧等能在线上体现价值的产品,再进一步转化成:电视剧、电影、电子商务等线下价值。
这是一套依靠大数据支撑的,有规律可循的产业模型。
2,电影传播的商业最大化:
另外,置身于互联网社会的电影投资人、制片人,还要有更广阔的娱乐和商业视野。充分利用围绕着“网生代”电影开发的产品群与互联网、电子商铺结合,开发衍生品产业的新模式。如:与病毒视频、海报等物料,与影片角色、道具、书籍、海报等相关的衍生品,在电子商铺进行合作:起到上映前宣传引导,映中、映后销售等的功用。
手荧屏,革命客厅荧屏,玩儿转大银幕,整合作品群。
例子:法国实验小说,多厅观影的电影(DATEBASE)。
乐视生态所倡导并积极实践的:五屏联动+O2O 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模版。
3,网生代 明星效应最大化:
明星是电影符号中升值最快的要素。无论是真人明星还是卡通明星。
叙事的碎片化,平均镜头时间越来越短(平均:2.5秒一个镜头),数字CG技术越来越发达,对演员的演技要求会越来越低。另外,建立“网生代”造星系统,按互联网思维重新编码,打造一批文化消费领域的全线“网生代”明星。(文学明星,网络歌手、网络广告明星、影视明星,直至全线明星)。
六:亟待解决的问题:
1,提高网生代主创们,职业化技能
2,对大数据专业化使用。
3,竞争中寻求竞合。
以上对于“网生代”电影、“网生代”产业的一些概念、分析和假说只是冰山的一角,
还有关于网生代电影们未来的美学方向,产业模型,互联网对电影产业还有怎样的影响,电影观众的体验与网友用户体验之间存在着哪些关联,这些关联将如何量化…..留给我们的问题值得电影业界、学界、互联网界、金融界等各方力量共同探寻答案,以推动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