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一部“乡巴佬”的史诗——看电影《乡巴佬雅克》作者:冷雪冻物
法国电影《乡巴佬雅克》讲述了在十九世纪法国的一个小山村,男孩雅克的父亲被贵族迫害致死,母亲也悲愤而亡。经历了一系列生与死的考验,雅克成长为一名勇敢的青年,最终带领村民们推翻了贵族的压迫,赢得了解放与自由。
《乡巴佬雅克》是根据恩热(Eugène LeRoy)的小说改编的。1899年,这部小说在《巴黎简报》上以《巴拉德森林》的题目用手稿的形式发表,作者得以成名。《乡巴佬雅克》不仅是一部简单的“乡村小说”,它的内涵更为广阔。除了对19世纪初复辟时期外省地区的社会风俗和风景的忠实而细腻地描绘外,小说没有停留在一支“乡村民谣”上,它更张扬着社会理想,是一部痛斥旧体制、贵族和王权以及宗教影响回归的作品,也是对共和国的公正和平等的辩护。
在当今影坛盛兴中,技术电影一味追求消遣、刺激和高票房,这部《乡巴佬雅克》并没有流于世俗,而是大胆地起用了历史题材,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叙述了农民与贵族之间的斗争,并以宏伟壮阔的气魄为自己赢得了法国2007年上映票房的冠军和史诗巨片的称号。甚至有人称这部影片堪与另一部史诗巨制《勇敢的心》共列为欧洲史诗巨片的前传与后续。
一、 一个孩子的成长传奇
影片一开始就将主人公定位在了一个孩子,正如影片开头画外音道出的:“……那种豪迈的勇气,我在众人中寻找,但显然没有一个可以比得上一个小男孩,可怜的小男孩……”在全片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有将近一半的部分都是在叙述雅克童年时期的遭遇。
雅克的父亲出于自卫打死了纳克伯爵的一个手下,经历了一段逃亡之后还是被伯爵捉住并送上法庭,最终因越狱被杀死;雅克的母亲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在一个雨夜也悲愤而亡。还是孩子的雅克亲眼目睹了父亲被判刑和母亲的死亡,孤苦无依的他只能在黑暗的街头吃蜡烛充饥。在极端孤独困苦的境况下,小雅克想到了死,他脱掉了上身的衣装俯卧在白雪覆盖的坟墓上,静静地等待着死神的来临。就在他奄奄一息的时候,一位好心的神父把他救了下来,并使他开始了之后新的生活……
雅克的童年是不幸的,甚至可以说是悲惨的。但正是这种极端的逆境,在小雅克心里烙下了永远的对贵族势力的仇恨,也成就了他坚毅勇敢的性格,赋予了他无所畏惧、坚忍不拔的气魄。影片中有一组镜头是十分震撼人心的。小雅克得知父亲已死的消息后回到家中,远远地躲在树后看着母亲,母亲发现了雅克,两人没有说一句话,母亲的表情由疑惑缓缓地转换成悲伤,颤抖着将雅克紧紧地搂在怀中。此时是一个以母亲为主体、带着雅克关系的中近景,之后切入了雅克和母亲各一个面部特写,之后又是不同角度的母子二人相拥在一起的两个中近景。这部分的叙事内容很简单,但导演却用了大量镜头语言来表述,从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雅克和母亲作为彼此唯一的心灵支撑,相互支持、相依为命的沉重感情。凝重的气氛之后,导演紧接了一个母亲拉着雅克的手往山上奔走的大全景,之后又一连接了三个全景,节奏很快,气氛也是急促的躁动不安的,画面色调也由绿色转化成昏黄、灰暗,其中透射出雅克母亲激动而又悲愤难平的情绪。在黑暗的暴风雨中,母子二人站在山顶上,母亲伸出弯成利爪一样的双手,歇斯底里地向远处的纳克城堡发出诅咒:“……他们不能战胜你父亲,所以就把他杀死……诅咒你,卑鄙的人!有一天你将会变成尘土……”母亲的呐喊在雅克耳边响起,如惊雷般冲击着他幼小的心灵。学着母亲的样子,雅克也在手中吐上口水,诅咒着远处的城堡。在雅克稚气未脱却又坚毅隐忍的面孔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份与他年龄不相符的深邃与沉重。狂风骤雨咆哮着,似乎也是雅克的内心在翻涌、在奔腾呼啸的象征。
培根说:“如果奇迹是对自然的控制的话,那么奇迹也就多出现于逆境之中。”换句话说,这里的奇迹就是超越自然,而人身处逆境之时,能够复归、控制自己的“自然”亦即天性,也就出现了奇迹。仿佛是上帝的旨意,小雅克在坟墓上被牧师救了下来。生命没有了危险,但呆滞的目光中透出他心灵中的无限绝望和意识中的一片死寂。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心如死灰更可怕的了。就在大家对雅克的命运唏嘘不已的时候,琳娜的出现无疑似一道明丽的阳光照到了荒凉的废墟之上,她的一个拥抱让雅克重新感受到了温暖和爱,重新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经过了如堕地狱般的经历,雅克逐渐回复、控制了自己的本性,这时“奇迹”也就出现了。如同破茧成蝶,童年的雅克不见了,重新进入画面的已是一个血气方刚、充满朝气的俊朗青年。
二、 一段穷人的抗争狂欢
1、矛盾
“反叛的物质有两种,那就大量的贫困和大量的不满。”雅克的家是一间破旧的小木屋;“独眼”和他的兄弟靠装疯乞讨挣钱;城里一群衣衫褴褛的孩子靠抢劫其他孩子为生……影片中贵族势力的代表纳克伯爵冷酷残忍,对村民们百般刁难,引起了人们强烈的怨恨。贵族与贫民之间的对立冲突体现得最明显、也最为精彩的就是乡村舞会那场戏。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大家旋转跳舞,双方各怀心计。伯爵手下把琳娜绊倒了,村中一个女孩把他也绊得跌下了舞台;跳舞比赛重新开始,雅克放弃了之前的舞伴——伯爵的女儿吉尔,而拉起了琳娜的手;当伯爵被判节奏错误出局的时候,他拿起一只碗恼羞成怒地摔到了地上:“够了!”还在舞台上的人瞬时都停了下来,不知所措地望着纳克,就在这一片静默之中,雅克拉着琳娜再次走上舞台,在伯爵面前看似充满挑衅地流转起舞。雅克似乎为大家赢回了尊严,实则为自己招来了更大的祸害;伯爵戴上黑色的皮手套看似大度地为雅克鼓掌,实则是更阴险的手段的前兆。之后雅克被伯爵捉住关到了地下的排水井中,历尽千难万苦才得以逃脱。
乡村舞会这段戏几乎没有什么台词,只是人们在舞台上舞蹈。但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导演对镜头语言的运用,我们还是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村民们与伯爵之间的明争暗斗。纳克伯爵阴险狡诈的眼神,雅克用力地跺脚踏地,双方敌视着跳跃转身,牧师紧张担忧的脸部近景,伯爵手下将手放在腰间佩剑上的特写……这一切都向我们传达出了农民们与贵族势力之间强烈的对立与矛盾冲突。其中清脆欢快的背景音乐则成为了这一隐蔽斗争场景中的不和谐的旋律,而这种反差无疑强化了影片主题的传达。
2、斗争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论超越自我”一节中,尼采说他发现了生命的秘密:“生命就是权力意志”。在这一节中,查拉图斯特拉提出并回答了这样一个问:“‘智者’所面临的危险何在?”通常“智者”(统治者)总是将自己的危险归于“不智者”(民众)的造反。正所谓民众是水,智者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查拉图斯特拉说:“你们,最智慧的人啊,你们的危险及善恶的结局不是这河流,而是意志本身,及求权力的意志——永不枯竭的创造生命之意志。”换句话说,追求权力是一切生物不得不服从的绝对命令,所有的生物都追求对他者和对自己发号施令,即支配、控制和统治他者与自己。“我在哪里发现生物,就在哪里发现权力意志。”
从这一角度出发,影片中随处可见这种“权力意志”的作用。纳克伯爵对雅克父亲的追杀,以及对雅克的百般迫害,都是伯爵“权力意志”的体现,要别人充分服从他的强权,从而控制和支配他人的命运,以显示自己的绝对权力,以满足自己内心的权力欲望。甚至影片开头部分伯爵的两只凶猛的狗扑上来撕咬雅克的灰毛狗,也是如此。“强权意志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之中的,……甚至在奴仆的意志里也发现了要做主子的意志。”村民们不堪忍受伯爵的迫害与压榨,决定起身反抗压迫,为了不再听从贵族的命令,为了自己的命运不再受人摆布,今后唯一要听的命令就是自己的命令。起义计划严密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最后斗争胜利了,当雅克面对着毫无还手能力的纳克时,并没有将其杀死,而是也对纳克的命运进行了一次“支配”,要他贫穷孤单,一直到老。
3、胜利
最终,农民们的反抗斗争取得了胜利,大家无不欢欣鼓舞、为之振奋,喜悦好像春天的山花一般在每个人的脸上恣意绽放,这次胜利成为了整个村庄的一次集体狂欢。
狂欢节是一种以酒神崇拜为核心的欧洲文化现象,在狂欢节期间,人们可以戴上面具,穿着奇装异服,在大街上狂欢游行,纵情欢乐,尽情地放纵自己的原始本能,而不必顾及人与人之间平时的等级差别。狂欢节的主要特点是:无等级性、宣泄性、大众性和颠覆性。
在雅克和伯爵二人决斗之时,在一旁观战的村民们兴奋地高声叫喊着:“杀死他!杀死他!”“独眼”还趁机偷吃了桌子上的食物。法庭审判结束后,村民们获得了自由,大家欢呼着拥抱在一起,齐声呼叫着雅克的名字。在这场穷人的狂欢中,大家没有高低贵贱、没有等级之分,人人都是平等的;而其中最不可缺少的主角就是“笑”,无论是开怀大笑,还是纵情欢悦的笑,或者是琳娜平静甜美的微笑,都是人们摆脱现实重负的一种心理宣泄,同时这也是一种与宫廷、城堡文化相对立的大众通俗文化的体现。法庭上法官宣判之前,雅克低头弄着手镣,无意中抬头看到了趴在窗户上的许多孩子的笑脸,如同时光倒流,他仿佛一下回到了过去,看到了灰毛狗从远处向他奔来。在这里,雅克重新构造和实现着自己的理想,在意识中无拘无束地颠覆着现存的一切。在众人的欢呼声中,在自己的内心里,雅克也在体验着狂欢的释放与快感。
整部影片为观众展现了一幅浓墨重彩的欧洲风情画卷。延绵的山脉,遍野的山花,妇女们在清澈的河水中洗衣服;雅克的母亲带着雅克进城,先是一个从雅克母子身上缓缓升起的俯拍的全景镜头,之后我们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集市上挂着的猪头、木鞋,工人在忙碌地纺着纱线……这一个个精致唯美而又颇具气势的画面使观众有了一种亲自置身于十九世纪的法国的真实感受;中古时期的城堡以及法国大革命中贫苦人民发出的呻吟和反抗的凄厉呐喊,则呈现了当时贫苦人们真实的悲惨的生活和历史。
同时整部影片在叙事与结构上并没有忽视人们的欣赏心理,在火光冲天的铁血斗争中,也缠绵着温柔的爱情主题,其中既有雅克与琳娜的忠贞不渝的爱情,也有吉尔和雅克之间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情感纠葛。在一段段绕指的柔情中,这个英雄崛起的传说也显得格外温婉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