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魔袭爱子,家长分外急,
那里有神法,袪痛不伤体?
为父别乱跑,自有同病医。
把药取回家,灌肠去百疾!
一种适合儿童的给药方法――保留灌肠
三十三年前,从医六年的我刚为人父八个月后,漂亮可爱的女儿患上感发烧咳嗽,香甜可口的药一到嘴边就就被她打散在地,给她打了一针后听着她那撕人肺腑的哭叫声刚拔出针的我竟然也落泪了,看着她那椎嫩的小臀怎么也舍不得再给她打针了,复习了教科书上的给药方法后,便选择了直肠给药,结果三天后痊愈,从此便在我的门诊推广应用,三十多年来,凡不能服药且无禁忌症的幼儿便首选直肠给药,如今这种方法已经在半径10公里内成为常用的一种给药方法。
幼儿在生后6个月后从母亲身上带来的抗体逐渐用尽,因此便往往容易感染病毒和病菌,常用的给药方法是口服、打针或输液,而大多幼儿不能服药,而打针输液即不方便幼儿更不配合,而直肠给药就作为一种新的给药方法得到了幼儿和家长的欢迎。
方法:用20ml注射器抽10――20ml温开水或温生理盐水放入幼儿常见病相应的用药(片剂应研碎)按体重用量混合后摇匀,接上末端涂有润滑剂的一次性导尿管,排出管内的气体后,让家长取坐位抱住幼儿,掰开臀部,暴露肛门插入肛门7-10cm ,将药物注入直肠保留,根据所用药物间隔6-12小时一次,此法同样适合煎好的中药。平时,我们便把注射器和导尿管和一支红霉素眼羔作润滑剂,带回家中自己就可应用,这样更方便了家长。
在儿科临床中,中西药灌肠用于小儿常见病、多发病有着广泛的临床意义。肠道黏膜给药可将药物通过肠黏膜转运入大循环而起到全身给药作用,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作用和胃酸的破坏作用。有资料表明药代动力学黏膜给药的峰浓度及生物利用度均比口服高数倍,与静脉给药接近。小儿肠管相对比成人长,消化面积相对较大,肠壁薄,黏膜血管丰富,通透性高,故吸收率明显较成人高,因而能更好地发挥药物作用。且费用低廉,使用方便,患儿容易接受,因而得到了家长的欢迎。我们用这种方法选择相应的药物治疗小儿高热惊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咳喘症、肠炎、细菌性痢疾等小儿常见病,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因此不失为农村基层一种值得推广的实用方法。
注意事项:1、保留灌肠的药物应是适用于在直肠能被吸收且无刺激性的药物。如解痉药、镇静药、解热镇痛药、抗菌药、止咳平喘药及中药煎剂等。2、灌肠液的温度应和体温接近为宜,灌肠液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药物吸收,温度在38.0℃左右可减少药液对肠道的刺激,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吸收,使药物最快发挥作用。3、灌肠前后的体位,小儿保留灌肠一般由家长抱着呈侧位或俯位,抬高臀部。灌肠结束后,迅速将导管拔出,并将患儿肛周臀部皮肤、肌肉向肛门处捏紧,诱导患儿转移注意力,以免诱发便意使灌肠液过早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