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日记】清流灵台山·山寺春色
2011年3月24日阴天
今日调研组到清流灵台山,客家圣山,客家文化园和定光佛像尚未完工。
玲珑毓秀的灵台山,活脱脱似超然物外的“海市蜃楼”,因它有灵台神龟石、精致玉观音和幽香山茶花,以及有闽西北自然生态保护独具的地域特征而引人入胜。
灵台山位于福建省清流县南端的长校境域,属武夷山脉分支,占地7平方公里。山中有圆通寺、翠峰寺、醉峰寺、福源寺4座庙宇构成闽西北最大的寺庙群。该寺庙群重修扩建于1992年,至今已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整个庙群建筑檐飞斗拱,溢彩流鎏,与漫山绿树交相掩映,使得庙群既有寺庙的庄严肃穆之气,又有现代园林的花团锦簇之美。加上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悠远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构建出恒久而诱人的魅力,各方游客纷至沓来。灵台山景致优美,钟灵毓秀,山上茂林修竹、古藤逶迤,奇花异草,点缀其间,透出一种清新淡雅的独特景观。主峰海拔1060米,四周群峰错落有致,薄雾轻云环绕飘飞,气势磅礴壮丽,引人入胜。
灵台山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和海洋性兼并的季风气候区,冬少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8℃,年降雨量1770毫米,森林覆盖率达96%以上,良好的植被条件涵养着丰富的优质水源和负离子,使其成为享誉周边的“天然休闲氧吧”。成带状环绕于山脚的长潭河,因竹青北电厂大坝栏截,陡然分为水质清冽的高峡平湖和奇石突兀的干河道两截风格迥异的奇特景观,加上沿河两岸幽深古朴的原始森林,更增添了其旅游开发的诱人魅力。长校镇地处闽西北交通要道,省道岭文线(S204)穿越全境,离连城机场仅32公里,交通便利。灵台山旅游开发可构建出北通宁化客家祖地,东北与本县嵩口温泉、九龙湖景区相连,南接古雕版印刷之乡中国四堡和国家4A级风景名胜连城冠豸山的大旅游网络。
灵台山客家文化城建设项目位于长校镇境内,与清流、长汀、宁化、连城四县交界。灵台山自古亨有“南豸北夷灵台心”、“定光古佛的道场、客家人的圣山”、“四海客家朝圣地”“客家发源地之一”等美誉。
灵台山客家文化城项目总投资1.2亿元,规划面积为16.3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综合服务区、佛教朝圣区、茶山竹海休闲区、生态森林区。综合服务区主要体现客家文化大观园形象,建设定光佛文化广场,客家美食长廊、客家土特色街墟、客家村落、游客服务及管理中心、停车场等;佛教朝圣区以现有的圆通寺、翠峰寺、醉峰寺、福源寺为基础,新建高45.99米的露天定光佛、定光寺、定光佛广场,体现“定光古佛的道场,客家人的圣山”,灵台山客家文化城预计明年可建成对外营业。
唐末五代北宋是民间“造佛运动”的鼎盛时期,众多的僧人被视为是佛、菩萨的化身,揭示了此时成佛的含义与途径都不同于前朝。这也是定光佛信仰流行时期,世间出现了一大批“定光佛”化身。五代宋元时期的定光佛信仰由于资料比较集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使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民间的僧侣是怎样由一个“人”上升到“佛”的地位的,及这一“成佛”过程显示出来的民众崇拜的力量。这是唐宋以来佛教的发展趋势,可以称之为民间“造佛运动”。正由于“佛在人间”思想的发展,在教义佛教衰落之后,佛教与中国民间的关系反而越来越密切,与中国民俗的结合更全面更深入,展示出中国佛教发展的新面貌。
寺院天井右侧的一株4米高的红山茶花,饱以数百年的风雪凛冽,依然枝叶繁茂,枝头花蕾如繁星点点,适时报春,喷芳斗妍,犹似竖立寺中的一把绿地绣红的“凉伞”、“神坛树”。
院左侧有一头几吨重的天然龟石,历经百年雨露,严如灵龟听经;又犹如欲跑去殿前栏住大门,驮送愚昧者叩求光明,因而它历代被尊为“龟君菩萨”敬奉崇拜。
定光古佛与伏虎禅师(南唐时宁化僧人,生前善举颇多,且孝名远扬,圆寂后被尊为伏虎禅师,兼佛教和儒教色彩)一道从闽西客家民间信仰的神灵队伍中脱颖而出,被塑造成既能施药袪病,救死扶伤,又能抗灾御寇,保境安民的地方保护神,成为闽西客家人在艰难环境中求生存图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的源泉。
定光古佛信仰源自闽西客家社会。这种信仰几乎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并且随着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而影响日深日远。定光古佛也因此而成为客家先祖的化身,客家人开拓进取的象征,是客家人心中的佛。其人格魅力和神格力量都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