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年04月10日 18:50:50分享人:花落为谁谢来源:互联网20
原文地址:赵道新所著《道新拳论》全作者:内家武者训练方法:习武者的第一目的是提高战斗水平。可是许多青年虽花了漫长的时间,流出了大量的汗水,但收效甚微,其拳技仍难以同身体健壮者或惯于殴斗者相抗衡。其原因就是在训练中他们走了一条极其曲折的然而并不通向目标的蹉跎之路。 当然,成功不会垂青那些只顾寻求捷径而不想下苦功夫的人。但是,有决心“悬发锥骨”而不讲究效率和方法的人也必将一事无成。 能以最少的精力,最短的时间,最大幅度地提高战斗水平则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攀登一条近乎直接通往顶峰的路径。 训练应接近实战,而不是把实战去模彷训练,在训练中我们注重传统,更注重创新。发挥自己全部的才智和能力,一切为实战。 端正我们的“拳术观”是训练的前提。不要轻信那些不可思议的功法,也不要被一些人的言语和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克服迷信、盲从和崇拜的心理。某些习武者最大的错误就是他不承认自已有错误,总认为自已的想法与技法是最正确、最完美的。从来不能容忍别人提出的异议,并固执地认为无论在任何方面外国的拳术不如中国,旁门的拳法不及本门。这要引以为戒。掌握一门技艺并不是越多、越复杂就越好。要知道高奥的技巧就存在于那些司空见惯的招法中,训练就是使平凡的招式产生不平凡的效果。 提高我们的战斗水平,应从哪几方面实现呢?其实,格斗能力的提高就是神经机能的改善、运动素质的增长和行动技术的熟练。因此,科学的训练不外乎心理训练、素质训练和技术训练。 具体到训练的方式方法,我们的方案是把能迅速提高战斗水平的训练分为基础训练、爆发力训练、抵抗力训练和实战训练。 纯粹的基础训练一般作为训练的开始,它包括如长跑、站桩的耐力训练;伸筋、跳绳等柔韧训练。还要掌握一些最基本、最简便的攻防动作。而力量训练作为一种辅助的练习,对于那些肌肉发育不好的人来说是必要的,但应特别注意保持有肩部和胯部各肌肉的放松。 在执行了短期的基础训练后,就要以爆发力训练与实战训练为主,以抵抗力训练为辅,交叉进行训练。同时,不应放弃基础训练,只是把他当作一项准备和整理的活动。 爆发力训练是“功力”增长的主要方式。一般采用具有一定阻力的弹性或突发性动作进行反覆操练。空操是在没有器械的辅助下,反覆进行几个角度发力动作。其要点在于注重动作的急停,用以发展动作反方向的劲力。抖杆是提高爆发力的极有效的方法。通过使蜡杆朝某个方向的反覆抖动,努力把劲力贯于杆头,使杆躯浑然一体。击物训练是爆发力与进攻技术的结合训练,包括击打能主要提高速度的梨球、主要提高力量的重砂袋和主要提高协调性的吊球,还包括击打能提高灵敏反应的那些无常规晃动的手靶。另外,各个拳派中那些有价值的练法,以及其他运动项目的训练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 身体不可能刀枪不入,故抵抗能力的训练只能是一种辅助性的训练。在剧烈的运动中,甚至在挫折中能坚持下去最终夺得胜利,不仅要靠顽强的意志,也要靠身体的抗击能力,提高抵抗能力一般采用实心球或硬质棍棒滚压腹部与四肢的方法,也可用硬中有软的物体去冲撞某部位。训练时注意呼吸配合,禁止使作坚硬物体或对要害部位练习。 把实战视为艰苦和危险,并作为最后才能进行的高级训练是不对的。我们在进行了短期的基础训练后,应把实作为家常便饭。但为了安全还是应戴拳套,禁穿硬底鞋,不要身着任何尖硬物品,并注意场地与环境。实战初期,双方可采用一种单一的打法反覆攻防,用以熟悉这一技术。也可采用全攻全守的方式,即进攻者全力攻击,但慎用重击,防守者全力防御,但不准还击的方式训练。这种练法中防守者挨打是正常现象,不必对此心有余悸。如果开始了真正的实战,初应尽量避免与强手对阵,攻防中允许使用任何技术打法,允许重击,关键是在实战中保持强烈的意念和舒畅的心境,要把“实战”视为学习的良好机会,要同各种不同风格的对手进行训练而不计较胜负。连续地多人轮番交战,或同时与多人交战是一种超实战训练则,它能进一步提高训练者的搏击水平。 在进行以上的各种训练时,通常会提出一些问题:如动作是走直线好,还是走弧线佳?运动快与慢何者为优?劲力的刚柔孰是孰非?应该留意呼吸吗?重心应放在哪只脚上?等等。这类问题答案是:动作中应曲中有直、直中有曲,运动快慢相兼,劲力刚柔相济,呼吸在有意无意之间,重心在两脚之间灵活的变换……。总之,“用较少就可以做到的,较多反而无益。”在训练中力求简捷,要知道若干个音符可汇成无数篇乐曲。简单的技术在实战中可组合,发挥出无穷种新颖的打法。繁琐与奇特只能在表演时使人耳目一新。简便与精深才能在实战中应付裕如。一种打法能否成为自己的进攻武器,不是看这一打法是否正统,而是看这种打法在实际使用时是否舒适、有效。招法应因人而异,不必统一拘泥。 “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快速的训练要求每一个训练者在每一次训练中都应超过其疲劳的极点。训练可以隔日进行,但每一次都要有足够大的运动量与运动强度,在完成训练后最要注意有充分的休息与充足的营养。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拳术家并不是像训练以前所梦想的那样。艰苦的训练会使你乏味,在实战中你所学的知识可能变得毫无踪影,在强劲的对手攻击下,你会饱尝挨打的苦果,如果稍微放松训练,你的格斗水平会产生大幅度的下降等等。克服这些困难只能靠不畏艰险的意志和科学的训练方法。 提高身体运动素质 身体的运动素质就是指人体运动的能力。从事任何运动所进行的大部份训练都是为了增强这种能力。在拳术练习中,提高身体素质被称作“练功夫”、“增长功力”。具备了良好的素质才能使技术起作用,而技术正是为了发挥素质所采用的方式方法。 现代体育运动理论中,把人体运动的基本素质分为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和灵敏素质。这些素质虽各有特色,但彼此关系密切。任何一种素质的提高都会对其他素质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相反,某种素质的低劣必将妨碍其他素质的提高。
力量素质:它是人体在运动中抵抗阻力的能力。各项运动都极重视力量的训练,提高力量素质就是要发育肌肉并提高神经调节机能。其原因在于:力量来源于肌肉的收缩,肌肉的粗壮必然导致肌力的增加。而神经的调节使应该用力的肌肉协调集中的收缩,对抗的肌肉高度放松。 速度素质:它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通常表现为反应快慢。单个动作完成的时间、重复动作的频率以及整体移动的速度等。但是,它们都依赖于反应的速度和肌肉收缩的速度之和(当然短跑的速度还取决于步子的跨度)。神经的反应速度一般用从发生刺激到开始行动所花费的时间来表示。感觉越敏锐、大脑越兴奋、技术越熟练,则反应时间就越短。肌肉的收缩速度是由肌纤维的类型,肌肉的力量、肌组织的兴奋性和条件反射的恐固程度所决定的。肌肉中快肌纤维(即爆发型肌肉、条形肌、活肌)越多,肌肉力量越大,其收缩速度就越快。 耐力素质:它是指人体长时间运动的能力。耐力与呼吸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身体在运动时能够吸入氧气的体积越大,能够忍受氧气欠缺的数量越多,其耐力就越好。所以肺及呼吸系统、心脏及血液循环系统肌肉耐受能力越强壮,其耐力就越好。 柔韧素质:它是身体运动范围和肌肉放松程度的量度。它取决于关节的活动范围、关节周围组织的大小,以及韧带、肌腱、肌肉和皮肤的伸展性。另外还取决于神经对肌肉控制的协调性。 灵敏素质:它是指人体在对抗运动中随机应变的能力。似乎是各种素质的综合表现,是人体灵敏度在空间、时间中的应机反应。 以上是人体运动的基本素质。如果把它们综合起来应用于拳术,就可以总结出实战技击应该着重提高的主要格斗动力。 爆发力是最重要的实战素质。它是力量素质与速度素质的配合。力量的增加可使动作的速度加快,而动作速度的提高又会使击打的力量增强。一个人爆发力素质的优劣,既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又依赖于后天的培养。一般来说,四肢与肌腱较长,肌肉柔韧的人具有天赋的爆发力。但是,通过科学的训练也能使爆发力远远超过常人。 弹跳力是人体爆发力大小的一种体现,弹跳力出众的人大多能练就一身惊人的爆发力。良好的弹跳力能帮我们在搏击中防御对方的进攻,保持自身的平衡。 协调能力是又一重要的实战素质。它是柔韧素质、灵敏素质的综合体现。身体各部位之间、各种动作之间的协调配合可使整个行动完成的优美、准确、集中,并能大幅度地减轻疲劳。提高协调能力最重要的是发育条形肌肉和熟练运动的技能。 应激能力是指对激烈竞技的适应能力。它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实战素质。包括耐力素质、抗击能力,意志和胆量。在长时间的生死决斗中,或在艰苦环境和遭受挫折的情况下,若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具有良好的应激能力。 以上所列出的各项素质就是为训练者提出一个初步的依据。使他们明确在训练中窨该提高什么,并针对自已的情况制定计划进行有重点的训练,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实战能力。 辩劲 最近发现有些朋友对我的拳技,特别是拳术的劲法进行夸大、渲染乃至神化。其实,拳术中惊人的劲力并不是什么虚无飘渺、可望而不可及的神来之技。我所获得的拳劲是从事劲路研究并进行了一套有效的劲力训练的结果,它确实对我实战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言状的裨益。 劲力的研究是实战拳术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人与人的打斗格击无非是人体之间劲力的相互作用,一切武艺拳技从招式到战术不外乎是寻求怎样更好地运用劲力。拳术家们之所以要区分“劲”与“力”二字,目的是想说明通过拳术训练而形成的“劲”与先天所具有的僵滞之“力”有着天壤之别,但从本质来说“劲”仍属于力量的范畴。结合实战的经验对拳术进行力的分析和研究,可使拳术的学习、训练和运用有所依据。使我们能够辨明真伪,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一条升堂入室的最佳途径。 一、拳术中力的本质 拳术中的力量是指什么呢?它是看不见的,但却能感觉到。它表现为人体内部和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能量从出击部分传递到被击部分的一种趋势。人力是肌肉收缩的结果,是把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的结果。通过力的作用,最终可使物体产生形变或获得加速度,在实战中力的使用效果表现在: (1)使被击部分遭受破坏(形变)。例如:骨折、脏器破裂、脑震荡等内伤、外损。 (2)使被击部分的速度改变(加速度)。例如:被发掷出,被摔倒等。 (3)上述两种变化兼而有之。 我们在格斗中就是利用力的这些效果来击倒、击出、击伤、击昏甚至击残、击毙敌手的。 力的使用效果不仅与力的大小有关,而且与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有关(力的三要素)。对于比较复杂的情况还应全面考虑力的作用时间、力的变化速度、力的合成或分解等因素。 二、拳术中力的分析 发力物体击打的速度不同,受力物体所发生的变化亦不相同。一般说来,打击物运动速度越快,被打击物越易损坏,而不易被打动。打击物运动速度越慢,被打击物越不易损坏而易被打动。当然,这与打击力度和被击物体的强度有关,这一切都必须符合牛顿的运动定理。 我们把快速打击的力称为冲击力,把缓慢作用的力称为持续力,把介于两者之间使受力物获得最大速度的力称为发掷力。 (一)持续力:持续力是实战者双方以较慢的速度或静止不动的用力。常存在于推拉、托按、顶压等动作中。持续力往往使发力物与受力物向着施力方向以相同的速度运动,除了遇到受力物的反抗力而使受力组织撕裂、扭伤外,并不会使受力物损坏。 根据牛顿第二定理:力-抵抗力=受力物质量*受力物加速度 由此可见,只要你施加的力大于抵抗力就能使受力体按照你力的方向移动。另外,抵抗力越小,受力物越易运动,而其承受的内力亦越小,且不易被损坏。 譬如在擒拿术中,将对方的手臂向外侧拧转的手法。由于人体的构造所限,使反抗力不能大于拧转力,从而使手臂被拧动。如果抵抗力较小,则容易造成身体的仰翻;如果抵抗力较大,则容易造成骨骼的损伤。在这种情况下,拳手们多顺其劲力,做到宁倒勿伤的。 (二)冲击力:冲击力的基础是爆发力,恒见于踢、打、点、撞等到击法中。它是实战中最常见的力。虽不易打动对方,却最易击伤敌手。 根据力学中运动量与冲量的关系,应力与强度的关系可以推导出: 冲击应力=冲击体的质量*接触前冲击体的速度/力的作用时间*力接触的面积 如果冲击应力超过了被冲击物体的强度,就会导致被冲击物体的破坏。怎样去提高冲击的应力,才能使击打更具有杀伤力呢? (1)增加冲击体的质量:一般情况下,膝撞和肘击,比拳打和脚踢更具有威力,其原因就是膝、肘的质量大于拳脚。在技击中常用的增加冲击体质量的方法,就是在接触对手的刹那,全身肌肉突然极度紧张、用力,使混身成为一个冲击的整体。 (2)提高接触前冲击体的速度:没有速度就没有冲击。人体的肩、胯虽然力量很大,但因为运动速度较慢,所以难以成为最锐利的武器。一个极为粗壮有力的人,却难以在搏击中获胜,其主要原因是他出击的速度太慢。正确的击打应使冲击在接触被击物之前的瞬间达到速度的高峰,肌肉的多余紧张会阻碍这个高峰的出现。因此,在还未接触目标的出击过程中应尽量使肌肉放松和协调。 (3)减少力的作用时间:力的作用时间是指从接触到被击物到打击完毕所花费的时间。减少这一时间不可误解为一打即回,或点到为止,而应理解为用较坚硬的部位去打击较脆弱的部位,不给被击物以缓冲的余地,这样就减少了力的作用时间。 (4)减少力的接触面积:刀刃越锋利,枪头越尖锐,力的接触面积越小,越具有杀杀力。在较量时拳手们也惯用拳、掌、指、足、膝、肘、头等骨骼的尖端作为冲击体,以便减少接触面,增加压强。 譬如直击拳的运用。首先在训练时应获得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强大的爆发力。 1、为了获得冲击速度的顶峰,出击时全身特别是手臂必须放松,做到有力而不用。同时后腿蹬地,腰身拧转使身体各部获得相应的最大速度。整个动作越协调、放松越好。 2、几乎在接触对方身体的刹那,前脚踩踏,阻碍全身整体的前进,这样使全身的动量上升集中输送于手臂使拳头前冲的速度更大。 3、拳头击中目标的同时,全身,尤其是上肢肌肉应急剧收缩,尽可能加大冲击体的质量,并伴有握拳、扣腕、旋转等动作,以提高冲击的强度、定向能力和变换可能性。 (三)发掷力:发掷力使用的目的是把对手打出到较远的地方。此时,出击速度要小于冲击力所使用的速度,而大于持续力的使用速度,它是根据对方的体重而定的,是能使力接触对方的时间尽量长的一种速度。这要在千百次实作中逐步寻求才能达到最佳境界。 对手被发的速度越大,则被发出的距离越远。根据冲量与动量关系户: 被发掷出的初速度=(发掷力-抵抗力)*力的作用时间/被发掷者的体重 由此可见,发掷的力量越大,力的作用时间越长,则发掷的效果就越好。反之,对方的抵抗力越大,体重越沉,就越难被发出。故此身体沉重、矮壮、有力的人在这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 交战双方的体重是固定不变的,提高发掷效果的途径: (1)增大发掷力:具有强大发掷力的人既要有雄厚的本力,又要有一定的爆发力,而且要整体集中发力。发力时重心要低,动作要小,两足后蹬前踩,并尽量使自己的根节接触对方。 (2)减小对方的抵抗力的主要方法是通过一系列的技巧来撼动对方的脚根,破坏其身体的稳定。比如:在使用发掷力之前,运用惊炸力打乱对方防守的形式;运用连绵不断地脉冲力迫使对方移动;运用身体或力的突然变换使对方失去平衡;运用上擎之力托举对方使其蹬地不实。 (3)延长力的作用时间:这是发掷的窍门所在,相同力量的人中能发人较远者,一定是他用力使对方加速的时间较长一些。掌握了适当的发掷速度(即所谓火候)就能延长这个时间。这个时间是与对方相接触的时间。这期间发掷力一定要大于抵抗力,也就要使对方加速。另外,还应尽量延长力的作用距离。力施于对方时移动的距离越长,对方被发的速度就越大。 以上对技击中常见的三种力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实际上,这三种力的本质是相同的,只是使用的结果不同罢了。在实战中冲击力的威力明显大于其他。作为一名拳手掌握了发掷力会提高你的战斗水平,但是不掌握冲击力就难以应付强手的进击。 三、拳术中劲的辨析 (一)刚劲与柔劲:拳术中刚柔是不可分割的。刚非僵硬之蛮力,柔非绵软之化劲。硬中有软的韧劲谓之刚,软中有硬的弹劲谓之柔。很难说清刚与柔在实用时何优何劣,只有两者兼而有之,并能根据客观情况灵活地变换,才能真正做到“懂劲”。 (二)听劲与运劲:听劲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用皮肤去感觉对方的劲路。需要肌肉放松,注意力集中才能使其感觉灵敏。 运劲是发劲前神经和肌肉的准备,一般表现为神经的兴奋和肌肉的拉长等,并伴随心跳、呼吸的加快现象。 (三)直劲与螺旋劲:朝一个方向的用力为直劲,它具有力度大、速度快、容易使用等优点,但也存在着不易回旋、变化、容易被化解等不足。方向随时变化的劲可称为曲劲,变化轨迹为圆时便成为滚劲,它们变化灵活,但不够简捷。然而,既有直劲又有滚劲的组合力就是螺旋劲。它兼有直、滚二劲的优点还具有很好的定向、顶钻能力。 (四)借劲与化劲:借劲与化劲是属于力的全盛或速度的合成问题。 二力方向相反(夹角180度)为抗劲 二力方向成钝角(夹角90至于80度)为挤劲 二力方向成直角(夹角90度)为截劲 二力方向成锐角(夹角0至90度)为化劲 二力方向相同(夹角0至90度)为顺劲 拳术中把顺劲、化劲统称为借劲。显而易见,顺劲最省力,化劲其次,截劲再次。挤劲较费力,而抗劲最费力。 以上五劲在交手中都会遇到,若要以弱胜强,以小制大,就必须学会尽量使用比较省力的方法。即尽可能地去借劲,但是一味地强调“四两拨千斤”而忽视了本身实力的提高和其他的劲的运用是极为片面的,危险的。 (五)向心力与离心力:两人旋转就涉及到向心力和离心力,但这两个力量是分别作用于两个人的。一个人被另一个人抡转起来,旋转者承受向心力,被旋转者承受离心力。二人脱离后,被旋转者沿着旋转周边线速度的方向被掷出。此力与旋转半径同旋转角速度的平方的乘积成比例,因此只有把圈转得更快、转得更大,才能把人抛得更远,其中转速更为主要。 (六)空劲与场力:所谓空劲是指不通过接触而能施力于对方的超距力。好似磁铁间吸引或排斥的场力。耸人听闻的“百步打人”、“隔山打牛”、“轻功”等据此而生。人体是还有些未知的功能和潜力。但这些“特异功能”应用于技击尚未见实,在较量中人们能够运用的场力目前只有地球的吸引力。 辨劲是拳劲的分析与区分。它的目的不是让习拳者在实用时生搬硬套,而是能帮助他们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出一套科学的、高效的拳术训练方法。同时也是把拳术的经验与力学的理论初步结合的尝试。 论爆发 拳术是实战的操练,而实战实际上就是劲力的相互传递。所以,运用劲力是拳术最关键的课题。
在搏斗中,身高力大者往往容易取胜,但以弱制强的战例是屡见不鲜。这是因为劲力运用的效果不仅依赖于本力的大小,同时还与力的方向、力的变化、着力点、发放的速度等许多因素相关。也就是说劲力的实用效果是这些方向的综合体现。 强烈的取胜欲望促使着人们去突破攻守运用的难关,至今发展成一种在进攻意念支配下,利用积极变位,真假变换以引起对方的迷惑和失误,进而不失时机地使用快速多变的战术,以自然、锐利、精确的进攻技巧打击敌手。不言而喻,技术的熟练、素质的提高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都将加强劲力运用的效果。 击打的最终阶段通常是劲力爆发式的施展,这是最可怕的、最富有实效的劲力,在拚搏中多为致命的打击。古今拳术名手的“神奇功力”就是这种高质量的爆发力。 爆发是力量与速度的统一,我们把瞬间迸发出的极大力量称为爆发力(俗称炸劲、惊劲、弹劲);在力学中力量与速度的乘积等于功率,爆发则是达到了人体功率释放的最大极限(或最佳极限)。因此,爆发力的提高取决于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的共同提高,也就是人体最大功率的提高。 速度是神经反应速度和肌肉收缩速度的组合。速度的提高可增大力量,而力量的增长又可加快速度。一般我们采用力量训练增强爆发力,即选择一些接近某种行动的爆发性动作反覆操练。用来发育常用肌肉,并通过实战对抗提高神经的反应能力。这种似乎枯燥而危险的方式都是提高水平的捷径;在动力性练习中还应辅以静力性练习,以便具备一定的耐劳性。另外,每一个发力动作都应特别讲究有关肌肉的协调配合和无关肌肉的高度放松。因为每种爆发力的发放都要由体内相关的许多环节和谐传动。如躯干、腰、腹、臀、腿相互配合产生出的速度旋转动作,如果胳臂用力过大,那么力量难以进入对手躯体,而是回到自己的腿上。 经过严格的训练练,使发力动作协调、准确和连贯、呼吸规整,全身发育出一种饱满、光润、富有弹性的流线形肌肉,这种肌肉平常是松柔、敏感的,但几乎在意念冲动的同时即可达到收缩的极点。 在实战时,贵能随时果断地运用爆发力和连续的爆发力。由于巨大的力量是在瞬间突发的,致使对方丝毫没有接受的准备,这不但能打乱防守的形势,而且可打断其规整的气息和正常的神经反应,使对方不知如何应付。 爆发力的施用不应有规律性,但都有明确的目标。任何一种爆发力发放时都要力求放松,以增加出击的速度。当接触目标前的刹那,肌肉整体突然紧张,力量骤然集中,劲长而透。随后迅速复原、放松、并在意念上已经形成了再次攻击的准备。整个行动似疾雷不及掩耳迅雷不及瞑目。 当然,爆发力使用的成功率还受竞技状态、对方实力和外界干扰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每次实战前后都要进行更具体的分析研究。 最后还要提请注意,只有年龄适宜、身体健康的人才能进行爆发力的训练,只有能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人才可望获得成功。尽管如此,也不是每一个积极的训练者都能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拳术意念 在拳术训练和实战中,每每见到这样一种错误的倾向,就是操拳者的技术动作虽已相当熟练,但精神涣散,动作脱节,肌肉制约。表现为敌情观念薄弱,喜欢卖弄“漂亮”招式,把握不住良好的战机,难以进行连续性的攻击。这些运动“病态”的根源是缺乏拳术中的意念。 意念并非是甚么神秘或超高级的东西,它是精神上欲达到某种明确的目的而产生的一种抽象而又强烈的愿望。是人体运动的总的趋向。假如一只手把你头部按到水中你会体验到什么是向上的意念的。拳术意念在其他竞技运动中称之为进攻意识。它不是思维的活动,而是精神的欲望,是一种不择手段、不惜代价而置敌死地的欲望。在训练中如果不具有这样的意念,只能独自在那做一些毫无主宰的空洞动作,这会严重阻碍技术水平的提高。在交战中如果丢掉了意念,很可能遗憾地败给一个实力较低的对手。 在拳斗中意念不足会使神经得不到充分的兴奋,注意力难以贯注,反应迟钝,从感官接收外界的刺激到肌肉做出相应的收缩,或者自从发现了进攻的机会到完成进攻的动作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并且容易产生留情、犹豫和多虑等现象,导致打击速度、强度欠缺,造成打击无效或被敌所乘的被动局面。 但是意念过份强烈,神经系统反而处于抑制的状态,同时也影响了大脑敏锐的思维,从而使力度、速度和灵敏度下降。此外,容易产生锋芒外露,孤注一掷和加速疲劳等副作用。 拳术中意念的合理运用应以适中的意念强度贯穿于训练或实战的始终,并能根据客观需要在有意无意之间进行灵活的调整。在战斗中,视较技为角斗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把战胜敌手作为神圣的职责。但真正做到这一点,可不是一件计日成功的容易事,这必须使自身与环境达到高度的谐和统一。 拳术意念的提高与人们的性格和意志有着紧密的关联。性情刚毅凌厉。但是鲁莽好斗者或善良怕事者将难以长时间地保持强烈的意念。其实性格是复杂的,许多人的性格难以捉摸。但是拳术的锻炼可以改善人的性格,变懦弱为刚强,化愚笨为聪颖。所以拳术意念的训练是拳术心理训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动作的病点与实战的禁忌 (一)动作病点三十四例: (1)歪斜:身体无中,不稳定 (2)低头。 (3)软顶:无顶劲。(4)瞪眼:故作怒容。 (5)张口。(6)寒肩:两肩耸起。 (7)腆胸:含胸过度。(8)弓背:脊椎极度前曲如驼背。 (9)俯身:上体过分前探 (10)仰体:身体后仰。 (11)曲腰:过份塌腰,塌腰。(12)脱肘:肘臂浮动,根梢脱节。 (13)折腕。 (14)握拳:一味的紧握双拳。 (15)分指:手指分张过大。(16)扭臀。 (17)曲膝:过多的下蹲。 (18)敞裆。 (19)直立:膝关节完全挺直。(20)老步:步子迈得过大,不能灵活收发。 (21)软腿:腿不协调。 (22)不知放松。 (23)不知用腰。 (24)双手齐出。 (25)有去无回。 (26)妄发乱手。 (27)摒息努劲。 (28)虚实不明。 (29)不相连贯。 (30)畏首畏尾。 (31)动作空洞。 (32)神气间断。 (33)求猛图快。 (34)走向极端。 (二)应敌十三忌: (1)怯敌:慑于对手的名声,或临敌紧张,以及在挫折中丧失斗志。 (2)轻敌:应敌前不作思想与技术上的准备,在战斗中轻举冒进。 (3)轻试:喜欢同陌生为轻易地交手,毫无防人之心。 (4)酒后:饮酒或精神状态不佳时与人交手。 (5)不识敌意:不观察对手,不揣摩对方,不了解对方。 (6)不量地势:不顾及环境的影响,忽视天时、地利、人和等作用。 (7)不审强弱:不观察对手的长短之处,不能因人而异的实施对策。 (8)见空不入:缩手缩脚,消极对敌,失机误势。 (9)着点不实:只求悦目,不管实效。 (10)气浮力猛:心焦气燥、歇斯底里,昏头昏脑,一味蛮干。 (11)心慈手软:进攻意念薄弱,瞻前顾后,思虑过多,注意力涣散,手下留情。 (12)使用成式:热衷效法正宗的招式,没有变化,没有创新。 (13)招后无备:孤注一掷,绝力尽出,不留后路。 进攻 拳术发展至今,单凭防守取胜是极为罕见的,人们不能只是依靠对手的失误。要知道最为杰出的防御也不可能风雨不透,渴望战胜敌人就必须采取主动的行动---进攻。 进攻就是积极地使自身的较坚硬部位与对方较脆弱部位相接触,并把一定的能量通过力的形式传递给对方,以达到威慑对方的心理及损伤对方的躯体为目的。实行进攻的训练与进攻的研究,无非是想增加能打败敌手的那些富有实效的进攻在实战中出现的次数。因为: 有实效的进攻次数=进攻次数*进攻成功率 故提高有实效的进攻次数就需要在较量中想方设法创造进攻的条件,占据优势,以保证较多的进攻次数,但更重要的是要谨慎进攻,注意提高进攻的成功率。进攻成功率的提高才是“进攻研究”的首要课题。 进攻的成功率取决于进攻的命中率和有效率。 命中率=命中次数/进攻次数 有效率=成功次数/命中次数 发动进攻而未命中目标,就谈不上有效,更谈不上成功。因此,“攻则必中”是进攻的基本要求,可是只做到命中目标是不够的,那些轻描淡写,不痛不痒的无效进攻即使命中,也算不上成功。所以,“中则必果”也是不容易忽视的。 进攻成攻率=命中率*有效率 怎样提高进攻的命中率和有效率呢?提高命中率的两条途径是:其一,使进攻出乎对方的意料,让对方难以预测,不及变化。其二,提高在快速运动中进攻的准确性与精确度。然而提高有效率的方法是尽量把较大的能量施于对方较薄弱的部位。这就是要在明确人体要害及薄弱环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增大接触时的应力与纵深。 怎样使进攻出其不意,敌莫能商量呢?一是要缩短攻击的进行时间。二是要提高进攻的突变性。进攻的进行时间是从发现战机到进击完毕所花费的时间。意欲缩短这一时间,就必须进攻快速、简捷。快速系指用较短的时间完成较短距离的动作。而简捷就是简化动作的复杂性,减少多余动作,缩短进攻路线。进攻的突变性表现为进攻的发起、停止、转向和变换要做得突然、急剧。即提高运动的加速度,同时要注意动作的无规性。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进攻的质量就要在训练与实战中努力使进攻快速、突变、简捷、准确。并要提高进攻的纵深,加强击打的力量、硬度、减少接触面、明确打击的部位。我们在保证进攻成功率的基础上应该多多地进攻,但决不能因追求进攻的高次数而降低了成功率。 人体中能够产生较大速度的、坚硬的、尖锐的部分都可望成为进攻的有力武器。掌握进攻的基本打法越多,其格斗技术就越好。虽然一些拳术名家在他们的实战生活中只把一、二种进攻方法作为主要的武器,但作为一名优秀的拳手应掌握全面的技法。在全自由、全接触式的实战中主要的进攻包括击法、摔法、拿法和掷法。其中以击法为主,常见的有灵活多变的手击,范围大力量强的腿击,以及在近战中摔法、拿法和掷法。其中以击法为主,常见的有灵活多变的手击,范围大力量强的腿击,以及在近战中凶悍的膝击和肘击。 进攻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分为佯攻、快攻、强攻和反攻等基本形式。它们各有其自己的特点与妙用,在攻战中这些形式相互组合,相互弥补,但不可相互代替。 佯攻通常作为进攻的先锋,它可以用于进行“火力侦察”,做到知已知彼;也可用于声东击西,造成对手的判断错误。佯攻是在保持着自己严密的防卫的条件下实施的,在佯攻的背后,快攻与强攻正严阵以待,一触即发。佯攻贵能以假乱真,它是运用模仿进攻的假动作和假神志而造成的全力进攻的假象,最忌讳在没有真正攻击的配合下多次重复同样的佯攻。 发动快攻必须捕捉住良好的时机,这种出其不意的进攻,往往使对手来不及防御,它是以小制大,以技巧战胜力量的最有效的手段,具有很丰富的内容,需要更为具体的探讨。 面临已有所准备的敌手,就要以强攻突破或摧毁彼的防御体系。强攻是功力的抗争,素质的较量。这需要视死如归的斗志,果决的判断和高杀伤的招数。然而强攻之时是自己的防御状态的最低点,易被敌所乘。所以不要轻易地使用强攻,注意强攻的成功率,强攻一般是在对手处于无力还击的被动地位时使用。 在防守是要始终保持着反攻的意识,正如以上所述,对手的进攻越强,其防守就越弱。只要能摆脱他的攻击,反攻就会很容易奏效。反攻与快攻有很多相似之处,反攻就是防御加上快攻。 拳手在格斗中可分为进攻型和防守型。进攻型选手重点追求实战中的进攻次数,而防守型选手并不是不重视进攻,而是更注意进攻的成功率罢了。对于一个矮个子来说应用卷缩式的架式,尽力钻到对手的内线去打,要贴着对方。而对于高个子,他则应放长击远,与对手保持一定距离。总之,进攻与进攻战术的运用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势而异。 防御 每个人在遭到袭击时都会本能地去招架,防御就是这种自然防卫能力的发展。面对进攻能做出适当的保护性反应,则需要在实战中合理地运用防御的技术。 传统的拳法中,因对“以静待动,后发制人”的曲解,多不愿主动出击,而讲究等待看清了对方的拳路后再施以对策,甚至寻求一种“我不欲伤敌,敌亦不能伤我”的理想防御技巧。然而,经受实战考验的人都知道:如果不采取进攻和反击,无论怎样防守,也只能是被动挨打,故此,防御最大的忌讳就是抱着“只凭防守去取胜”的念头。防御的要诀在于:不管你是想迅速打败敌手,还是与敌周旋,至少要使敌手时刻担心你的攻击。 防御技术的运用远难于进攻,因为进攻是执行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防御是应付对方想要做的事情。因此,我们提倡在格斗中以攻为主,但不是说进攻高于防守,更不是说进攻可以代替防守。有时进攻者即使技高一筹,也难免败给一名优秀的防御者。 请看我们师兄弟之间的一次较量:进攻者技术娴熟,出击凌厉。防御者阻挡闪躲,伺衰而击。进攻者想以刚烈的攻势速战速决,但是诱敌深入,扬长避短的防御很快就使他上了当,从而使进攻者陷入难以挽回的被动局面。 回顾、分析当时的情形,可总结出正确的防御对于实战有着如下几个作用: (1)能更明确地摸清对手击打的规律。 (2)使自己的打法隐而不露。 (3)使求胜心切的对方造成麻痹大意的心理。 (4)造成对方防守的空虚。 (5)造成对方的疲劳或心理压力。 防守动作应是在快速、灵敏的直觉(预感)反应和瞬时思维的支配下,进行自然的、本能的防护性动作。它没有时间去按照拳法对号入座。不存在万能的防御方法,其种防御方法可轻而易地把一种进攻化解无形;而对另一种进攻就可能束手无策。 防守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使对方的攻击偏离我要害的格挡防守;有通过自我移动避开或滑过对方打击的躲闪防守;有在对方出击之前,就将其遏止的封堵防守;还有紧紧跟随着对手,或紧紧贴切着对手的距离防守。另外,在比较艰苦的交战中,还可能用到:以身体中较坚固的部位去承受对方打击的阻挡防守,以卷曲、收缩身体的姿势减小被打击面的卷缩防守。甚至还要学会挨打时怎样减轻或避免损伤。无论哪种防守都贵在:速度快,动作小,并能与反击配合使用。在防守中不要一味后退,更不可转身逃跑。 在我们进攻时,自己的防御处于最虚弱的状态,因此,恐固进攻中的自我保护也是极其重要的。进攻中一旦发手就要见效果,不可狂发乱手,或如蜻蜓点水一样的出击。 防御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在步法的移动、跳荡、腾挪,身法上的俯仰、回旋、拧翻、手法或腿法上的拦截、吸空、化解等各方面都必须下一番苦功,并要培养出精确的距离感、方向感、时间感和劲力感,必须牢记的一条是:不要在防守失败或挨打后气馁,要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去夺取战斗的最后胜利。 快攻战术 高水平的格斗与其说是较力,倒不如说是斗智。其实,每个人都具备保护自己和攻击敌人的本能。人们之所以渴望学习拳术,其原因是他们想要战胜比自己更为强壮的对手。人并非完美无缺,再高明的技艺也不可能无懈可击,面对一名强手,要善于权衡敌我。不但要客观地认清在哪些方面我不及对手,更要积极地寻找优于彼方之处。从而设计并采用一系列巧妙的办来扬长避短。以智慧战胜臂力就是总把自己的优势与对方的劣势相较,并且使对方的优势无从发挥。 一名粗壮、有力、攻击性很强的人,就很可能在速度、灵活等方面存在着欠缺,这正是快攻得以大显身手之处,快攻是在实战对抗中发展起来的最为积极的进攻战术。 如果说强攻能使对方防守不住,那快攻就使敌人根本来不及应付。其运用通常是在对方防守未固,进攻未果。或退避不及之时出其不意的进攻。表现为在对峙、攻进或防御中通过骤然的变化或乍然的侵袭而出奇制胜。这种闪击战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行动突然、迅速和简捷。 快攻虽是一个统一的行动整体,若深入剖析其结构,可把快攻战术的整个过程分解为动机、行动和结束三个阶段。 动机阶段是快攻的形成阶段,其间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快攻时机的掌握。这一时机是对方对其本身要害的护卫出现了瞬间空虚,能否发现并抓住这一瞬间是实行快攻的前提条件。能够捕捉这一瞬间就能发动快攻,如果错过了这一瞬间就只能进行强攻了。欲利用快攻的战机首先是要能发现这一战机。这需要我们能有效地控制心理以保持强烈的进攻意念、冷静的头脑和舒畅的心境。只有这样注意力才能集中,感觉才能敏锐,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技中发现对方的破绽。动机阶段就是从发现时机到开始行动的阶段。而战机不能靠侥幸和等待,要靠我们积极的创造和争取。创造快攻的时机应在激烈的攻防变化中,特别是在防守中具有强烈的反攻意识,并有赖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行动阶段是快攻的发动与加速阶段。发现了快攻的战机并不等于利用了战机。利用战机就要采取行动,并在对方回防、躲避或还击之前完成行动。鉴于这种特点,速度是整个快攻行动的精髓,也表现了“快攻”二字的直正含义。快攻的行动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速度和速度的变化。时机的出现几乎就是行动的完成。这样,快攻行动的动作应是那些最为自然,最为简便,能达到极大速度的动作。对这些动作掌握的熟练程度应达到无意识支配的自动化。 结束阶段是给予敌人以最终打击阶段。快攻的动机阶段使我们抓住了有利的时机,快攻的行动阶段使我占据了优势。在掌握了时间、空间之后,就要注意到能量的运用。因为优势是暂时的,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很大的危险,以险招取胜就是要把这种暂时的优势变为永恒的胜利。这需要在快攻的结束阶段以无情的手段无情地打击敌人。任何同情、犹豫的心理都会使整套快攻战术前功尽弃。 应该承认,发动快攻并不一定都能获得成功。所以,不能把击中对方作为快攻的最终结束,而应在击打之后迅速恢复原来临战时的姿势,加强防御并在意识上做好了再次发动快攻的准备。 点穴一说 在拳术里有“点穴”一说,数十年中我只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但是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这样做过,尤其是在二、三十年代的时候,道途所闻无非是点穴、点穴! 依照他们的说法与做法,是根据时间以两个指戳点在人身的不同部位,就能使这个人失去动作的能力,不能自我控制。任人捉弄,并且是轻重随心,收发任意,甚至可以置人于死地。说起穴道有三百六十之数,大概分为死穴、活穴、哑穴、哭穴、笑穴、麻木酸痛等到穴。按时辰寻穴,一点即得,极尽玄妙之能事。 我未尝学过点穴,不知其中的奥秘,故不敢妄加评论,但是他们从未拿出事实来证明他们的这一论述,这就使我不无疑惑了。 我们学习拳术,具有数十年的纯功,与同道较技,尚且不能发而必中,即使击中又不敢说一定能致人至伤。因为对方也是处于运动变换之中,攻守之间或隐或现,举动无常,捉索不定,收到预期的攻击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好像是一旦学习了点穴术,便立即能够使用。点到与时辰相对应的穴位上,就能使对方失去控制自我的能力,而任其摆布,似此已近幻想,荒唐之甚。 按时辰点穴的说法,竟似人体内有一个“活东西”,它循着周身运转,某个时辰必行至某处。所以,点穴要点到这个“活东西”上,不然的话是不灵验的。 我不知道,如果两个点穴者相遇,他们都知道某时某穴之所在,预先有了防备,谨护持之,则又将如何? 我们数十年间耳闻目睹,人与人在游戏竞技或相互年扑打时,有没有偶然击中点中对方的穴道以致失去控制能力而呈现种种姿态呢?如此多的人,如此长的时间,如此多的机会,尚且没有一件事可以证实他们的说法,还毋庸说“点穴”没有科学根据,仅此已足以否定了它。 在中医学里有以按摩、掐穴以人体的穴位疗疾治伤的,据籍载我国古时对病患的原始疗法是砭法,尔后针砭并用。后来又出现了灸法,到明朝针灸才得以完备。所举穴道,图文并茂,有兴奋、抑制、疏通、化解等作用。 明代黄百家所著《王征南墓志铭》等内家拳说,绘制出一个铜人,其中标明穴道有:死穴、哑穴、晕穴、咳穴、蛤蟆、猿跳、曲池、锁喉、解颐、合谷、内关、三里等。其中有无法根寻的,有异名的,也有人体的生理弱点,这恐怕就是点穴所依此夸大的材料。 按铜人图法所示的人体穴道在医学上并非全部具有价值。拳术据此为用显有不妥。许多穴道即使击中也没有任何效验。所以说点穴是为了迎合那些幻想用某种毫不费力的绝技得到意外效果的人的心理,而凭空编造出来的。 人体虽然不存在那些周身运转的穴道,但却有许多生理上的薄弱环节。如果这些要害部位遭受打击,必然影响到大脑、神经和内脏,故打击部位是拳术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包括以两个手指或并拢五指戳击对方的柔弱部位,同样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以手指戳击对方具有打击范围大,接触面小,收效速度快的优越之处。但也存在着力量小,手指的坚固程度低的不足。这就需要我们能准确地击中对方的薄弱柔软部位,并能与其他的打击方法相互配合,这才是点穴在实战中真正的含义。 兵器 兵器(指冷兵器)的产生早于拳术。远古时代的原始人就已懂得了运用石块和木棒比赤手空拳更有效地对会野兽和敌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材料由石器变为铜器,继而又被铁器取代。兵器的制造亦逐渐精良多样,其威力也随之提高。 古时人们把械斗用于训练士兵,至今仍留有刺枪劈剑等军事课程。为了减少兵刃训练中的伤亡,拳术作为一种使用兵器的准备技术孕育而生。习武者多先拳术而后兵刃。后世甚至弃兵刃而不顾,仅习拳而止。直至近代,流行于世者多是套路,兵器的实战用法堪为凤毛麟角。 兵器种类繁多,古有“十八般兵刃”之说,但实际种类远非止此。一般归纳为:长兵(枪、棒)、短兵(刀、剑)、超短兵(匕首)、软兵(鞭)和抛射兵刃(弓箭)等。可这些都不外乎由锋利或尖锐的金属物件配合长杆或手柄形状的木质物件所构成。所以,只要精熟一、二种兵器,余者皆可触类旁通。 兵器的威力大于拳脚,其原因在于:兵器有更大的打击空间范围,有很高的硬度,并有极小的接触面使力量集中。另外,由于杠杆的原理使兵器的末端具有较高的速度,从而增加了挥搠冲击力。 但兵器的使用也有不及拳脚之处。由于兵刃是人体运动的一件身外之物。其擎执运掣总不如空手便捷自如。故兵器的练习与应用远难于拳术。另外,在贴身近战中,有些兵器则难以发挥效能。 但鉴于上述比较,兵器那些久经沙声的招数无非是刺、劈挑、抹等简单几下。毋庸说复杂的招式,就是这简单几下也需要刻苦的磨练才能掌握。重要的是在运用中使精神和气力贯穿于兵器,使兵器与身躯融为一体。好似自己手臂的延长。达到手器、器忘手、运用操纵两不相知的境界。 拳术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兵器的运用,而兵器操习水平的进步又能促使拳术技击的飞跃。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39986.html
更多阅读
原文地址:阮元《南北书派论》与《北碑南帖论》作者:sqwjyl最初接触阮元,是大三上学期读黄侃先生《文心雕龙札记》,其中提到“仪征阮君”的《文言说》,仪征现属扬州市,阮君即阮元,《文言说》对刘师培的影响很大,而黄侃亦为刘师培弟子①,故《文
前些日子,可能是“十八大”召开在即的缘故吧,因为先后与一位姓李、一位姓张等两个书友无意中讨论到《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汉译者陈望道,而随即都曾把中华书局2011年12月出版《共产党宣言(汉译纪念版)》一书推荐给了我。在这本书中,共收录
挑战:创造生命奇迹/王振国著作者:王振国 著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王振国著《挑战—创造生命奇迹》一书摘录【邮购:本书由万卷出版公司出版。定价16元,免收邮挂包装费。请从邮局汇款。地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西环南路6号,邮编:100176 收款人:贾
张仲景张仲景,名机,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一五○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张仲景自小好学深思,“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
关于武术:对赵道新先生的访谈2009-09-18 20:01:00 来自: CS黄积涛先生对赵道新先生的访谈第三天黄:您独到的武学思维令我心里时常涌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可您对当今中华武术的技击威力的怀疑和否定又使我心中忐忑,当然,我知道少数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