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药》赏析 鲁迅狂人日记赏析

第一篇.的细节真实 □ 杨柳依依


--------------------------------------------------------------------------------

  《药》是鲁迅在“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写的一篇小说。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药》写主人公华老栓用自己的血汗钱买蘸着革命者鲜血的馒头给儿子治病而终于没有治好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充分暴露统治者镇压革命的狰狞嘴脸,赞扬了夏瑜(革命者)英勇无畏的精神,同时也写了群众的愚昧落后、精神麻木状态的表现。提示了革命者:必须要唤起群众,只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中国才能得救,革命才能够取得胜利。
  鲁讯在小说《药》中采用客观描绘生活画面的手法,非常重视细节的真实性,他的细节描写是很严格的,不可随意变动。如小说开头通过写“遍身油腻的灯盏”、“满幅补丁的夹被”以及“小栓吃泡饭”等细节就交代了华家的经济状况,华家是一个穷苦人家。
  动作细节描写。小说中对动作的描写也很细腻、逼真。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才掏出一包洋钱来,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课文中多次重复写这一动作)。这一系列的“掏”、“抖抖的”、“按了两下”动作描写,体现了这包钱来之易,放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两下,看看是否真的把钱装进衣袋了。接下去写了华老栓去取“人血馒头”的时候,两次用“抖抖的”手“按了按”衣袋,感到“硬硬的”东西还在。“硬硬的”指的是揣在怀里的银元,作者为什么几次写华老栓用“抖抖的”手呢?“抖抖”就是手在发抖,因为这些银元都他的血汗钱,不是可以轻易地花掉的,是为了儿子的性命才拿出来的,这也包含着他对儿子的爱,所以他的手在发抖。这个动作细节描写非常真实地表现出华老栓当时的精神状态。这是一种动作细节描写。
  动作细节的真实性。又如小说写华老栓到了刑场,康大叔过来交给他“人血馒头”时,华老栓不敢接,康的动作是“抢过灯笼,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抢、扯、裹、塞”这系列的动作细节的描写把一个凶残、恶棍形象活脱凸现出来了。特别是当华老栓把钱给了康大叔时,康大叔对银元只是“捏一捏”就走了。“捏一捏”也是一个动作细节的描写。为什么鲁迅先生写康大叔接过钱时“捏一捏”,而不是写他数一数,或者是对着银元吹一吹放在耳朵旁听一听(常规的辨别银元的真假的做法),或者是看一看钱够不够呢?鲁迅先生只写他“捏一捏”就走了,很轻松的样子啊。因为康大叔这种人是地头蛇,是当地的恶棍、恶霸,他说要十块钱,别人是不敢给他九块九的,所以他很放心,只要“捏一捏”捏一下就走了,他不怕谁亏了他。通过这一“捏”字就把这凶残、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形象写活了。这就是动作细节的真实性。
  小说还描写了人物外貌细节。如写刑场上围观的人们,“那三三两两的人,……潮一般向前进;……簇成一半圈。”“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子,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许多鸭子”“被人捏住”“提着”的围观者把刑场当成是看热闹的地方一样与已无关,聚集在一起“簇成一半圈”,廖廖数笔一群愚昧无知、精神麻木的群众便跃然纸上。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当时群众愚昧落后、精神麻木状态。再如写人们对康大叔的态度上,华老栓一只手“恭恭敬敬”地垂着、“笑嘻嘻”地听,众人也都“恭恭敬敬”地听,华大妈也“笑嘻嘻”地给他冲茶,还加上一个橄榄,表示对他的尊敬。为什么人们对刽子手康大叔那样的毕恭毕敬呢?前面说过康是个地头蛇、恶霸,华老栓、华大妈不但不敢亏待他(冲茶还加上橄榄),还有“笑嘻嘻”的表情,而且似乎要感激他,因为是他告诉老栓什么时候杀人,且“人血馒头”能治痨病等。而众人也都不敢亏待他,也是“恭恭敬敬”地听,这充分表现了众人的奴性和精神麻木状态。
  小说尾声坟场上,夏四奶奶为儿子上坟,路遇见华大妈时的表情是有些“踌躇”和“惨白的脸上现出了羞愧的颜色……”这也是一组细节描写,说明了夏四奶奶一方面对儿子革命行为的不理解;另一方面她又怀念被清政府杀害的儿子,但又怕人发现,她的表情,正是她这种内心隐秘的矛盾心理的反映。她对儿子的死不是感到光荣,而是感到可耻,无脸见人,所以见到华大妈时她有些“踌躇”、脸上会现出“羞愧”的颜色,这充分表现了她的愚昧、落后和麻木的精神状态,这是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弱点,也正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所在,即:脱离群众。
鲁迅小说《药》赏析 鲁迅狂人日记赏析
  鲁迅先生写群众共同弱点目的是在于给象夏瑜那样的革命党人看,告诉他们群众还不觉悟,没有觉醒,希望他们唤起人民的觉悟,拯救劳动人民,重视和启发群众;只有充分发动群众,并且要团结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起来共同斗争,这样才能推翻黑暗社会,推翻整个封建制度,改造旧中国,革命才能成功,中国才能得救。这才是革命胜利的保证。《药》这篇小说对革命党人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
  鲁迅先生在小说中通过细节描写,真实地保存了特定时期特定地区人民生活的画面,使小说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对今天我们去认识那个时代起着很大的作用。


第二篇

--作者:sapbgp4
--发布时间:2005-12-1121:55:47

--鲁讯-《药》赏析

《药》中的“看客”与“茶客”(网友来稿)

--------------------------------------------------------------------------------

http://www.ruiwen.com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5-02-25

李玉山

“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是鲁迅笔下以观看杀人为乐趣的看客,无聊、空虚、麻木,在人头落地的一刹那,他们心理获得了极大的满足——管它挨刀的是谁的儿子!

“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这是茶馆里对革命者夏瑜怎么看也看不明白的茶客们,愚昧、落后,忽而愤怒忽而幸灾乐祸——谁让夏家的小东西是个造反的乱党!

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批判国民的病态人格,“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寻找医治中国社会病痛的良药,是鲁讯先生的毕生追求。《药》中的看客与茶客(以及老栓夫妇等)无疑是先生系列解剖手术中极为重要的病人。

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曾多次写到看客围观杀人,他对国民的“看客”心理深恶痛绝。他在《〈呐喊〉自序》中曾说过:“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看别人被砍头——不管被砍头的年老年少,是善是恶——居然没有半点儿的恐惧感与丝毫的同情心,且欣欣然犹如在欣赏舞台上的表演,咀嚼着,品味着,兴奋着,在片片鲜红中陶醉了,获得了极大的满足。面对血腥如此“坦然”,这样的人胸腔内流淌着该是怎样的液体呢?除了冷漠,除了麻木,我再也找不到恰当的词语。

相形之下,倒是那些茶客们似乎“爱憎鲜明”。对夏瑜的造反,“现出很气愤模样”,对夏瑜的被打,“忽然高兴起来”,认为夏瑜的革命宣传“不是人话”,把夏瑜的革命行动说成是“发了疯了”。他们的生活是贫苦的,社会地位低下,受尽剥削,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是非颠倒,善恶不辨,满足于做稳奴隶。你夏瑜不安分守己,杀了头是咎由自取。于是咒骂,于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地围观,在“嚓――嚓――”声中如阿Q般血流加快,瞳孔放大,充满莫名而无尽的快感。留给革命者的只有弥漫周身驱散不得的深深的悲凉。鲁迅先生以沉重的笔调勾勒出了一个个愚昧落后的灵魂。“怒其不争”,国人们啊,什么时候你才能从昏睡中醒来?

《药》这篇小说为我们描画了一群“铁屋子”中“熟睡的人们”,在我们心头投下一抹浓浓的沉重。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和愚民政策造成了国民的愚昧落后,而国民的冷漠麻木,正是造成我们的国家步履蹒跚、千疮百孔的根源之一。破毁“铁屋子”是先生的毕生使命,他渴望能以他那如椽大笔“改变人们的精神”;让先生差可欣慰的是,我们的生活中看客和茶客的身影已经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了。

看客和茶客该是到了断子绝孙的时候了!

第三篇.赏析
《药》是一个比喻。救国的重任,在鲁迅看来,绝不是小资产阶级发动的革命所能胜任的。因为其脱离工农的固有缺陷,使他们在国家政治力量对比中始终软弱无力。尽管那些内心有着真诚的为救国不惜付出生命的热情的人,到死也得不到普通群众的理解,更得不到多数人的支持,最终为国捐躯,身首异处,自己的鲜血却被没觉悟的老百姓当作治肺痨的迷信药物吃掉。
《药》的明线是描写群众愚昧;其暗线歌颂了革命者的献身。用人血馒头将明暗两条线索连结起来,就更加突出了群众的愚昧,但却又使献身的革命者感到了一种难以忍耐的悲哀和孤寂。作者所揭示的不是夏瑜有什么错误和缺点,而是群众身上的弱点。并且不是一般的揭示,而是把这种弱点和革命、革命者联结起来,更加深刻地加以揭示。诚然夏瑜是孤寂和悲哀的,但作者并没有剖析他这孤寂和悲哀的主观原因,比如“脱离群众”之类,而是着重在揭示造成这种悲哀和孤寂的客观原因。就在剖析客观原因的时候,作者也不是着重在揭示反动统治者的凶残和狡猾,而是侧重描绘群众的麻木和愚昧。这就是说,革命者的悲哀和孤寂是因为深味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之故。鲁迅曾经与友人谈及这篇作品,他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⑥我们认为鲁迅的这一段话已经清楚地说明他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如果需要我们做出概括的话,《药》的主题就是:群众现在还很愚昧,他们对于革命本是迫切需要的,然而他们却毫不觉悟,甚至敌视革命。要革命,就必须用科学的、民主的思想,把他们从孔孟之道和封建迷信的长期统治下解放出来,否则,革命的成功就没有希望。

第四篇.《药》的暗示艺术举隅

作者:  来源:  浏览数: 更新时间:2005-11-30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提出对诗歌的表达艺术的要求——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种“弦外有音,言外含意”的表象艺术实际上就是一种暗示艺术。当然这种暗示艺术不只是诗歌的专利,它被广泛地运用到文学作品中,因为它能让读者产生积极的遐想,从而获取比文学表象本身要多得多的信息,从而收到寓意含蓄深远、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鲁迅先生的小说《药》(高三册),堪称暗示艺术的精品。
《药》中的暗示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我引导学生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归纳。
1.标题暗示
小说的标题为何取一个“药”字?看过小说,品味思之,方知“药”字之妙。它不仅只是实指华老栓愚昧地把“人血馒头”当作治儿子痨病的“良药”,而且更有作者匠心独运的暗示的寓意:当今急于要治的“病”不是华小栓肉体上的痨病,而是整个国民的“精神病”,因此华老栓的药不是治病的“良药”;夏瑜的个人奋斗也不是“治病”的“良药”;革命者只有唤醒民众,才是推翻黑暗社会、拯救国民的“良药”。可见由于《药》的暗示艺术,便表达了极其深刻的题旨,可谓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2.线索暗示
《药》有明、暗两条线索,暗线主要是通过暗示手法来设置的。明线写华老栓买“药”暗示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被群众所吃;明写茶客谈“药”,暗示夏瑜的身份和牢中的斗争精神;明写夏四奶奶和华大妈上坟,暗示“华夏”民族悲剧的原因:两位母亲都不知道儿子是怎么死的:一个为革命献身,母亲不理解;一个被愚昧吞噬,母亲不知道。作者用暗示设计一条暗线,大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如果单写华家的故事,只能反映当时群众的愚昧落后;如果单写夏家的故事,只能赞扬当时的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斗争精神;而用明暗线索结构则说明了:革命者只有唤醒民众,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这才是救治民众、救治社会的真正“良药”。
3.人名暗示
小说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故事。“华”、“夏”暗示了“华夏民族”之意。华老栓具体暗示了辛亥革命前的人民群众。栓,是塞子的意思。华老栓、华小栓,暗示当时广大群众(从父辈到儿辈)的脑子仍被封建的愚昧落后思想所塞住,尚未觉醒,瑜是美玉,夏瑜不仅暗示指真实的革命者秋瑾,而且暗示他是华夏民族的精英,即先进的革命者。
4.人物暗示
《药》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深刻的暗示意义。华老栓,暗示父辈的愚昧落后,而华小栓的命运则暗示由于父母辈的愚昧而造成下一代的悲剧。夏瑜的遭遇,暗示了当时的革命者脱离群众,不被群众所理解的悲哀。康大叔这个刽子手的形象,暗示着统治者帮凶是何等凶残、丑恶。华大妈、夏四奶奶,则暗示了做母亲的也不知道儿子是怎么死的可悲现实!至于茶客中的“花白胡子”和“二十多岁的人”,则暗示了从老到少的群众的麻木不仁。
作者用人物暗示了严峻的现实和悲惨命运,“意在引起疗效的注意”,催人警醒!
5.环境、景物暗示
小说开头写“秋天的后半夜,……什么都睡着”和后面的“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可是一只也没有叫。”这两段环境景物描写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暗示作用:①这种异常单调和阴暗的环境、景物,与华老栓爽快和充满希望的心情,形成十分鲜明的对照,暗示华老栓希望破灭的必然性;②为夏瑜的牺牲制造孤寂肃杀的气氛,暗示了革命者脱离群众的悲哀;③暗示当时的社会现实的阴暗、凄凉和恐怖。
又如第四部分写夏瑜的坟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这不被夏四奶奶理解的花圈,正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暗示笔法。它暗示了尽管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残酷的镇压,还是有人在纪念革命烈士,革命者并没有被斩尽杀绝,革命的火种是扑不灭的,这样给人以希望和鼓舞。
可以说,全文的环境景物描写,都有深刻的暗示意义,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药》中的暗示艺术是多方面的,具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赏析其暗示艺术的运用,对于学生理解暗示手法的艺术效果和运用暗示手法于写作实践是大有裨益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40203.html

更多阅读

鲁迅短篇小说《药》的现实意义 鲁迅的短篇小说集

鲁迅的短篇小说《药》写于1949年4月,原刊于1919年5月《新青年》。小说采用双线结构,就是由两条线索贯穿全文的结构方式,通过具体事物“药”贯穿全文,习惯上把这样的结构叫做“物线法”。在《药》中,作者安排了一明一暗华家和夏家的故事。华家主要

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登高课件

杜甫《登高》赏析原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赏析世称杜甫为诗圣,誉此诗为“杜甫七言律诗

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 尘埃落定 阿来 txt

重写前言笔者空闲时回忆起三年前写过的这篇文学评论,遂重新拿来读之。文中有许多纰漏谬误,我已重新加以更正。张冲二零零九年六月二十日 摘要笔者通过个人的见解对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做出了一些不成熟的认识。从小说中,我看到了西

北岛《回答》赏析 《致橡树》赏析

时间:2010-06-19 14:59来源:北岛 作者:北岛-天下文学网邀您欣赏 :北岛《回答》赏析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

转载 歌剧《白毛女》赏析 白毛女歌剧赏析

原文地址:歌剧《白毛女》赏析作者:张凤林歌剧《白毛女》赏析==============================================================《白毛女》的主题是“旧社会剥削阶级把人逼成鬼、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白

声明:《鲁迅小说《药》赏析 鲁迅狂人日记赏析》为网友低头不是认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