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实践,参悟现代医学关于内径伤寒的理论,精心筛选有效中药,有效方剂,以“滋阴解毒汤”为基础方,以辨病辩证相结合治疗白塞氏病,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方由甘草、、人參、大枣、半夏、制龟板、五味子、麦冬、茯苓、土茯苓、赤小豆等中药组成,视症状轻重用量有所不同,配以清热解毒、清利湿热、益气养阴、补益肝肾等治法。施用临床以来,疗效显著,许多白塞氏病患者摆脱了疾病的困扰。我临床体会到,该法可以减少血管内壁的通透性,减少病灶纤维、蛋白和炎症细胞的渗出,同时又调节内分泌功能,使机体免疫力提高,从而使病愈后少复发,一般病人用药一疗程即有明显效果。多数病人经连续用药三个疗程即可康复。白塞氏病又叫白塞氏综合征或眼、口、生殖器综合征。临床上以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虹膜睫状体炎三联症较常见。其中眼部症状多样,可表现为视力模糊、视力减退、眼球痛、畏光流泪、异物等,严重者可导致失明。因为本病少见,病人及医生对该病都缺乏整体认识,不同专科的医生根据患者口腔、阴部,眼部的症状诊治,常会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面。白塞氏病:一般先反复出现口腔溃疡,以后出现会阴部溃疡,部分病人有腹部疼痛,然关节痛,双小腿出现结节性红斑,部分病人出现发烧,以反复低烧为主。男性患者出现眼球组织损害的现象比女性多见,(常见为眼底充血,疱部疹性结膜炎,角膜炎,玻璃体混浊)因眼球组织损害视力有明显下降、病情发展较快,失明率高,患者必须早期对症治疗。白塞氏病自古就有,医圣张仲景在2000年前就发现了此病,并就病机、病因、治法方药都有详尽的阐述,称之为“狐惑病”,且指出“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本病的发生与肝肾不足、气阴亏虚、外感湿热等密切相关,久之,湿热与气血相搏,湿、毒、淤相互胶结,病久必累及肝肾,晚期病人多有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脾胃受损,致本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此外,根据该病病灶小、病位浅的特点,运用锡类散、冰硼散局部吹敷,金银花、土茯苓、地榆、槐花、槐角、甘草、苦參、地肤子等煎汤漱口,或坐浴熏洗。临床实践证明予中药外用及中药内服治,疗白塞氏病的溃疡多数能在半个月左右得到缓解,继续给予数月中药治疗,部分病人可临床治愈。除了药物治疗外,平时要注意保护口腔卫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烧烤油炸等油腻食物,不吃辛辣及热性食品如辣椒、生葱、生姜、大蒜、烟、酒、羊肉等,忌劳累,保持心情愉快和大便通畅。
白塞病(Behcet’sdisease,BD)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也可累及血管、神经系统、消化道、关节、肺、肾、附睾等器官,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眼、中枢神经及大血管受累者预后不佳。
本病在东亚、中东和地中海地区发病率较高,被称为丝绸之路病。我国发病率无确切资料,任何年龄均可患病,好发年龄为16~40岁。我国以女性居多,男性患者血管、神经系统及眼受累较女性多且病情重。
临床表现
本病全身各系统均可受累,但较少同时出现多种临床表现。有时患者需经历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才相继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
1、口腔溃疡
几乎所有患者均有复发性、疼痛性口腔溃疡,多数患者以此症为首发症状。溃疡可以发生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多位于舌缘、颊、唇、软腭、咽、扁桃体等处。可为单发,也可成批出现,呈米粒或黄豆大小,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深浅不一,底部有黄色覆盖物,周围为一边缘清晰的红晕,约1~2周后自行消退而不留疤痕。重症者溃疡深大愈合慢,偶可遗有疤痕。复发性口腔溃疡是诊断本病的最基本必备症状。
2、生殖器溃疡
约75%患者出现生殖器溃疡,病变与口腔溃疡基本相似。但出现次数少。溃疡深大,疼痛剧、愈合慢。受累部位为外阴、阴道、肛周、宫颈、阴囊和阴茎等处。阴道溃疡可无疼痛仅有分泌物增多。有患者可因溃疡深而致大出血或阴囊静脉壁坏死破裂出血。
3、眼炎
约50%左右的患者受累,双眼均可累及。眼部病变可以在起病后数月甚至几年后出现,其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减退、眼球充血、眼球痛、畏光流泪、异物感、飞蚊症和头痛等。通常表现为慢性、复发性、进行性病程。眼受累致盲率可达25%,是本病致残的主要原因。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眼部病变为色素膜炎,前葡萄膜炎即虹膜睫状体炎,可伴有或不伴有前房积脓,而后葡萄膜炎和视网膜炎则是影响视力的主要原因。眼球其余各组织均可受累,出现角膜炎、疱疹性结膜炎、巩膜炎、脉络膜炎、视网膜炎、视神经乳头炎、坏死性视网膜血管炎、眼底出血等。此外可有晶状体出血或萎缩、青光眼、视网膜脱落。单独视盘水肿提示脑静脉血栓,由白塞病所致的颅内血管病变可导致视野缺损。
4、皮肤病变
皮损发生率高,可达35%表现多种多样,有结节性红斑、疱疹、丘疹、痤疮样皮疹,多形红斑、环形红斑、坏死性结核疹样损害、大疱性坏死性血管炎、一个患者可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皮损。而特别有诊断价值的皮肤体征是结节红斑样皮损和对微小创伤(针刺)后的炎症反应。
5、关节损害
25%~60%的患者有关节症状。表现为相对轻微的局限性、非对称性关节炎。主要累及膝关节和其他大关节。
6、少数病人还可有声带损害,声嘶,声哑,肠胃损害,腹痛、腹泻,如结肠炎,痢疾,心肺损害,神经损害等。
白塞氏病诊断
(一)白塞氏病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如有2个以上的基本症状即可成立诊断。但如基本症状不全,特殊症状又先发时,则诊断比较困难,则要做皮肤针刺试验,阳性者也可诊断。应仔细询问病史,是否曾经有各器官的患病史。
(二)白塞氏病根据皮肤针刺反应,如皮肤注射针眼处在24-48小时内出现丘疹或小脓疱即为阳性。白塞氏病病人约65%以上为阳性反应,可作为诊断的依据。
(三)白塞氏病半数以上微循环发生障碍,血清中HLA-B5阳性。有些血清HLA-B5阳性临床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者,在追踪观察过程中,相继出现除口腔溃疡以外的其他症状,如视网膜血管炎、关节炎、皮肤针刺反应由阴性转为阳性等,最后诊断为Behcet病。故检查病人微循环变化及血清中HLA可作为诊断的参考资料。
(四)要排除梅毒,做梅毒血清试验。医宗金鉴的吴谦误把该病当做梅毒(上疳、下疳)。
白塞氏病治疗
目前治疗白塞氏病,西医缺少有效的方法,一般治疗方法是:在白塞氏病病情缓解期,口腔内无病损时无需用药。溃疡发作时,局部用消炎及促进溃疡愈合的药物。全身应予支持治疗及调整免疫治疗。又因本病具有血管炎及微障碍的特点,故采用活血化瘀的中成药,如复方丹参等,对改善病情有利的。对有各系统症状的病人应与各有关科配合治疗。部分病人给予激素、免疫抑制剂,但效果不肯定。
中医对白塞氏病的认识更加深刻,更贴近临床,用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效果更好。分型论治如下:
(一)、湿热蕴结
临床表现:口腔溃疡、红肿、舌面覆有浓苔,下肢结节红斑,关节肿痛,目赤、多眵或低热心烦。口中黏腻,换们皖闷纳呆,胸胁胀满,女子带下变臭,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质红,苔黄腻,本证多见于急性发作期,病程的早期,年轻的患者。病机,张仲景认为,狐惑病病机湿热、虫蚀,尤是肝经湿热上袭口眼,下袭二阴,治则以清热燥湿,杀虫解毒,内服甘草泻心汤,赤小豆当归汤,外用苦參,雄黄。我多年的临床经验是,要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辩证施治,所谓,有的是证,用的是方,以湿热重为特点,可加土茯苓,地肤子,川太,猪苓,或龙胆泻肝汤,导赤散,眼化脓可用薏苡仁,连翘,金银花,清热排脓,肛周蚀烂,用地肤子,地榆,槐花槐角,土茯苓外洗,四妙散加味我常应用,(苦參、生地、何首乌,蒺藜各30克,白癣皮60克,胡黄连、甘草各10克,丹皮、紫草各15克),年轻患者常用此治法。
(二)、阴虚内热
临床表现:口腔溃疡红肿五心烦热,口干、尿赤、便秘或见精神恍惚、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遗精,舌质红或光洪少泽。本证多见于慢性缓解期,病情中后期,年纪大,病情缠绵,百治无效者。病机,久病必虚,久病必累及脾肝肾,尤以伤肾为主。湿热内蘊,久郁不去,最易耗损阴液,肾为全身阴液之根,最终肾阴亏虚,肾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古人喻水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肝肾同源,母病及子,肾水既亏,肝阴必虚,肝所寄雷火必随龙火上燔,上攻头面,上蚀口眼,则形成惑证,下蚀二阴形成狐证。阴虚内热,故五心烦热,口干、便秘。治法:滋补肝肾养阴清热。方药;熟地30—60克,巴戟20克,天麦冬各20克,山药30克,茯苓20克,五味子10克,土茯苓200克(煮水煎药),赤小豆(出芽)50克,白芍50克,龟板20克,生炙甘草各20克,大枣10枚,为基本方,随证加减。
(三)、脾虚湿滞
临床表现:口咽、外阴部溃疡久不收口,患处溃疡面多呈平塌或凹陷状,分泌物清稀,溃疡疼痛不剧烈,伴有低热倦怠乏力,头晕头疼。口干不欲饮,腹胀纳呆,大便稀溏舌苔水滑或舌质淡白有齿痕苔,脉细滑。病机,久病损及中阳,脾失健运,水湿痰浊内生,九窍失于荣养,则生窍病。治则:健脾益气,除湿解毒。方药,党參25克,黄芪35克,白术12克,苍术10克,升麻12克,当归12克,赤小豆(出牙)50克,薏苡仁30克,茯苓25克,土茯苓30克,炙甘草20克,柴胡15克,羌活6克为基本方随证加减。
我还根据病人病情特点及体质,给予适当的食疗,还结合体育锻炼,穴位按摩,以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