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崖天书破解之谜
冯 平
史载,与黄果树并称为黔中两大名胜的红岩碑,位于贵州省关岭县城东关索岭对面的晒甲山红色悬壁上。在宽10米、高6米的范围内,有几十个奇形怪状的古文字,字大小不一,排列无规则,非鎸非刻,玄奥难辨。
明清以来,红岩碑一直吸引着许多中外学者来考察研究,均无定论。有学者说是殷高宗伐鬼方的纪功刻碑,有学者说是是古夜郎国的文化遗迹。有人说是岩石风化的自然纹路,而碑西的关索岭有一白岩,与之遥遥相对,衬之使红岩碑更加扑朔迷离,神秘莫测。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红崖天书”。
清代中叶以来,先后有拓本、摹本、缩刻本多种问世。清光绪年间,日本学者德丸作藏、法国学者柏如雷﹒费海尔先后莫名而来,他们考察其碑文的结果,是“含有绝对的神秘性”,遂后均是无奈而离去。据说郭沫若、丁文江等著名学者也曾尝试过破译,但一直也没有定论。当地流传有这样一首民谣:“红岩对白岩,金银十八抬。谁人识得破,雷打岩去抬秤来”。
据学者考察,红岩碑字青石赤,却无斧凿痕迹。从几百年的研究结果看,明清学者大多倾向于红岩碑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征孟获后,当地人给他立的功劳碑。不过,这仅仅只是推断而已,没有任何考证的历史依据。上世纪八十年代,贵州民族研究所的专家,查阅了大量资料,经过多年的研究,推断红岩碑文刻于六祖时代,是彝族的火济辅佐葛亮征南征,平定西南各族后,结盟修好的纪念碑。这显然不是最终的结论。红岩碑如同古代玛雅文化,留给后人的是一个难解之谜。
据香港《大公报》曾载,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贵州召开了一次学术研讨会,江南造船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司林国恩发布了对红岩碑“红崖天书”的全新诠释。学术界人士普遍认为,林国恩对这一千古之谜所作的破译,与其历史背景、文字结构、图像寓意相吻合,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相关资料介绍,林国恩祖传三代中医,自幼年起即背古诗文,熟读四书五经,1965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后,他课余悉心于钻研文史,学习绘画。分配到江南造船厂后,他仍醉心于业余文史研究。由于他是造船的工程师,造船厂综合性、系统工程学对他具有深刻影响,也为他破译“天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公报》称,林国恩对红岩碑“红崖天书”经过了近九年的呕心沥血,在新千年即将到来之际,终于破译了“红崖天书”,并正式发表研究成果。这一学术研究成果包括考证要点和译文研究两方面。林国恩的考证要点是,确认清代瞿鸿锡摹本为真迹摹本;文字为汉字系统;全红岩碑文应自右至左直排阅读;全红岩碑文图文并茂,一字一图,局部如此,整体亦然。从其内容研究,“红崖天书”成书约在1406年,即是明初逊国建文皇帝所颁布的一道讨伐燕王朱棣篡位的“伐燕诏檄”。全文直译为:燕反之心,迫朕逊国。叛逆残忍,金川门破。杀戮尸横,罄竹难书,大明日月无光,成囚杀之地。须降伏燕魔,作阶下囚。丙戌(年)甲天下之凤皇(御制)。其研究成果最终认定该图形部分的作者应是清代的瞿鸿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