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
之所以要单独列文介绍于谦,是因为这个人挽救了明朝,正是因为于谦的存在,明朝才能在朱祁镇之后得以延续。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出生于浙江钱塘。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23岁,乡试中举,赴京赶考,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御史。
受朝中“三杨”栽培,宣德五年(1430年)于谦(32岁)被明宣宗任命为兵部右侍郎(朝廷三品命官,副部级)。后来在地方政府任巡抚,得到了充分(在地方政府任职19年)的锻炼。正统年间,掌权的王振(TJ)也对于谦敬畏三分,尽管他极想除掉于谦,却始终未能得逞。
于谦强硬的性格特点的最大支撑点就是为官清廉,有个成语“两袖清风”缘于于谦的一首诗,由此可见一斑。
正统十三年(1448年),于谦被召入京,官至兵部侍郎。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八日,于谦挑起了防守北京的重担,当时明朝皇帝被俘,20万主力被歼灭,五十多位大臣被杀,这就是土木堡战役的惨状。
在五主力部队可用的情况下,于谦调集了可以调集的备操军、备倭军、运粮军、浙军,等等,到正统十四年(1449年)九月初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了近二十二万的军力,并在京城内备足了充足的粮草。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二十一日,于谦正式就任兵部尚书(国防部长),前任尚书已经牺牲于土木堡了。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一日,也先挟朱祁镇,领着蒙古瓦刺骑兵部队进犯北京。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八日,于谦部署京城防卫战,用决战于九门之外的背水一战四路,严令关闭城门,率军出城,背水一战(这种玩法,基本上就没给自己留任何后路,只能胜,败则全军覆没,因为九门已经关闭了)。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十一日,京城保卫战打响,至十一月五日,也先在损兵折将地败退至关外。于谦借助该战役,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京城保卫战胜利后,景泰帝朱祁钰拟封于谦为少保(从一品)封号,却被于谦推却了,但是少保于谦这一说法却流传下来了。
很奇怪的事情是,于谦自此之后,不断地受到朝中大臣上折子弹劾,正所谓树大招风吧。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日夜,徐有贞等人发动了“夺门之变”,从南宫放出了太上皇朱祁镇,控制了京城。正月十七日晨,获悉这一消息后,原本病重的朱祁钰崩。
至此,于谦的命运已经毫无悬念了,理由如下:
1、一朝天子一朝臣(天下由朱祁钰回归为朱祁镇了);
2、于谦曾经积极建议另立朱祁钰为帝(朱祁镇被俘期间);
3、夺门之变的这个领导者(徐有贞)是个小人,最初也先兵临城下时,该人极力倡议弃京城南迁,而在群臣面前遭到了于谦的叱喝,并因此被群臣讥笑多年。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八日,于谦被捕,尽管徐有贞和朱祁镇都很想杀了他,但是无奈于谦功高,却找不到借口。为此,小人徐有贞终于找到了一个借口:于谦有意拥立外藩。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斩首。从此,徐有贞也荣登历史奸臣榜首,堪比秦桧。
唯一能给我们安慰的是,朱祁镇的儿子即位之后就为于谦平反了,并召回了于谦的儿子于冕,到后来的万里年间,明神宗对于谦敬仰有加,授予于谦溢号“忠肃”。
朱元璋开创的明朝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朝代,涌现出了诸多的能人、猛人、英雄以及影响极其恶劣的奸臣,诸如:刘基、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蓝玉、解缙、三杨、王振TJ、徐有贞TJ、魏忠贤TJ、刘瑾TJ(八虎之首),李贤、李东阳、李梦阳、唐伯虎、王守仁、李成梁、戚继光、徐渭、王世贞、徐阶、郑和、海瑞、吴承恩、毛文龙、张居正、吴三桂逆贼、以及大家所熟悉的李时珍、袁崇焕。在这些人中,于谦的地位应该仅次于王守仁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