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日本明治维新
从锁国到开关
17-18世纪的日本: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结束了日本战国纷争的局面。
德川幕府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对内强化了以将军为首的武士专制,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1639年,幕府颁布“锁国令”,严禁人民与外国通商,仅允许与中国、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从此,日本锁国达200多年。
传统幕藩体制:(1)体制构成:德川家族的“征夷大将军”是国家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全国约30%的土地。天皇是精神上的最高权威,没有实际权力。天皇、将军、大名、武士等构成统治阶级,幕藩体制下的日本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2)体制特征:分裂割据、崇尚武力、闭关自守、封建落后。
德川幕府时期,日本资本主义有一定程度发展:(1)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部门,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数量和规模进一步扩大;(2)著名的商业城市相继出现,江户、大阪、京都成为商业中心;(3)商品经济渗入农村,新兴地主相继出现。
结果: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18世纪末幕府统治陷入严重危机:农村凋敝,农民沦于贫困境地;商品经济关系渗透入农村;下级武士没落破产;社会矛盾尖锐
19世纪的日本:
1、外来威胁:自19世纪初期开始,美国、英国、俄国等不断谋求与日本建立通商关系,但都遭到幕府的回绝。
1842年,慑于中英战争的后果,日本开始对列强妥协。
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培礼率领10艘军舰抵达江户湾(今东京湾),武力叩关,胁迫日本与美国签订《日美亲善条约》(即《神奈川条约》)。这是日本近代对外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结束了闭关锁国政策。1858年,美国和日本幕府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内容:1、日本承认贸易自由原则以及美国在日的领事裁判权;2、开放五港通商;3、允许美国人在大阪和江户居住经商影响:1、大量外国廉价工业品充斥日本市场,严重打击日本本土手工业;2、日本黄金被套购,黄金大量外流;3、黄金外流导致物价飞涨,加上手工业凋敝,农民、市民、下级武士生活困顿。∴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随后,荷兰、俄国、英国和法国也仿效美国,强迫日本签订一系列类似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将日本推到了半殖民地的边缘,使其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
2、倒幕运动:由于社会矛盾空前激化,19世纪中期,日本不断发生反对幕府统治的斗争:从尊王攘夷到全力倒幕
特别是西南各藩的武士,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积极策划倒幕维新运动。
1868年1月,武力倒幕派发动宫廷政变,废除幕府制度,实行“王政复古”,建立新政府。西南诸蕃倒幕派武士实际掌握了新政府的权力。
3、明治维新:1868年10月23日,日本改元明治,并开始积极推行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维新政策和措施,史称“明治维新”。
内容:政治·中央集权:明治政府通过“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消除了各地藩阀势力和封建割据。
经济·殖产兴业:实行地税改革,承认土地私有权和买卖权,并使政府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强化中央集权)。
撤除关卡、行会,允许人民自由择业,同时鼓励工商、嘉奖贸易。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
社会·四民平等:废除士、农、工、商身份等级制度,倡导四民平等。
文化·文明开化:此外还推行教育改革,大办近代学校,引进欧美科技;进行移风易俗,开化社会文明;
军事·富国强兵:实行征兵制度,加强军事力量。创办军火工业,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它是立国之本
从改革内容上看,有何特点?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特点:经济、文化、社会制度上学习西方欧美国家、政治上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强化、军事上凸显了改革特殊的背景
目的与实质:为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建立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国家,实行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
评价(影响):①明治维新为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促进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力不断增强。
②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日本积极展开“修约运动”,废除了幕府时期和西方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最终实现了和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目的。
③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天皇制度下仍保留了很多封建残余,成为后来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1882年,首相伊藤博文等人出国考察欧洲的宪法和政治制度,选中了最具军国主义色彩、维护绝对君主权力的普鲁士宪法为蓝本。1889年,日本以天皇名义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宪法规定天皇享有立法、行政、司法、军事、外交等权。议会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只参与制定法律。法律必须经枢密院和天皇批准。内阁作为行政机关辅佐天皇行使权力。《大日本帝国宪法》为日本现代化的政体建立奠定了基础,开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