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老爷·汉寿亭侯·马先生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里记载,曹操奏请汉献帝,封关羽为汉寿亭侯(“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汉寿是地名,在今湖南汉寿县北(一说为亭名。亭是地区行政单位);亭侯是爵名。汉时爵位根据食邑大小,分若干等,如县侯,乡侯、亭侯等。
就是这“汉寿亭侯”四字,使得后世闹出不少误会。
先是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载,说某地有“寿亭侯”印一钮,后面刻有“汉建安二十年寿亭侯印”。洪迈认为这肯定是假货,理由是:“汉寿乃亭名,既已封云长,不应去汉字。”
《明史·礼志四》中“南京神庙”一条,也记载了以前的误读:“关公庙,洪武二十七年建于鸡笼山之阳,称汉前将军寿亭侯。嘉靖十年订其误,改成汉前将军汉寿亭侯。”
到了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为了突出关羽“降汉不降曹”的宗旨,也在这几个字上玩弄了一个小把戏。他先写曹操让张辽给关羽送去一个“寿亭侯印”,关羽不受。后来又重送“汉寿亭侯印”,关羽才欣然接受。并笑着说:“丞相知吾意也。”
这是小说家为了宣扬“尊刘抑曹”而刻意的编造。后来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在删改《三国演义》时,以其违背史实,将其删去。并加以评论说:“今人见关公为汉寿亭侯,遂以‘汉’为国号,而直称之曰‘寿亭侯’,即博雅家亦时有此。此起于俗本演义之误也。俗本云:‘曹瞒铸寿亭侯印贻公而不受,加以汉字以后受。’是齐东野人之语,读者不察,遂为所误。夫汉寿,地名也。亭侯,爵名也。汉有亭侯、乡侯、通侯之名……《蜀志》:‘大将军费祎会诸将于汉寿。’则汉寿亭侯犹言汉寿之亭侯耳,岂可去‘汉’字而以‘寿亭侯’为名耶?”
这是最为晓畅明白的阐述了!用语法关系标出,即:汉寿/亭侯;而非汉/寿亭侯。都是偏正句,但领属关系一变,则差之千里。
但事情还没完。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著名京剧“后四大须生”之首的马连良先生,在灌制《甘露寺》唱片时,对乔玄唱段中“他有个二弟汉寿亭侯”一句,认为“汉”字是朝代名,谁都知道关羽是汉朝人,故没有必要带出,便唱成“他有个二弟寿亭侯”。很显然,马先生对历史上有关“汉寿亭侯”的文字公案并不了解。
唱片发行后,有人指出其误,马先生大惊,连忙多方求证,待弄清楚确实是自己失误后,立刻到唱片公司,要求销毁唱片,并承担经济损失。同时又派人到各销售点儿,把尚未售出的唱片买回来,由他亲手一张张砸毁。有人劝他不要太认真,否则经济损失太大了。马先生说:“唱错一个字,我个人寒碜还是小事,可是让人们以讹传讹,糟蹋京戏,我的罪过可就大了。我绝不能为此负疚终身!”
后来,马先生重新灌制了唱片,出版后脍炙人口。此前出版的唱片,有若干已经售出无法收回,以至有些藏家手中会有新旧版两张唱片。
马先生砸唱片一事,在梨园界很出名,它反映了一个艺术家维护名誉,爱惜羽毛的可贵品质,也体现了一代大师尊重历史,尊重观众的高尚艺德。
我相信由“汉寿亭侯”四字引出的误会,将来还会有,但像马连良先生这样对艺术,对后人认真负责之举,恐怕不会再有。为此,向马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