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千年不解之谜
《河图洛书》
刘思成
茫茫宇宙,朗朗乾坤,曾让多少智者先贤为之遐想。历代的智人哲者无不为自己存在于天地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的玄机而伤透脑筋。仅就《河图洛书》那几个黑白小点,不知花去了他们多少脑汁。研究之书籍文稿,也不知有几千万字。但问题不外乎在以下几点:
1、河图洛书的生成年代、地点以及发明者?
2、它的原始含义和与宇宙本原的关系?
3、它和八卦和阴阳五行的关系,谁先谁后?
4、它与天地之间的关系?
5、它与人的关系和对人的影响?
6、它的象、数、理之间的关系与应用。
河图洛书的真伪之争
面对《河洛》之生成年代、地点以及发明者,除却地区性区域以外,几乎无从考究。而人们争论最多的,就是其真伪性。
河洛之辞,最早见于《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又见于《管子•小臣》:“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在先秦到两汉,乃至唐代,诸文献记载中,均以为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内,黄河之滨,龙马负图而出,献予伏羲。伏羲依此演卦。又相传,大禹之时,洛阳之西,洛水中有神龟,背铭洛书,示于大禹。禹即依书治水奏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统治天下。后收入《尚书》中,名《洪范》。后人对《河图洛书》,则倾向于《周易·系辞下》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然“河洛图式”于宋前所未见。故疑“河洛图式”是宋人所为,非古时所有。于是以后一千多年,图书之争,愈演愈烈。
一九七七年春,安徽阜阳,于西汉汝阴侯墓中,出土一件“太乙九宫占盘”,争论从此告一段落。因其图式与洛书数完全相同,绝非宋人臆造。《太乙九宫占盘》(如图1)分正背两面。正面中心之圆图,以八条射线标明了四正、四隅的方位,其数顺时针依次为“一八三四九二七六”,四正标有“1君”对“9百姓”,“3相”对“7将”;四隅是“2”对“8”,“4”对“6”,吻合于《洛书》。外层方边,标有各宫节气,分列八方。于方圆之间,刻有占辞:“当者有忧”、“当者病”、“当者有喜”……
论其意义,表明《洛书》早存于西汉。至于1987年,在安徽含山长岗乡凌家滩村一处,出土距今5300年前,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时,发现的一套玉器——玉龟和玉版(图2),不少专家疑是古版《图书》,本人则觉有点牵强。
河图洛书生成的地区
至于河图洛书生成地区,说法也不一致,有“洛南说”、“洛宁说”。不过河洛地区大概是指黄河中游潼关至郑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围地区,包括颍水上游登封等地,大致包括北纬34°至35°、东经110°至114°之间的地区,即今河南西部地区。南有外方山、伏牛山,北为黄河,西立秦岭与关中平原,东为豫东大平原,北通幽燕,南达江淮,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西周何尊铭文),是古时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优越。《河图洛书》就算不是发明于此,也必然繁荣于此。至于有人把《河图》比天上之银河,那只是一种大胆的幻想。
古人的《河图洛书》观
有关《河图洛书》的原始含义和与宇宙本原的关系,可以说无甚建树。西汉刘歆(约公元前53年~公元23年),以河图为八卦,以《尚书•洪范》为洛书。汉代纬书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以九六附会河洛之数。宋初陈抟(871~989年)著《易龙图》,援引汉唐九宫说与五行生成数说,画出了几个图式——“龙图”,其中就有今之《河图》。从陈抟到邵雍均以从“一到十”称为《河图》,从“一到九”称为《洛书》。而刘牧(1011-1064年)的看法正好相反,把“一到十”为《洛书》,“一到九”为《河图》。西蜀隐者又把陈抟之“先天太极图”看作是《河图》。南宋朱震(1072-1138)于《汉上易卦图》中载其图。南宋蔡元定(1135~1198)认为刘牧将《河图》与《洛书》颠倒了,续将九宫图称为《洛书》,五行生成图称为《河图》。朱熹(1130~1200)认可蔡元定的看法,在《周易本义》卷首载是图,后世一直援用自今。南宋薛季宣(1134-1173)又把“九数河图”、“十数洛书”看成是周王朝的“地图”、地理志图籍。清黄宗羲(1610-1695)《易学象数论》、胡渭(1633——1714)《易图明辨》也认为《河图洛书》为四方所上图经一类。今人高亨(1900——1986)认为《河图洛书》可能是古代“地理书”,另有人认为《河图》为上古“气候图”,《洛书》为上古“方位图”,或以为《河图》为“天河之图”。
最早持不同意见者是胡瑗。胡著有《周易口义》,其中说:《易传》的“圣人则之”,非则之画卦,而是“法则其时,以行其事”。既然非则之画卦,则《河图》与八卦无关矣。并由此指出,以往一切说法都不成立。继胡瑗后,欧阳修态度更为激烈,在《易童子问》中不仅指出“圣人则”之画卦和“仰观俯察”之画卦有矛盾,而且还彻底否认有“河出图”之事,继而否认《系辞传》为孔子所作。在胡瑗和欧阳修心中,所谓《河图》,就是八卦,非黑白点阵。而此种观念,源于孔安国、刘歆、王充等人。接着程颐更讽刺地说,观兔也可画卦,何必《河图》!(见《二程遗书.伊川先生语一、四》)
而程颐的传弟子薛季宣则认为:《尚书》、《周易》之《河图》,乃地图也,非黑白点。项安世则认为:“窃意图者必有八卦之象,书者必有古文字之形,而今不传尔。”
此外,说河、洛出图书之事纯属怪诞妖妄者,还有杨简(《杨氏易传》)、叶适(1150~1223)(《习学记言》)、赵汝梅(《易雅》)等人,还包括朱熹的弟子林至(《易裨传》)以及宋元之际的俞琰(《读易举要》)。他们大都明确指出,黑白点之《河图》、《洛书》,不过是刘牧据九宫和五行所画。
明儒臣宋濂(1310—1381),则否认以“数之多寡”为《河图》、《洛书》,他说:唯刘歆以八卦为《河图》,班固以《洪范》“初一”至“次九”六十五字为《洛书》本文,庶几近之。(《河图洛书说》)另归有光则力主废《河图》、《洛书》,认为《河图》无休止之争,即说明无论是黑白点《河图》还是什么别的《河图》,都是不可靠的。(见《易图论》)。
清初,精于考据的乾嘉学派,纷纷著文、著书,反对黑白点《河图》,认为其非《尚书》、《周易》中所说之《河图》。其中最著名者有黄宗羲的《易学象数论》,黄宗炎的《图学辨惑》,毛奇龄的《河洛原舛编》,胡渭的《易图明辨》等。黄宗羲说:“谓之《图》者,山川险易,南北高深,如后世之图经是也;谓之《书》者,风土刚柔,户口隘塞,如夏之《禹贡》、周之职方是也。谓之“河洛”者,河洛为天下之中,凡四方所上图书,皆以“河洛”系其名也。
继二黄、毛、胡之外,惠栋(1697-1758)在《易汉学.辨河图洛书》说:“其(指刘等人)说皆与《河图》合。然康成、仲翔未尝指此为《河图》。则造此图,以为伏羲时所出者,妄也!桓君山曰:“河图、洛书俱有兆,然而不可知”。乃知汉以来,并无图、书之象。夫子曰:“河不出图”。东序《河图》,后人安得见之?虽先儒皆信其说,吾不敢附和也。
近贤刘大钧于《关于“图”“书”及今本与帛本卦序之探索》一文中道:“作为铁证的是:考《旧唐书·礼仪志四》‘天宝三年,有术士苏嘉庆上言,请于京东朝日坛东置九富贵神坛……东南曰招摇,正东曰轩辕,东北曰太阴,正南曰天一,中央曰天符,正北曰太一,西南曰摄提,正西曰咸池,西北曰青龙,五为中,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上,六八为下…….’此一段文字记载,足以做宋人“洛书”乃袭前人“九宫”说而出之铁证,亦一九七七年春,在阜阳县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太乙九宫占盘”在唐时仍有传授的铁证。”刘大钧尽管把《洛书》的出现大大地推前了数百年,但还是没有解决《河图洛书》是否古已有之的问题。
《河图洛书》源于自然 反映着自然
纵观历朝历代,于《河图洛书》之研究,绝大多数都停留在古书的片言只语之中,假如某个古人出错,研究的价值也就荡然无存了。也正因如此,千年的“真假”之争,至今不休;另外从数字到数字,沉迷于数学游戏,也于哲理越去越远。其实我们做学问,一不为炫耀学识,二不为卖弄文字。光是从书本到书本的研究,探讨得再“精确”,也是毫无意义的。数典忘祖,前车之鉴。其实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既然无任何实据可依,不若从常理出发,从自然入手,逻辑地推理其起源,研究它对人类的作用和意义,实实在在地把古今知识,科学地承传下去,把这些知识服务于社群!这才是我们研究学问的目的。
我们研究《洛书》不仅因为它有文化上、数学上的价值,还有更重要的——实用价值。如《堪舆学》就是利用《河图洛书》和“先后天八卦”,创造出了一整套比较完善而实用性很强的理论体系。这套体系已经实践和服务了人类一千多年了,至今依然生机勃勃。它就是当今最受堪舆学界推崇的《玄空飞星学》。我研究实践各类风水理论近30年,唯独《玄空飞星学》最合乎实际!其他的理论虽然也偶有所验,但如一个停下来的钟,每天也能准两次一样,只是碰巧而已。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然《河图洛书》在实践中行得通,当然就有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了。
洛书数神秘的排列方式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以为《河图洛书》必源自于自然,也必反映自然之规律。今天,我们就从大自然入手,察《河图洛书》之玄机。
先观《洛书》。过往人们总被那“载九履一,左三右七,四二为肩,八六为足”的排列方式、被它那横竖斜相加等于15的均衡数理所折服。便一头栽进那扑朔迷离的数学幻方里,迷失了研究的方向。
我们不能重蹈覆辙。在研究的过程中,先要拚弃崇拜心理,不堕入数学幻方,不数典忘祖,不以为《洛书》有多玄。而从自然的、形象的、合理的方面着手,一揭其神秘面纱。
在远古蛮荒之时,人对大自然之认识,应该是十分直观的。由于文化的单一,成见之稀有。人们只能从感官出发(当然不排除特异感官),观环境,知事物。而最为常见、最具影响力、规律最深的,莫过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星辰的昼伏夜出、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因此古人在创造《洛书》之时,也就不离于此。
《洛书》之于《堪舆学》,称为“九宫飞星”。把1至9数称为“飞星”,全因这“飞星数字”要循洛书数之顺序,随时间之变而“飞”。请看左图。首先,必须明确:中国历代均以“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之习惯定方位和看地图的。此种习惯与我国位居北半球有关:因北半球的国家,都是南热北寒,所盖房子又都是坐北朝南为主,皇宫也不例外。因此,皇帝都是背北面南而坐,以皇帝为中心而论,就是前南,后北,左东,右西。地图在古时是罕有之物,只有帝王将相才可拥有,所以当地图置于皇帝面前,很自然就反映出上(前)南、下北、左东右西。
以下,我们依洛书数顺序,一睹其飞行路线:1在正北、2忽于 西南、3去正东、4位东南、5居中央、6至西北、7临正西、8转东北、9归正南。如此怪异之飞行路线,真令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无论是天文还是地理,均无法得以贴切的解释。从地球自转、公转,太阳之东升西落,月亮、二十八宿、北极和北斗的出没等等,都无法解释!尽管有人附会硬解,但终难以服众。
在研究中,我发现倘若将1到9数,按太极图的S路线排列(如图),结果发现,这排法极贴近《洛书》,但没能达到横竖斜相加等于15的“平衡数理”。又思之,是否古人为达“平衡数理”,故意对调(2)(8)呢?如若对调,则完全与《洛书》吻合。后来发现,前人也有过这种想法。但这毕竟是“数字游戏”,大有脱离现实之感。
以往有学者认为:是先有河洛再有八卦。在《尚书·顾命》的孔安国传中就这样写:“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礼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乃则之以作《易》。”《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图之,八卦是也。”并形成了用河图洛书释八卦之“图书派”。
但北宋名相欧阳修(1007~1072)于《论易辞非圣人作》一文中,质疑伏羲据《河图》而立八卦之说。他认为伏羲创八卦,是取法于天地及周遭之事物,和所谓河图无关。《易经·系辞上》所言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与“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说法,其意并不相关,硬把二者牵合而一,会误人子弟,影响极坏。并激愤地说:“古之言伪而辩、顺非而泽者,杀无赦。”
我较赞同欧阳修的观点。但是,据我研究,“八卦”与“洛书”还有更为密切的关系,前一个是观自然阴阳变化而来,而后一个是根据八卦抽象而来。因为先有“图象”而后有“数理”,较为符合人类观事物而思规律的逻辑。另外“八卦”均以象称,如“卦象”、“爻象”,而“洛书”均以数称。也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发现了《洛书》完全是脱胎于“先天八卦”的。
“先天八卦”的起源
说到“八卦”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
一天,我与一位魔术大师相聚,聊起魔术之神奇。他言道:“其实魔术之神,是利用了人们的习惯性思维,特别是成年人,倘若在小孩面前表演,比较容易穿帮,因为小孩单纯。”此语令人深思。因为一些极其简单的事情,可能因为某些物证隐灭之后,再加上历史去远,学说日丰,思想益杂,往往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成见更成了认知事物本原的障蔽!八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除了古人认为“八卦”据《河洛》而出之外,于近代学术界,最为普遍的观点如冯友兰(1895-1990)的“八卦由模仿占卜的龟兆而来”;高亨(1900-1986)的“占筮竹棍说”,认为八卦是模仿有节和无节两种竹棍的不同排列方式而来;李镜池(1902-1975)则认为阴爻和阳爻,是古人用结绳法,记录占筮之数,后衍化为八卦的。目前则以“月体纳甲”说占主导。
以上各说,吾均未敢苟同!我以为“八卦”当源于“天文”、“地理”和“阴阳变化”。就像《易经•系辞上》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又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帛书系辞传》说:“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可见古人也认为,八卦是观天、地、人三才之道而作,而人道、地道又法于天道,所以主宰者仍不离天道。
要研究“先天八卦”,就不可偏离“天道”,更要懂得阴阳五行。在我国古代的哲学范畴中,“阴阳”与“五行”是其中最基本的两个。在早期的学术史文献中(如《庄子·天下》篇、司马谈的《六家旨要》)认为:中国学术起源于阴阳家,欲认知我国之科学史,“阴阳五行”是密钥。其横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丹术、建筑以及政治、军事、伦理、历史、文艺、哲学等众多领域,影响至深。
故古人云:大道至简。关于“阴阳五行”之起源,也不复杂:先贤观天察地之际,只见日夜交替,便自然有了“阴阳”观念。白天光亮为“阳”,晚上黑暗为“阴”。昼“日”出,夜“月”出;“日”为太阳而“月”为太阴。随时之推移,生活信息日丰,人们便把周遭之事物,按着阴阳的基础,对号入座。如《黄帝内经·素问》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从而产生了“天阳地阴”、“男阳女阴”、“上阳下阴”、“左阳右阴”、“前阳后阴”、“南阳北阴”、“东阳西阴”等一系列的阴阳观念。“左男右女”,便据此而来。当我们背北面南时,很自然是左东右西,日出东方为阳,代表男性;日落西山为阴,代表女性。这就是“左男右女”的来源。
而“先天八卦”的来源,也与太阳出没有关、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有关。
远古,人观树木、山石时,发现太阳之变会引至阴阳之变。如今我们模仿古人,在一个晴朗的白天,置一卵石于我们的南面,观察其投影的变化。你会发现:当日出东方,卵石左明,右暗,形成“东阳西阴”的现象;随时间推移,到了中午,卵石南明而北暗,出现“南阳北阴”的局面;到了下午,卵石则西明,而东暗,变为“西阳东阴”。面对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恒常有序的阴阳变化,古人开始对其做出了理性而抽象的总结:太阳永远是“东升西落”的;南北永远是“南阳北阴”的;只有东西两面,每天都会出现“阴阳交变”。于是,他们便把这种极为常见的、很有规律的阴阳变化,抽象归纳成左图。
我们先看最里的一圈,是左白右黑,反映一种永恒的现象,那就是太阳东升。至今没变。此为经度的规律;第二圈是上白下黑,这反映了位居北半球的国家,永远是南热北寒,至今如此。同时在北纬34°至35°、东经110°至114°之间的河洛地区,永无日照头顶而无影的情况。在我国中原地区,无论何时,必然是山南阳、山北阴。因此第二圈描述的是“南阳北阴”的状况。这是纬度的规律;以上两圈,是总结在北半球,经纬度两个永恒不变的规律!
接下来的第三圈,却是一个全方位的总结:它在确定了“南阳北阴”的基础上,又表达了东西两方的“阴阳平衡”现象——在白天里,卵石上午是“左阳右阴”,下午却是“左阴右阳”,可见东西两方的阴阳是均恒的。而在一年的春季与秋季,气温也是比较平均的。在气候学里,对一年四季温度划分的指标是这样的:气候平均气温小于10℃为“冬季”;候平均气温大于22℃为“夏季”;候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为“春”“秋”两季。从10℃升到22℃是春季,从22℃降到10℃是秋季。为了表现这种“阴阳平衡”,古人在画第三圈时,把各占1/4圈的东西两方,画成了一半黑一半白。这样就把各占1/4的东西两方又一分为二了。为了达到每段匀等,所以也把各占1/4的南北两方,同样地一分为二,最终把每圈等分为八份。此时,象变魔术一样,一个先天八卦图,跃然眼前。这可是一个惊天的大发现啊!此即为“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
1位于正南偏东的一块,是三个白道(古人又称之为三个阳爻),为乾卦;
2正东偏南的是,上面一个黑道(古人又称之为阴爻),下面两个白道,为兑卦;
3正东偏北,上下为阳爻,中间一个阴爻,为离卦;
4正北偏东,是下面一个阳爻,上面两个阴爻,为震卦;
5正南偏西,是下面一个阴爻,上面两个阳爻,为巽卦;
6正西偏南,是上下为阴爻,中间一个阳爻,为坎卦;
7正西偏北,是下面两个阴爻,上面一个阳爻,为艮卦;
8正北偏西,三个阴爻,为坤卦。就是如此简单地“八卦”产生了。
有人提出:第三圈的东西两侧,为什么要画成“上阴下阳”而不可以画成“上阳下阴”?因为如果画成“上阳下阴”的话,就无法与第二圈区分开来了。
这个排列的方法,就是“先天八卦图”的排法。这也与《易·说卦》里所说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相一致。问题是先有“八卦图”还是先有《易·说卦》呢?如果我以上的推理成立,应该是先有“八卦图”而后有《易·说卦》,因为这样比较合乎逻辑。至于人们为何把“乾卦”代表“天”、把“兑卦”代表“泽”、把“离卦”代表“火”、把“震卦”代表“雷”、“巽卦”代表“风”、把“坎卦”代表“水”、把“艮卦”代表“山”、把“坤卦”代表“地”。又有另一番解释,它还是根据“阴阳”与大自然的关系,以及以影响人类最巨的现象构成。如“天地”乃最大之“象”,而按照人这个个体来说,人立地以观天,只感觉大地坚如磐石,稳如泰山,一动不动。按照阴主静、阳主动的原则,把“大地”以纯阴的“坤”卦代表之。相反天空中的一切,就像一匹奔马,永无止息地向前奔跑,因此就以纯阳卦“乾”代之。
但是到了《周易》的时候,八卦的含义已经十分丰富,不再简单了。“八卦”已经有了男女之分。《易·说卦》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其实,我们可以有一个更清晰的叙述方式:三个阳爻为纯阳——代表父亲;三个阴爻为纯阴——代表母亲。然后用“指示法”,分别对其余的六个卦作规定。一个卦是由三个爻组成,从下而上分别为初爻、二爻、三爻,初爻为长、二爻为中、三爻为少。因此震卦的初爻为阳,代表长男;坎卦的中间爻是阳,代表中男;而艮卦的阳爻在三爻,所以代表少男。同样巽卦的初爻为阴,代表长女;离卦的中爻是阴,代表中女;兑卦的三爻是阴,代表少女。
所以《易·说卦》里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的说法是隐含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它为了迁就“先阳后阴”(男尊女卑)的次序,把原来的1乾、2兑、3离、4震、5巽、6坎、7艮、8坤的S形顺序打乱——把天(父)、山(少男)、雷(长男)、水(中男)四个阳卦放在先,把地(母)、泽(少女)、风(长女)、火(中女)四个阴卦放在后。
而原来的1乾、2兑、3离、4震、5巽、6坎、7艮、8坤的S形顺序,是根据先阳后阴、从下往上的次序,非常严紧地按照形式逻辑的方法排列的。大家看看“乾”、“兑”、“离”、“震”的初爻,均为“阳爻”;而“巽”、“坎”、“艮”、“坤”的初爻,均为“阴爻”。这是第一个层次;从二爻看,“乾”、“兑”初二爻均属阳爻,而“离”、“震”的二爻已经变成了阴爻。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是三爻的变化,“离”卦的三爻为“阳”、而“震”卦的三爻却是“阴”。由此可以看出,“乾”卦是初二三爻均为阳爻,“兑”卦初二爻为阳、而三爻为阴,“离”卦是初爻为阳、二爻为阴、三爻为阳,“震”卦是初爻为阳、二三爻为阴……如此类推,这也是大自然的客观反映。
由此可见,历朝历代都认为神秘莫测的“八卦图”,原来只不过是先贤观天地日月、看阴阳变化的一种自然感悟。丝毫没有任何的神秘色彩,更谈不上是什么外星人的作品。它只不过是总结北半球阴阳变化规律的抽象图!
“先天八卦”的实用价值不容忽视,因为它是来自于大自然、并忠实地反映着大自然客观规律的。因此,人类可以通过它,有如数学公式一般,去推理和认知大自然变化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的所有活动规律。古人把《易经》推为群经之首,不无道理。无论是用它来占筮、还是借它来阐述生命哲理,甚至运用于科学研究等等,都无不恰如其分。
《洛书》是空间与时间阴阳变化的抽象数理
“先天八卦”有1乾、2兑、3离、4震、5巽、6坎、7艮、8坤的S形顺序,而它们的顺序是根据初、二、三爻先阳后阴的爻变规律产生的。接下来的“洛书数”,也只不过是“先天八卦”的另一个数序之谜,它同样是根据阴阳变化而来。但是,它有非常不同的地方就是:“洛书数”一共有九个数字。这说明,“洛书数”已经在“八卦”的基础上发展到了“九宫”的方位概念。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洛书数与先天八卦的关系。
“洛书数”为何把1定在正北呢?从天文气象学的角度看,冬至代表一年的开始。冬至这一天,夜最长,日最短,这是古人可以很直观地感知到的。而冬至又是一年里最寒冷的时候,在北半球来说,正北是最寒冷的地方。所以,很自然地我们的先贤们,就把冬至日与正北方联系起来了。这是方位与时间的第一次对应。直到今天,全球对方位的描述,也是以“正北”为0°,为起点。在“先天八卦”来讲,纯阴的坤卦就在北方,它代表着阴冷,也代表着冬至前后的这段时间。古人有所谓“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所以用它来作为一年的起始。而把正北的纯阴卦——坤卦(母亲)定为洛书数的【1】,定为起点是非常合理的。
接下来按照一年四季天气“阴消阳长”的规律去排布(这个是重点!),“纯阴”(坤卦)之后就是“长阴”(巽卦)了,所以把巽卦定之为【2】。紧接着是“中阴”(离卦)定为【3】,把“少阴”(兑卦)定为【4】,也就顺理成章了。此时“阴气已尽”,到了中宫,最中和的卦(无卦)为【5】;之后转入“阳气初生”,“少阳”(艮卦)为【6】;“中阳”(坎卦)为【7】;“长阳”(震卦)为【8】;这时,阳气已经升到极致——“纯阳”(乾卦)为【9】。
为了使大家更为直观地了解,我们用八卦所代表的父母子女,再作一次排序:【1】母亲(坤卦)-【2】长女(巽卦)-【3】中女(离卦)-【4】少女(兑卦)-【5】中宫(无卦)-【6】少男(艮卦)-【7】中男(坎卦)-【8】长男(震卦)-【9】父亲(乾卦)。这个很合乎逻辑的洛书数的数序,就是这样排列出来了。神秘莫测的数序,按照着一个“阴消阳长”的自然规律排列在我们的面前。从此它不再神秘了!它严格地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升降,循环往复的周期很有规律地运行着,永无止息!同时又非常忠实地反映着“地球时空”每时每刻的阴阳变化。它之所以达到如此完美的阴阳平衡,正是因为它从自然的阴阳平衡中来!《洛书》不再神秘,应用也就有了客观现实的依据!由此而产生的《堪舆学》也就不再玄虚!同时更应该把“洛书数”运用到更广阔的领域中去。
《河图》是时间的数字表述
接下来看看《河图》又如何?在西汉末年,扬雄的《太玄经》卷八“玄数第十一”曰“三八为木,为东方,为春”,“四九为金,为西方,为秋。”“二七为火,为南方,为夏。”“一六为水,为北方,为冬。”“五五为土,为中央,为四维。”由此可见,河图在西汉时代、甚至还早就已经存在。但是很显然,《河图》与《洛书》不同,因为《河图》是以“五行”为表述中心的。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河图》反映着大自然的哪些规律?它与《洛书》之间到底是个什么关系?
《河图》也复杂不到哪里去。但《河图》与《洛书》不同,它不是以反映空间方位的阴阳为目的的,而是以抽象数字去描述地球在一年四季中时间的变化:下方一个白点属阳,代表冬至一阳生;上方两个黑点属阴,代表夏至一阴生;左方三个白点属阳,代表春分点;右方四个黑点属阴,代表秋分点。五个白点属阳,代表中宫。问题是如此一来,只有阴阳,却没有平衡。因此在下方一个白点属阳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六个属阴的黑点;同样它在属阴的上方,加上了七个属阳的白点;在左面属阳的基础上,加上了八个属阴的黑点;在右面属阴的地方,加上了九个属阳的白点;而属阳的中宫,加上了十个属阴的黑点。我特意用上下左右,而不用东西南北,是为了说明:《河图》是表示时间的,而不是表示方位的!我的这个观点,也是前无古人的一个重大发现。
还有一个与《洛书》不同的是,它不是以加法去达到平衡,而是用减法去达到平衡——无论是上下左右,还是中间,阴阳点的相减都等于5。这是因为时间是虚拟的,时间是不存在的(这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观点)。原来《河图》的发明者早已明白到这一点,所以把“时间”定为“阴性”。
很明显“空间为阳”、“时间为阴”,《河图》是用来表述时间性的,它没有按照南阳北阴的方位去表述阴阳,而是按照时间的变化顺序去表述阴阳——上半年属阳,下半年属阴,春天为阳,秋天为阴。
龙马负河图神龟献洛书之含义
相传六七千年前,有龙马身负“河图”跃出黄河、神龟背负“洛书”浮出洛水之说。《史记音义》云:“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尚书·顾命》孔安国传:“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水经注·洛水条》引《地记》说:“洛水东入于中提山间,东流汇于伊是也。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罗苹注《河图玉版》云:“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沪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汉书·孔安国传》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龙马赤纹绿色,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关于以上描述,今人多以为这是古人故意把《河图洛书》神秘化,只是一种“神话传说”,但我以为这种“传说”是另有深意的。上文已经说明《河图》是表示时间的,而时间是从不停止的,所以古人为了进一步说明《河图》的这一特性,就以“天马”或“龙马”来象征它,因此无论是“天马”还是“龙马”都有隐而不现,奔腾不息之象。至于“神龟”则有“永恒长寿”之意,而《洛书》是来源于方位空间的阴阳变化的“先天八卦”,而这个阴阳变化就是“永恒”的宇宙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