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角色的利器——影视动画中的表情设计
作者:王昌文重庆邮电大学
【摘要】:好的表情设计可以更加突出角色的性格,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影视动画制作前期的设计工种以及表达角色情绪的重要元素,表情设计在影视动画设计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试对表情设计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归纳,并结合动画实例进行分析,希望有助于动画创作中表情设计的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表情设计 构思 设计方法 技巧
图1 |
表情设计作为影视动画制作前期的设计工种,是指对动画角色面部表情、情绪反应的塑造。通常,动作表演和表情表演占有对等的比例。所以在塑造不同性格的角色时,除了要设计好人物自身的形体比例和协调好动作外,还需要把握好角色的面部表情及其神态变化。在动画中,以夸张的手法来绘制动作并表现动作是动画这一艺术形式特有的手段,这一手段同样适用于对表情的呈现并借此起到突出角色情绪变化的目的。同时,因为动画具有强大的假定性,这为刻画动画角色丰富的表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表情的设计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影视动画中用夸张的手法来呈现表情比写实地描写表情更容易让角色生动起来,并更能凸显人物情绪的变化。
一、动画表情设计构思
设计一个动画角色的表情并不仅仅是画出一张漂亮讨喜的脸蛋,我们还需要在这张脸上呈现出具备活力,具有伸缩功能的表情。而表情设计又与头部的头形和肌肉群有着密切的关系。
1.表情和头部的关系
迪士尼的优秀动画师们为我们总结出了一些实用的经验。把头部视为一个球形,因为球体的弹性,头部可以迅速被设计成一个可变化的球体,这样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表情让头部做出相应的变化。无论头部是什么形状:长形、倒梯形、瘦长形、胖形等都可以根据球体的变化来实现。例如:当角色皱眉或微笑时脸部会根据表情需要呈现压扁状,而当角色在表现惧怕、恐慌或惊讶时,脸部又会根据表情的需要呈现拉长状。这一点我们可以在经典的动画作品中一一得到印证。如将动画片《功夫熊猫》中阿宝所有的表情进行比对后可以发现,其表情都是在一个球体的基础之上进行变化的。此外,《花木兰》中角色的头部设计也是从球体开始的(如图2所示)。
2.表情和肌肉的关系
头部角色表情的变化主要通过五官的变化和脸部的肌肉伸缩共同完成,而这些肌肉的变化依据解剖学原理又可以找到一定的规律。肌肉组织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角色的面部轮廓是如何进行变化的。但头部的肌肉群复杂纷繁并且相互联系。所谓牵一发而动全局,基本上一个微小的表情变化就会牵扯到脸部大部分的肌肉。如《功夫熊猫》中阿宝的表情在处理上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当阿宝哈哈大笑时会涉及到眼轮匝肌、鼻肌、上唇方肌、口角提肌、颧大肌、颊肌等肌肉的变化,在这些肌肉的共同起作用下哈哈大笑的表情才得以完成,这就是面部肌肉群与脸部表情变化的关系(如图3所示)。只单一地牵动某个肌肉则只能形成皮笑肉不笑的效果,不能很好地表达出角色的情绪。
二、突出角色性格——动画表情设计的方法和技巧挖掘
1.眼睛和眉毛的设计表现
达芬奇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梅赛因也认为眼睛是了解一个人最好的工具。透过眼睛,我们可以感知角色目光的位置,进而探索角色的内心活动,引导观众的视线并加强对故事叙事的理解。在表情设计中,眼睛更是重点刻画的部位,想要表现出一个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需要对眼睛仔细进行刻画。从众多的动画片来看,如果动画角色的眼睛是以一个小点或一条线呈现,那么这一角色要么可爱,要么个头小巧。如迪士尼动画片《小熊维尼》中的维尼,日本动画片《咪姆》中的咪姆,韩国三维动画片《Pororo小企鹅》中的企鹅,国产动画片《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中的小头爸爸。如果角色以大眼睛呈现,那么这一类型的角色要么智慧、要么美丽、要么勇敢。如《名侦探柯南》中柯南充满智慧的双眼、《白雪公主》中公主清澈美丽的双眼等。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大眼睛的设计几乎已经成了日系动画的典型设计。
眼睛的外部形态特征仅仅是表现角色表情的一个方面,如何在动画中更准确地表现人物情绪则需要眼神更为恰当地运用。如角色目光呆滞则可以反映出角色茫然不知所措;当角色瞳孔缩小则可以传达出角色的紧张恐惧;角色眼睛半闭,眼球适当在眼皮下慢慢运动则可以传达出角色的倦意。故准确的眼神描绘能传达出角色的性格、思想、情感等。如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当灰太狼因捉不到羊而被红太狼打时,其可怜兮兮的眼神博取了无数女观众的同情心;当灰太狼设置好机关捉羊时,其展现出的狡黠眼神又让灰太狼聪明但轻浮的性格跃然纸上,这与灰太狼捉羊失败的表情相映成趣(如图4所示)。
毛发系统的变化能直接影响到一个人乃至一种生物的精神状态、个性特征。如形容一个人横眉冷对、慈眉善目等。在动画设计中除了眼睛的大小、传神变化外,位于眼睛上方的眉毛为情绪的变化起到了烘托作用。适当的眉毛设计可以加强角色的外部情绪表现,更能体现出深藏于角色内心的复杂情感。如《狮子王》中反面角色刀疤的眉毛高挑且有很明显的转角,眉头深锁,左边的眉毛还因为受伤而断裂,这为刀疤凶残阴险的性格增色不少;而国王穆法沙的眉毛则浓重而平整,显示出穆法沙的公平和伟大;小辛巴脸上呈月牙状且参差不齐的眉毛则显示出了小孩子的活泼特性。眉毛形态的变化无非是抓住眉毛的走势和眉毛的位置。如前文所说,正是因为动画特有的夸张变形和强烈的假定性,动画在表现强烈的情绪感染力时,眉毛的设计多具有夸张的特点,在眉毛位置的处理上甚至完全远离了原先的基本位置。
2.嘴巴的设计表现
除去灵动的眼睛,嘴巴是角色脸部最富表情变化的部位。笔者曾经在课堂上做过这样的实验:当我们挡住角色除嘴巴以外的其它五官时,嘴巴的变化仍能轻松地表达出角色的表情变化,无论是吃惊、大笑、疲惫还是哭泣。嘴唇因饱满而突起于面部,在设计嘴巴时除了嘴唇的复杂变化外,同时还会涉及到牙齿和舌头,结构相对复杂,特别在透视的情况下对于嘴巴的表现更难以把握。所以在相当多的动画里常常用一条线来表示嘴巴,即便是这条线状的嘴巴张口说话时,也仅仅是由一条封闭的线条变化而成。如日本动画片《哆啦A梦》《樱桃小丸子》以及《蜡笔小新》中角色的嘴巴都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法。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张开的嘴巴尽管能见到牙齿和舌头,但它毕竟是一个大大的洞。上下嘴唇应将牙齿和舌头包裹在嘴里,它们三者首先存在着一种穿插关系。这种穿插关系的准确运用能让嘴巴显得更为生动可信。其次,它们三者实为一个整体,在描绘张开的嘴巴时应将其组合成一个整体。特别是对牙齿的刻画,不可均匀地逐一设计,而应该协调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以局部的谐调来表现整体。
3.面部皱纹的设计
脸部的皱纹生成是因为面部肌肉的正常放松和收紧在皮肤上的反应。前文已论述过,之所以能产生表情是因为肌肉朝着某一方向收缩、舒张、牵动,而皱纹正是这些收缩、舒张、牵动的必然反应。所以不同脸部的肌肉走向也能产生不一样的皱纹。此外,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和性格不同,在生活中的表情活动也不一样,所以脸部的皱纹也不尽相同。但作为动画角色的通性,我们可以进行必要的归纳,如额头上的皱纹会比额丘上的粗,沟壑更深,这是因为额丘骨点的突起撑开皮肤所造成的;外眼框的眼角在角色笑的时候会呈现放射状的鱼尾纹;当我们生气、苦闷时,眉头间会因为皱眉肌的拉扯而形成“川”字形缠结式的皱纹;某些人的面部还会呈现竖状的皱纹,如鼻唇沟附近从鼻翼到嘴角的皱纹也会因为面部表情的变化而更加强烈。
4.表情设计的技巧
动画强大的假定性让幕后的动画师们制作出虚构的故事,而这个虚构的故事让观众看到了真实生活的缩影,但同时它们的成立又无法在生活中完全做到,因为这一切都是基于夸张和变形这两个最大的动画特性。夸张、变形将表情设计所需要的各个部位融合在一起,并通这一手段将角色的内在情感、外在表情进行放大。观众不会因为表情的不合理而感到突兀,反而会在这种不同于真实生活的假定情节中因心情得到释放而哈哈大笑。
人的表情是最微妙和复杂的,即便是动画中的动物、植物以及无生命的事物也可以通过拟人的手法来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世间有喜怒哀乐等基本表情,但每一种表情又包含着多层次的含义。唯有抓住表情背后所反映角色的心理和情感才能准确地塑造出角色的性格,尽管这一表情有可能是很短暂的一瞬间,但却可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观众心里建立起角色立体的形象。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观众记不住片中的具体情节却能对某一角色的个性、形象和表情有着持久记忆的原因。
三、加强角色表情——常规表情动作与特殊表情动作
如上文所述,角色表情是突出角色鲜明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个人用不同的表情彰显或隐藏着自己的个性。除了设计角色面部表情来表达角色的情绪外,笔者认为适当的肢体动作可以辅助角色面部表情的准确传达,而不至于让观众产生误解,故肢体动作也属于表情设计范畴。这里我们把这些为加强角色表情而设计的动作分为常规表情动作和特殊表情动作。常规表情动作是指动作弧度和夸张程度都不大,并且肢体语言带有一定普遍性的动作。这一类动作仅起到加强表情的作用。特殊表情动作是指因表情变化而对身体产生影响,进而改变了常态的动作,这种动作不仅仅能强化表情,而且能配合表情变化,以表现出角色较为极端的情绪。如《功夫熊猫》中阿宝抢师傅手中包子的那一段,在体现出阿宝着急表情的同时也为它配上了极端灵活的肢体动作。
结语
“行之于色”这是全人类的特性。所谓“喜形于色”即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内心的喜悦表现在脸上。其中“形”字即是“表现”,“色”即是“脸色”。在动画设计中,表情设计是动画师手中的利器。人的表情是十分丰富但又极为复杂的,在动画师设计某种表情之前,不论是微笑、挤眉弄眼还是撇嘴等都应牢牢抓住该表情内在所蕴含的微妙涵义,正是这些微妙的涵义使人物的情绪变化、内心活动的外露表象在表情中得到直接反映,这也为动画设计增添了活力。
参考文献:
(1)易欣欣,覃伟立,周宇.影视动画经典技法剖析.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2)塞尔西·卡马拉.动画设计基础教学.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6
(3)马克·西门著,谢未译.面部表情大全.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