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是一定要看的。《茶馆》就是北京人艺,在我看来没《茶馆》就没有北京人艺。虽然北京人艺有《雷雨》也有《蔡文姬》,但是曹雨和郭沫若的戏哪个话剧团都可以演,而唯独只有老舍的《茶馆》只有北京人艺能演,别的剧团演,还有味道吗?
所以,如果没有《茶馆》,当然我说的是如果没有老舍的剧本《茶馆》还有那些因为《茶馆》而光芒四射的表演艺术家们,那些叫于是之、黄宗洛、英若诚、郑榕、蓝天野、童超的表演艺术家们,就不会有今天让人惦记让人总想去看看的北京人艺。老舍与他们如泥水相和,塑造出了北京人艺之魂。天子脚下,帝王居处,老舍以悲悯之心,观察着平民百姓小人物的挣扎,贫穷和受辱里的一丝温暖,辛酸与痛苦里的无奈幽默,愤怒与自嘲时的欲说还休,《茶馆》里的形形色色人等就是中国人的缩影,在那些舞台上的过客身上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可爱可怜可悲可叹,还有可恨,是的,刘麻子唐铁嘴也是中国人,沈处长也是中国人(这一版结尾是老长柜上吊和《团结就是力量》音乐的骤响,不过我还是喜欢沈处长上台的版本)。我钦佩老舍先生的才华,如果《茶馆》的创作在一个自由时代,那一定会有更加强大的揭示国民性的力量。
《茶馆》要一代人一代人去演。不过,可能总是有先入为主的偏见,看着梁冠华就想着于是之,看着冯远征就想着黄宗洛,看着杨立新就想着蓝天野,看着濮存昕就想着郑榕,看着何冰就想着英若诚……这样比着看当然难免觉得遗憾或者失望。我知道这是偏见,可是也正因为有着比较,才可以看到水平的高低,也是欣赏的一个过程。如果没看过于是之们的《茶馆》,可以找视频来看看,如果你有了比较,相信会有新的感受。
梁冠华毕竟太胖了,嗓音又扁,演不出于是之的那股沧桑;杨立新尚可,但前边没有蓝天野的那份清高劲儿;冯远征的松二爷,该着他倒霉,有谁能象黄宗洛一样把松二爷演得出神入化呢;濮存昕的常四爷,让我改变了一些对他的看法,以前我觉得他只会演演李白那样的角色,在台上朗诵抒情是最拿手的,与人艺总是隔着一层,没想到他还能演常四爷,确实出乎了一些我的意料。但是,我一定要说但是,因为没办法,前面有郑榕的常四爷。常四爷最后一幕里的精彩台词有一句:“我也不比你强啊!自食其力,凭良心干了一辈子啊,我一事无成!”那“一事无成”四个字何等震撼啊,可是到了濮存昕嘴上,却轻飘带过,让我大失所望。也许,这就是功力,不比较看不到,一比较,高下立见。
还成吧,只能说还成。今年是北京人艺60周年,说来说去,其实还是《茶馆》《雷雨》。之后的戏有的不错,但要说是经典那只能自已说自己信。还是以前说过的,一个剧院一年排这么多戏,恨不得把60年的家底一下子全抖出来,真的有这个能力吗?把个《茶馆》排得精一些,台词处理得到位些,这些说起来挺容易的,但真做着就要化不少时间。一年赶场般演十好几个戏,好像北京人艺现在缺的不是时间。
我是6月9号看的,近期事太多,没及时写个观后感,今天补上。
那天总理温家宝也去了。最后一场幕启前大傻杨唱竹板:“老茶馆,破又烂,想尽法子也没法办。天可怜,地可怜,就是官老爷有洋钱!”观众使劲拍巴掌,还有人叫好。其实大家都知道温总理也听到了这几句快板,但不知道他听没听懂观众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