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战区》后记:理解之书,致敬之书

长篇小说《第五战区》后记

沿着京沪高速公路南来或北往,进入山东省的临沂市辖区境内,路边巨大的广告牌上有一家温泉企业的宣传标语,大意是,为了等你的到来,我已经默默地流淌了千年。我不知道这样的表述会让多少人心动,就像影视剧中“红嫂用乳汁喂八路军伤员”的画面一样让人潸然泪下。而我每次回乡在路上看到这句话时,心中总会沉沉的一热。

长期以来,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外界社会对八百里沂蒙山区的印象存在曲解,好像沂蒙山区就是贫穷、落后甚至愚昧的代名词。在文学作品或影视剧中,沂蒙山区的生活状况令人心酸,父老乡亲的精神面貌,迷茫的眼神,笨重的身影,让人倍感绝望。外地人谈到沂蒙山区,他们的第一感觉首先就是同情。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印象?在历史和时代有意无意的遮蔽下,我们究竟对沂蒙山区了解多少呢?我相信很多时候人们是以讹传讹,就像沂蒙山区汩汩奔涌的温泉并不是今天才有名气,在1862年出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里就有详细的记载。沂蒙山区的父老乡亲生于斯、长于斯,在思想、哲学、科学、军事、文艺等领域都卓有建树,千百年来他们的生命散发着无穷的人格魅力,而今天的世界一直对他们熟视无睹,甚至有些轻慢。

“一个人必须很天真或者不诚实,才会认为人们能够完全不受其生存环境的影响去选择其信仰。”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其巨著《忧郁的热带》中这样说。人类的历史已经证明,所有的动员和蛊惑,无论辞藻多么优美,都是别有用心或者另有企图。在集体无意识的前提下,任何判断或不着边际的承诺,仔细想一想就会明白都是经不住推敲的。就像巴西热带丛林中的印第安部落,生活中充满外人无法理解的理想与价值一样,沂蒙山区几百万父老乡亲生活的世界,有他们自己朴实的信仰,有他们自己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标准,在历史的大舞台上,他们活得同样斑斓多彩。

七年前,我开始萌生创作这部小说的念头。在长达七年的采访、阅读与思考中,尤其在集中创作的最近两年内,收集、整理、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我发现自己对沂蒙山区的认识竟然和一个外乡人一样浅陋,为此而深感羞愧。与历史近些,再近些。与真相近些,再近些。关于革命,关于战争,关于风物,关于人情,我试图在写作中重新发现被时间遮蔽的这一切,要求自己描绘一幅真实的沂蒙山区的生活与变迁画卷,试着去“理解”父老乡亲们面对革命和战争时的淳朴、犹疑与狡黠,努力做到客观的讲述沂蒙山区平静的乡村生活是如何一步步被打破,敦厚纯朴的乡村文化又是如何一步步解体、走向多元的。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沂蒙山区,真实的抗日战争故事,真实的沂蒙山区生活,真实的人性善恶美丑,真实的命运波谲云诡。

在沂蒙山区坚韧不屈的山地和丘陵之上,是那些自由飘荡的云。云在天上飘,云也在人们的心中荡漾。尤其孩子们,固执地认为云是和炊烟紧密相连的。在千里大平原上生活的人们对云的感受和在沂蒙山区生活的人们肯定大相径庭。云在沂蒙山区人们生活中的意义尤其如此。云朵中藏着梦想,云朵中含着希冀,云朵中也有无尽的悲伤。在沂蒙山区,烟消云散是说一个人的去世,是云把他带走了而已。在父老乡亲的语境中,乌云代表着愤怒,白云代表着财富,红云则预示着生活的动荡与风雨的到来。

战争来临之前,人们要生活,战争来临之后,人们依然要生活。战争一直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不需要回避,也无法回避。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朴素的道理自有其朴素的原因。记得父亲在世的时候多次跟我们说过,如果要严格计算工龄,他十二岁就应该算“参加”工作了,因为那时候他一直跟在大人后面进行抗日斗争。父亲终生工作生活在“锦官城”一样的小镇上。当时,为了配合八路军的武工队员搞侦查,他时常会挎着篮子装作卖烟卷瓜子,在鬼子的炮楼和据点周围转来转去,记下鬼子的伙房每天出来挑多少担水,买多少粮食,然后报告给八路军,以此推算据点里鬼子的人数。

2012年下半年,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我在沂蒙山区腹地的沂南县集中采访了四个月,遍访那些参加过抗战的健在的老人。期间又多次到周边地区寻访,包括临沂阻击战打响的沂水县的穆陵关,见证半个多月拉锯战的葛沟齐鲁分疆阁,第五战区第二游记总队司令刘震东将军牺牲的莒县城墙遗址,枣庄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等地。感触最深的是那年的国庆节期间,我一个人驱车千里跑到江苏省的徐州市区,寻找淹没在繁华市井中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旧址。辗转大半个市区才找到文亭街,铁栏杆内丛生的杂草,倒塌的山墙,裸露的房梁,让我无言。身边匆匆而过的人群中没有几个人对我的寻访感兴趣,也没有几个人知道当年指挥六十万中国军人浴血抗战的司令部,就在面前这幢摇摇欲坠的破败的房屋里。此情此景,我只想说,战争虽然已经远去,但是战争并没有真正的远去。

人们经常说,国破山河在。国破后,“山河”在哪里呢?国破后,山河又为什么会“在”?在沂南县,刘震东将军的家乡在张庄镇,旧居早已不复存在,旧址上现在是一座村民的瓦房,碎石头砌的院墙外,长着几棵非常高大的杨树。抗战爆发前几年,刘震东回村捐建了一座小学校,在村南的小河上修建了一座石桥。现在,小学校也只剩下了一个青砖垒砌的墙角,还保留着旧年的一点模样,在靠近屋檐的位置,一块青石上雕刻的菱形的图纹还清晰可见,仿佛上面还绕着孩子们清朗的读书声。

“他们宁肯住在崎岖的山地上当主人,也不愿住在平坦的良田上充当别人的奴隶。”这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的最后一句话。作为人类的第一本历史学巨著,《历史》中这句看似简单的话,闪耀着人类至高无上的智慧,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道德理想与价值诉求。在《第五战区》的创作过程中,这句话也像沂蒙山区的父老乡亲镌刻在大地上的铭文,时刻萦绕在我的心中。

2014年3月,济南

《第五战区》后记:理解之书,致敬之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41500.html

更多阅读

《罗马的房子》影评:——弥漫的欲念,溢出的美感

《罗马的房子》影评:——弥漫的欲念,溢出的美感文静《罗马的房子》出自于西班牙公认的最好的导演JulioMedem,他曾因执导《红松鼠杀人事件》、《北极圈恋人》和《露西亚的情人》等力作而备受关注。此次导演的《罗马的房子》除了超大

转载 飞行在《第五空间》----我就是白羽! 第五空间之特种兵

原文地址:飞行在《第五空间》----我就是白羽!作者:郑罗茜怎么能不感恩演员这份职业呢?如果不是演员,我可能这辈子都不可能想象自己会穿上军装成为飞行员,能驾驶武装直升机飞上蓝天,还能跟那么多优秀的朋友成为同学和战友~~但一个剧本,一个角色

《破颜微笑》后记: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

一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前段时间,在一本书上看到“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这么一句话。仔细思索一段时间后,有如下心得:圣人,一定是悟了道的人,是无我的人。无我,就自然没有死地了。圣人,也一定是智慧的成就者——智者。智者

声明:《《第五战区》后记:理解之书,致敬之书》为网友季天一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