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伶官传序》教学课堂实录 |
[ 2010-6-26 12:55:00 | By: 透明的记忆 ] |
5推荐 教学案例《伶官传序》教学课堂实录 教学课堂实录 教师: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惨败,同学们还记得吗?学生回答:“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教师小结: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为呢? 教师:现在我叫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同学在听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两个问题:①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②文中表达了作者的哪些观点?并且把这些观点句画出来。 学生朗读 教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哪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本文主要写了庄宗继承父亲遗志,为报仇雪恨,发奋图强治国,终于消灭了仇敌,平定天下。之后,庄宗没有了奋斗目标,无所事事,整天与宠爱的伶人在一起,纵情声色,不理国政,最后导致身死国灭的结局。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得天下←庄宗→ 失天下(板书) 教师:作者通过这件事,表达了哪些观点,哪位同学来说说? 学生回答: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②满招损,谦受益。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提问3.哪位同学把刚才同学画的这些观点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学生:(略) 教师:你能不能带领同学们把这些观点语句带读一遍?你读一句,同学们读一句。 学生朗读 教师:欧阳修的散文作品有很多,体裁也丰富多样,据说欧阳修认为《伶官传序》是他平生最得意之笔。那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呢?下面我们再推选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品味! 学生朗读 教师:展示课件:《古文观止》的编者认为“本文起笔一提,包括全篇之意” 教师:对于这句话同学们是怎样理解的?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课文具体说一说? 学生:这句话的意思是本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下文都是围绕着这一论点来写的意思。课文一开始就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中心论点,下文作者举了庄宗得失天下的例子,具体论证了盛衰之理、主要缘于人事这一观点。 教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非常好,他认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也就是说课文是围绕这句话来记叙或论证的。 教师:很好,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学生: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 教师:难道不是人的作为吗?这是一个什么句式? 学生:反问句 教师:哪位同学能把它改为陈述句。试比较有什么不同? 学生:盛衰的道理,是天命决定的,也是人事造成的。改句没有原句的语气强烈。 教师:这里作者用转折、反问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引起我们的思考,更强调了盛衰之理主要取决于人事的作用。下文就围绕着盛衰之理、缘于人事这一中心论点来写的。用庄宗的得失天下的事例来论证。 教师:那具体说应该怎样做才能得天下,让国家兴盛起来呢?用课文的话来说,应该怎么做? 学生:“忧劳可以兴国”,也就是说要勤政,要有忧患意识。 教师:回答的非常好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板书) 教师:请同学们说说课文哪个地方集中体现了庄宗忧劳得天下? 学生: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教师:叫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其余同学思考,在这一段中,哪些动词最能体现庄宗的忧劳? 学生:受 藏 告 请 盛 负 驱 纳 教师:庄宗的忧劳表现在态度上,显得十分的恭敬,行动上身先士卒非常的勤劳、兢兢业业。那现在请同学们把重点放在这些动词上,再认真朗读这几句话。 学生朗读 教师:那庄宗失天下出现在在课文的什么地方?请同学们找出来 学生: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教师:那欧阳修为什么要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得天下呢? 学生:是为了论证盛衰之理、主要缘于人事这一中心论点。 教师:庄宗打天下用了15年,仅仅3年就失掉了天下。欧阳修极力渲染庄宗的忧劳是为了论证“盛衰之理,缘于人事”这一中心论点。这就像一座大厦建起它不容易,可倒塌可能只在一瞬间,可见作者在论证这个论点时是经过精心的选取,巧妙的安排。(板书) 教师:那课文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学生: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教师: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板书) 教师:这一段中,在极盛极衰的对比中分别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略) 教师:得天下→赞叹失天下→惋惜、谴责。(板书) 教师:因此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能读出作者的情感,第一句话赞叹,庄宗这时候意气风发,就应读得激昂、振奋。第2句表达了作者对庄宗失天下的惋惜、哀叹之情。应读得低沉,语速要放慢些。 教师:我也想写一写庄宗得天下的过程,看课件,现在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遍,然后集体朗读,问:大家觉得老师写得怎么样? 改文:后用兵,请其矢,锦囊盛,负前驱;得胜归,现枭首,入太庙,告成功,意气盛,何其壮;仇雠灭,天下定,一夫乱,四方应,仓皇出,士卒散,君臣顾,不知归,誓断发,泣沾襟,其败绩,何其衰。 学生:显得呆板,没有变化,感情变得不充分,整个句子一个调下来。 教师:那课文呢? 学生回答:句子有变化,有长有短,有对偶句,不对偶句,句式上看,有陈述句、感叹句。 教师:长短结合,骈散结合,这样显得错落有致,读起来显得抑扬顿挫,更能把作者的爱憎之情充沛地表达出来。 教师: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本文的主人公却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 学生:(略) 教师:借古讽今(板书) 教师:那欧阳修为什么要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来评析国家兴衰之理呢? 学生:(略) 教师:这就要我们学会知人论世。北宋中期,土地兼并非常严重,官员数量很多,而且待遇相当丰厚,而军队数量增加,但素质低下,战斗力减退,而且每年还要送给辽、西夏很多的岁币,可以说,当时的社会正处在内忧外患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欧阳修就想给当时的北宋统治者发出警钟,但又不能直接说,只能借古讽今。这样显得义正词婉。(板书)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下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