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曼丹岛相当于21个台湾那么大,也译作婆罗洲(Borneo),是世界第三大岛,位于东南亚马来群岛中部,西为苏门答腊岛,东为苏拉威西岛,南为爪哇海、爪哇岛,北为南中国海。面积为743,330km2。人口907万(1980)。北部为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和沙巴两州,两州之间为文莱。南部为印度尼西亚的东、南、中、西加里曼丹四省。历史悠久,中国史籍称为“婆利”、“勃泥”、“渤泥”、“婆罗”等。山脉从内地向四外伸展,东北部较高,有东南亚最高峰基纳巴卢山,海拔4,102米。地形起伏和缓,雨量丰沛,多分头入海的大河。森林覆被率80%。经济开发限于河流下游及海滨地带,主要城镇多在河口内侧。地下矿藏有石油、天然气、煤、金刚石、铜、金等。农产有稻米、橡胶、胡椒、西谷、椰子等。陆上交通以公路为主。大河多能通航。石油及铜矿开采和伐木业重要。
西元414年(晋安帝隆安14年),中国憎侣法显由印度求得佛法,回归中国途中经过南洋,曾有一提及耶婆提(Ye-po-ti),即现今的婆罗洲。中国和婆罗洲最早的通航纪录是出现在《梁书》里,西元520年(梁武帝普通原年),在中国古籍中,当时被称为渤泥(Poni)、婆利(Poli)、或婆罗(Polo),后来演变成婆罗乃(Brunei),也就是现在通用的文莱一名。在梁、隋、唐三朝里,婆利都有遣送信使向中国朝贡方物,直至宋代这种接触继续保持,到了明朝一系列史无前例的官方航海便在此时开始,最著名的要算是郑和的七下西洋,据记载曾两次经过渤泥。14、15世纪时华人曾在沙巴的今那巴打岸河(SungaiKinabatangan)居住,有一明朝使者王森屏传说还做过沿岸地区的统治者-拉者(Rajah),当时约西元1375年(明洪武8年)。18世纪末业,华人活动逐渐转移到婆罗洲的西部,主要集中在一些金矿开采地区,如坤甸(Pontinak)和三发(Sambas),大约在西元1772年(清朝乾隆37年),有近百名客家人抵达坤甸,可说是开发此地的先躯者。估计在西元1820年(清道光元年),大约有三万六千名华人居住在此矿区内,此后至西元1823年(清道光四年)已达十五万人之多。在荷兰殖民势力进入南婆罗洲之后,他们开始忌妒华人在金矿区的利益,并使用权力限制华族移民和贸易,尔后逐渐减少,不少矿工也被迫迁徙至沙拉越。加里曼丹岛在历史上曾经有华人在那里建立过国家,最著名的莫过于16世纪华人在岛上的西部建立的兰芳共和国。
菲律宾同马来西亚之间存在着沙巴领土争端,为此一度发生冲突,之后不了了之。沙巴州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在历史上曾由苏禄王国控制。1963年,沙巴州加入马来西亚。2013年3月1日,多名武装分子与马来西亚安全部队人员交火,交火中两名安全部队成员身亡、3人受伤,至少12名菲武装分子死亡。纳吉布随后宣布授权马来西亚警方和军方负责人采取必要行动。菲律宾100多名自称“苏禄王朝皇家安全部队”的苏禄苏丹后裔支持者上月携武器进入马来西亚沙巴州并占据一个村庄,对沙巴提出领土要求,与马安全部队展开对峙。马来西亚和菲律宾政府此前与这伙武装人员展开多轮谈判,要求对方离开沙巴,但均遭到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