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但人更是有理性的动物。“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这个5个排比句,从人的5种情感特性剖析感情与理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辟,朱熹的解释是偏颇、偏见。很多人对于他所亲近和喜爱的人会有所偏颇,很多人对于他所轻视和憎恨的人会有所偏颇。很多人会对于他所惧怕或尊重的人有所偏颇。很多人会因为对某事某人有失望悲哀和怜悯之心而造成判断的偏颇。很多人会因为对某事某人有藐视懈怠之心而造成判断的偏颇。亲近和喜爱、轻视和憎恶、惧怕和尊重、悲哀和怜悯、藐视和懈怠,这些都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会有的感情或带有感情色彩的行为。既然人是有感情的动物,那么这些形形色色的、会影响正确判断的感情就不可避免。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回避矛盾。所谓不回避不仅仅是指视而不见,更强调是不采用直接消灭的方法,通过调节矛盾关系来化解矛盾。所以大学面对这五种影响正确判断的感情,不是提出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而是要做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即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要知道它的不足,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要知道它的长处。个人觉得,这是人识人断事的最高境界。事实上很多人是做不到的。很多人会在喜欢的时候喜欢得不得了,却看不点一点缺点;憎恶的时候恨得不得了,却看不到一点好处。如果做不到上述的最高境界,那么可以退而求其次:人要有自觉,即能够感知和察觉自己的情感。当你处在五种影响判断的情感之中时,要能够自觉,然后主动要求自己不去做判断,因为那时候所做出的判断一定会有偏颇,给自己带来风险。然后逐渐让自己的情感恢复平静的状态,之后再做判断。
一般来讲,在所有人当中,人对待自己的家人的感情是最丰富而深刻的。如果自己修身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即不能让理智控制情感,判断就会被情感所控制而丧失正确的判断能力,那么就会“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即会盲目地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别人的东西是最好的。前者导致溺爱,后者导致膨胀的欲望。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做到齐家,因为这样的人会让自己的情况控制判断,会由此造成家族失和(注意,古代的家往往是家族,而非现在概念上的小家庭)。所以大学的结论是:齐家在关键在修身。这里的修身不仅仅是指家族首领的修身,更是家族成员全体的修身。当家族成员都达到修身后,就不会从各自不同的情感好恶出发,而是从统一的理智标准出发,对人和事做出正确的判断,齐家就有可能。
家是如此,组织、单位、公司、社区无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