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铁冠道人
我们都说神仙,似乎神和仙是一个概念。其实不然。《说文解字》云:“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又曰:“僊,长生僊去。”又:“仚,人在山上,从人从山。”足见神为天神,是万物之主宰;而仙,则是人修炼长生,迁去山中,或者洞府仙境,称之为仙人。
大家都知道,道教是以追求长生不死为主要特点的宗教,如何长生不死?唯有与道合真。通过伏气、礼斗、存思、诵经、积善等方法,逐步使自己形神具妙,从而达到道的境界。“仙”,体现了道家逍遥放旷、长生不死的人生理想。而神,则不一样。
道教里面,除了修炼成仙的仙人之外,还有“神”。儒家常将鬼神并称,但是却不言仙。道教却神、仙、人、鬼都谈的。何为鬼神?宋儒云:“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周易》也说:“知鬼神之情状。”足见儒家是承认有鬼神存在的,否则你怎么“知鬼神之情状”?既然说“知鬼神之情状”,前提就是有鬼神。一般的人死之后,魂升而魄降,灵魂归于泰山,或言蒿里,或言酆都,或言北斗。但是有些忠孝之英灵,却不受这个规律,不是成为鬼,而是成为神。鬼神,本是一炁,其屈则为鬼,伸则为神。也就是说同样是一个人,死了之后,既可以成为鬼,也可以成为神。而决定其升降之关键,在于这个人为国家和族类作的贡献。
儒家把那些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奉为神明,建立祠庙奉祀其灵。《礼记·祭法》云:“夫先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及乎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财用也。非此族类,不在祀典。”抗战胜利之后,民国政府在南岳衡山建忠烈祠,奉祀护国将士之灵。早段时间,台湾当局从海外为远征军招魂,将远征军之英灵,安奉在台湾的忠烈祠中,进行春秋祭典,其实都是基于此种理念。
这就是儒家的信仰体系,儒家信仰可以用天地君(国)亲师来概括。而儒家所崇奉的天神、地祇、君主、清官、忠臣,保家卫国的将帅,也多被道教认可并神化,供入了道教的殿堂。比如昊天上帝,道教奉为玉皇;后土,被奉为后土皇地祇;清官如海瑞之流,被奉为城隍;忠臣如颜真卿之辈,多成了天上仙官;忠义之将帅,如关羽被奉为神威远震天尊、三界伏魔大帝;岳飞也变成了武圣精忠报国岳元帅忠孝全义天尊。不仅岳飞成了神,就是岳武穆麾下的将卒也都成了神,详见《广成仪制》之《武穆正朝全集》。诸葛亮也成了天枢上相。也就是说道教完全继承了儒家的“神”道的观念,儒家所崇拜奉祀的神灵,也成了道教的神。而道教又将此神道观念发扬之,赋予了宗教的精神,从而产生更加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为什么这样说呢?儒家的祭祀还是很理性化的。《礼记·祭统》云:“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此之谓十伦。”儒家说祭祀某忠臣武将,并非是祈求此鬼神之力,以保佑国家。儒生反对过分的佞事鬼神而荒废人事,而他们认为祭祀的意义,主要仍然是在于这个仪式,可以培养个体对社会秩序的认同,也就是所谓的长幼之序、上下之际。褒奖忠臣,乃在于激励后人,奋勇卫国,培养个体的忠义精神。但是这也不是说儒家完全抛弃了神的概念,而是他更注重现实社会,也就是人道。而儒家所忽视的祀神之责,就由道教承担了。很多庙宇的祭祀,逢大节日是礼部儒生和道士一起参与,平时则是由道士去做。比如五岳庙、济渎庙和各地的城隍庙,平时是道士奉祀香火,逢特定节日,国家也会派官员去祭祀。这个也是儒道互补的一个方面,道不尽是道家,也含道教。
所以我认为道教里,既有神道,也有仙道。仙道就是道家所追求的长生不死、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仙人境界。仙道是道家老庄精神的体现。神道是护国佑民、忠孝节烈,对于国家和族类有突出贡献的人,逝世之后,英灵昭著,或受朝廷册封,或受天庭褒奖,被奉为神灵。道教之神道,则是儒家精神之体现。一进一退,一入世一出世,一个追求的个体的解脱和自在,一个是对国家群体的认同和尊重。这两种精神,纵横交错,互为影响,构成了道教精神的主体。道教的净明派极端的发展了这种思想,认为忠孝是宇宙的本体,是万物运行的规律。人能忠孝,就可净明,就可以入妙道之门,至于神仙之境界,不须修炼,自然道成。通过这种理论的宣扬,劝人归于忠孝之门。净明派的理论,将神与仙,合而为一。也是后世三教合一的一个趋势。
白玉蟾祖师说:“行法如做官,修道如隐遁。如何一手捉的两蛇?”做官就要有威严,有规矩;隐遁就要脱离世俗之规矩约束。一个道士,行法之事,差遣官将。静炼之时,伏气凝神。一动一静,一阴一阳,一儒一道。体现了道教修炼的儒道互补的特点,庄子说内圣外王,内圣是内在之修养,外王是外在之功业。内圣是道,外王是儒。道士既有乘云气、御飞龙、叱咤雷霆的一面;也有侣鱼虾而友麋鹿,在洞天仙境之悠然弈棋的一面。
现在我们过分的强调道教的仙道,说长生炼养。却忽视了道教之神道,也就是忠孝节烈,护国佑民的一面。当今的道教研究,也多以唯物论为主导,否认神的存在,以此种既定之理念来解读道教,好比隔靴搔痒,难以深入其实质的内核。社科院的胡孚琛先生的《道学通论》里讲仙道、说内丹,用现代科学理论解释何为仙人?却也忽视了道教的神道思想。而这个神道思想,恰恰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现在所缺少的。人死了之后,并不是一了百了,杳无痕迹。他的灵会在另外一个世界存在,或为鬼,或为神,或投胎转世,都缘于其在世的修行。人死之后还是有灵的,也是有尊严的,只有认定了这一点,那些阵亡的将士,才能成为护国之英灵,他们的精神也将传之于后世,而具有神圣的意义。如果否认了这些,人们也就难免肆无忌惮,为所欲为。道教供奉的护国英雄,恰恰是对此种精神最核心的守护。对于忠烈之魂的祭祀,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有时候很模糊。仿佛这些忠魂就在左右,来享受祭祀,在天上守护着我们的国家一般。道教奉之为神,就是因为这些忠魂的豪气冲云天,在宇宙中不可磨灭。《道德经》云:“死而不亡者寿。”大概说的就是那些为国家民族正义而牺牲的人吧?
本文发表于腾讯道学,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