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安克,一个普通的德国人,中学毕业后做过帆船厂的工人、帆船教练,当过兵,后进汉堡美术学院读工业设计。因为机缘巧合,有过一段旅行中国的短暂经历。这次中国之行,促使他在广西贫困山区的农村小学做了整整十年的志愿教师,今年已经41岁。
十年教师生涯中,他不喝酒,不吃肉,不恋爱,不结婚,不拿工资,只靠自己帮别人翻译书籍所得的收入过活。在柴静采访他的镜头前,村里的那些孩子时不时地往他身上蹭,往他怀里钻,甚至把他压在身下嬉闹,他始终微笑着,那么亲昵自然,仿佛他们是朋友,又是父子。
这些孩子中,很多都是家中没有大人的,父母都去外面打工了,孩子成了孤独的留守儿童。卢安克每个星期天轮流到这些孩子家中,和他们一起劳动、聊天、吃饭,陪伴他们一整天,一起经历所有的事情。
在学校里,他负责教孩子们的美术、音乐、自然,但他从来不用学校发的教科书。他教孩子们填词作曲,自演自唱;他自己创作剧本,带领孩子们拍摄电视剧;他领着孩子们到山上观察动植物,做各种实验。他生性温和,语调轻柔而缓慢,几乎从不发脾气。孩子们都很粘他,认为有他的陪伴就很知足了,他就像爸爸一样。
有一次在山上,一个孩子骂他不结婚,是个老光棍,没有后代。卢安克没有做声,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时另一个孩子竟站出来:“如果一个人为了他的家人,他的孩子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他的学生,学生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人类的发展,那么人类就是他的后代。”
一个孩子在自己创编的歌词中写到:我们都不完美/但我愿意/为你作出不可能的改善。当柴静问起这个“你”是指谁时,山坡上,那个躺在卢安克怀里的十一岁男孩,幸福地扬起笑脸指了指自己依偎的这个金发碧眼的高个男子。
卢安克说,我们太着急,我们没有耐心打基础而追求短时间看得到的成绩。我们的孩子从上幼儿园起,就开始了接受考试。老师和幼儿园通过考试来评价一个孩子的成长,弄得孩子和家长都紧张。到了小学,一次单元测验没考好,老师和家长就会同时向孩子施加压力,如果是期末考砸了,校长很有可能要找那个老师单独“谈话”了。一次考试没考好,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就会受到质疑。我们总是期待孩子从幼儿园开始,每次考试拿高分。我们总是妄想在最短的时间里看到最显著的成绩,却忘了孩子是一天天慢慢长大的。
卢安克说,说教是空洞的,只有共同经历的事情才可以持久的产生影响。我在S学校只呆了短短两个月,离开也有一个多月了,但是有同事和家长分别告诉我,孩子说我上课比其他老师有趣,还有孩子说想何老师了。学生们想念我,我想绝对不是因为我教给了他们一点知识,而是因为课上课下师生间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才让我在他们的心间留下了痕迹。
由卢安克,我想起了许多人和许多事,他们不论有名或无名,单纯而耐心地做一些事情,然后,在某个时刻,惊喜和奇迹就不期然地发生了。